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31884100000074

第74章 警察的思维与训练(26172)(6)

12.6.思维训练

在前面已经涉及到一些运用具体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为了有助于同志们了解、掌握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这里再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学者总结的训练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可能与前面的内容略有交叉,有的方法之间也存在着某种重叠,但是,角度不同同样可以给人一定的启发。尤其重要的是各种方法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12.6.1.解决问题角度的训练⑩

解决问题的训练,是指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规定的方法提出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设想,以此训练提高思维的创新能力。

假想构成创造法

这种方法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阿诺德研制开发。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人总是容易被习惯思维所束缚,结果往往限制了思维的发散性,约束了创新的手脚,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阿诺德就是为了解决如何冲破“以前就是这么做的”和“别人都是这么做的”的习惯思维束缚,而创立了假想构成创造法,并以此训练学生能够突破传统观念和群体压力,进行创造。在假想构成创造法的训练中,阿诺德教授从各种角度来构筑另外一个世界的形象,让学生们把这些假设条件作为现实中存在的环境来认识,从而进行设计和研究。例如,可以为学生描绘地球外另一个有生命星球的形象,并假设该星球的引力是地球的11倍。接下来请学生设计出当自己进入该星球时的对策。实际上许多科幻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外星人入侵时,你会有什么办法?当全球冰雪都融化了,人类该如何生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是不着边际的。警察工作需要严肃、规范,但不是教条和僵化。工作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能否成为合格的警察,关键是是否会主动地思考。假想构成创造法的训练对于打破因循守旧的思想禁锢非常有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是经常采用此法提出假想的环境和问题来训练员工,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进行警察的心理训练是完全可行的。

问题解决过程思考法

这是一种通过假想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发挥右脑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训练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关键词KW(Key Words),关键词可以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但一定要最能表现出问题的本质。

(2)问题模拟QA,针对每一个关键词,充分利用大脑的想象力,去联想与KW有关的景象。理想的景象越多越好,这个步骤被称为问题模拟。

(3)问题背景QB(Questions Background),这是对问题模拟的进一步追思和展开想象,一般采用回答“为什么发生了这种情况”的形式展开。这一步骤实质是想象有关问题的外围背景情况。

(4)问题概念QC(Questions Concept),即针对QA与QB进行必要的分析评价,以回答“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是否能够运用这种因素”的问题。

经过以上步骤之后,就可形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案,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卡片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分散的信息,通过整理、研究,寻找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新构思、新创意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训练程序为:

(1)确定问题。

(2)收集信息。用卡片收集与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剪报、笔记,大家思考后提出的各种设想等等,把每个信息记录在一张卡片上。

(3)寻找各种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按照这种逻辑关系把卡片归类、分组,用最概括的语言给每个组列出题目。

(4)寻找并确定各组之间的逻辑关系。

(5)按照最终结果形成创造性的新观念。

对核法

这种方法是美国学者奥斯本(Osborn)和泰勒(Taylor·J)提出的一种创造方法。强调通过参阅一张列有不同目录、语词或问题的核对单,从多角度去思考,寻找线索以获得构想的方法。在工作、生活中每个人头脑中都沉淀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训练中,看到核对单后,受训者在头脑中必然将问题与核对单中的内容自动联系起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不同的心理学家制定了不同的核对单,最著名的是奥斯本核对单。奥斯本核对单由以下部分构成:

(1)是否有其它用处?若改变一下,它的用处是什么?

(2)适合与否?有什么其它东西与此物相似?由此想到的另外的主意是什么?过去有无相似的情况?我可根据什么进行复制?模仿谁呢?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能否改变?可否重新进行组织?可否改变一下意思?可否改变颜色音响、味道和形状?其它变化呢?

(4)能否扩大?可增加什么?延长什么?增加频率?增加强度?增加体积?增加厚度?增加配料?

(5)能否缩小?可减去什么?变得更小?能压缩?能否制成微型?能否更低、更短或更轻?能否进一步细分?能否简略陈述?

(6)能否替代?谁可替代之?可用什么作替代物?能否有其它过程?能否有其它的途径?

(7)能否重新组合?可否改变成分?用其它的图示可否?能用其它的顺序吗?改变原因会产生不同结果吗?能否改变速度?

(8)可否反向?可否正反倒置?能否里外转换?能否前后倒置?角色能否反过来?改变境遇会怎么样?能否扭转局面?

(9)可否综合?可否把几个部分进行组合?能否装配成一个系统?能否按目的进行组合?能否按各种设想加以综合?

