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31920500000028

第28章 3 抒写“道”之情怀:绮丽的道教文学

本节概要

殊妙的道教文化,给中国古典文学以不尽的养料、无穷的遐想,以此引发出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无数灵感;由此而产生的道教诗词,更是为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一个神奇瑰丽的浪漫天地、想象世界,从而促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生及发展。

那么,道教文化下的道教诗词到底是怎样的呢?

(1)道教绮丽的想象

道教诗词,就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现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来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词。

在道教长期发展?,与之教义相适应、相附和的载体——道教经籍开始不断演变,以至于在道教的大量经籍?,?不少是采用诗词形式撰写的。而?些经籍虽并非全书或全?均采用诗词体裁,但往往也会掺和进某些诗词篇章抑或片段。另外,随着道教的传播,许多?人也在关注道教诸事,比如道教活动、道教神仙故事,并采用诗词之形式对其进行创作,从而使道教诗词进入到一个至为繁多和丰富之情状。于此,道教诗词也?为了道教?学?的一大门类。道教诗词具体而言可分为:诗、词、玄歌变?、仙歌道曲四种。

道教诗的发端甚早,于东汉的《太平经》?便可略见端倪。该书卷载?一篇九十三字的《师策?》,全?均用七字绝句之形式,其间“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给。乐莫乐乎长安?,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六句,虽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口诀,但作者在行?时已经在注意用韵了,貌似为七言诗的雏形。而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则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四言者如:“真人至妙,若?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五言者如:“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骚体赋者如:“白虎倡导前兮,苍液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参同契》的?体虽不纯,但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东汉以降,随着道教组织的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并日趋?熟。魏晋南?朝间,不仅于道门?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还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所谓“炼丹诗”,即是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所谓“咒语诗”,是以道家咒语为内容的诗歌作品。而“游仙诗”,则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诗篇。

《正统道藏》?的《太清金液神丹经》一书,便载?一篇五百零四字的歌谣,在其间它言“本上古书,不可解,阴长生作汉字,显出之”。由此可推测,魏晋以前或许就已经?了初始形态的炼丹歌谣。

魏晋以来,出于炼丹实践的需要,道人们便在炼丹歌谣上加以整饬,遂就产生了七言炼丹诗的秘行。从内容上看,七言炼丹诗主要在于暗示外丹炼法,描述外丹形象和炼丹人所处的境界。同时,魏晋间还流传着两部以描述修炼内丹的作品,即《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此二经均以七言诗的形式写就,其意象的运用亦颇为隐晦,且多以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无形?为该作品增加了一定的生动性。

在炼丹诗秘传之际,道门还特别注意咒语诗的创作。咒语为一种祝告之辞,相传黄帝时已?咒语传世。道教产生后,咒语?了道士们召神驱鬼、治病求道的一种形式。到了魏晋时期,咒语更加地发展了起来。咒语诗?散?体和诗体两种,以诗体居多,较著名的是《真?咒》、《三皇咒》、《洞渊神咒》。咒语诗不仅注意模拟自然声响与节奏,而且还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绪。同时,咒语诗也注意典故的应用及气氛的渲染。如,《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传说的典故。《太上洞渊神咒经》?的许多咒语也广涉道教典故,并且还?了一定的场面描绘。

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梁萧统在《?选》?,首列游仙诗为?学体裁之一。魏晋南?朝时期的游仙诗在社会上的影响最大。游仙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时期的《楚辞》,例如屈原的《远游》,其间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唐宋时期,因着道教的昌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仙的诗歌便愈发繁荣起来。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教学者、道士叶法善、吴筠、吕洞宾、施肩吾、陈抟,张伯端、张继先等,他们皆积极投身于诗歌创作,或以“洗心”、“醉吟”为题,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道教?旨的见解及神仙信念。或通过对修道方法的描述和介绍修道的感受,来昭示玄理。

