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全知道
31900400000025

第25章 一定要知道的经济组织(2)

第十节 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亚行”(ADB),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它不是联合国下属机构,但它是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赞助建立的机构,同联合国及其区域和专门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根据1963年12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主持召开的第一届亚洲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决议,1965年11月至12月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二届会议通过了亚洲开发银行章程。章程于1966年8月22日生效,11月在东京召开首届理事会,宣告该行正式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总部设在马尼拉。

亚行的宗旨是帮助发展中成员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实现“没有贫困的亚太地区”这一终极目标。亚行主要通过开展政策对话、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援助和赠款等方式支持其成员在基础设施、能源、环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的发展。

亚行的组织机构主要有理事会和董事会。由所有成员代{L-End}表组成的理事会是亚行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负责接纳新成员、变动股本、选举董事和行长、修改章程等,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由亚行各成员派一名理事参加。行长是该行的合法代{L-End}表,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

亚行有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成员,和来自欧洲和北美洲的非区域成员。亚行在成立之初只有33个成员,如今成员数量已增至67个,其中48个成员来自亚太地区。

截至2009年5月,日本和美国同为亚行最大股东,各持有15.571%的股份和拥有12.756%的投票权。1986年2月17日,亚行理事会通过决议,接纳中国为亚行成员国。同年3月10日中国正式为亚行成员,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继续保留席位。中国是亚行第三大股东国,持股6.429%,拥有5.442%的投票权。在1987年4月举行的理事会第20届年会董事会改选中,中国当选为董事国并获得在董事会中单独的董事席位。同年7月1日,亚行中国董事办公室正式成立。1986年,中国政府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国对亚行的官方联系机构和亚行在中国的保管银行,负责中国与亚行的联系及保管亚行所持有的人民币和在中国的其它资产。2000年6月16日,亚行驻中国代{L-End}表处在北京成立。

亚行每年4至5月在总部或成员国轮流举行年会。主要议题是探讨亚太地区的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推动亚行作为地区性开发机构在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会议还将对亚行年度业务进行审议,并通过亚行年度报告、财务报告、外部审计报告、净收入分配报告、预算报告等。

亚行主要通过开展政策对话、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援助和赠款等方式支持其成员在基础设施、能源、环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的发展。

2008年,亚行共批准贷款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3%;赠款项目总额达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6%;技术援助总额达2.75亿美元。在亚行发放的贷款中,交通领域贷款最多,能源领域贷款次之。2008年,亚行主要的借款成员依次是印度、中国、印尼、菲律宾、越南和巴基斯坦。

2009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年会系列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将主要探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议题。

第十一节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APEC,1968年1月9日,科威特、利比亚和沙特阿拉伯三国在贝鲁特创建,总部设在科威特城。现在共有11个成员国,它们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其中,******自1986年以来在它自己的要求下,其成员国资格一直被冻结。

其宗旨是:协调成员国间的石油政策,协助交流技术情报,提供训练和就业机会,探讨成员国之间在石油工业方面进行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利用成员国的资源和潜力,建立石油工业各个领域的联合企业,维护成员国的利益。

其原则是不干涉和不违背石油输出国组织权威性机构讨论决定的石油政策。

最高权力机构为部长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石油部长组成。理事会主席由成员国每年轮流担任每年召开两次会议;执行局由各成员国副部长组成;秘书处的秘书长任期为4年,按理事会和执行局制定的政策处理日常事务。由秘书长领导,下设经济、技术、石油开采和生产、新闻信息、公关管理和财政等部门。另设有仲裁法庭,由正副庭长和5名法官组成。

第十二节 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BRICs)是由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而成,由于“BRICs”发音与砖块(bricks)相似,所以被称为“金砖四国”。

2001年9月,全球主要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全球市场研究部门改组,根据金·欧尼尔(Jin ONeill)的自述,他接任公司核心的全球市场研究部门主管后,“即饱受知识上的煎熬,我一直在想,在没有了戴维斯之后,如何维系这个部门在经济知识上的领先地位,以及如何发挥我在国际汇率问题上的专长。”由于高盛一向聚焦在“最富裕的国家”,于是他决定将重点转移到“未来最富裕的国家”,并对全球做了一番总检视,“我理解到在这个十年结束前,中、印、俄、巴西这四国的GDP将占到全球的十分之一,于是,我遂将这四国国名的第一个字母抽离出来,金砖四国这个名称即告出现”,到了2003年,他们所写的报告《金砖四国之梦:走向2005之路》正式公布。根据该报告,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于2041年超过美国,印度将于2035年赶过日本,俄国将于2030年赶过欧盟。到了2042年,金砖四国将超过当今的七大工业国美日德英法义加的总和。

金砖四国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人口大国,均信奉自由市场,且都以很快的增长速度从全球经济中脱颖而出。

