书城文化中外五千年文化常识全书(世界卷)
31852500000006

第6章 服饰与日用

日本和服

日本的和服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传统民族服装之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和服早在600多年前就已基本定型,其后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和服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

穿和服可根据不同的式样配束相应的腰带。腰带的结法多达200多种,主要有鱼甲、凤凰、仙鹤、蝴蝶、松、竹、梅、牡丹等形状。宽大舒适、色彩绚丽而又端庄大方的和服,不仅是一种实用品,也是一件艺术品。日本的绘画、戏剧艺术的发展都与和服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风俗版画——浮世绘中的美人画,更离不开和服。陶器、漆器、金属工艺品等,也多采用和服的花纹。

每逢庆祝传统节日,参加祭典仪式,出席茶道、花道等,人们总是喜欢穿上新和服。每年3月3日的“女孩节”和5月5日的“男孩节”,孩子们都要穿上和服欢度节日。1月15日的“成人节”,年满20岁的姑娘们身着未婚妇女专用的“振袖”和服,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结队地去参加进入成年的庆典活动。结婚仪式,新娘要穿象征神圣、纯洁的“纯无垢”和服,新郎则身穿男性婚礼和服。

裙子小史

最初,人类先用皮毛围至腹部膝前,这可能是为了保护腹部免遭伤害,同时也和人类赖以繁殖后代的生理形态有关,后来才掩遮后面。骨针发明后,人们把前后两片连缀缝合起来,可以说是裙子的雏形,并形成了后来的下裳,也就是后世的裙子。

周朝开始,妇女的礼服采用衣裳上下相连且同颜色的袍制。上下相连,上下同色,意思是表示妇人专一。现在的连衣裙也由此演变而来,真可谓源远流长了。据《汉书·教昭上官皇后传》记载,古人的裤子大多无裆,从汉昭帝上官皇后始,妇人穿有裆之裤,名曰“穷裤”。

古代妇女的服装虽出现了袍和裤,但日常服装还是上衣下裙,直至近代。

鞋的变迁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鞜、趿或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已记载有履。《诗经》上“纠纠葛屐,可以屐霜”里的“屐”,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

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了庞涓。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双2000余年前的皮靴。

裤子史话

50000年前,山顶洞人学会用骨针缀皮,但其目的是想将小块兽皮拼成大一点,以便裹住全身。到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学会了种麻和织布,出现了按个人身材和不同季节缝制的服装,并且渐渐有了上衣下裳之分。这种服式在我国一直沿用到奴隶社会晚期。那时,无论男女都是穿裙子的。

在殷商时期,骑马之风盛行。人们围着裙子跨上跨下很不方便,只好把裙子的前后各开一个口子。与此同时,为了不使两腿裸露,就在两条腿上套上两条“绔”。从“绔”的字音和字义两方面来看,都与今天的“裤”字相似,但它还不完全和今天的裤子相同。类似裈裆裤的下装出现,大约在西汉时期。不过汉朝的“绲绔”也不完全与今天的裈裆裤相同。“绲”就是编织的带子,所谓“绲裆裤”,实际上只是一种专用于遮羞、形似布条的编织物。真正的裈裆裤出现,那已是唐朝以后的事了。

雨衣的诞生

印第安人用天然橡胶乳制出的胶鞋,具有无法估量的深远意义。到了1823年,人们在第一双胶鞋的启迪下,试图把橡胶向更加广泛的生活领域内推进。

在这一年,美国一位叫麦金托什的人,把天然橡胶涂在了布外套上,用以遮挡雨水。但是,麦金托什的雨衣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夏天它非常粘手,软软乎乎,让人简直不敢触摸这只“粘老虎”,可是,冬天一来,它又板起一副庄严的面孔,硬得像只牛皮,简直无法穿在身上。麦金托什的雨衣虽然并非成功之作,但它毕竟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件雨衣。

风衣的由来

风衣的出现,距今不到100年。英国的衣料商托马斯·巴尔巴尼年轻时就经营服装面料,并积极开发新品种,他在同行的协助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出了防水加毕丁(一种细密的棉织物),使棉织品用于风衣取得了成功,并于1888年取得专利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托马斯·巴尔巴尼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堑壕用的防水大衣,款式为双襟两排扣,有腰带,领子能开能关,插肩袖,有肩章,在胸部与背上有遮盖布,以防雨水渗透,下摆较大,便于动作。

通过试用,英军认为这种堑壕大衣便于在雨中作战的士兵穿着。1918年,英军决定正式采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军人穿用的堑壕大衣逐步演变成为生活服装,但其款式一直是现代风衣的基础。风衣也由单纯的男式发展到今天的男女两种并存,式样设计上也出现了多种花样。在门襟设计上,由原来的双排一种发展到双排扣、单排扣、单排门襟暗扣、偏开门襟等多种;衣领设计有驳开领、西装领、立领等;风衣的袖子也变得多种多样,有插肩袖、装袖、蝠袖等。风衣的色泽、装饰物也有较大的变化。女式风衣的款式更是日新月异。在国际市场上,风衣已成为服装类的主要品种。