另一方面,许多?人因受到道风濡染或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此类题材的诗歌。譬如:从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王勃、杨峒、卢照邻、骆宾王,到盛唐诗人沈诠期、宋之问、孟浩然、张九龄、李白。从?唐诗人白居易、李贺到晚唐诗人李商隐。从?宋西昆派代表杨亿、张咏到南宋诗人杨万里、刘克庄朱熹,他们皆?吟咏道事、游仙畅玄的诗作行于世。在这些诗人?,?的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的虽并不那么虔诚,甚至?时还批评道教,但在他们的作品?却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一种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此外,青词在道教诗词?学?也是重要的一支。它为道士在斋蘸仪式?上奏天神的表章。因用朱笔书写于青藤纸上,故又名“绿章”。多为骈?,间或也?诗体。

道教词,则起于唐五代,而盛于两宋。其创作和道教活动?着不解之缘。在唐宋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不少词牌都源于神仙故事而得名。

据《钦定词谱》称,《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就源于《列仙传拾遗》?所载的故事:萧史擅长吹箫,能吹出鸾凤之音。秦穆?女弄玉也善于吹箫。秦穆?将女嫁给他,他就教弄玉学凤鸣。经过十多年,凤凰飞来止宿。秦穆?为此修建凤台,供萧史夫妇居住。以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飞升。又如,温庭筠的《女冠子》,此词则是因咏女冠(道姑)情态而得名。词曰: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雪肌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其他如,《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金人捧露盘》、《迷仙引》、《潇湘神》、《月宫春》等,无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所牵连。

从内容上看,宋代的许多词作皆具?鲜明的道教底蕴。在其间,亦?不少大?豪之创作的神仙词,比如柳永、韦骧、晏几道、苏轼、李之仪、范祖禹、了元、丁仙现、黄裳、黄庭坚、晁端礼、秦观、仲殊、晁补之、周邦彦等,他们都?此类题材的词作。在这类作品?,作者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比如柳永的《巫山一段云》:“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作者于词?,先写朝夕朝拜西王母之事,接着笔锋一转,便引入了求仙人穿着又轻又薄的六殊衣,随着天风摇曳,骑在鹤背上升天界的情景。在其间,作者更是着意刻画了求仙人在鹤背上的心理状态,而写出了居高俯视下界的孤危之感。

由以上种种,我们不难窥出,道教诗词在???古典?学?所营造的思想氛围是至为殊妙的。其运用道教赋予它的绮丽想象,充分发挥甚而淋漓至极,于此,而?了道教?学?的一枝奇葩。

(2)荡然着仙灵之气的道诗

道诗,即描写?关道教教理、教义及道教理想境界的诗,其?荡然着的仙灵之气,令人遐思、使人冥悟。

正如世界上所??熟的?教一样,道教也?着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也就它的教义之基本。道教奉《老子》为圣典,其主要教义亦也是从?绵延而出的。《老子》教人清静、无为、自然、素朴、寡欲、柔弱、不争,故道教亦以其为自己教义的最核心思想,并以此来作为道教徒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故,道教徒无论修持及处世,还是写诗和作画,都不能与之相悖。那么,与之衍生而来的道诗便也不能与之相悖,换言之,就是道教徒或者写作道诗者在创作?均要自觉遵循其思想之原则。

若追溯道诗最初雏形的话,《老子》一书当之无愧,它博大精深、不仅?音韵、节奏,亦还?后世诗词的哲理在其间。故而,?学者言《老子》本身就是诗,而且还是最正?的道诗。以其第二十章为例: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于人,而贵食母。

由此,不难看出其完全是讲究音韵、节奏的哲理诗。

由于受道教教义?“自然”、“素朴”之思想的影响,道教徒便也自觉地将这一思想运用到道诗的创作?去。故而,阅读历代道教徒所作的道诗,均可深感其诗清新自然,感情浓烈,富于真实,语言质朴之特质。例如:

《诏问山?何所?,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

此为陶弘景回答齐高帝诏书而作的诗。首句?为高帝所问,次句作答,三、四两句连贯而下,写得自然而流畅。整首诗既真实地回答了高帝所提的问题,又以平常心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的纯朴感情,更以风趣的语言将自己“性爱山水”、与世俗异趣、热爱大自然、向往隐居的高雅情怀自然地蕴含于其间。这种素朴而自然的回答,确实与那些阿谀奉承、花言巧语者不可同日而语。

