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全知道
31900400000010

第10章 社会生产中的经济学(1)

第一节 西瓜到底值多少钱——价值和价格

从每公斤几元到每公斤几百万元。十年来,黄龙玉缔造了一个奇迹。

在玉石市场上,黄龙玉只是个新生事物。2000年左右,广西龙陵县农民挖水库时,意外发现一种黄色的矿石,当地的农民给它取名为黄腊石。这时的黄蜡石一直在低价位波动。价格每公斤从几角到几元不等。4年后,当地的农民将之打磨加工后,又冠以“黄龙玉”这一名称,黄是皇帝的颜色,龙是龙的传人,因为这个讨口彩的名字,黄龙石在当地炙手可热。从此,当地的老百姓就将之当成玉石,价格也逐渐从每公斤几元,上升到每公斤几百元。

2007年后,此玉受到温州老板和投资商人的垂青,黄龙玉的涨势一发不可收拾。价格一路狂飙突进,2009年掀起了一个高峰。黄龙玉每公斤价格高达几十万元。玉石的投资人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前,“十万元就能拉一卡车”的石头,现在却身价陡增,价格一飞冲天,直逼白玉,瞬间从乞丐变成了王子。在市场规律的业内人士眼里,它的涨幅之大,也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2010年以来,玉石市场都在一路走高。不仅是黄龙玉,其他的玉石也都成倍递增,白玉在10年里涨了100倍。翡翠从2004、2005年开始上涨,而此后两年和2008年上半年度的翡翠上涨得很快。近年来以翡翠为代{L-End}表的玉器价格比四五年前大概涨了10-20倍。涨幅之快创下了8000年玉史上的奇迹。黄龙玉也从一块矿井边的顽石,摇身变成了市场里的通灵宝玉。

产品竞争争什么?争的是满足客户购买欲望。谁能最大限度满足客户购买欲望,谁就拥有广大客户,成为产品之王。客户购买欲望是什么?他们的购买欲望很多,如价格低、质量好、功能全、外观美、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服务周到。如果对这些购买欲望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价值高,另一种是(购买)价格低。客户的两种购买欲望看起来是分离的,实际上是统一的。他们的购买欲望不单纯是产品的价值高,也不单纯是产品的价格低,而是价值与价格的比值大。客户追求“值价比”,即希望用较低的价格买到较高的价值,这是普遍规律,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都不会例外。

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L-End}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这就是价格。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物体的价值就是该物体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因此价值主要决定于对于该物体的需求,而不是供给。如2003年“非典”袭击中国的时候,全国食醋、消毒液、药用口罩的价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费者的抢购对象,这主要就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费者对这些物品需求的剧增。在欧洲,每年夏天,但新英格兰天气变暖的时候,加勒比地区饭店的价格就会直线下降;中东爆发战争的时候,美国的汽油价格就会上升,而二手车的价格就会下降,这些都反映出供给击和需求对市场的作用,而这一切就是通过价格反映出来的。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L-End}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领域中所取得转化形式。由于受价值规律支配和其它因素影响,从某一次具体交换看,商品价格和它的价值往往是相脱离的,有时候价格可能高于商品的价值,又似乎可能会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较长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趋势上看,商品价格仍然符合其价值。

因此,价格和价值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L-End}表现形式。

春节的时候,超市里的西瓜,每斤标价10.8元,过了几个月,西瓜竟然落到了每斤5毛钱。西瓜还是那个西瓜,为什么价格竟然相差了十几倍呢?这个西瓜到底应该值多少钱呢?

