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国家也有没钱的时候——财政赤字
日前美联邦财政赤字突破1万亿美元的消息再次引发人们的热烈议论。巨额财政赤字对衰退中的美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对美国最大债权方中国又会有哪些影响,这些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美国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截至2009年6月30日的2008——2009财政年度的前9个月,美国联邦财政赤字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据******政府预计,联邦财政赤字到今年年底将达1.8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194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目前看,巨额财政赤字问题会对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产生不利影响。《华尔街日报》14日发{L-End}表文章认为,公共债务和失业率攀升正在对******政府产生“政治影响”。财政赤字问题已经成为在野的共和党攻击政府的一大话题。美国国会少数党(共和党)领袖约翰·博纳说:“1万亿美元财赤清楚地{L-End}表明我们国家的财政状况已经岌岌可危。而政府却仍在不停借钱开销,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背负重债。”
由于财赤不断突破“红线”,******政府正在力推的医疗制度改革面临巨大阻力。尽管******称医疗改革在长期内会降低财赤水平,但这项改革在未来10年内却会使美国政府多支出1万亿美元。
什么是财政赤字呢?当政府财政收入抵不上支出,也就是说收入少而支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赤字。相反,如果政府收入超过支出,也就是收入多而支出少的时候,叫做政府盈余。在当今世界各国,财政盈余的很少,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会出现财政赤字。
为什么会叫作财政赤字呢?主要是因为这种支出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通常会用红色的笔书写,所以就被叫做财政赤字。
只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原因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有意安排的,这被称作是“赤字财政”或者“赤字预算”,这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府在做预算的时候并没有赤字的预算,但是最后因为超支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导致出现了财政赤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目前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L-End}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一般来讲,财政赤字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影响并不大。现在国际上有两条衡量财政赤字的警戒线标准:
第一条警戒线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够超过3%,一旦超过,就会出现财政风险。举个例子来说,我国GDP总量在2008年时是30万亿人民币,30万亿的3%是多少?就是9000亿。如果我国的赤字要大于9000万亿,就超过了警戒线。
另外一条警戒线就是: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够超过财政总支出的15%。政府的钱不够用,可以去借债,如果还不够花,还可以再去借债。但是不能够借的过多,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够超出15%,如果超出这个百分比,就说明赤字太大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财政出现赤字,一般会通过一下的方法来解决:
1.动用历年结余。
动用历年结余就是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收大于支形成的结余来弥补财政赤字。
2.增加税收。
增加税收包括开增新税、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但它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是弥补财政赤字稳定可靠的方法。因为如果要增加税收,就要通过法律程序,使增加税收的时间成本增大,难解政府的燃眉之急;其次,由于增加税收必定加重负担,减少纳税人的经济利益。依靠增税来弥补财政赤字的试{L-End}图往往受到很大的阻力。
3.增发货币
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方法解决财政赤字。但是从长期来看,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将带来恶性后果。因此,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4.发行公债
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这是因为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安全性、收益性和和流动性的特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行公债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认购者都有好处,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也最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第十一节 世界杯上的中国元素——外包
球迷们苦苦等待了四年的南非世界杯,终于完美地落下了帷幕,给球迷留下了一个完美的回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队再次缺席这次足球大Party。不过,虽然世界杯上没有中国队的影子,但中国元素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却随处可见。在南非,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且不说“呜呜祖拉”、国旗、假发、手环、头巾、荧光棒等等都来自中国,就连官方用球“普天同庆”也由中国江西庐山脚下的一家运动器材生产公司生产。
