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一生要快读的中外地理
31878700000013

第13章 河南省(豫)

【行政简介】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东部,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之南,故名“河南”。省会郑州市,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667万。下辖17个地级市,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其中17个地级市包括: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焦作市、鹤壁市、新乡市、安阳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

【地理概况】从行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河南处于华夏大地居中的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这种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南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

河南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南部是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把淮河、长江隔开。西部耸立着太行山和豫西山脉,二者之间的黄河两岸分布有黄土丘陵区;伏牛山作为豫西山地的主体,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河南中部是巍峨峻峭的中岳嵩山。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

【气候特点】河南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气候温和,无霜期265-332天。这种兼有南北之长的气候,使得河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与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交通运输】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7万万公里,全省已经建成高速公路1418公里(2003年)。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铁路通车里程4131公里。

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的郑州,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有5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从这里直通上海、九龙、连云港、天津、青岛港口。目前,河南有飞行航线48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568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54个城市。

【重要城市】

郑州郑州是河南省省辖市,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中游南岸。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13平方公里。现辖6区5县级市1县,总人口607.6万,其中城市人口201.1万。居民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壮、朝鲜等29个少数民族。

郑州地势西高东低,海拔75~1512米。西南部为嵩山山脉,西北沿黄河为岳山、广武山丘陵地带,东部是黄淮平原。境内有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准河两大水系。郑州属北温带大陆性气侯,年平均气温14.4℃,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17·9℃。年平均降雨量为640.9毫米。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丰富,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文物古迹众多,有以裴李岗、秦王寨、大河村、二里岗等命名的古代文化遗存,有中国古老的都城、原始瓷器、甲骨文,是商代中期中华文明的中心。五岳之一的嵩山是文物荟萃之地。驰名中外的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源远流长,为中国武术之重要流派。

洛阳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两岸,地处中原,有“九州腹地”之称。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32-2192米。西部和东南部为山区,北部为邙山丘陵,中部为伊河、洛河盆地,山区及丘陵面积约占90%。黄河、伊河、洛河、瀍河、涧河贯流境内。洛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少雪,光照充裕,严寒酷暑时间短。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辖区总面积1520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88.8平方公里。现辖6区1县级市8县,总人口602.9万,其中城市人口133.4万。洛阳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壮等10余个少数民族。

洛阳是中国古代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中心城市,夏、商、东周、东汉,北魏、西晋等朝代曾在这里建都。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使洛阳成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从唐代开始,洛阳盛产牡丹,成为享誉中外的牡丹城。境内有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名胜古迹,而且自然风光秀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开封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全区由黄河冲积形成,低平坦荡。西距省会郑州70公里,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连华东诸省。开封市辖5县5区,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万,其中市区人口80.1万。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24-14.50度之间,无霜期213-215天,年均降雨量平均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是我国历史上的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人口达到150余万,成为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都城。当时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此外,开封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

开封境内植物资源丰富,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约有800余种,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此外,开封所辖区域地下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预计石油总储量为5.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85亿立方米。煤炭资源埋藏较深,预测可靠储量为77.9亿吨。

【文化习俗】全省总人口9667万,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汉、回、蒙古、壮、苗、藏、维吾尔、彝、朝鲜、土家、白等5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开封是有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历史上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又是豫剧祥符调和河南坠子的发源地,那里的书画院或小剧场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让人倍感欣喜。

【主要名胜】河南不但有很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还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例如,新郑的轩辕皇帝故里,登封的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洛阳的白马寺,开封的铁塔、相国寺,安阳的殷墟等,都闻名海内外。

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

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这里开始称为“伊阙”,隋唐以后改称为“龙门”。龙门山河壮丽,风景秀美,诗人白居易这样描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石窟密布于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公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原第一古刹”之称,位于洛阳市东12公里,最初修建于公元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晚梦到金神下凡,于是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中途遇到印度(古代称为“天竺”)高僧。后来,汉使和印度高僧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返回洛阳,第二年建了一座寺庙,于是命名为“白马寺”。此后白马寺不断修复,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的重修奠定今天这座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目前,白马寺占地约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

【地理档案】河南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的历史传说渊源流长;在4000多年的中华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以及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