新上市的西瓜一斤要卖到几块钱,远高于它的价值,而等到西瓜大量上市后同样一斤却只卖几毛钱,又低于它的价值,这主要就是由供求不平衡造成的。我们常讲:“物以稀为贵”,西瓜在刚上市的时候供应量比较少,相对来讲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买到西瓜,买西瓜的人就会互相竞争,这样卖西瓜的人就会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价值;相反,当西瓜大量上市以后,相对来讲就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卖西瓜的人为了把西瓜卖出去,就会互相竞争,降低价格,从而使价格低于价值。可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引起价格上下波动,使商品的价格常于价值不一致。

从本质上讲,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L-End}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由于价值是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价值具有稳定性。某种产品只要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其价值也就相应的确定了。价格则是一个边际概念,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的商品价格,只能是商品的边际价值而不是总价值。

因此价值高的商品,可能由于供给量大,价格不高(例如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属于生产密集型,凝结较多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较高,但是由于供给量大,并且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周期特点,在收获季节的短时间内供应量迅速增加,其价格一般较低);相反商品价值低的商品,可能由于供给量小,需求量大,价格可能较高(例如有人通过偶然的机会获得某种天然宝石,可能并没有付出多少劳动量,价值较低,但是由于其供给量很小并且有消费者偏好此类宝石,价格可能很高)。同理反之,价格高的商品,可能由于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多而价值较低;价格低的商品,可能由于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多而价值较高。极端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有价格的商品可能由于没有凝结必要的人类劳动而没有价值;有价值的物品可能由于没有市场需求而没有价格。

如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价格远高于它的价值,为什么它们的价格没有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供求,价格上涨会促使生产扩大,从而影响供求,使价格下降。而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它们的数量往往是一定的,不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即使价格上涨到惊人的地步。也就是说,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这样就不能反过来抑制它们价格的上涨,在这里能够抑制它们价格上涨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购买力。

第二节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机会成本

据人民网报道,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永上因为卖臭豆腐成了网络红人。

2008年6月,本已提前找好工作的王永上为了照顾父母,辞去了在广州才干了两个多月的“准白领”工作,回到山东老家。

可是在山东,王永上跑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就业的困境让王永上决定自己创业。可是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卖烤鸭,结果由于业务不熟练赔了不少钱。2008年11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大街上闲逛的王永上遇到了一家臭豆腐店的老板张岩。张岩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两人一见如故。可当王永上提出跟他合伙干时,张岩拒绝了,“可能他觉得我就是一时兴起好玩。”王永上“死缠烂打”磨了好一阵,终于用自己积攒下来的3万元入了股,和张岩开始合伙卖起臭豆腐。“那段时间,没日没夜地干,张岩负责技术、我负责出点子。”2008年底,王永上的第一家“臭里香”正式开业。

生意红红火火,可王永上的心里却越来越忐忑。原来,王永上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一直希望儿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忙到大年初七才回家的王永上,等待他的是一次严肃的家庭会议:“父母请了四五位叔叔阿姨来劝我,说了快两小时,我还是坚持我的道路,父亲一直很沉默。”王永上至今仍记得父亲最后湿润的眼睛……看着父亲流泪,王永上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直到现在,父亲和他还处于“冷战”状态。

王永上将生意迅速做大,不到一年时间里,他就在烟台和滨州等地开了十多家店,不少人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加盟……他的小店香飘全国,加盟店达200多家,个人身家也过了百万。他的臭豆腐店至今吸纳了30多名员工,其中就有2名本科生,多名中专生。

不过,王永上对于自己的事业还是有点有些担心,他曾经问记者:“我这样的会不会给学校‘抹黑’?你要是碰到‘根叔’(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帮我问下他,看他怎么看我这个卖臭豆腐的硕士。”

王永上的担心也许正是源于社会现实的不太理解。他希望社会能多理解选择创业的大学生。

是呀,王永上和他的父亲的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的传统,培养一个大学生就是要光宗耀祖的,可是却从事了一个最普通的人都能够从事的行当。放弃用十数年的光阴换来的一张硕士文凭,这值得吗?