印度的纱丽

纱丽是印度妇女披在内衣外的一种绸料长袍。它由一段长约5米~8米的丝绸制成,两侧有滚边,上边绣有各种图案,有色调淡雅的花卉,也有艳丽多彩的几何图形。它的穿法是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把末端下摆披在左肩或右肩,自成活褶,与上身带有素白色、鲜红或花色的短衫相协调,在短衫与筒裙之间裸露一截腰肢。每逢喜庆节日,身着各色纱丽的妇女聚集在一处,风舞轻纱,分外动人。

纱丽是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距今有着5000年的历史。印度著名诗《摩诃婆罗多》中,曾提到过四五千年前存在着一种织有珍珠滚边的纱丽。在一些古雕刻画中,也一再出现身着各种几何图形纱丽的妇女形象。最早的纱丽服是举行宗教仪式时穿的一种服装,男女都可以穿,后来才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纱丽的产生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织匠,想象力极其丰富。有一次,他梦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这位少女的眼泪闪若丝光,她略微歪斜的头发变成褶纹,她的喜怒哀乐即是颜色,她的触觉柔软绵密。织匠醒后,把这一切美好的幻觉编织出来,成了一块漂亮的莎丽。

牛仔裤溯源

牛仔裤这种全球性流行的服式,发源于美国。

19世纪50年代末,有一个名叫利维·施特劳斯的普鲁士裔美国淘金者来到旧金山。他原先是个布商,随身带了几匹可做帐篷、车篷的帆布,但他看到淘金工穿着的棉布裤极易磨破时,便用所带的厚实帆布裁做低腰、直腿筒、臀围紧小的裤子出售,大受淘金工的欢迎,自此转而成为牛仔们的特色服装。利维进而把裤料改为靛蓝斜纹粗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于1871年申请专利,正式成立“利维施特劳斯公司”,后发展成为国际性公司,产品遍及世界各地。

领带小史

领带始于罗马帝国时代。那时,士兵们在脖子上戴着一种类似围巾和领带的东西。直到1668年,领带在法国才开始变为今天这种样式,并发展成男子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那时领带在脖子上要绕两圈,两端随便地耷拉着,而领带下面还有三或四个花结的波形绦带。

1692年,在比利时的斯腾哥克城郊,英国偷袭了法国兵营。慌忙之中,法军军官无暇按照礼节系扎领带,只是顺手往脖子上一绕。最后法军击溃了英军,于是贵族时装中又增加了斯腾哥尔克式领带:它用镶花边的细麻布制成,一端从坎肩的扣眼中穿过。斯腾哥尔克的英雄们名噪一时,连妇女们也竞相系斯腾哥尔克式领带。17世纪末还流行起一种叫“克莱蒙”的花边领带。

进入18世纪后,领带交了厄运。取而代之的是白洋纱“脖套”(它折三下,两端穿过系在后面假发上的黑花结)。但从1750年起,这种男子服装的装饰就被淘汰了。

这时,“浪漫”式领带出现了:这是一种方形白洋纱,它先对角折,然后再折几下在胸前打结。领带的系法十分讲究,被誉为真正的艺术。

1795年~1799年在法国又兴起了新的领带浪潮。人们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领带,甚至在盥洗时也系着马德拉斯布领带。领带比以前系得更紧了。

19世纪的领带高高地遮掩了脖子。后来出现了“硬胸”式领带,是用大头针别着的,由各种料子制成,如绸缎、天鹅绒等。到19世纪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结花结领带。第二帝国时代(1852~1870年)素有领带的发明时代之称。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领带夹,30年代出现了编结领带;但是最主要的变化是领带的大众化,它已成为各种年龄、各行各业的男子服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手套趣话

冷天,人们出门时戴上一副手套,两只手就会暖和。可是,在刚有手套的时候,它却不是用来保暖的。

在古罗马,一些贵族和武士常常到野外去打猎,随身带着经过训练的雄鹰,以便帮助他们捕捉飞禽。这些雄鹰就停在他们的手腕上,雄鹰的脚爪十分尖利,往往把人们手腕上的皮肤抓破。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在手腕上戴上一副长臂手套,用来保护皮肤。后来,手套的用处慢慢地变化了,就变成了现在人们劳动时候的各种防护手套和冬天用的保暖手套。

餐巾的由来

餐巾是宴会酒会上的一种专用保洁方巾。据说在15~16世纪的英国,因为还没有剃刀,男人们都留着大胡子。在当时还没有刀叉的情况下,手抓肉食时很容易把胡子弄得全是油腻,他们便扯起衣襟往嘴上擦,于是,家庭主妇就在男人的脖子下挂块布巾。这是餐巾由来的一种说法。