全球对“金砖四国”存在不同调的意见。例如2005年初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即指出,直到2020年美国仍将是全球唯一超强,美元也仍将是最主要的货币。史丹福大学教授艾默森(Donald Emmerson)也指出,一份报告写到2050年,实在太大胆了一点。今天日本欲振乏力,十五年前又有谁能看到呢?印度裔英国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沈恩(Amartya Sen)在谈到印度和中国时,就很看衰印度,他认为印度的两截式极端社会结构,将使印度不会有“可共享的持续经济扩张”。而中、俄、巴西,也都挑战极多。

第十三节 八国集团

所谓八国集团(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共有八个国家。严格地讲,它并非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以往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邀请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到巴黎郊区的朗布依埃城堡开会。按照法国总统的设想,这是一次小型委员会的非正式会晤,目的是讨论当时正受石油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参加会议的领导人一致决定这一会议将每年举行,并邀请加拿大与会。这样1976年便形成了七国集团。1998年的伯明翰峰会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从而形成了八国集团。

八国集团的成员国包括德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俄罗斯。欧盟也派欧盟轮值主席国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参加八国集团的会议。八国集团向其他国家长期开放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不过,自1996年起八国集团的成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机构,尤其是南方国家的对话。一些国家被邀请出席会议,如卡纳纳斯基斯峰会期间一些非洲国家应邀出席有关“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会议。

有人认为八国集团什么事都能管,也有人认为正由于八国集团管得太宽,因此它实际上毫无作用,因为它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决策权。不过,八国集团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首先具有强大的协调和促进功能,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另外,八国集团成员国之间的默契是许多国际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八国集团既不是一个机构,也不是一个国际组织。它不具备法人资格,也没有常设秘书处。它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的措施。因此,它不会与联合国、世贸组织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产生竞争关系。这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俱乐部,它通过定期的会晤与磋商,协调各国对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八国集团部长级会议或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峰会后发{L-End}表的公报正是为了{L-End}表明这种团结一致的决心,以及八国集团愿意作出的政治或金融承诺。

八国集团有时会被认为是世界的“督政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八国集团是一个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措施的非正式机构:它所能约束的只有其成员国。它存在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要避免政治和经济不和,因为这不仅对八国集团本身不利,而且也对整个世界不利。它的协调能力和推动能力根本无法和联合国、世贸组织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相提并论。八国集团只是全球众多协商机构中的一个。

第十四节 新钻11国

“新钻十一国(N-11)”是高盛集团继“金砖四国”之后推出的又一全球新概念。通过5年前筛选“金砖四国”的同一预测模型,高盛2005年底选出经济潜力紧跟“金砖四国”的11个新兴市场,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国,统称为“新钻十一国”。

“新钻11个国”普遍人口众多,有着劳动力资源和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其中人口在1亿到2亿之间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更是超过2亿。能源方面,伊朗、尼日利亚和墨西哥都是产油大国,越南、印尼、埃及以及菲律宾也出产石油和天然气。

“新钻十一国”中,以韩国、墨西哥和越南最被看好。由于受到美国和巴西两大经济体的辐射,最近5年,外资流入墨西哥的年均金额高达175亿美元,高居拉丁美洲第一位,是印度的11倍。根据经济模型预测,到2050年,墨西哥将超越俄罗斯、英国和德国,成为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巴西之后的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墨西哥国民人均收入也将达到5.3万美元,超过中国、印度和巴西。

而韩国目前经济水平则最有潜力与金砖四国等量齐观。高盛预测,到2025年,韩国将成为世界第九大经济强国;到2050年,人均收入将从目前的1.7万美元增长到8.1万美元,仅次于美国。

紧跟墨西哥和韩国的是越南,越南股市2006年上涨150%,涨幅高居亚洲第一。高盛预计越南未来十年可维持7%的经济增长。排名榜末的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

第十五节 15国集团

“15国集团”(Group 15)又称“南南磋商与合作首脑级集团”(Summit Level Group for South-South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是继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之后的又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组织。它是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跨洲国家集团,这些国家分属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有17亿人口,具有广泛的代{L-End}表性。

15国集团是1989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成立的。当时国际形势剧变,一些不结盟国家的首脑认为,规模庞大的国际组织由于成员国国情差别悬殊,很难采取切实行动。为此,决定成立一个规模较小具有共同想法和国情相距不大的国家集团,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为原则,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15国集团的主要活动是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一次首脑会议。

创建时的15国成员是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尼日利亚、塞内加尔、津巴布韦、阿根廷、巴西、牙买加、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和南斯拉夫。后来,智利和肯尼亚相继加入,成员扩大到17国,但15国集团的名称不变。