如果单纯以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涉及到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

“机会成本”,也叫做“择一成本”,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潜在利益。任何决策,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孟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宁舍鱼而得熊掌欤?”就是对“机会成本”最好的注解。

经济学上,机会成本用于考察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金钱、时间、物品、劳务——远远不止,它甚至包括一幅迷人的风景。你必须先有心理准备,机会成本包括的范围是如此之大,可能远远地超出你的想象。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最大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的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L-End}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由于石油越来越紧缺,所以石油的价格越来越高。有两个加油站,一家价格比较高,而另外一家为了争取客户,价格则有一定的优惠,但是由于加油的人太多,所以要等待一定的时间。

许多选择排队等待购买汽油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其等待的时间价值低于购买廉价汽油所节省的钱。假定某人在加油站需等待20分钟,购买10加仑汽油,每加仑汽油节省5元元钱,则共计可以节省50元,其时间成本是每20分钟50美元,或者是每小时150美元。而选择在其他加油站购买汽油,不需要等待,可见他时间的机会成本必定高于每小时150美元。我们可以预计,个人的收入越高,他排队购买汽油的时间机会成本就越高。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来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机会成本问题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无法逃避。只要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我们就会面临一个机会成本的抉择问题。例如,大学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是考研还是就业,面临着一个抉择:如果考研,就不能够就业,就业就是一个机会成本;如果就业,考研也就成了一个梦想,考研就是一个机会成本。

而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同样会遇到机会成本问题。比如在某个山区要开采矿山,但是会破坏秀丽如画的风景。政府就面临着两个抉择:一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放弃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是大力开采矿产资源,而放弃风景。如果采用后一方案,就会立马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会破坏自然旅游资源,旅游区建设就会成为空谈,这种机会成本是难以估量的,而且是无法挽回的。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L-End}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最大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王永上和他的臭豆腐袋店,王永上为了开臭豆腐店,放弃了十数年来的学业,在他心目中,这十数年的学习抵不上他的臭豆腐事业,所以他选择了创业开店,而在他父亲眼里,卖臭豆腐是“下九流”的事业,自然比不上一个体面而风光的工作,硕士儿子去卖臭豆腐,自然是得不偿失。所以,造成了父子之间的隔阂。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两千多年的孟子就已经才阐述了机会成本的意义。在竞争日益复杂、激烈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作出决策前都应该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充分考虑所得所失,然后再做出理智的抉择。

第三节 人多力量大还是人多负担大——规模效益

2005年1月6日零时02分,一个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的男婴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至此,中国人口已达13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是129988万人,据此推算,2004年全国平均每天凈增人口为2.08万人,因此,到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达到13亿。

一个国家人口是多好还是少好呢?这是一个让人烦恼的问题。中国正在为庞大的人口而伤透脑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的增长,但是在世界一些人口比较少的国家,如俄罗斯、法国、西班牙等,却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来鼓励人们生育,以增加人口数量。

为鼓励每个家庭生育2至3个孩子,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政府加大对年轻人家庭的经济支持,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住房条件,为新生儿母亲提供生育补贴,增加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补贴,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等。

为了应对人口下降的危机,俄罗斯政府决定减少堕胎的数目。在俄罗斯卫生部长宣布的管制堕胎的措施中,包括将过去准许在怀孕12个星期内堕胎的许多医疗因素取消。关于准许堕胎的社会性因素如贫穷和困难处境等因素,则只有在两个原因下准许堕胎,就是:乱伦和受强暴而受孕。辅导人士有新的职责,就是说法企{L-End}图堕胎的妇女放弃这个意念。此外,也禁止在不获准许的诊所进行堕胎手术,未经许可的医生如果为人堕胎,则将被罚款2千欧元。从今年年初起,俄罗斯进行了1百40万件堕胎个案。

如果我们把人口问题缩小到一个企业,就涉及到一个组织规模的问题。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规模报酬”问题。“规模报酬”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人多力量大”说得很有道理,“人多负担大”也没错,关键要看在什么条件下来论证。

规模效益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管理成本就越高。例如,美国低于100人的小型公司,管理成本将占到全部资产净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而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

