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中这样讲: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
要想达到“中和”之境,首先就要修养自身,只有自身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处理事情才能不被情绪所左右,也才能“入道”。这个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对于人们立世行走、为人处世有着非常大的益处,反之则适得其反。
《中庸》第二十章中记载了一个孔子给鲁哀公讲为政之道的故事。
有一次,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关于治理国家的道理。
孔子回答说:“文王、武王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推行的行政教化,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等典籍上。有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臣子在位,这些政教就能得以实行;没有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臣子在位,这些政教就会被废弃。”
接着,孔子向鲁哀公阐述为政之道说:“圣君贤臣治理百姓的道理就在于努力做好政事,就像经营土地的道理就在于努力搞好种植一样。圣君贤臣推行政治教化最容易见成效,犹如栽培芦苇一样容易成长。所以国君想要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有贤人的辅佐;想要得到贤人的辅佐,首先必须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在于要遵循中庸之道;想要准确地把握中庸之道,就在于是否理解仁的道理。”
孔子重点阐述了“仁”这个概念,他说:“所谓仁,就是做人的道理,而亲爱自己的亲族就是做人的头等大事;所谓义,就是做事要合宜得当,而尊敬贤能是做事的头等大事。亲爱亲族要有远近亲疏的差别,尊敬贤能要有德才高下的等次,于是,礼就由此产生了。”
孔子认为,要想成为有道德的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不可以不尽心地侍奉父母;想要尽心地侍奉父母,就不能不了解人情;想要了解人情,就不能不知晓天道。孔子的这个思想,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冯谖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家里十分贫穷,无以维持生计,他听说齐国贵族孟尝君好客,便投奔到孟尝君门下,准备做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见了冯谖,直截了当地问:“先生有什么爱好?”
冯谖说:“没有什么爱好。”
孟尝君又问:“有什么才能?”
冯谖说:“也没有才能。”
孟尝君笑了笑,没有说什么,但还是把他留了下来。
孟尝君手下的人看到孟尝君没有看重冯媛,因此也就对他很冷淡,给他些粗茶淡饭。
冯媛并没有因自己穷困而变得低三下四,逆来顺受。几天后,他弹起随身带的剑,唱道:“剑啊剑啊,我们走吧,这里吃饭没有鱼!”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孟尝君,孟尝君就说:“让他和其他门客吃的一样。”
过了不久,冯媛又弹起他的剑高声唱道:“剑啊剑啊,我们走吧,这里出门没车坐!”
有人又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又吩咐人给他配备了马车。
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对我十分客气。”
此后不久,孟尝君听说冯谖有个老母亲,于是就派人给冯谖的老母亲送食物和衣服,这使冯谖深受感动,决心不再向孟尝君索取,一心一意地等待为孟尝君效力的机会。
一次,孟尝君要派人到薛地去收债。问谁能去,门下食客躲躲闪闪,怕去了完不成任务,唯有冯媛自告奋勇。孟尝君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有才干的人!”
冯媛整理好车马行装,载好了收债的债券,临行前,问孟尝君;“把债收完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
孟尝君想不出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说:“你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媛听了这话,没再说什么就走了。
冯媛到了薛地,把欠债的老百姓召集到一块。他们有的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木然地站在那里;有的满脸愁容,哭哭啼啼;有的跪在冯媛面前求情,求他把要债的日期拖一拖。
冯媛摆出严肃认真的样子,对每一份债券仔细验证。验证完毕,冯媛出人意料地宣布说:“孟尝君有令,所有的债钱分文不收,均赐给老百姓,债券当场烧毁。”
大家听了,简直不相信这会是真的。但亲眼见到冯媛宣布完后,让人立即点起火,并把所有债券投进火中。很快,债券灰飞烟灭。大家这才相信是真的,都感激得跪在地上磕头不止。
冯媛办完事后,没有停留很快回到齐国都城。见到孟尝君后,孟尝君问道:“先生办事真是神速,把债都收齐了吗?”
冯媛清楚地回答道:“全收上来了。”
孟尝君问:“买了些什么珍贵的东西?”
冯媛说:“临行前,您说让我买家里缺少的东西,缺少什么呢?”冯媛摆了摆两只空手说,“我想,您家里珍宝如山,骡马成群,什么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对老百姓的恩德和仁义,我就自作主张给你买来了。”
孟尝君一时间没有领会,感到有些迷惑不解,问道:“买恩德、仁义?怎么买恩德、仁义?”
冯媛说:“你只有薛这么一块小小的封地,还想放债盘剥老百姓,这大失人心。所以我假冒您的命令,免除了这些债务,并烧了所有的债券,老百姓十分高兴,并感激不尽您的恩德,这不就是给你买了恩德和仁义吗?”