再例如:李白的《山?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

此为李白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时所作,那时,李白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在济南南郡的紫极宫接受“道箓”,当了道士。整首诗写得清新自然、含蓄淡远,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并未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却能“淡而愈浓,近而愈远”。此首道诗在以夸张、浪漫著称的“诗仙”李白的诗作?,也是佳作。

由以上两首道诗?所描绘的意境,我们可窥出这意境无疑是受了道教教义?的“自然”、“素朴”之思想的影响。

道教教义?的“清静”之思想,亦也对道诗的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老子》?言,“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在后来道教的演变?此?了道教教义的“清静”之思想,并被道教视为身心修养和治??安民的基本法则。故而,道教徒便在道诗创作?,自觉不自觉地将这“清静”之思想糅杂于其?。所以,我们在看道诗时,均可感受到蕴含于其间的“追求清幽宁静之意境”。以吕祖《书楚州紫极宫小轩》五言诗为例:

宫门闲一入,独凭栏杆立。

终日不逢人,朱顶鹤声急。

整首诗?营造的意境是至为的幽静。诗?“闲”与“独”互为映衬,更可见作者以“闲”为幸的生活情趣。一静一动的“不逢人”与“鹤声急”,在诗?被作者巧妙运用为以动衬静,从而补足了远离人世的静幽。此诗凝练隽永,耐人寻味。

再以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独酌》为例:

曙雨改余春,新流注深谷。

幽居绝世氛,微月澹丛竹。

曲蘖非素耽,聊从写情曲。

吹万等劳生,胡能竟奔触。

这首诗,以轻描淡写的笔触轻巧地就写出了月下独酌的闲情逸致,并由此生发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于诗?我们看到诗人身居幽深宁静的山谷,如处世外之仙境:晚上,微月迷蒙笼罩着恬静的深山、流动在飞逸潇洒的丛林之上,清影泊荡间,尽现风神飘逸之境。独坐于丛竹掩映、疏影摇曳的自然美景之?,诗人举杯独酌。此时此刻、此景此境,尘虑皆扫,不知不觉?便进入了一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殊妙之境界。于此,从这首诗?,我们得以尽系作者那种适意淡泊的人生情趣、高洁和谐的人生追求。

由以上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道教徒在创作道诗时是深受着道教教义?“清静”之思想的熏陶的。

另外,道教教义?“无为”之思想,亦深深影响着道诗的创作。

《老子》?,多次提到“无为”,此“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个人的行为应以“道”为法,顺应自然,不要强作妄为。道教产生后便把这种“无为”之思想运用,并作为道教徒们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道教徒在道诗之创作上,便严重受此“无为”思想的影响,而讲究含蓄,立求“言外之意”的。譬如王重阳《活死人墓赠宁伯功》其二十一:

外人不识里头人,唤出门来得此因,

明月清风休笑我,这回似你远红尘。

王重阳弃家修道,曾掘暮而居,故自号称为“活死人墓”。在此首诗?,他自称“里头人”,意在说明的是自己与墓外的世人所处的完全是两个世界。诗?言:外人和活死人互不相识,把活死人唤出门来,才问明白了这种情况。什么情况呢?诗?无言此,或是一番感叹、或是一番劝慰、或是激起一番向道的热忱,等等。如此这些,便都凭读者去猜度吧!这,便是作者对道教教义?的“无为”之思想的运用。

由以上种种,我们即可知“荡然着仙灵之气”的道诗,皆都烙印着道教之教义的种种,是作为道教宣扬道教教理及教义的?学载体而出现的。

炼丹诗

炼丹诗,是以金丹修炼法门及活动为反映对象的诗歌作品。

金丹修炼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方仙活动,据《史记》记载,黄帝及后羿之时皆都?金丹修炼之活动。由此可窥,金丹修炼活动的历史之悠久。道教?立之初,便也将其纳为道教的一项重要活动。从魏伯阳道狐刚子,从葛洪道陶弘景等,许多的道门之人均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道炼丹活动?。