要知道什么是规模效益,就要知道什么是规模经济。说简单了,规模效益就是产业或者产量达到一定数额时所产生的利润。比如,世界汽车业中,单厂投资年产量低于10万辆,就是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基本临界点。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规模经济是说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对产量或收益的影响。当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小于产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时,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当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大于产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时,就是规模收益递减。当这两种比率相等时则是规模收益不变。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例如,假设一座月产量100万吨的水泥厂所使用的资本为30个单位,劳动为10个单位。现在将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一倍,即使用60个单位的资本,20个单位的劳动,由于这种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变化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形:(1)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产量为20吨以上,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收益递增。

(2)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产量为小于20吨,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收益递减。

(3)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产量为20吨,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一个管理者自己的企业随着规模的增大,从而实现规模报酬递增,这就意味着规模经济的实现。为什么规模的扩大,就会很有可能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呢?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在大规模生产中,工人可进行更加有效的分工协作,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每个人从头到尾完成每一道工序。这就是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这一点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在《国富论》中,他以大头针行业为例,一个未受到专业训练的人,一天只能勉强做一个大头针,但如果将生产分为18个工序,每人只承担一个工序,人均日产量达到4800个大头针,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是十分显著的。

2、几何尺度的因素。某些几何尺度的因素也暗含了规模经济,如大型设备每单位产出的制造和维修费用通常就要比小型设备低。举一个例子:把输油管道的周长扩大1倍,这时油管的截面积(运输能力)将超过1倍,每单位原油的运输成本也随之降低。

3、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有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电脑管理、流水作业等,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采用,也就是说,这些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通常是不可分割的。在汽车制造等行业,流水线作业的成本优势就十分明显,据统计,一家汽车厂商如果年产量超过30万辆,成本就能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

4、财务方面的因素。厂商活动的大规模化会给它带来筹措资金、购买原料和半成品、销售等方面的好处。例如,有时大厂商所需要的资金靠厂商本身的积累就可以满足,同时凭借其规模优势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方面的便利。在购买原料和半成品时,由于数量大,除了运输上有利,还可利用规定质量、大折扣、订立收购合同等有利条件,使生产成本降低。

以上这些因素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或批量生产的优势,在20世纪初,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率先采用大批量生产的方法,从而降低成本,击败对手,成为汽车工业的巨子。

但是,带来规模经济的各种因素都是有一定极限的,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享受规模经济的优势就不太可能,此时,规模不经济的因素开始占上风。例如,生产要素的专业化分工就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限地加以细分,分工太细会带来副作用;一旦工人的工作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运动,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产生厌烦的情绪,失去创造性思维,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再如,几何因素的规模经济含义也是有条件的。输油管道的直径不能无限制地扩大,直径过大的输油管道铺设起来就十分困难,其成本必然增加。同时,规模的过大也可能使运输费用增加,因为原料可能需要从更远的地方运来,产品则需要运到更远的地方去销售。如发电厂的规模越大,电力输送目的地也就越远,结果电力输送中的损耗也就越大,从而导致单位成本的上升。

当然,规模不经济的原因还有可能来自其他方面,但其中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过大规模的生产带来管理上的低效率。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生产规模愈大,管理层次愈多,企业内的协调和控制也就愈加困难;信息在上下的传递过程中容易丢失或被扭曲,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也日益困难。由于决策者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即使决策已定,真正付诸实施也需要更长时间,并且执行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这种管理上的局限性带来了规模经济报酬递减。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只不过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一个特例,因为即使在长期内,仍有一些要素的投入(如管理要素)是无法增加的。例如,无论一家企业如何扩张到多大规模,总经理只能有一个。