在南非世界杯的赛场上,南非的民族乐器“呜呜祖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给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多少人爱它,就有多少人恨它。”用这句话来形容在南非世界杯上引起巨大争议的长喇叭“呜呜祖拉”,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个在赛场上制造了最强音的玩意,已成为南非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们却不是产自这个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而是产自万里之外的中国汕头。
有着世界玩具制造中心之称的澄海区,各大玩具制造厂商已经为南非世界杯制造了数百万支“嗡嗡祖啦”。“嗡嗡祖啦”长约70多厘米,按照南非当地人的说法,这种喇叭是专门用来驱赶狒狒的,后来发展成为南非球迷的必备用品。一玩具厂的负责人说,他们从2005年就开始生产“嗡嗡祖啦”,但由于其极“恐怖”的声音,以前销量一直不理想。此次是在非洲大陆举行的世界杯赛,当地球迷的传统助威用品正是“嗡嗡祖啦”,因此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订单猛增,至今已经销售了几十万支。
和“呜呜祖拉”一样,世界杯上的用球“普天同庆”这个被称作史上最圆的球也是中国制造!“普天同庆”制造了很多悲剧,很多人因它而被钉上了耻辱柱。但它的德国设计者则宣称,新的比赛用球在技术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设计上则融入了南非元素。在世界杯用球正式被公布后,江西九江的一家运动器材公司被授权成为南非世界杯用球主要生产基地。
截至今年5月7日,这家工厂的7000多名工人已经完成了1200万个比赛及商业指定用球。不过,工厂的很多工人并不知道他们生产的就是世界杯比赛用球。
其实,越来越多的像“普天同庆”一样的商品被放在中国生产,这种自己设计,但是却有别人生产的方式越来越普遍。这就是现在越来越流行的外包方式。
外包出现在在讲究专业分工的二十世纪末,企业为维持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解决组织中人力不足的困境,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派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
外包将组织解放出来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外包合作伙伴为组织带来知识,增加后备管理时间。在执行者专注于其特长业务时,为其改善产品的整体质量。最近外包协会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外包协议使企事业节省9%的成本,而能力与质量则上升了15%。外包解放了公司的财务资本使之用于可取得最大利润回报的活动。比如世界级的名牌运动鞋耐克赖以成长壮大约秘密在其对产品设计和广告营销环节的控制。原因主要是高档球鞋行业的战略环节是产品设计和营销控制,而制造环节相对简单,创造价值主要取决于新产品开发和营销组织管理。耐克球鞋在市场上主要靠其“最佳设计”和高档名牌为号召,以巨款聘请著名体育名星,在美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最高的黄金时间作广告。而将产品的制作全部由别的厂家代工,自己专心做产品设计和产品推广。
与耐克这种“抓住设计、营销、外包生产制造”的战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的铃木汽车公司。铃木80年代末向美国出口的经济型小汽车、其全部销售工作都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负责,包括牌号都是“通用”的(Chevole Sprint),铃木只管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型小汽车来说,大批量、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是取胜国际市场的战略环节,而产品的广告形象对竞争优势来说相对次要。耐克和铃木的这种{L-End}表面上不同的战略,用价值链的理论很容易解释。因为在运动鞋行业,其制造环节料重工轻,规模经济效益有限、生产工艺成熟,而其研究开发和广告推销环节,固定成本高,产品的广告边际成本低,经济规模效应强,是控制全行业的关键。耐克和铃木的战略{L-End}表面看来不同,其实是“异曲同工”,都是抓住关键环节,外放辅助环节。
外包使一些新的经营业务得以实现。一些小公司和刚起步的公司可因外包大量运营职能而获得全球性的飞速增长。
一方面,有效的外包行为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管理系统实施过程中,把那些非核心的部门或业务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公司,这样能大量节省成本,有利于高效管理。举例来说,一个生产企业,如果为了原材料及产品运输而组织一个车队,在两个方面其成本会大大增加:(1)管理成本增加,因为它在运输领域不具备管理经验;(2)因管理不善,运输环节严重影响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工作,从而导致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成本增加。如果把运输业务外包给专业的运输企业,则可以大幅度降低上述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也因市场竞争的激烈面临巨大的挑战。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成为了企业最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因此,外包以其有效减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了越来越多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德鲁克曾预言:在十年至十五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如:经济不景气时,企业会裁掉一些非核心业务的部门,这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负面影响很大,团队的稳定、额外支出等,但如果一开始这些非核心业务就是外包给专业的组织去做,那么损失一定会减少到最小。比如日用品的巨头联合利华生产出来的产品,下了生产线以后全部外包给上海友谊物流集团公司做,包括储运、盘点、货物的流通加工(如消毒、清洁、礼品和促销包装、贴标签、热塑封口等)。
友谊物流公司提供24小时发货信息的联网服务,24个小时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货物现在所在的地点,友谊物流公司还与联合利华休息时间一致,保持全天候储运。
友谊为了降低运输的成本,还采用了一种公交车的方式,就是用户可以随时装货和卸货,这样可以降低整个物流成本。这种公交车方式能够提高满载率,按照客户的分布对物流的路线进行策划。
