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活礼仪一百问
31881700000001

第1章 走路还用学吗

常识篇

当今社会,不管你是职场精英,还是社交达人;不管你阅人无数,还是独居一隅,礼仪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个人礼仪就像信用记录一样,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评价,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分级”。个人礼仪覆盖广泛,牵涉仪容、行止、言谈等多个侧面,但衡量一个人礼仪程度的最有效试金石便是对古人所云“君子慎独”做得如何。“一言一语间折射底蕴,举手之劳处方显素养”,评价个人礼仪的高下,无须轰轰烈烈的事件,只要观照一两个生活细节,而这些细枝末节如果不加注意,不仅容易聚沙成塔,成为人生中难以改变的毛病,而且很有可能在关键节点上让你丢掉关键的一分。

答案是肯定的。

衣食住行,日日为之。一个正常的婴儿,呱呱坠地后,最迟到了两岁就会顺畅地走起来,难道这个孩童都能手到擒来的动作成人之后还要重新温习吗?

这里所说的走路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的走路。公安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十多年来,中国(未含港澳台地区)每年发生交通事故50万起,死亡人数均在10万人左右,连续占据世界第一之位。这无疑是一块黑色的纪念碑,镌刻着多少个家庭的破裂与悲痛。公众每次看到空难新闻时,都会被那瞬间的阴阳两隔刺激得泪水涟涟,但是可曾联想过,上述交通事故的年死亡人数不就相当于每天从中国大陆的上空坠落一架大型客机吗?

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原因,除去机动车数量激增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行人的违规行走——无视信号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远处便是人行天桥,但偏偏要冒险跨越护栏;明知是快速路,却仍然大无畏地穿越绿化带,从车水马龙中招摇过市……

这些规矩不是在幼儿园里就已经烂熟于心了吗?怎么到了成人后却任凭三令五申,任凭那些惨痛的教训摆在眼前却仍然无动于衷呢?

且不论缺少严惩酒驾那样的高压态势,也不说人人心中存在的侥幸心理,成年人不会“走路”的尴尬现实折射的是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于生命的基本敬畏,二是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还仅仅停留在规则层面,尚未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习惯,所以,有必要再重温一遍基本的行路礼仪。

出门在外,人车分道,行人必须在人行横道上靠右侧行走,当今城市的人行横道上大多铺有凸起的彩色盲道,健全人不要占据这条通道以免给残疾人带来不便。过路口时,要按照信号灯的提示,从斑马线上通过。过马路时,绝对不能直接横穿或跨越栏杆及隔离带,而要选择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千万记住,这样走路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你的生命加了一把保护锁。

走路的规矩还有很多,比如有些人,特别是上班族,为了赶时间,一边走路一边吃着早点或零食,而包装袋等废弃物随手向街上一丢,看得环卫工人频频摇头;比如有些人走着走着突然在刚刚扫净的街道上擤鼻涕、吐痰甚至小便……

看到此情此景,你还会觉得走路仅仅是个人行为吗?它其实是一支测试表,显示着一个人乃至一座城市的文明指数。

走路的基本规矩还有——当狭路相逢时,切记年轻人谦让老年人,男士谦让女士,健康人谦让残疾人;遇到相识男女同行时,男士应该自觉走在靠马路一侧,以示保护女士的风度;上楼时,男士应走在女士之后,而下楼时男士则应走在女士之前作为安全导引;雨雪天气时,如果你撑伞而行,务必留意身旁行人,以防雨水淋湿他人的衣物;拜访一个陌生场所,向人问路时,要以礼相待,得到答复后,哪怕对方的回答并未解决你的疑问也要表示谢意,绝不能掉头就走;如果遇到行人向你问路时,一定尽己所能予以解答,假设你不知道,可以据实相告或者为对方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在路上遇到交通事故或他人争吵或有人发病或交警、城管等人员执行公务时,不要围观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