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活礼仪一百问
31881700000046

第46章 清明节:不可不知的礼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乍暖还寒、细雨润物的节气最适于睹物思人,纪念祖先,因此,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环,实际上成为家族踏青大聚会,在追溯生命源头的过程中浓厚了血脉之亲。

扫墓时的礼仪并不复杂。首先是洒扫坟茔。此举既是对逝者的孝敬和缅怀,也有祈祷祖先护佑子孙兴旺发达之意,所以万万不可忽略。

扫墓时间各有差异。一些地区的规矩是,扫墓不能选定清明当天,而要选在清明前的“单日”,也有一些地区则约定俗成地定于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内扫墓,俗称“前三后四”。

至于扫墓方式,当然最好在墓地举行,但无法亲赴现场者,要以另一种替代形式表达思念,那就是“烧包袱”(或烧纸)。所谓“包袱”,是指晚辈由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新时代移风易俗,认为大量焚烧纸钱既不环保,也不文明,呼吁以网上祭奠或鲜花祭奠取而代之,同样是寄托哀思,但这样的礼仪更有情调。

旧时清明节礼仪中,还有一项传承多年、各地统一的内容,就是扫墓时,妇孺折柳成环,戴于头上。此礼源于何因,已无确切考证,比较普遍的两个说法是,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祖师神农氏;二是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人们为防百鬼侵害,折柳护身。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柳有辟邪功用,向有“鬼怖木”之称,民谚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便是提醒人们注重戴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