后来,在长期的炼丹活动?,道门?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写下了诸多的金丹学著作。此类著作?,?体多样,?散?,亦也?诗词,而其间又以诗体为重要组?部分。从体裁上来分,其可分为炼丹诗和炼丹词,就一部具体作品而言,作者可采取一种体裁,亦可采取多种体裁。在诗词体式方面亦也如此,作者可采用诗体,亦也可采用词体。

早期炼丹著作《太清金液神丹经?》,使用的是“七言诗”的体裁,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演绎发挥,遂就?了流传于世的《太清金液神丹经》。东汉末年,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则是出于多次次表达的需要,而使用了诗、赋、散?等体裁。唐代以后,随着外丹学的日趋衰落、内丹学逐步兴起,表征内丹法门与境界的各种炼丹诗便纷纷问于世。其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张伯端的《悟真篇》,该篇章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为主体,辅以“西江月”词,以此来建构了一个内丹修炼的殊妙世界,同时亦不乏?内丹修持方法。张伯端之后,其后学们亦也相继创作出一些著名的内丹诗词,如石泰的《还源篇》、陈楠的《翠虚篇》、薛式的《复命篇》等等。

此外,至于一些崇尚道教的?人雅士们创作的炼丹诗亦也不乏?传世之作,而且皆热衷于内丹境界。比如,?宋的黄裳所作的《烟波行》,在这首词?,以烟波?的行船为象征,来暗示“忘机对景”的九鼎内丹功法的妙用。

总体而言,道教炼丹诗,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样式,不是以直接方式来表达意义的,而是运用象征等修持手法来暗示炼丹之原理的,并通过其烘托气氛来创造炼丹的艺术境界。从某种角度而言,道教炼丹诗所诉诸的意象就是炼丹法门的符号,而这些符号又通过组合与变型,来蕴聚炼丹艺术之特殊能量。

故而,道教认为,如果能够反复念诵,便可达到一种身心纯?的功效,从而可步入内丹之殿堂。事实也是如此!

咒语诗

咒语诗也是道教诗的一种类型,它的特点是运用诗的表达手法而赋予咒语法术功能。

在道教产生之前,咒语已流行。早期咒语,是作为一种祝告之辞出现的,是人们感情激烈活动时的符号或内诉形式。故而,“咒”和“祝”的意义在此是相通的。一开始,在道教?,“祝”就被赋予致善去恶的双重功用:口念祝辞,希望善神降临,此为其致善的功能。然古人求善神降临,其目的还是去恶,故要驱除邪恶妖魔,便需要激烈并且带?命令口吻的言辞,于是发誓诅咒。由此祝辞?为了一种咒语。例如《山海经?大荒?经》记载:蚩尤兴兵攻打黄帝,黄帝令“应龙”进攻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刮大风下大雨。于是,黄帝又请天女“魃”下降止雨,遂杀蚩尤。后来,魃不能升天,所居不雨,黄帝让田祖叔均追赶魃,以求雨解旱。其令曰:

神?行!

先除水道!

决通沟渎!

此令即为一种咒语,其语气是斩钉截铁、铿锵?力的。其句式乃是三言与四言复合,二、三句大致押韵,具备着诗的韵脚,由此可视为雏形状态的咒语诗。

随着祝告活动的频繁展开和诗歌的风行,咒语便逐步向固定节奏和匀称句式的方向发展,于是,便?了四言体和五言体的咒语。此类句式在道教创立之初便已袭用。魏晋南?朝时,咒语更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术而备受道门?人之重视。他们一方面继承,另一方面则仿造和创新。后来,随着道经的迅速增加,新的咒语便也被大量造作出来。从《无上秘要》引用的道经来看,凡属述说方术之作的道经几乎都存在?咒语,仅上清派信奉的经典《大洞玉经》就?39种。此类咒语虽不全是诗歌体裁,但其所包含着相当数量的诗体咒语则是可以肯定的。魏晋以来,影响较大的以诗为体裁的咒语系统主要?“真?咒”,即《五篇真?》咒,其是按照东西南??五方来构造的咒语。另还?“三皇咒”、“上清咒”,且皆可以和“真?咒”相比肩。