15国集团的宗旨是以更切实的方式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它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首先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时主张积极开拓南南互利合作的领域,以促进各国经济协调发展。在国际事务中,15国集团支持建立多边的非歧视性的国际新秩序,要求充分保证各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的独立;赞同在国际社会中推行相互依存和全球经济合作的原则,主张发展中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话,特别是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西方七国集团的对话。

第十六节 20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Group 20)由八国集团、欧盟以及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国家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20国集团创始会议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正式举行,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正式建立20国集团会议机制,以及如何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等问题。与会代{L-End}表不仅将就各国如何制止经济危机进行讨论,也将就国际社会如何在防止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作用等问题交换意见。

第十七节 77国集团

77国集团(Group of 77——G77)是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己经济权益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在经济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依然受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时,73个亚、非、拉国家和南斯拉夫、新西兰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形成“75国集团”。后来肯尼亚、韩国、越南加入,新西兰宣布退出。1964年6月15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尖锐分歧。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再次发{L-End}表了《77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并以此组成一个集团参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谈判,因而该集团被称为77国集团。虽然后来成员国逐渐增加,但集团名称仍保持不变。

77国集团组织松散,不设总部,也无常设机构,没有章程和财务预算,议事时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作出决定。但在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中都有它的组织。

第十八节 环印度洋合作联盟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简称IOR-ARC。

1993年,南非外长博塔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建立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设想。1994年,毛里求斯外长卡斯纳里访印度时再次提出“印度洋经济圈”设想,倡导建立印度洋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组织,得到环印度洋国家的积极响应。1995年4月18日,南非、印度、澳大利亚、肯尼亚、毛里求斯、新加坡和阿曼在毛里求斯发{L-End}表推动环印度洋经济圈计划的联合声明。此后,有关各方共召开了四次筹备会议,创始国从7个增加到14个。在1999年3月31日召开的部长理事会会议上决定将联盟总部设在毛里求斯。1997年3月6日至7日,环印度洋的14个国家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部长级会议,通过《联盟章程》和《行动计划》,宣告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环印联盟是环印度洋地区唯一的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便利的交通。联盟成员国面积总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7%,人口近20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1%,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7%,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

其组织宗旨为:遵循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独立、不干涉内部事务、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与协商一致等原则,不卷入双边等有争议的问题,推动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促进地区经贸往来和科技交流,扩大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成员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协调。

组织机构主要有部长理事会、高官委员会、环印度洋商业论坛、环印度洋学术组、贸易和投资工作组以及高级别工作组等。

协调秘书处(Co-ordinating Secretariat of the IOR——ARC)为常设机构,设在毛里求斯共和国瓦科阿市,享受外交使团待遇;负责协调联盟政策的执行,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第十九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是在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扩大和延伸。1989年1月1日,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经过14个月的谈判,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的总则规定,除墨西哥的石油业、加拿大的文化产业以及美国的航空与无线电通讯外,取消绝大多数产业部门的投资限制。对白领工人的流动将予放宽,但移民仍将受到限制。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15年内逐步消售贸易壁垒、实施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以形成一个拥有3.6亿消费者、每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

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就提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而日本的实力在急剧增强,欧洲统一大市场在迅速发展。美国和加拿大为了加强北美地区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86年开始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步。经过漫长的谈判历程,1988年1月2日,美、加两国正式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按照这个协定,两国将在?10?年内分三次取消一切关税?大幅度降低非关税壁垒。美国还同墨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大纲》,并就两国贸易自由化的细节问题进行谈判。此外,美国还以加勒比海诸国不采取损害美国利益的措施为条件单方面对它们提供地区性特惠待遇,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993年8月13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时宣布,三国已就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劳务和环境附加条约达成协议,从而为三国通向北美自由贸易道路扫清了障碍。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有利于形成一个包括贸易、投资、金融和劳动力流动的一体化共同市场,从而把北美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与欧洲经济一体化不同,NAFTA各成员国在经济发慌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距离:美国和加拿大是当代典型的发达国家,而墨西哥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该协定目前还没有制定出类似1958年《罗马条约》建立欧共体时的远大目标,而只是将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定位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作了明确的规定:(1)消除缔约方之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障碍,便利缔约方之间货物与服务的流动;(2)促进自由贸易区内的公平竞争;(3)实质上增加缔约方境内的投资机会;(4)在第一缔约方境内为知识产权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并使其能够得到期强制执行;(5)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使用和实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管理和缔约方之间争端的解决建立有效的程序;(6)为进一步发展三个缔约方之间的、区域间的和多变的合作建立机制,以扩大和提高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项下的利益。为了实现上述宗旨,协定确立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这三项原则贯穿了整个协定之中,从而最终保证区内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织机构作了相应规定。其组织机构主要有几个部分组成,即自由贸易委员会、秘书处、专门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第二十节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L-End}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扩大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