这样,联合利华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集中精力来做新产品开发,扩大市场网络等工作。
外包不仅仅限于生产方面,在人力资源领域,外包也越来越普遍。有心的人会发现,公司的会计在本公司上班,但是却不在本公司领取薪水,招聘员工都是由专业的猎头公司来完成的,自己的培训要到专门的培训公司进行,领取工资要到银行……这些都是人事外包的典型例子。
准确地说,人事外包就是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人才服务专业机构管(办)理,但托管人员仍隶属于委托企业。人事外包策略地利用外界资源,将企业中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与管理责任部分或全部转由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人事外包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内容:一是策略地利用,即是指企业必须有选择性地将组织内的部分或全部予以外包,而不是与代加工性质一样的外包;
二是外包的工作或项目必须由专业服务机构来完成,这依赖于专业人力资源机构的快速发展及其专业化。
一般来看,流行的人事外包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员工招聘:即代企业寻找、招聘合格员工;
2.员工培训:代企业进行相关的各种培训;
3.人事代理:代发工资、福利、四金交纳、人事档案管理、员工证明、护照等。
4.劳动关系外包:即人才租赁或人才派遣;
5.人事相关咨询:包括薪资调查、政策咨询、离职面试(国外通行的方法,以了解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调查、组织规划……
人事外包,能够可以节约时间,集中有效的资源,一位专家曾指出,“今天组织面对的挑战是,必须用客户观点来重新思考HR。”这里的客户指的是公司员工,员工“买”的产品和服务是薪酬、福利、培训等。为了使客户满意,人力资源部的事情在不断的增多,为了做好这些,人力资源部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是烦琐却又是员工所最关心的,如户口、档案、培训等。这些工作往往占去了人力资源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他们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的专注性。如果把这些事务性的工作转交给第三方,部门则可以从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集中核心能力去解决一些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更好地参与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职能。同时,外包出去的将会被完成的更好。因为专业机构对这些方面的现行措施、市场行情更为了解。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可能去雇佣每个方面的专家,而专业机构却可以。
人事外包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常为经常性的人才招聘奔波,在招聘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极高但效果又不是很好:高级人才的选聘因缺乏必需的资源而困难重重,初级人才的招聘则太浪费时间。如果将这部分工作外包出去,由猎头公司协助企业招募人力,他们于人员的筛选、测试及面谈技巧,拥有完整的人才数据库和人才测评的丰富经验,在人才招募选拔方面的优势大于一般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业务外包还是人是外包,都要注意防范风险。如果企业对于外包出去的业务“不懂”,就会很容易丧失对于业务的监控、管理和对于结果的考核,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与预想的结果背道而驰。
众多研究和实践{L-End}表明,服务发包商和服务供应商之间最为良好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要确立外包项目的管理模式,建立诸如项目管理和组织结构、职责界定以及交流机制、渠道等一系列的机制,只有这样,外包才能够达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说,外包不是简单地包出去,而是要进行复杂的运作,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
总的说来,外包这种新型的经营理念是一种必然趋势,外包服务势在必行。企业要充分利用外包,甩掉不必要的包袱,专注于自己的核心,才能够快速发展。
第十二节 经济泡沫产生的真正元凶——流动性过剩
这几年中国经济的泡沫无疑是越来越大,房地产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L-End}表。短短的一年时间,北京的房价在2009年就翻了一倍,均价直奔3万。经济中存在过大的泡沫无疑是危险的,日本过去十年的案例就血淋淋摆在面前。
为了打破房地产的泡沫,政府在2010年4月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新政。出台后,房价上涨的趋势有所抑制。但接下来,农产品又出现了爆炒现象,“豆你玩”和“蒜你狠”等词汇流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目前存在的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在中国政府调控房价以后,过剩的资金流出,冲向的农产品,推高农产品价格,可以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呢?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了。当钱多的花不出去的时候,这些资金就会为寻找出路而到处流窜,流到股市就会造成泡沫,流进房市就会哄抬房价,流进基础资源领域就会推高资源的价格,流进农产品市场就会造成“蒜你狠”、“逗你玩”以及“越麦越高”。
流动性过剩{L-End}表现在宏观经济上,它{L-End}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L-End}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当流动性过剩的时候,证券市场大幅上涨,基础建设加快,底反政府追求高增长,导致产能过剩,贸易顺差加大,外贸储备激增。
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柴米油盐、水电油气等轮番涨价,居民日常消费品全面涨价,而且房价上涨过快。