对于规模报酬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方面,可以举出中国报业集团为例。从广州日报组建第一家报业集团开始,中国报业迎来了集团化改革热潮。中央、省及主要城市的报社相继组建成报业集团,报业集团的数量已达39家。报业集团是中国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经济体制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报业经济也是从无到有规模达到几百个亿。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报业组织的微观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尤其要在经营规模上做文章,否则就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于报业集团来讲,经营规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集团总资产规模。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报业集团的经营规模差距很大。有的报业集团资产总额达到几十亿元,有的则只有几亿元甚至几千万元。报业集团的总体方展方向是做大做强,但对具体某个报业集团讲,是否规模越大越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经济理论上分析,报业集团的规模要看它是处于哪个生产区间。如果它处在规模报酬递增区间,那么就应当继续扩大规模;如果它处于规模报酬不变区间,那么它的规模就达到了最优,应当保持已有规模不变;如果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间,那么它就应该控制规模的扩张甚至缩小规模。因此,首先要分析报业集团的生产区间特性,才能确定其规模策略。这需要对报业集团的历年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看其资产报酬率及边际收益水平的变化情况。如果这些指标不断提高,说明它是规模报酬递增;如果变化不大,则是规模不变;如果连续下降,则是规模递减。

二是报刊发行数量和版面数量。报刊发行数量以及报刊版面数量也是反映报业集团规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规模的确定需要与广告创收和市场竞争状况结合起来考虑。从报刊本身来讲,发行数量和版面数量的增长将带来成本和费用的上升,但也会带来广告创收的增加,需要用本、量、利分析的方法确定报刊的最优发行数量和版面数量。另外,还要考虑发行对象问题,即所谓的有效发行量问题,有效发行量的上升将带来广告创收的上升,而无效发行量的上升不能使广告创收有很大的提高。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考虑,报刊发行数量和版面数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这是一种市场博弈,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策略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总之,报刊发行数量和版面数量问题,既要考虑报刊本身的本量利问题,也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策略,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规模报酬理论是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实用的理论,很多企业、单位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就要尽可能在规模报酬理论的框架内行事,规模报酬理论是连接经济学抽象理论与现实应用的桥梁,每个企业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一定不能忽视这个理论的现实价值。

总之,一个行业或一个厂商生产规模过大或过小都是不利的,每个行业或厂商都应根据自己生产的特点确定一个适度规模。厂商选择适度规模的原则,是尽可能使生产规模处在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如果一个厂商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则说明该厂商的生产规模过小,此时应扩大规模以取得规模收益递增的利益直到规模收益不变为止。如果一个厂商的规模收益是递减的,则说明厂商的生产规模过大,此时应缩小生产规模以减少规模过大的损失,直到规模收益不变为止。

第四节 为什么要交个人所得税——赋税功能

1980年9月1日,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初步建立。个税起征点为8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月工资的50倍;

1992年,中国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只占就业者总数1%。

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18.3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也增长了将近4倍。

2002年,中国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占就业者总数已经达到52%。

2005年,个人所得税从800元的起征点提高到1600元。

2008年,个税起征点再次从1600元上调到2000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测算,将工薪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2000元/月后,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全国职工总人数比例将由目前的50%左右下降到30%左右。另根据有关数据测算,将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2000元/月,将减少财政收入约300亿元。

另外,在广东省,部分人大代{L-End}表认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一刀切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在发达省市,此起征点明显太低。广东省经济地位在全国排名第一,经济总量大而人均收入不均衡,有必要先行制定自己的个税起征点。”代{L-End}表建议说,比如深圳可以将市民纳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或者更高;广州可以将市民纳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或者更高。与此同时,从第5级(全月应纳税所得额20000—40000的部分)开始,在现有税率的基础上增加10%,以此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纳税额。

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府赋税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政府取得收入的基本手段,二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从微观主体角度来讲,公民之所以需要交税,一是公民享用公共产品的相应义务,二是调节收入差距平衡利益分配,让富人少富一点,开通过政府间接地为穷人多做一点贡献。即所谓“削峰填谷”。

个人所得税同时兼有上述两种职能和作用。这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都是达成共识的,需要探讨的只是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而已。

从财政学的角度看,普通公民依法向政府纳税,而政府则利用财政收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提供军队、环保、社保、文化设施、交通建设等,公民得到了这些产品和服务,就有纳税的义务。

