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回声
襄阳在丹江口水库之下,按理说,已不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之内。但襄阳曾是汉水流域最大的水码头,离丹江口很近,南水北调工程对这个地区有直接影响。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系秦岭与大巴山的余脉。市区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阳交通发达,自古即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要道,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四省通衢”之称。
襄阳市1987年被******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二百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1990年至1992年在枣阳市雕龙碑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属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秦汉以前,襄阳市为艰、卢、鄀、罗、鄢、谷、厉、随、唐等诸侯国之城,随后为楚境,秦汉以后又是三国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历朝历代的重镇。
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王聪儿举旗起义、张自忠枣阳抗日会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襄樊战役等。其间英才名士众多,堪称人文荟萃、灿若繁星。这里是伍子胥、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又是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乡。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中,就有32回发生在襄阳。这些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逸闻传说,故成为发展旅游的理想地方。
襄阳市原名襄樊市,2010年11月经******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
据汉江传媒网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样跨流域、大规模的调水,必然会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襄阳首当其冲。
有利之处是:一是可有效地解除洪水威胁。中线调水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的预留防洪库容由现在的77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110亿立方米左右,汉江襄阳段两岸基本可以解除洪水威胁。二是激活引丹灌区。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按照中线调水工程的实施方案,丹江口大坝升高14.6米,水库正常蓄水水位将由目前的157米提高到170米,对于渠口高程为143米的引丹大渠来说,自流引水的几率必将大大增加,引丹大渠有望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自流灌渠。
存在的弊端是:一是汉江流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增加。汉江出丹江口至汉口龙王庙的中下游共652公里。襄阳境内河段为195公里,流域面积有1.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总面积的87.1%。调水后汉江的过境水量每年将减少21%—36%,河道水位下降0.4—1米左右,汉江沿江涵闸、泵站取水保证率将降低20%—30%,给农田灌溉、工业用水以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带来影响。二是环境容量减少,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控制污染的难度增加。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23%左右,水体自身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降低。三是航运条件好的水位将大幅度减少,航运保证率降低,成本增加。四是合适的鱼类越冬场、肥育的场所面积减少,水温降低,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
于是,就南水北调带来的利弊,襄阳市的各种媒介展开了讨论,尤其网络上,群众参与人数最多,呼声最大。这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经过调研协商,国家为减轻中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损失,为襄阳安排了一定的补偿工程:一是汉江中下游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部分闸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四项治理工程,总投资83亿多元。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9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引江济汉工程也于2010年年底前开工;部分闸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工程的初步设计已经完成。二是国家单列了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资。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中单列了4.3935亿元,用于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襄阳段是这次安排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的重点地区,涉及襄阳市及所属市县9个污水处理厂投资补助、小流域治理及环境监测网站建设等项目。三是积极推进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和现代化试点建设,及时做好协调保留雅口梯级工作,加快推进新集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国家通过一些有效措施,来缓解中线工程实施后对襄阳市的影响。
前些年,襄阳市的民众在保护汉江方面,曾自发地做了不少工作。我的陕南朋友刘贵棠、杨常军、李大斌等就接待过襄阳市“拾穗者”“绿色汉江”等民间社团组织的汉江水资源考察活动的代表。知道我有这次探访之行,他们叮嘱我一定要到襄阳,见见这些爱护汉江的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