那么流动性过剩是怎么产生的呢?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2006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比上年高出5.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同年GDP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比上年末高出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高于贷款总额即存贷差为1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亿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迹象。但是,严格地说,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L-End}表象、还是从成因或解决方法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问题,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存贷差过大等问题而已。
有两点原因隐藏在流动性过剩背后:一是受全球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外部因素。一方面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中国2009年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2.399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国外热钱大量涌入。二是国内自身需求不足的内部因素。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为51.3%。由于中国的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又极低,导致了货币的需求量大于市场上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从而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本来要投资于实体经济的小规模的流动性过剩的资金,不能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那么就进入到房地产的二手炒作领域。最终导致了房地产的泡沫,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也导致了经济各方面的泡沫。
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通过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如果实体产业资金纷纷向楼市转移和集中,那么实际上是在抽实体产业之血,将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可能导致“一业兴而百业衰”的不利局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真正挤破中国经济和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价格理性回落。需要适当收紧流动性,关键还是要给宽裕性的流动性资金找出路,这种出路还只能在实体经济中去找。
对于我国流行性过剩的现状,我们普通老百姓怎样应对才能够保证自己的资金不贬值呢?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主要的保值手段还是投资,但应尽量避开风险的投资市场,比如可以尝试一下基金、黄金等相对来说较为稳妥的投资方式。
同时,还可以投资房产,不过在选择地段的时候,但投资时要以购买市区地段的中小型房产比较好,避免购买郊区的别墅。因为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地段好的中小型地产风险很小,也非常容易出手,而处于郊区的别墅因为总价高,不好出售,风险较大。
第十三节 资源不等于财富——资源诅咒
据英国《世界新闻报》报道,英国22岁女子凯莉·罗杰斯6年前购买彩票中了190万英镑大奖,从而使她成了英国最富有的少女之一。
可是由于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再加上交了一系列觊觎她金钱的男友,凯莉竟在短短6年时间就败光了190万英镑,沦为一个穷光蛋。凯莉曾经两次自杀未遂,为了养家糊口,她现在成了一名清洁工。
有句俗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叫做“富不过三代”呢?即使祖上留下座金山银山,如果不努力,多少钱也会败完,况且有钱儿女多数以为祖上有花不完的财产,从不肯去努力,只做二世祖,试问钱有出不进又怎会不完蛋呢?
其实,生活中的道理在经济学中同样适用。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结果国内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
其实,荷兰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地方一点都不少见,比如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新大陆得到了大批的金银,结果自己的工业反而一落千丈。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早期,全球石油价格暴涨,在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和墨西哥也都产生过类似情况。
经济学家把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的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被称之为“荷兰病”。后来,经济学家对资源充裕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一个重要而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在控制了初始人均收入、贸易政策、政府效率和投资率等影响经济增长多种变量之后,自然资源的充裕程度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反比关系。这个结果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最终这个观点在经济界得到了证实,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资源诅咒”。
所谓“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要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许多;尽管资源丰裕国家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状态,丰裕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