在道教咒语诗?,神明的名称实际上为其核心的意象。每一位神明都?自己的故事,当神明故事被咒语创造者浓缩为典故时,咒语诗的意境便也由之而生。比如,《真?咒》?的东方九气青天真?:“东方九气,始皇青天。碧霞邡垒,??老人。总校图录,摄气举仙。”与此同时,咒语诗还颇注意气氛的渲染,尤其那些用以请神明诛杀恶鬼的咒语诗,往往充满了战斗气氛,一如《太上洞渊神咒经》?的咒语诗,以各种天神兵器为铺排,辅以流光闪电的景观描绘,俨然就是对讨伐战斗的刻画,令人惊心动魄。

另外,在道教斋醮仪式?的罡咒也是咒语诗的一种:罡咒就是步罡时念的咒语,是颂神制邪的口诀,由斋醮仪式?的法师所念诵,皆以四言、五言或七言为体式。比如《道法会元》卷一百七十二的步斗咒:“白气混沌灌我形,禹步相推登阳明。天回地转步七星,蹑罡履斗齐九灵。百神助我断妖精,恶逆催伏邪魔倾。众灾消灭我长生,我得长生朝上清,急急如太上律今敕!”

游仙诗

游仙诗,为一种歌咏神仙漫游的诗篇,体裁多为五言,但句数不等。游仙诗作为一种漫游仙境之诗,本是起自道家方士的,后来,在道教的演变?才?为道教内外人士广泛采用的创作样式。这一点,从粱萧统所著作的《?选》一书?就可窥出端倪,因其间所选的游仙诗之作者?道人亦也??人。

在魏晋时,道外?人对游仙诗的兴趣相当浓厚,以至于其所作诗章?就甚至超过了道内人士。如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竹林七贤、陆机、郭璞、沈约等,均属其间佼佼者。

南?朝时,素?“山?宰相”之称的陶弘景对道教进行了改革,他在总结了上清派修炼方术的基础上,而创立了茅山教团,并建立了完整的道教神仙信仰体系。在此种背景下,游仙诗的创作得以再度兴盛。如,梁武帝虽以溺信佛教出名,但他对道教也优渥?加。即使在他晚年佞佛痴迷之时,他对陶弘景的宠遇却也未曾改变过,并且每逢吉凶征讨之大事时,皆向陶弘景讨教策略。也许因着这层关系,梁武帝便颇喜欢写些游仙诗,如:

水华究灵奥,阳精测神秘。

具闻上仙诀,留丹未肯饵。

潜名游柱史,隐迹居郎位。

委屈凤台日,分别柏寝事。

萧史暂徘徊,待我升龙辔。

此首诗较好地体现了梁武帝既贪恋尘世又仰慕仙界的双重心理。此,也是除梁武帝之外,其他游仙诗人作品的基调和特色。

在历史舞台上,游仙诗曾?为东汉、魏晋南?朝时期?坛的一大时尚,据记载当时许多道内道外之士皆都创作了许多游仙诗,为当时诗歌风格的形?带来深远的影响。

唐诗可谓???诗歌的顶峰,是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唐宋时期,道教更是因着得到朝廷的大力推崇,而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崇道的氛围下,必然会出现大量吟咏道教的诗词的。其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诗仙”李白。李白的诗歌,可谓气象万千,变幻无穷。其时而雄浑豪放,时而澹远恬静。其时而现实,时而虚幻。他的一生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优秀诗歌,并?为?????瑰宝的一部分。在????学历史上,其诗作可以称得上是永垂不朽。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除去他飘逸的诗歌风格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道教信仰在他头脑?的根深蒂固。作为诗人,他继承前人诗歌?就而又发扬光大。而作为道教信徒,他不仅从道教?采摭出大量的神话,还从道教的?教思维模式?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而此两者又相辅相?,如此便造就了他的诗才。因而,纵观李白的诗?,便?许多是吟咏道教的游仙诗。其诗作深受老庄道家之思想濡染,如此而创作出许多的浪漫不羁、超然物外、孤高飘逸、一叹三绝、千古吟唱的浪漫主义?学杰作。如《登泰山诗》: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咏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此诗所描写的是清斋修炼之生活,在其间他幻想着出诵经修炼后众神卫形、飒若羽生的情景。这种飘然欲仙的理想,正是李白的诗作之境界。

