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无论是描绘得多么天花乱坠的幻想,都显得苍白无力。同样,事实也能给悲观失望者以无穷的信心和动力。******善于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摆出事实服人。
到徐州失守时,抗日战争已进行了整整10个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继沦陷,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天天在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将会怎么样?中国能不能取得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对这些问题,许多人还没有得到正确答案。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仍在到处流传。
抗战爆发前,国民党营垒内就一直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开始后,又出现“再战必亡”的论调。身任国民党副总裁的亲日派汪精卫是他们中突出的代表。
速胜论的观点也有相当市场。国民党中有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来迅速取胜。淞沪会战时有人提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战争就可解决。台儿庄一战取胜后,《大公报》又鼓吹徐州战役是“准决战。”这种盲目乐观的轻敌思想也出现在共产党内,一些人把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两百万正规军上,急于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十分不利的。******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
******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1936年7月,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他始终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到1938年5月,******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在5月26日至6月3日,******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总结道: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在《论持久战》中,******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这些异常清晰且符合实际的判断,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论持久战》的发表,使他赢得愈来愈多人的钦佩与尊重。一位外国记者评论说:“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在观察事物的方法论意义上有着普遍的价值。它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考察了抗日战争发生的背景和近一年来的战争进程;始终着眼于战争的全局,对敌我双方存在着的相互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能科学地预见未来的前途。这部著作,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程思远回忆道:“******《论持久战》刚发表,******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梁漱溟,中国乡村建设派的领导人,1938年1月到延安后,就抗战前途和阶级斗争等问题向******交谈了八次,每次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最长时通宵达旦。半个世纪后,梁漱溟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同******交谈的情景:“他说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章。******的讲话、文告,我听过、看过多次,个别交谈也有若干次了,却没有像这一次******那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对阶级斗争等问题,双方有着不同看法,******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梁漱溟说:“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的爱将卫立煌的秘书赵景声也写道:“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叫我陪他细读七月七日发表的******同志的名著《论持久战》。这本书不但对于卫立煌的‘速胜论’、‘唯武器论’等顽症有很好的疗效”,而且使“卫立煌对于八路军打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有所理解、有所同情了。”
《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这是由******从武汉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的。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很重视这件事,为英文本写了序言。他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在海外,这本小册子同样得到高度评价。
******是一个雄辩的演说家,但这种雄辩绝非口若悬河或者是强词夺理,而是以事实为根据,通过丝丝入扣,入情入理的谈话,辩证分析,让人心悦诚服,这些信服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