通过以上的核对提问,被试的思维可以联系提问对心中沉淀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产生多角度的全面思路,最终出现创造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泰勒将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问题描述表”,将各种问题列成表格,并列出所需处理的要点,以便抓住关键的问题,确立合理的创造方向。另一类是“可能的解答表”,将创造者所能想象出的各种问题答案列成一览表。逐一核对其能否解决问题,然后得出最佳答案。

对核法的优点在于有目的、有指导地激发创造者的发散思维围绕着问题进行,并对其答案进行核对、收敛、选择。但由于列表的不完全性所致,在创造过程中使用对核发有很大的局限性。

12.6.2.创造性的群体训练

创造力的群体训练是指多人集合在一起,采用各种有关方法进行共同训练,既使有关问题得到解决,又使创造力达到共同提高。一般说来,创造力的集体训练可以采用BS法、KJ法、ZK法、BD法等。

Bs法(Brain Storming),又称大脑风暴法、智力激荡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在1939年创立,被普遍认为是创造技法的始祖。后经发展又有635法、MBS法、CBS法、NBS法等。

635法

BS法即大脑风暴法的训练方法和步骤前面已经提到。 后来,德国的专家学者对这种方法加以改进,创造了“635法”,即6人参加会议,每人书面写出3个设想,要在5分钟内完成。在具体实施时,要求每个参加者首先准备一张大的卡片纸,上面分列1、2、3,1、2、3……等号码。在第一个5分钟里,每人写下3条设想,然后把卡片传给右邻;在第二个5分钟里,根据别人的建议,再写下3条设想……如此类推,半个小时传递6次,会产生108个设想。将这些设想归纳整理,便可得到高质量的创造性方案。之后,日本专家学者将BS法与653法综合,创立了CBS法和NBS法,其基本原理与前者相同。

BS训练法可以激励参与者大胆构思,摆脱陈见,并在互相启发中增加联想,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这种训练方法适用范围极广,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的警察若能在工作中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KJ法

这种方法由日本学者喜多二郎于1964年提出。这种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和个人调查收集资料、信息和设想,借助于卡片整理,从中提炼问题或产生创造性构想。

运用KJ法收集对某一议题的看法和意见,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召开4-7人的小组会议,主持人事先发给参与者预先准备好的卡片。

(2)主持人给出议题,按照BS方法,获取40条左右信息,记在卡片上,写完后将所有的卡片都交给主持人。

(3)主持人将收集上来的卡片混合后再发给参加者,参加者应充分理解自己手里的每张卡片的问题,不懂可以提问。

(4)主持人宣读自己手里的某张卡片。如果参加者手中有内容近似的卡片,也要宣读;以加深理解。待所有相同卡片宣读完后,主持人将这些卡片收在一起。

(5)重复上面过程,直至所有卡片都被归类。

(6)参加者对每一类卡片都进行认真思考,为每类卡片加上适当的标题,相近的主题可再进行归并。

KJ法可以培养人们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在比较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达到创新。

ZK法

又称片方法,由日本学者片方善治于1969年提出。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从已知信息出发,经过个人与集体思维、集中与扩散思维的交替运用,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ZK法训练的具体做法可分为以下步骤:

(1)由5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设组长一人。组成小组的5个人最好是职业工种各不相同,或是同一职业工种但其工作环境不同的有经验的人员。

(2)由组长宣布会议主题,组员各自分析主题,确定主题方向。经过讨论,使大家就主题的某些方面达成共识。

(3)针对大家共同确认的主题目标,组员们进行独立思考,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对自己得出的方法进行思考,寻找其它解决方法,并画成简明图表。

(4)公布每个人整理好的图表,然后展开讨论,相互辩驳。通过讨论,组员对自己的图表加以进一步完善。

(5)根据图表订出详细的规划与步骤。

ZK法提出的最初目的主要应用于新产品开发、组织发展、远景设计等方面的创造性规划。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迁移适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包括警察的各种工作。

BD法

又称企业设计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广泛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按照“原因—手段”或“目的—手段”的逻辑关系,尽量多地提出各种设想,最后形成完整的创造性设计。

采用BD法进行训练,可分为以下具体步骤:

(1)明确主题,由7-8人组成工作小组,依据所掌握的信息,针对主题,用“原因—结果”或“目的—手段”的逻辑关系,分别就愿望、能力和问题三个方面描绘出愿望关联图、能力关联图和问题关联图,即分别列出与愿望、能力和问题相关联的因素。