东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和互利的合作。

东盟主要机构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东盟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常务委员会主要讨论东盟外交政策,并落实具体合作项目。在今年1月举行的第12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国家领导人通过了关于制定《东盟宪章》的宣言,并决定成立高级别特别小组,负责起草《东盟宪章》。《东盟宪章》将为东盟摆脱松散机制、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区域性组织提供法律框架。

另外,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率先发起东亚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其中,东盟与中日韩(10+3)、(10+1)合作机制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东盟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1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对话伙伴关系。

第二十一节 加勒比共同体

加勒比共同体(Caribbean Community)是加勒比地区的经济组织,是根据巴巴多斯、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及牙买加总理1973年7月签署的《查瓜拉马斯条约》于1973年8月1日正式建立的。加勒比共同体取代了1968年成立的加勒比自由贸易协会。秘书处设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

共同体的目的是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合作,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勒比共同市场进行经济合作;协调成员国外交政策;在卫生、教育、文化、通讯和工业等领域提供服务和进行合作。

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为最高决策机构;共同市场部长理事会由成员国指定的部长组成;共同体秘书处为常设工作机构;共同体下设11个部长级常设理事会:卫生、教育、劳工、外交、财政、农业、矿业、工业、运输、科技和旅游等。成员共13个(至2004年11月):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巴哈马、伯利兹、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圭亚那、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蒙特塞拉特、苏里南。原有成员15个。2004年2月,海地前总统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后,加共体冻结了海地的成员资格。而牙买加则因允许阿里斯蒂德暂时避难也被停止成员资格。

第二十二节 博鳌亚洲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Boao Forum for Asia,BFA),共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于2001年2月27日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的博鳌镇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成立之时通过了《宣言》、《章程指导原则》等纲领性文件。论坛为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寻址的国际组织;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海南博鳌为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

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目前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博鳌亚洲论坛致力于通过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推进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

博鳌论坛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成立的。1998年,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和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提出建立“亚洲论坛”的构想。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6个发起国的代{L-End}表于2001年2月27日聚会博鳌,宣告成立博鳌亚洲论坛并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宣言》。

博鳌论坛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赢为主旨,立足亚洲,推动亚洲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同时又面向世界,增强亚洲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对话与经济联系。

第二十三节 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

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是阿拉伯******国家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阿拉伯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性金融机构。1975年2月在巴格达举行的阿拉伯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全体会议和阿拉伯经济统一委员会中央银行行长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成立该组织。1977年4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正式成立。成员国为阿拉伯国家联盟的22个成员国。

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原来设在埃及开罗,1979年4月埃及因与以色列签订和约而被冻结会员国资格后,总部迁至阿布扎比。其宗旨是向阿拉伯联盟成员国中国际收支有困难的国家提供援助给财政上有赤字的国家提供优惠贷款;使所有成员国获得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增加阿拉伯国家的财源,实现阿拉伯的经济一体化。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指派理事2名组成。下设执行董事会,负责日常业务工作。1983年4月,基金组织的核定资本由2.88亿阿拉伯记账第纳尔增至6亿,分为5260股。资金主要用于向成员国发放中、短期贷款。成员国为平衡国际收支,有权提取数额为其实缴额75%的贷款。如出现国际收支危机,借款数额可提高到100%。任何成员国一年中获得的贷款总数为实交资本的1倍。贷款在3年内偿还,按统一的优惠利率(3~7%)计息。

近年来,该基金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并与欧盟中央银行和美联储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第二十四节 黑海经合组织

1992年6月,在土耳其倡议下,除塞尔维亚之外的上述11国领导人聚会伊斯坦布尔。签署了关于建立黑海经济合作计划的协议。1998年6月。11国领导人在雅尔塔签署了《黑海经济合作组织章程》。随着该章程于1999年5月1日起生效。黑海经济合作组织正式诞生。该组织的宗旨是建立黑海地区国家间的睦邻关系。发展经济和社会合作。

1992年6月25日,黑海经济合作组织成立。黑海经济合作组织又称黑海经济合作计划,最先由土耳其倡议成立。1992年6月25日,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俄罗斯、乌克兰和阿尔巴尼亚等11个黑海沿岸国家的总统或总理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建立黑海经济合作计划的协议,黑海经合组织正式成立,秘书处设在伊斯坦布尔。

截止2007年该组织成员国面积为2000万平方公里,人口3.7亿。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白俄罗斯、克罗地亚、埃及、以色列和******为该组织观察员。

第二十五节 华尔街

华尔街并不能算是一个经济组织,但是在经济界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尔街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以及棉花、咖啡、糖、可可等商品交易所,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

华尔街的名称源自于17世纪来自北边界的新阿姆斯特丹移民。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了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来虽然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然而,它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在这里。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