李白的游仙诗,最?代表性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首诗境界极高,并且于淋漓尽致?将李白对瑰丽、美好神仙世界的向往给表现了出来。而这首诗?所运用的浪漫主义之手法,更是登峰造极,至今仍被人们反复吟诵。

从魏晋到唐宋,???诗坛上便一直飘荡着这团团道教的云气,诗人们不仅创作了数量众多的游仙诗,而且还广征博引道教之神话典故,来丰富自己的诗词歌赋之创作,以期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李白,唐代诗人受神仙思想的影响,而写出杰出游仙诗的诗人亦很多,如杜甫、李商隐、李贺等。如此从?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神仙观念对我??古代诗人的人生境界、追求及诗歌浪漫?表现手法的影响,是至为颇深的。

(3)耐人寻味的道教词

词,兴起于唐五代而盛于两宋,起源于民间的词作为诗的又一种形式,自产生以来,便和唐诗一样与道教?着极深的缘分。于此,便衍生出一种新的体裁,即道教词。

道教词,就是一种以道教神仙理想立意、表现道人精神境界的?学样式。翻看卷帙浩繁的《全宋词》、《全金元词》等,便不难发现其众多的词牌就直接来自于道教,比如道教传说、道教人物、道教教义、道教意象等等,诸如此类均?道教词?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题材。

就起源而论,其可以追溯到玄歌和变?。

所谓“玄歌”,即“玄道”之歌。就其形式而言,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的唱词类。为了吸引听众,玄歌往往会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比如《老子?胡经》卷十所收的《?胡歌》,就是以“我”来代表老子的,并以“我”为穿插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讲述了老子“?胡?佛道”之故事。这也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

在《老子?胡经》?所收录的《老君十六变词》十八首,即是道教的变?。所谓“变?”,就是演述神变故事的一种形式,如此推算的话,“道教变?”便就是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为了适应说唱的需要,道教变?往往会采用韵?的形式,《老君十六变词》便就是纯韵?。在其间,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并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来安排其场所之转换。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遂就产生了十六变词。

除了玄歌、变?之外,“仙歌道曲”亦也是道教词的重要组?部分。“仙歌道曲”的产生,和道教仪式的建立与流行?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道家为使某种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遂便将赞歌和歌咏相结合起来,于是就?了各种唱词的出现。《无上秘要》卷二十?便录?仙歌若干首,从体例上来看,《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皆略加说明了一下,指出仙歌之来历及为哪位仙人所唱。这些“仙歌”的体裁皆为五言,句数不一,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早期道教“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和“仙歌”词相媲美的是还?“道曲之词”,其主要体式为步虚词、赞咏词两类。步虚词为乐府?学形式之一。唐吴竞曾于《乐府古题要解》?指出,这种词,

专为描述歌颂众仙飘渺升天的美妙景象的。步虚词的起源,向来说法不一,从许多典籍的记载来看,三??时就应当?步虚词在行世了。步虚词的歌唱节奏大体是依照八卦九宫方位来定的,从而便造?了一种阴阳回复的极美之韵律。步虚词诵咏过程是?一定路线的,其要求诵吟者一定要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皆要和谐而统一。

与步虚词一脉相承的,便就是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了。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在道教斋蘸仪式盛行之际,道士、?人乃至帝王官宦皆广制道曲,各种赞咏词由此而应运诞生。今所见《金录斋三洞赞咏仪》和《玉音法事》?便收录了不少优美的赞咏词。从形式上来看,赞咏词虽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最重要的是其开始以长短句的形式出现,这算创了道教词句式的先河。例《金录斋三洞赞咏仪》卷?所录的《太清乐》,其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便形?了长短不一的格式,从而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具?了极独特的风格。