其实,原始的餐巾我国古代就有。战国时成书的《周礼》中,就已记载了周朝设宴人掌管用毛巾覆盖食物的古制。这种用以覆盖食物的毛巾,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餐巾。到了清代,皇帝吃饭时使用的称为“怀挂”的餐巾则十分别致。它用明黄色(皇帝御用的颜色)绸缎绣制成,绣工精细,花纹别致,福寿吉祥图案华丽夺目。餐巾的一角还有扣袢,便于就餐时套在衣扣上。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餐巾,比一般的西方餐巾要华贵得多,且使用方便。

美国人的穿着

美国人穿衣服对款式的要求并不高,但却很讲究整洁,基本上是一天一换。他们要是干什么事情弄脏了衣服,或是出汗湿了衣服,或是去某地见某人觉得所穿衣服不合适,他们就会换衣服,所以,很多人的车里都挂有备用衣服。到周末的时候,他们会把一大堆“脏”衣服放到全自动洗衣机里洗净,再放到烘干机里烘干,洗多少衣服也不嫌麻烦。住公寓的最多是往公用洗衣机里多塞几个硬币就行了。所以美国人不喜欢不能用洗衣机洗的衣服,如毛料衣服,纯毛毛衣或洗后褪色、起皱的衣服。实际上,美国人并不是每件衣服穿一天就洗的,尤其是年轻人,可能今天换下的衣服,过几天又拿出来穿上。这样不仅看起来天天换衣服,而且避免了更多地洗衣服,同时也能使他们很多人都有的腋臭得到些控制。

在美国,穿衣服也很讲究得体,尤其是在一些正式场合。否则,可能当面没人说你什么,但却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进一步发展与别人的关系。不同的环境对衣着的得体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在大学里,教师们的着装都很整洁、大方和正式,一方面体现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人师表的原因。另外,周末人们去教堂时,每个人都穿得比较正式,但未必都是西装革履,其实多数美国人很少穿西装。在非常正式的场合,衬衣配领带或衬衣加领结就够了。

眼镜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的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眼镜从中国传到外国是在13世纪末。当时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旅居中国17年,为元朝宫廷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廷里有人戴眼镜,对此很感兴趣,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密切相关。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体像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觉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雏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介绍,在公元前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来观察星星。

经初步考证,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我国早在战国时期(2300年前),《墨子》中已载有墨子很多有关光和对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3世纪时我国古人就通过透镜取火。东汉初年张衡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日月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即现在的放大镜),传说唐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种眼镜,在宋代时就有人用水晶镜掩目来提高视力了。

何谓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的出现,源于美泰儿玩具公司老板娘露丝·海德的点子。当时,她看到女儿芭芭拉正在玩纸娃娃,兴味盎然地帮纸娃娃画衣服、换皮包……露丝于是意识到,等女儿大一点时,她可能会需要一只立体造型的娃娃。于是露丝仿照德国娃娃“丽丽”(Li li)的外形,创造了一个外型摩登、身材性感的小娃娃,并且以自己女儿的小名“芭比”来命名。

美泰儿公司在1959年开始生产芭比娃娃,一直到今日。

最早的化妆品

化妆品并不是现代人的创造发明。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开始用各种染料涂面了,不过当时的涂面并不是为了漂亮,而是为了在战斗中吓唬对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们开始为了美而化妆打扮了。古埃及妇女常常描眼睑、涂脂抹粉。古罗马的奴隶主太太每天要花数小时的时间来化妆。此时化妆品应运而生了,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各样的化妆品,用锑和烟灰及其他成分调制而成“眼影粉”,用红色染料调配而成“胭脂”。据考证,那时的那些简单粗糙的化妆品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妆品。

最重的钟

苏联的科洛克尔沙皇钟是世界上最重的钟,堪称世界钟王。沙皇钟现安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伊凡诺夫广场的大伊凡钟楼旁的台座上。它是俄罗斯铸造术的杰作,也是克里姆林宫的一件无价珍品。

沙皇钟是用铜锡合金浇铸而成,重约200吨,通高6.14米,直径6.6米,钟壁最厚部分为67厘米,钟的下部有一条60厘米长的裂纹,环绕大钟,铸有棕榈叶、花结及4条花瓣形的清晰、均匀的纹饰。钟的一面铸有当时统治俄国的安娜·伊凡诺夫纳女皇的浮雕像,旁边有几行赞颂圣母和女皇殿下的铭文,另一面铸有铸造者的姓名。为铸造这特大的铜钟,先后花费62008卢布。

伞的历史和由来

伞是我国首创,据传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就是指“伞”。《史记·五帝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了。最早称伞为“华盖”,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象征物,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都严格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受伞的启发,设计了第一个降落伞。18世纪发明的伞齿轮,也是仿照伞的截面形状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