当然,个税也有收入调节的功能,因此对富人得以更高的税收,作为转支付用给穷人,但这只是量的问题。

综上,之所以征收个人所得税,形成财政收入来提供公共产品是第一位的,收入调功能是第二位的。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税种。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主体税种。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维护国家权益,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促进国家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中国境内拥有永久性居所,或者不拥有永久性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的个人;第二类是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具体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有这样三种:(1)中国公民个人;(2)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外籍个人;(3)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籍个人。

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这三种税制各有所长,各国可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选择、运用。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规定、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实行分类课征制度,可以广泛采用源泉扣缴办法,加强源泉控管,简化纳税手续,方便征纳双方。同时,还可以对不同所得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便于体现国家的政策。

分类所得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综合所得税制通常采用累进税率。比例税率计算简便,便于实行源泉扣缴;累进税率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体现公平。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将这两种形式的税率综合运用于个人所得税制。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采用累进税率,实行量能负担。对劳务报酬、稿酬等其他所得,采用比例税率,实行等比负担。

中国的税收政策起步比较晚,和西方国家相比,在税收制度的完善和纳税人素质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

据悉,泰格·伍兹在来华参加“步步高观澜高尔夫挑战赛”之前,就电话委托主办方提前为其缴纳个人所得税,并一再{L-End}表示,只有亲眼看到代扣缴的纳税凭证后,才能启程。根据合同,泰格·伍兹的出场费为1300多万元,应缴税款429万元,比内地大腕们十几场的出场费还高,伍兹一定要交了税才肯来。

其实,对于伍兹的做法,仅仅理解为“外国明星纳税意识强”,是比较片面的。这只能说明依靠制度纳税比依靠良心纳税更科学。据专家分析,外国人如果在中国没有依法纳税,就会被限制出境。像伍兹离开中国的时候,完税凭证是必需的文件。另外,伍兹回到美国纳税时,在中国纳的税可以抵扣,能够避免在中国双重征税。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纳税人也享有知情权,以及保密权、税收监督权等权利。

第五节 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税率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春秋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奢,也就是那位纸上谈兵的赵括的父亲,在成名以前只是个收税的小官员,有一次他到平原君赵胜家里去收税,这位赵胜是当时的“四君子”之一,是赵王的弟弟,又是丞相,可说是位高权重,一般人没有人敢惹。

赵奢前几次上门,遭到了赵府的百般阻挠,不肯缴税。赵奢决定依法办事,拔剑杀死了上前阻挠执行公务的赵府家丁。平原君非常生气,扬言要杀了赵奢。赵奢毫无惧色,向平原君恭敬施礼后慷慨陈词:“微臣只是一名专司税收的小吏,依法收税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衰弱各国就会来犯,赵国便不存在了。您还到哪里找现在的富贵呢!”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明,便介绍给赵王。赵王派他管理国家赋税,于是国家赋税征收顺利,人民富庶而国库充实。

在西方,有一句谚语:税和死亡,是人生唯一逃不过的两件事。的确,税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

国家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税收。而税率就是收取税赋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也就是收税的尺度。我国现行税率可分三种: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是指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为纳税的绝对额的税率形式,适用于从量征收的税种。

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规定相同的征税比例的税率。流转税一般都实行比例税率。比例税率又分为统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前者指一种税只设置一种比例税率,所有纳税人都按同一税率纳税;后者指一种税设两种或以上的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又称累进税制,指随同征税对象数量的增大,征税比例随之提高的税率。被称之为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一般适用于收益、财产征税。它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此外,由于计税依据、减税免税、加成征税、加倍征税、偷税漏税等原因造成纳税人的实际税率与税法所规定的税率即名义税率不相等。

对课税对象和计税依据的征收比例和征收额度。税率{L-End}表现为税额占课税对象的比例。税率是税法的核心要素,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税收负担的深度,是税制建设的中心环节。在课税对象和税基既定的条件下,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经济利益。税率的高低和税率形式的运用,是国家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的体现,是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的关键。税率的种类一般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3种基本形式。此外,还有一些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的零税率、负税率、累退税率、差额税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