另外,由于道教思想对????学的深刻渗透,历史上那些为?人们所雅好的词牌便也多具神仙蕴含。譬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所牵连。从道教词的内容上来看,宋代许多词作更具?鲜明的道教蕴含。另在道教词繁盛时期,更不少大家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由《敦煌曲子词》?收录的唐代道士的道词——《仙境美》一首,可略一斑:

仙境美,满洞桃花渌水:宝殿琼楼霞

阁翠,六铢常挂体。

闷即犬宫游戏,满酌琼浆任醉,谁羡。

浮生荣与贵,临风看即是。

道教词在创作时,往往会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并通过双关语的应用,而产生出一种奇特联想的效果。也许正为此吧,道教词均给人以一种极其耐人寻味的意蕴。

青词

青词亦作“青辞”、“清词”,为一种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因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被称为绿章。

青词这种?体,产生于唐朝而盛于明朝,据记载,在明朝嘉靖帝时,由于嘉靖帝爱好青词,故善写青词者均能在其那儿够得到重用。《明史?宰辅年表》统计显示,时年其当政期间内阁14个辅臣?,就?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而起家的。

青词,作为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是道教科仪?常用的祭祀词?,亦也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学?表达,即表达斋主心意的祭祀?书。

在道教?教活动?,每一场法事都要专门拟写道场青词的,意在表达斋主向神灵述说建斋事由和祈清意愿等。道教,一般称青词为“四六金?”,这是因为青词多用骈体(间或也?诗体),且以四六?句构?,对仗工整、音律相谐。骈?,盛行于两晋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时朝廷的表章诏诰皆用骈体撰写。青词作为敬呈天神的?书,便沿袭了这种世俗表章?体并予以神圣?。青词,多以青纸朱书作为敬献神灵的仪格,其颜色则蕴涵着浓浓的?教象征意义。

道教青词,?斋仪和醮仪青词的区分,意在为了适应道教先斋后醮的科仪格式。据记载,当年诸葛亮在祁山军营?祭斗祈镶时,于朝斗仪式?宣读的青词即为斋仪类青词:

伏以周公代姬氏之厄,翌日乃瘳。孔子值匡人之围,自乐不死。臣亮受托之重,报国之诚,开创蜀邦,欲平魏寇。率大兵于渭水,会众将于祁山,何期旧疾缠身,阳寿欲尽。谨书尺素,上告苍穹:伏望天慈,曲赐臣算。上达先帝之恩德,下救生民之倒悬。非敢妄祈,实由恳切。下情不胜屏营之至。

而于《万历野获编》卷二?所录的袁炜《嘉靖青词》则为醮仪类青词: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歧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步虚词

步虚词为道教?学形式之一,其为一种与音乐、舞蹈紧密相结合的?学样式。起源于道士在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因而得名于“步虚声”。

据南朝宋刘敬叔于《异苑》?称: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不过彼时的“步虚声”腔,现今已不得而知了。现存的各地道教仪式?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尤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来诵唱。

而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被称为“步虚词”。《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解题》?如是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后来,步虚词?为诗体的一种形式绵延于世,或五言、或七言、或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间?帝王之作,亦也??人和道士之作。

另外,步虚词又是词牌的一种,即“西江月”的别称,故又被称为“江月令”、“壶天晓”、“白苹香”等。

在????学历史?,步虚词以其平整的结构和动听的韵律而?为词牌?颇受欢迎的一类,故名家亦?这样华美的句子“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飞巡虚空之所讽咏,故曰步虚”来将其阐释。较?名的步虚词多为苏东坡、辛弃疾、李之仪、晏几道等大家所作。

散花词

散花词,是道家在斋醮仪式上散花时所唱的一种配乐的歌词,为以散花为特殊内容的步虚词。

所谓“散花”,即民俗???丧葬?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花词内容皆可即兴创作,主要是为批评社会歪风而衍生的。后来“散花”被道教所吸收,而?为斋醮仪式?常用仪式的一种。道教常把醮坛幻?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并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因而遂把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道教的“散花”,并不实际抛撒鲜花,而只是诵唱。“散花词”便于“散花”仪式?衍生而出。

“散花词”,于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当时,道士、?人乃至皇帝官宦皆广制散花词。今所见的《金篆斋三洞赞咏仪》和《玉音法事》?,便收录了不少散花词,如宋真?的《白鹤赞》、《散花词》,宋徽?的《玉清乐》,等等。

从形式上来看,散花词虽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其独?的新意,比如它长短句的句式:

《散奇花》

散一朵,菊花新,愁眉不展对芳辰。蝴蝶纷纷花下过,不见花前月下人。

如此,意境颇美!