“资源诅咒”几乎成为经济学中一个不可颠覆的命题,他对为什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对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了极强的抑制作用做了很多好的解释,这种抑制作用使得资源丰富的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反而不及资源匮乏的经济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经济数据显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却采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走新型发展道路,经济增长反而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同样有非常相似的情况。比如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山西省吗,号称“煤海”,但是却深陷“资源诅咒”的怪圈,财政收入位居全国后列。
其实“资源诅咒”的发生机制很简单。资源丰富的经济体,正如祖上留下了金山银山的“富二代”,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有利的自然资源,慢慢地自己画地为牢,一旦资源被采掘完,其他行业又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营养不良,就会使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辽宁省阜新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阜新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曾经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由于煤炭的过度开采,地面塌陷情况令人触目惊心,许多煤矿因资源枯竭而陆续关闭,20万矿工中近半数下岗,全市共有15.6万下岗工人,19.98万居民处于每月156元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比例占市区人口的25.4%。与阜新市类似的煤市,中国还不少,大致都面临同样困境。
宝贵的资源是上天馈赠给人类的“宝贵礼物”,如果不善于利用,就会变成“诅咒”。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国家,拥有资源是一种财富,如果不善于利用不仅不能变成财富反而成为贫困的根源。
事实上,当一个国家发现了新的自然资源,或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发现这些资源的国际价格猛涨,或一个国家因为某种原因突然收到大量国际援助,这话本来是“好事”,但是这些“好事”打破了原有的价格信号,使一个经济体的人力物力重新分布。这个新布局很难在价格反弹的时候迅速恢复原状,耽误了生产力的发展,或生产效率的提高。从2003年到2008年,资源价格狂涨的情景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就影响了一批资源型国家。
再加上丰富的资源是政府只顾眼前利益,使政府的自我节制、自我管理、廉政建设有了一定的问题。当外汇大量流入,政府财政节节攀高,政府很容易扩大执政范围,增兵买马把钱花出去,使经济过热,导致经济模式单一,引发“资源诅咒”。
面对“资源诅咒”的难题,最好要做到未雨绸缪,只有放弃“流汗式”的增长方式,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才能够揭开这道“诅咒”。
首先,必须在资源还未枯竭之前,进行经济转型。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运行会强化本已单一的产业结构,这包括强制性地将资源输出的收入留住,进行经济转型投资。
其二,有效的经济转型只能远在资源枯竭之前就开始进行,因为这时才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源性经济体不能在资源枯竭的时候才开始寻找发展接续产业,而应该在煤炭兴盛时期就着手产业的多元化,思考在资源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总之一句话,“荷兰病”必须防患于未然,才能够摆脱危机。
第十四节 在怀抱中慢慢长大——幼稚产业
2001年4月,印度政府决定对所有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常用药ANALGIN每千克征收2.59美元的反倾销税,同时对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此类药品每千克征收2.86美元的反倾销税。印度政府同时还宣布对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特区进口的二轴导向丙烯薄膜(BOPF)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从每公斤0.88美元(从新加坡进口)到每公斤0.56美元(从阿曼进口)不等。此项临时反倾销税的有效期直至2002年4月。
印度政府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幼稚产业或者主要支柱产业而采取的措施。
什么是幼稚产业呢?所谓幼稚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当部分的“幼稚产业”常常容易受到国际贸易剧烈的刺激。让“幼稚产业”与他国已经发展成熟的相同产业直接去竞争,无异于让幼儿与膀大腰圆的壮汉叫板,后果可想而知。如果能够给予一定的保护,就可能成长起来,获得较高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益,这不仅对于一个国家是有利的,对于整个世界也是有利的,因为稀缺的资源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使用,增加了整个世界总的收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护幼稚产业上,如何界定和选择幼稚产业是一个关键,选择不好就可能导致保护落后,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在保护“幼稚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期限的确定。保护幼稚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一旦达到目的,就应该撤销保护政策。设定适当的保护期限,可以激励被保护产业充分利用保护期内的优惠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有效避免了老态龙钟的幼稚产业的出现。
2.加强保护过程中的监管。政府需要对处于保护期内的幼稚产业实行必要监管,督促其在政府的帮助下正当利用优惠政策,努力提高生产效率。
