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
31897900000051

第51章 系念开除过自己的老校长

******提出要团结“跟自己闹过别扭的”、“跟自己作过斗争的”那一部分人,其实也就是要能够在领导工作的人际关系处理中做到宽容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样一来,不但有利于将工作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同时也有利于矛盾的协调,达成双方的谅解,促成良好的工作局面的形成。

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曾与当时的校长张干发生过尖锐的矛盾。建国后,******作为人民的伟大领袖,对此不计前嫌,主动与老校长交往,对老校长的生活困难“极为系念”,老校长深为感动,并积极参议国事,为国家建设尽力。

1915年,当时湖南省议会颁布了一项新规定:从下学期开始,学生每人每月须交纳10元学杂费。这个所谓的“规定”是由当时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长张干向省政府提出的建议。学生们对这个规定极为不满,纷纷举行****。针对这一规定,学生们都把矛头指向了规定的最初制造者张干,认为这都是校长张干的过错,群起反对,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张干原是数学教师,精明能干,言辞练达,很有社会活动能力,善于与上司结交,不到30岁就当上了校长。而对于这次收费规定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张干是始料未及的。学生们首先在校园内外大量散发传单,无情揭露校长张干的所谓“劣绩”,诸如“不忠、不孝、不仁、不悌”等等,企图通过舆论把张干搞垮。******对这些文章则不以为然,认为都没有写好,没有击中张干的要害。一天,******拿着一张由别的同学起草的《驱张宣言》,找到同班同学周世钊说:这个宣言讲的是张干私德如何不好,不切要旨。我们是反对他做校长,不是反对他做家长。既要赶走校长,就要批评他办学校如何办得不好。我们重新写一个宣言如何?周世钊对此有些顾虑,说你一个人写就可以了。于是******便起草了一份新的《驱张宣言》,尖锐地抨击了张干如何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的弊政。这份“宣言”被连夜赶印出来。第二天早晨,一位同学带回学校时,被学监发现。张干闻及此事,勃然大怒,并要挂牌开除以******为首的17名“闹事”的学生。后由于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等许多老师出面为学生鸣不平,并对学校施加压力,张干才不得不收回开除******等人的成命,改为给******记大过的处分。可是,一师的学生们并未就此罢休,他们继续发动****,重申自己的誓言:“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在强大的压力下,张干无法继续留在一师主持工作,只得卷起铺盖离开了一师。

新中国成立后,已是66岁的张干对3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一直惶惶不安:一是恼恨自己的阶级成分已成了“地主”(靠任教的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二是悔当初不该提出开除******,而******此时已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三是在重庆谈判前夕,他曾给******发了一封电报,请他“应召”赴渝,还要他“幸勿固执”,这不是替******说话吗?张干日夜在惶然与苦闷中生活,又因生活窘困,有时竟无以为炊。

1950年10月5日,******在中南海住所邀请原第一师范的王季范、徐特立、谢觉哉、周世钊等师生吃饭。周世钊对******说:“张干这个人主席可能还记得,他现在长沙妙高峰中学教数学,家庭生活颇困难。他托我向主席提出请求,适当给予照顾。”******听到老校长一直在教书,很有感触地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三十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爬到反动统治队伍里做高官,结果没有。刚才听你说,他现在还在划粉笔,这是难能可贵的。”周世钊接着把张干六口之家的生活窘迫和愁苦心境一一向******述说。******感慨系之,不假思索地说:“张干是有向上爬的本钱的,如果他下决心向上爬,一定爬得上去。经过几十年还没有爬上去,可见他没有向上爬的决心。这就算有一定的操守,对张干应该照顾,应该照顾!”回首在一师的那段与张干的往事时,******不无几分自责地说:“现在看来,当时赶走张干没有多大必要。每个学生多交十元学杂费,也不能归罪于他,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

10月11日,******写信给当时湖南省主席王首道,请其对张干予以生活上的救济和帮助。他写道:“张次仑(张干别名)、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在均七十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员,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省政府每月给津贴米若干,供资养老……又据罗元鲲先生来函说,曾任我的国文教员之袁仲谦先生已死,其妻七十多饿饭等语,亦请省政府酌予救济。以上张、罗、袁三人之事,请予酌办见复。并请派人向张、罗两先生予以慰问。”

后来,前后两次1200斤救济米和人民币15万元(旧币),由湖南省政府派人送往张干家中。

张干对此感激异常,夜不能寐,写信给******道:“润之吾弟主席惠鉴:敬启者……深感吾弟关怀干的生活,(弟)经国万机,不遗在外,其感激曷可言喻?”接信第二天,******就亲自给张干回了信,表示对张干的生活困难“极为系念”。

1951年秋,张干应******之邀赴京。到京后,******又请来青少年时代的师友罗汉滨、李漱清、邹普勋到中南海一起吃饭,并诙谐对他的子女说:“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张干这时想起几十年前一师发生的事情,一边吃,一边作检讨。******听后,连连摆手道:“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

不久后,张干回到湖南受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政府参议室顾问。他常参议国家大事,应邀作报告,深为人们敬重。60年代初,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张干此时身体状况也不佳。不久他就收到******的信,说:“寄上薄物若干。”原来是******托********张平化同志捎来的200元钱。

1963年初,张干曾在病中两次写信给******,请他设法帮助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接信后,******一面积极为老校长张干分忧解难,一面给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写信:“老校长张干先生给我来信,尚未奉复。他叫我设法帮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此事我正在办,未知能办得到否?如办不到,可否另想办法。请你暇时找张先生一叙,看其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协助。叙读结果,见告为荷。”

不久,******便接到了周世钊的复信。1963年5月26日,******亲笔给张干写了一封回信:次仑先生左右:

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元兄业已见告,极为怀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敬颂早日康复。

******

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的确,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张干这位一师老校长的那段“斗争”经历并未给******对张干的评价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反而在得知张干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教书育人后,感慨应对其进行照顾,赞叹其难能可贵的精神。张干也终于消除了心中累积已久的惶惑不安,并积极投入参议国家大事的工作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计献策,师生情谊在******的宽容大度中得到升华。

我们在工作中处理各种矛盾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区分矛盾产生的源泉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根本原因,而不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进行处理,使得许多本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的相关矛盾继续恶化而影响工作的开展。从******对老校长张干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对待矛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可以进行严厉的处分处罚;可以不计前嫌,大胆信任;可以任其发展,不理不睬;也可以以情感人,心灵沟通。到底哪一种处理方式更好一些呢?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总而言之,一项基本原则就是是否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是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和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这是处理领导与干部之间内部矛盾的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