(4)启情悟道的道情

道情,即道教唱曲的一种,多为游方道士所演唱,主要流行于民间。所谓“道情”,史料?是这样解释的:谢灵运《述祖德诗》?释为“拯溺由道情”。其亦还?其他之意:道义,情理。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指修道者的情谊等等。故,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之“情事”。

道情作为曲艺的一种,因多以用渔鼓和简板来伴奏,故道情被视为和鼓子词相类似的一种。其起源于唐代道教于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一种诗赞体。后来宋代吸收了词牌、曲牌之精髓,将其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

继宋之后,道情?的诗赞体一支便流行于南方,并?为一种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则流行于?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戏曲道情。再之后,戏曲道情皆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并采用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及唱腔,因而逐步形?了各地的道情戏,例如:在陕西就?“关?道情”,此为陕西皮影戏剧的一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两种。东路调流行于黄河两岸,西路调则流行于陕?及内蒙古等地。同时,在不同地区又形?了“?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多个分支剧种。其唱腔特点为: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剧目约?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这些具?地方色彩的道情之内容,可分为升仙道?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案戏等几大类,且皆都带?浓郁的道教之色彩。

最初的道清也被称为“道歌”,为传道者宣传道教教义及募捐?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此便为道情的最初形式。在?唐时期,玄?皇帝十分崇信道教,并对道情情?独钟,故而将其大肆宣扬。所以,当时的传教道士云游天下,到全??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道情之影响和活动范围达到顶峰。这也是造?我??大约?二十个省流传?道情艺术的根本之缘由。

道情最初只是说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没?职业班社,艺人们多是在逢年过节酬神献艺时演唱其,平日里则是很少触及。到了民??初年,才?一个叫“武为周道情班”于晋?一带出现,据传班主武为周是应县人,他以领戏班为职业,并在自己的村里集聚了二十多个艺人,以“武为周道情班”为名常于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浑源一带进行演出。这应是最早的道情职业班社。

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说原?七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不过,现在只能收集起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曲调了。道情的唱腔为联曲体,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联缀起来而组?的?层次的大型唱段,其间每种套曲又?“正、反、平、苦、抢、紧”六种不同的曲子,唱腔就是根据其需要来临时将这六种不同的曲子组合起来的,例如:“耍孩儿”的结构就包括“正耍孩儿”、“反耍孩儿”、“平耍孩儿”、“苦耍孩儿”、“抢耍孩儿”、“紧要孩儿”六个曲子。另外,这“正、反、平、苦、抢、紧”六种曲调又各不相同:“正”表示用正调演唱,这用正调演唱的曲调即为“商”字调。“反”表示用反调演唱,这用反调演唱的曲调即为“徽”字调。“平”表一般正常的情绪、“苦”表愁苦、凄凉的情绪,二者皆用正调来演唱。“紧”表唱腔结构的紧凑、“抢”表唱腔结构的喜悦、轻快、类似于“抢”一般的速度。此外,道情又巧妙地借鉴了“晋剧”?的“介板”、“流水”、“滚白”及昆曲唱腔,从而弥补了其自身之不足。

在?些地方,道情也被称为“渔鼓”,例如:湖广之地,他们均将道情称为“渔鼓”,另又?“湖?渔鼓”、“桂林渔鼓”、“四川竹琴”之别。“渔鼓”,为道情特定的乐器。

道情虽繁盛于道教历程之?,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现在能看到的仅?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

就清人郑板桥的《道情》,我们来看道情之韵美:

开场白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青山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唱辞五段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茫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收场白

风流世家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情之言辞是至为通俗易懂的,其语言不仅浅显,而且还十分生动?趣。如此,其能起到“启情悟道”的功用便一眼可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