3.鼓励国内竞争。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以强化保护政策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第十五节 自己买自己的股票——股票回购
据国外媒体报道,雅虎宣布,公司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一项关于在未来3年回购最多30亿美元股票的回购计划。
雅虎在一份管理文件中{L-End}表示,董事会在上周四批准了该计划,股票回购将在公开市场进行,或以私下协议交易的方式完成。
雅虎股票在收市后交易中上涨至每股13.95美元,涨幅不足1%。
瑞士食品巨头雀巢公司18日宣布,该公司已经完成了此前所制定股票回购计划中剩余100亿瑞士法郎(合90亿美元)额度的回购。雀巢公司这项股票回购计划于2007年8月份制定,总规模达到250亿瑞士法郎。雀巢公司{L-End}表示,该公司最后一部分的股票回购从2009年8月份开始,总共回购了2.03亿股雀巢公司股票。与此同时,雀巢公司还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开始新一轮的股票回购。就此次整个250亿瑞士法郎股票回购项目而言,雀巢公司所支付的平均回购价格为每股48.31瑞士法郎。根据计划,雀巢公司将于6月29日启动新一轮的股票回购,所涉及的资金规模达到100亿瑞士法郎(合88.5亿美元)。雀巢公司{L-End}表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该公司在2010年内将完成新回购项目中的50亿瑞士法郎额度。
IBM董事会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年度股东会议上{L-End}表示,将季度股息由之前的55美分提高到65美分;与此同时,公司将实施8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去年IBM花了75亿美元回购股票。
为什么有这么多公司要股票收购呢?什么优势股票回购呢?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自身现金或者通过债务筹资购回自身发行在外的股份的行为。股票回购在公司资产重组中属于公司收缩的范围,是一种通过减少公司实收资本来调节资本结构的重要手段,它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策略。
公司的回购说明公司认为自己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了,同时,回购的信息{L-End}表明公司对未来财务状况的信心,包括充足的现金流、良好的偿债能力等。这些正面的信号对于维护股价的稳定作用很大,尤其是在管理层宣布以超过目前市场价格的巨额溢价要约回购时,其对市场带来的正面冲击更大。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回购的公告也意味着管理层承认目前资金没有有利的投资机会,但根据财务代理理论,在没有合适投资机会的情况下,管理层应该将自由现金流返回给股东,让股东自己做出投资决策。回购行为让投资者看到,管理层不会将企业现金用于不明智的并购或者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因此回购所传递出的信号往往被市场视为重要的正面消息,公司股价往往也有很好的{L-End}表现。比如上面举的例子中,IBM的股价在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早市交易中,IBM股票上升24美分,涨0.2%,达到130.97美元。雅虎股票在宣布股票回购后收市后交易中上涨至每股13.95美元,涨幅不足1%。
一般来讲,一家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主要有以下的动机:
1、防止兼并与收购。
为了防止他人收购自己的公司,许多上市公司都会回购本公司股票,以维持控制权。1989年和1994年,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分别动用150亿美元和170亿美元回购本公司股票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日本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了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资本吞并,企业界进行了著名的“稳定股东工作”——职工持股制度和管理人员认股制度。其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确保企业的优秀人才。而允许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回购本公司股票,则是建立职工持股制度和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维持企业控制权的前提条件。为此,日本还相应修改了《公司法》,相应放宽了企业回购本公司股票的限制。
2、振兴股市。
为了稳定和提高本公司的股价,防止因为股价暴跌而出现经营危机,很多公司酒会回购本公司的股票。1987年10月19日的纽约股票市场出现股价暴跌,股市处于动荡之中,当时在两周之内就有650家公司发布大量回购本公司股票计划,其目的就是抑制股价暴跌,刺激股价回升。
3、维持或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和公司股票价格,以减少经营压力。
按照企业发展理论,一旦企业步入成熟期以后,就不再片面追求增加设备投资,扩大企业规模,而会日益重视剩余资金的高效率运作。回购本公司的股票,可以减轻经营的压力,无疑是较好的办法。例如,经历了五六十年代快速增长时期的IBM公司,70年代中期出现大量的现金盈余,1976年末现金盈余为61亿美元,1977年末为54亿美元。由于缺乏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IBM公司在增加现金红利(1978年的红利支付率为54%,而五六十年代红利支付率仅为1%至2%)的同时,于1977年和1978年共斥资14亿美元回购本公司股票。据统计,1986——1989年期间,IBM公司用于回购本公司股票的资金达到56.6亿美元,共回购4700万股股票,平均红利支付率为56%。
4、重新资本化。
也就是用规模借债用于回购股票或支付特殊红利,从而迅速和显著提高长期负债比例和财务杠杆,优化资本结构。重新资本化一般出现在竞争地位相当强、经营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但长期负债比例过低的公司。由于这类公司具有可观的未充分使用的债务融资能力储备,按照资产预期能够产生的现金流入的风险与资本结构匹配的融资决策准则,提高财务杠杆,可以优化公司资本结构,降低公司总体资本成本,增加公司价值,从而为股东创造价值。同时,也有助于防止敌意并购袭击。因为在有效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具有大量未使用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公司,往往容易受到敌意并购者的青睐和袭击。
股份回购有诸多好处,但也有适用的条件和环境。那么什么条件下的上市公司最有可能实施股票回购呢?