孟尝君听完,心里很不舒服,但事情已经这样了,也只好如此了。
大约一年后,齐王罢了孟尝君的官,孟尝君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地去。当他的车马离薛还有百里远的时候,薛地的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他,纷纷叩头感谢他免除了他们的债务,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孟尝君很受感动,他回头看看身后的冯媛,感慨地说:“先生您真有远见,您为我买的仁义,今天我亲眼看到了。”
此类例子屡见不鲜。张良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他身体单薄,但胸怀大志,有胆有识。他年轻的时候,韩国被秦国灭亡了。他为了报仇,埋伏在博浪沙,用铁锤狙击东游的秦始皇,没有击中,逃亡到下邳县,隐姓埋名躲藏起来。
有一天,张良闲暇无事,外出散步,走到下邳地方横跨沂水的一座桥上,观赏江景。
这时,有一个老者,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站的地方,将左脚往栏外一伸,故意把自己的鞋落在桥下。他扭头看了一下张良,说道:“小孩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
张良听了此话,感到很吃惊,怎么这人叫自己小孩子?但抬头一看,此人须发皆白,满脸皱纹。张良觉得对老人家应当尊重、帮助。于是,他便下桥捡鞋。这是一只旧麻鞋,掉到河滩上,粘了一些泥。张良将泥土磕掉,爬上桥来。
老人见张良已将鞋捡上来,把脚一伸说:“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见老人气度不凡,想向老人请教学问,没说什么,跪在地上便给老人穿鞋。
老人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了鞋,然后笑了笑,便走了。老人走了一里多地,又回转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仁义可嘉。五日之后天亮时,你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跪下施礼作答:“是。”
五日之后,天刚亮时,张良便到沂水桥去会老者。张良到时,那老人已先来了。
老人生气地说:“你与老年人约会,竟然后到,这是为什么?”说罢愤然离去,走了几步,回头说道,“五日后早上再来这里相会。”
又过了五日,晨鸡刚叫,天色未明,张良便去沂水桥。到桥时,老人又先在那里了。
老人发怒说:“你又迟到,为什么?”说罢便走,边走边说,“过五日早上再来。”
张良心里纳闷,这老人怎么这样古怪,去那么早,还不许后到。又一想,向老人求教,让老人等着,确实不礼貌,下次一定要争取主动。
到了第五天,张良干脆不睡觉,在灯下看了一会儿书,没到半夜就去赴约了。天黑咕隆咚的,路坎坷不平,他冒着深秋午夜的寒风,摸索着前进。到了沂水桥,看老人还没来,才放心地喘了口气。
过了不久,那个老人也来了,他看张良先到,便高兴地说:“应该这样。”
说着,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册书,对张良说:“你把这书拿去读,认真研究,学好了大有用处,可以佐人成帝王之业。
张良把书拿回去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讲的是如何打仗一类的道理。
张良非常珍视这本书,经常阅读,反复研究,终于领会了书中的道理。
数年之后,天下大乱。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起义,天下豪杰群起响应,终于推翻了秦王朝。张良辅佐刘邦取得了天下,建立了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十分欣赏张良的才气和人品,最后封他为留侯。张良的仁义之行,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
张良的故事再一次说明,做到了“仁”和“义”,也就是打好了行中庸之道的基础。试看历史上,哪个品行高洁的君子,有哪一个不是有仁有义的君子,而行仁义的君子,又有哪一个不是行中庸之道的高手呢!
【旁注】
鲁哀公(?~公元前468),姓姬,名将,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鲁国君主,公元前494至前468年在位,共在位27年。鲁哀公在位时,鲁国大权被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把持,史称“三桓”,即所谓“政在大夫”。
门客 古代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收养的有学问能技能的人,实际上门客是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门客这一形式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
食客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现象。食客和门客的意义基本相同,指在古代寄食于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策划、奔走的人。“客”者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春秋战国时期,养客多者达3000余人。养食客之风的兴盛,对当时的人才流动和社会发展起看极大的推动作用。
封地 天子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再分封给所属卿大夫的领地。旧时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的土地。封地制度源于周成王。周成王年幼时与弟姬虞游戏,曾把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对叔虞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周成王为帝后果如其言,把姬虞封到唐国去做了诸侯。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开国君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人物。在位期间,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统一度量,这些改革措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公兵法》又称《六韬》、《太公六韬》,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全书有6卷,共60篇,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我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建立西汉,史称汉高祖。
【阅读链接】
“仁”、“礼”、“中庸”构成了整个儒学的框架,“礼”必须根据“仁”的宗旨并遵照“中庸”的法则才能制订出最合理、最适用的条文;“仁”只有遵照“中庸”的法则并通过“礼”的实施,才能有效地实现其宗旨。“仁”与“礼”两者互为表里,并通过“中庸”而达到辩证的统一。
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中庸”,体现在人伦道德方面就是“义”,“中庸”与“仁”和“礼”的关系,也相当于“义”与“礼”和“仁”的关系。也可以说,仁、义、礼三者构成了儒家关于人伦道德学说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