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有位老人善于养蜂,每年能收取蜂蜜好几百斛和相应数量的蜂蜡。于是他富得可以和封君相比。老人死了,儿子继承了这项事业,没满一月,就有蜜蜂成群地飞走,他毫不感到可惜。一年后,飞走的将近一半;又过了一年多,全都飞走了。他的家也就穷了。陶朱公到齐国去,经过这里,问道:“这家为什么先前那样兴盛,现在却变得如此萧条了呢了”邻家的一位老翁回答道:“因为养蜂。”陶朱公请教其中的缘故。老翁回答道:“过去这家的老人养蜂,在园中盖起小屋,屋里住着专门看守蜂的人。把木头挖成蜂箱,它不裂、不朽。蜂箱的安放,或密或疏,都有一定的行列,而且新的、旧的,也有一定的次序。蜂箱的坐落,按一定方向,蜂出入的小窗也有一定的朝向。二十五箱算做一‘伍’,有个专人管理。管理人根据蜜蜂的生长繁殖情况,调节温度,加固蜂箱的支架。根据节令的变化,对蜂箱及时地封闭或打开。看到蜜蜂繁殖得多了,就随着分窝;蜜蜂少了,就增加合并,不让一箱中有两个蜂王。驱逐危害蜜蜂的蜘蛛、蚂蚁,消灭土蜂、蝇豹。夏天不让挨晒,冬天不让受冻。狂风刮来,不让蜂箱摇晃;大雨浇下,不使它受浸。割取蜂蜜,只取多余的部分。于是,旧蜂安定,新蜂蕃息。老人不用出门,就获取了丰厚的利润。现在他的儿子就不是这样了。园庐不加修缮,肮脏东西不予清理,燥湿寒温不加调节,割取蜂蜜,也没有一定的时间。蜂箱摇摇欲坠,蜜蜂出入极不方便,因此蜜蜂都不乐意在这儿生活。时间一长,钻进了蜂箱,也无人发觉;蝼蛄、蚂蚁进到里面,也无人禁止;鹤、之类的鸟雀在白天抢食,狐狸也在夜里来偷吃,如此等等,都无人察觉,只知一味取蜜,又怎能不变得冷落萧条呢!”陶朱公感慨地向左右的人说:“咳,你们要牢记,这种情况,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人们的借鉴啊!”
——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