(2)确定理想目标,即根据主题展开、明确自己的基本目标。

(3)采用BS法,针对如何达到目标提出各种设想,并整理绘制成图。

(4)依据主题的标淮要求和可以实现的条件背景,对设想进行筛选并使其系统化。

(5)综合选出最优方案,实现工作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以上只是扼要地介绍了群体思维训练的一般模式,打开思路,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于警察的心理辅导和训练。

12.6.3.强制性训练

强制性训练又称为控制性训练。这是一种有意识地完全从相反的角度寻找思考与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寻找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使人对问题的看法得出全新的认识。由于这种训练的反常规性,有时又是一种痛苦的训练。主要训练方法有:

反常规

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打破流行的行为、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对自己进行彻底调整。

反套路

如果人的认识活动老是按照一定的套路运转,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头脑中的原型和定势虽然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但是过度僵化的模式又会限制人的思维发展,使人进入死胡同。反套路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反经验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经验的做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训练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摆脱经验的思路,在反常态的训练中发现新的东西。

反习惯

习惯成自然,许多习惯了的东西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物。有时候人就是习惯的俘虏,从习惯中获得乐趣。不良的习惯必然会扼杀人的创造力,即使是正常的、健康的习惯有时也会从一定意义上限制人的思路。所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就必须反对一切不良习惯,有时还应该突破其它习惯的束缚。

反常识

常识是熟悉的、理所当然的事物。绝大多数人都是按照常识去生活工作,常识使社会生活井然有序,也使个人的生活处于一种平稳状态。但是,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对原有常识的突破。所以,要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就要经常以怀疑的目光去发现常识中的谬误和被常识所限制的事物发展的不同方向。

反功利

人在行为时总是要考虑到某种价值因素,符合功利标准的事情就会被许多人认为是“聪明”的行为,而认为缺乏世俗功利标准的行为是“傻”、是“荒唐”行为。因此,有的人把功利标准作为行为的唯一或主要标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使自己错失了许多创造的机会。所以,有时思考问题必须要逆传统的功利观而动。

反目的

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意志过程。目标是人的方向和动力,也是成功的希望。没有目标的人,不可能去奋斗,更不会成功。但目标更应该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点。有的人如果执著于一点,把目标变成了僵死的“紧箍咒”,就会极大地限制了思维的发展,把思路引导到一个狭隘的“目的”方向上去,从而忽略了在奋斗过程中出现的其它有价值的目标,更不能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因此,人在奋斗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发现那些有更大价值的目标,必要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副产品”的出现而导致的成功。

反事实

科学的思考是注重事实的。但是,必须看到人在观察、发现、认识事实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有时相关的资料、证据与结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除了资料、证据和结论可能存在着错误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可能,如认识问题的角度、深度的因素。当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超越“事实”的异想天开,也许就会产生另辟蹊径的效果。反事实不是违背和无视事实,而是指人的思维在一定情况下要跨越能够看到的表面事实和尚未发现的潜藏事实,直达问题的核心和结果。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异想天开反事实的结果。

12.6.4.七步思维法

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德波那说“天才,正是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见之其伟大。而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改善我们的思维能力。”为此,他在《思维训练教程》一书中,提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七步思维法,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界的关注,并被采纳。其基本步骤是:

正面、反面、有趣

思考问题时要从事物的正面、反面和有趣性等方面入手。这一步的目的是要有意识地开阔思路和视野,避免固执一孔之见,让思维能够容得下异己。

考虑全部因素

决定问题之前,有意识地努力寻找每一种与决定有联系的信息资料、事实和科学依据,充分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一步帮助人自觉地瞻前顾后、巨细无遗,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各种可能性。可以通过运用已经介绍过的其它方法,使自己做到尽可能地全面。

结果与后果

将决策的问题从时间上加以剖析,分解成即时、短期、中期和长期四个阶段,充分地运用想象力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各种决定、决策的所有可能的后果。

目标原则

这一步要求详细列出做一件事的动机明细表,既不能忽视与目标有关系的各种因素,也不应该限定自己的目标,通过明确目标和任务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

问题的核心、重点

这一步要求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采取优选法的原则确定出问题的重点,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中权衡轻重、区别缓急,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核心、关键。

可能、可取、审慎

如果通过前面的训练,运用前面的方法和程序,仍找不到满意的答案,那么,就让思想“自由飞翔”和发挥,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寻找超乎常规思维模式以外的可能性。

他人的观点

这一步要求转换看问题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峰回路转。认真听取、研究别人的不同意见,不仅会产生使自己都感到惊讶的想法,而且还能领悟问题的解决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思维方法,时时处处注意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多思多想,打破常规,摆脱束缚,那么即使智力平平的人也会激发出出人意料的创造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