首先,从实施股本回购的外部环境看,必须是公司股价比较低时才可以进行回购。如果资本市场比较活跃,公司股票定位比较合理甚至高估,那么此时上市公司自然缺乏回购自身股票的动力。相反如果市场处于熊市,股票价格低于其合理的定位很远,那么上市公司此时回购,由于回购价格低于实际价值,显然可以达到增厚每股价值的目的。如果某企业是行业内长期的优势企业,而且股价跌破净资产,此时回购股份通常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上市公司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或现金流良好。股份回购意味着现金的直接流出,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现金流比较充裕的公司进行股份回购,不至于在回购股份后出现现金流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营运资产明显减少等对公司业绩有直接影响的不利因素,相反可以增加公司每股盈利,提高股票市值。反之,如果上市公司本身现金流匮乏,显然无力进行股份回购,即使勉力为之,也会对后继经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股东长期价值的实现。
第三,某种程度上讲,回购股份{L-End}表明上市公司没有找到比回购股票更好的投资项目。如果行业或上市公司进入成熟期,发展机会有限而现有现金流良好,那么股份回购不失为一种选择。此外经济进入收缩期时,因投资机会匮乏,上市公司选择回购的案例也会增加。但如果所处行业发展很快,投资机会较多,积极投资主业来提高股东回报应是上市公司的第一选择。
第十六节 小灵通火爆的秘密——消费者剩余
2003年,小灵通横空出世,很快就横扫全国,覆盖了310多个城市,用户数超过1100万,其中2006年新增的用户就达到750多万。而在固定电话2006年新增的用户中,小灵通就占了近20%。
小灵通为什么能够如此火爆呢?如果用经济学上的术语来讲,就是和消费者剩余是分不开的。
小灵通有一句宣传语:“用市话的价格打手机”,这正是小灵通的所在。小灵通在用户的心中,一直以来就是“便宜”的象征。
小灵通属于一种无线市话业务,它具有利用已有的固定电话网络,实现无线接入的功能。换句话说,使用小灵通相当于把家里的固定电话揣在了自己兜里,而且可在市内随便走动,非常方便。其最主要的优点是资费低廉:每3分钟才0.2元,月租费只有15元至25元,并且单向收费,话机价格更为低廉,不少地方都是由运营商“送机入网”。虽然其具有无法漫游、在有的城市信号不太好等缺点,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小灵通在价格上的巨大诱惑使其弱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省钱是最实惠的。
因此,小灵通火暴的秘密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原因就在于其提供了较多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说:“一个人对于一物所付出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
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就是消费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钱减去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钱。人们希望以一个期望的价格购买商品,如果人们在消费时实际花费的金钱比预期的花费低,人们就会从购物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反之,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价格,他就会放弃购买行为。他因为购买商品的实际支出低于预期价格而得到满足;同样,当某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时,他就不会购买,他因此也会获得一种满足。因为,他会觉得,我虽然没有购买,但是我也没有失去金钱。
同样,当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结果使其大呼上当或感到吃亏时,那一定是失去了“消费者剩余”,从而失去了一种满足感或福利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切切实实地失去了可以计算的有形的货币收入。
我们举个例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者剩余。如果以货币为效用衡量尺度来说明一个人对水的消费,比如说水的价格是每杯1元(在供给等于需求的前提下,最后一单位水,第8杯水的效用决定水的价格)就可以得到水的需求曲线。
因为第一杯的水非常有用,能够消除极度的饥渴,消费者愿意为它支付9元(即消费者价格是9元)。但是这一杯水的市场价格不过是1元,于是,消费者就从中得到了相当于8元(9元-1元)的“消费者剩余”。假如第2杯的水对消费者来说值8元,但水的成本依然是1元,于是消费者又从第2杯的水的购买中获得了相当于7元(8元-1元)的“消费者剩余”。如此推论下去,直到第9杯的水,它对消费者来说只值5角钱,从而消费者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为负,从理论上来说,消费者是不会购买这一杯的水的,而在第8杯水上,消费者达到了均衡(消费者购买了全部“消费者剩余”)。
从消费者对水的购买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消费者为购买8杯的水只支付了8元,但消费者从8杯水的购买中却得到了价值44元(9元+8元+7元+6元+5元+4元+3元+2元)的总效用。这样,消费者也就得到了超过其支付额36元的“消费者剩余”。由于在购买行为中,消费者总是按照最后一单位的价格支付全部单位的价格,因此他们得到了成本之上的效用剩余。然而,“消费者剩余”作为一种额外的效用,仅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如上分析,这并非消费者真的得到了36元的现钞,而是得到了价值36元的福利感或满足感。然而正是这种满足感或福利感,对消费者来说,如同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一样”,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影响着市场上的需求。
就小灵通而言,消费者愿意为它支付的话费价格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使用手机所支付的费用。当时,预付费的移动电话市内话费为每分钟0.6元,不收月租费,后付费为每分钟0.4元,月租费50元。而价格最低的手机话机也要上千元,高的甚至数千元。而小灵通的综合使用费用明显低于手机,所以消费者都愿意欣然接受。因为,消费者愿意为小灵通支付的资费要比普通手机低15%~20%。而小灵通的实际资费水平仅相当于普通移动电话通话费的16%。而且,市场上小灵通话机的平均价格只相当于普通手机的一半左右。两者互相比较,人们很容易看到小灵通使用者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是多么可观。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剩余可以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加以应用,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产品消费的主体,而厂商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和价格需求,而消费者剩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知道了这一点,很多商家自然会下一番功夫,尽量让消费者剩余为正数,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
商家想方设法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利润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即使是大公司也不例外。例如,在我国,奶粉这种产品一直是低价销售,每袋奶粉的价格大约在10元钱上下。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生产商大量进入中国,它们也运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寻觅发大财的机会。一些奶粉生产商了解到中国奶粉的价格低,但是有一部分中国母亲生下孩子后,由于缺乏人奶,她们对适合婴儿食用的高质量奶粉的需求十分迫切。于是,这些外国公司研制出添加各种营养成分的较高质量的奶粉,使用更为漂亮、防潮的包装方式,以每袋80元至100元的价格销售。年轻的中国母亲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她们愿意花较多的钱去买质量较好的婴儿奶粉。这样,中国母亲在购买婴儿奶粉时的消费者剩余就转移到了外国生产商的口袋里。外国生产商利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确实发了一笔大财。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要利用消费者生育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众所周知,商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所以他们都尽可能地剥夺消费者剩余。如果你去服装店购买服装,标价500元的服装,可能50元都能够买下来。商家之所以标出这么高的价格,是想要将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都赚去。这些衣服成本不足50元,如果特别喜欢这件衣服的人掏高于50元的价格买了去,这部分消费者剩余就为商家所得了。
所以,作为消费者,要学会讨价还价,看上某件东西的时候,不能够过于喜形于色,否则,就可能掏冤枉钱。
第十七节 一张画创造的价值——生产者剩余
2010年的6月25日,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日子。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与世长辞。
吴冠中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大画家,他的画作在拍卖市场上创下了骄人的成绩。据某网站2010年5月初的数据,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1417件、均价高达125万元。他17.8亿元的总成交额,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逊于齐白石。其画作的单价也相当惊人,500万元以上的共计50件次,1000万元以上的共计9件次。其中,《1981年作交河故城》于2007年在“北京保利”拍至4070万元。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吴冠中先生创造了巨大的“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是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也就是生产者销售收入额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如电影公司提供一部电影的成本是5元,可票价是20元,那么生产者剩余是15元。企业的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获得超过其生产成本的收益,是由企业劳动者创造的。显然,“生产成本”越低、“生产者剩余”就越多。
举个例子来说,假定你想装修一间房子,有甲、乙、丙三家装修公司前来报价。而你会把这房子的装修交给出价最低的人。
对每一公司而言,如果他得到的价格超过了他从事这项工作的成本,每个公司都愿意接受这项工作。这里的成本包括每一个公司的支出和对自己时间的评价。
其中,甲公司的成本是9000元,乙公司的成本是8000元,丙公司的成本是6000千元。显然,生产成本是其愿意接受该项工作的最低价格。所以也是他出售其劳务的意愿。每个装修公司都希望以高于其成本的价格提供劳务,拒绝以低于其成本的价格提供劳务,对于价格正好等于其成本时,他对出售其劳务抱无所谓的态度。
开始时,企业报价是最高的,由于公司之间的竞争,价格会下降,一旦丙报出8000元的价格,他就是留下来的唯一的竞价者。而他一定很高兴接受这项工作,因为他的生产成本是6000元。
公司丙愿意以6000元的价格提供这一劳务,但他却得到了8000元的价格,其中的差额2000元就是他提供这一劳务所得到的生产者剩余。
所以,生产者剩余就是供给者出卖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价格与提供该商品或劳务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它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我们再来说吴冠中的画。吴冠中的画作虽然都拍卖出了天价,但是他的创作的生产成本,却低得出奇。1970年,他随中央工艺美院师生下放到河北获鹿接受“再教育”,两年后被准许在节假日作画。因为没有画具,他去小商店买来放在地头写语录的小黑板,刷上胶代替画布。他又借来老乡的柳条粪筐,背把当画架、里面盛颜料什物,他因此被戏称为“粪筐画家”。
1973年,他返回北京前海的“会贤堂”,但陋室实在狭小,竟无法创作和存放大幅油画,他只得开始用宣纸作大幅水墨画。
如今作品屡创天价的吴冠中,生活仍然出了名地简朴。他住在北京一栋普通居民楼的两居室里,一次全楼更换水{L-End}表,维修工走进他家惊叹道:这水泥地板太少见了。他理发就在小区退休职工开的露天理发摊。他说:那里又快又方便,花几元钱还能听理发师聊天。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准备到他家颁奖,看到家里实在过于简陋,只好改在中国大饭店举行。
以如此低的成本创造了如此高的价值,由此可见,吴冠中先生所创造的“生产者剩余”有多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