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和1973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先后发射了两艘大小、结构完全相同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无人探测器,它们每个自重260千克,都以同位素电池作为其能源,其主要目标是探测木星和土星这2个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科学家们顺便在它们的天线支柱上,都装了一枚经过精心设计的镀金铝片——闻名于世的“地球名片”。这张“名片”长9英寸、宽6英寸(相当于23厘米×15厘米),面积并不算大,但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先驱者上的“名片”
这张充分表达了地球人类迫切寻找知音之心的“名片”设计得十分巧妙:一对裸体的男女站在最显著的位置上(这是萨根的妻子琳达亲自绘制的),其中那位男子还脸带微笑地举着右手,表示对“外星人”的欢迎。这两个人体的大小正巧与“先驱者”飞船的天线(图上男人身后的那个弓形)比例相同,而这个大弓形同时还表示了飞船的形状以及光学透镜,这等于告诉“外星人”,地球人已经掌握了凸透镜能够聚光的光学知识。“名片”左半面的中央有14条长短不一的射线(由特殊的虚线所组成),它们表示了当时人类所知的14颗脉冲星的方位和离太阳的远近,虚线的点则表示这些脉冲星的脉冲周期值。在其左上方还有两个小圆圈——这是人类在告诉“外星人”,地球人已经了解了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组成的。而图的左下方那个比较复杂的图案,则是人类在“自报家门”:最大的圆圈代表了太阳,而这艘飞船则来自太阳系的第三个星球(即地球),那带箭头的曲线是它们的飞行路线,从中不难看出,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去访问木星和土星……
总而言之,“名片”上所包含的有关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已足以让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在截获它后,解读出地球人寻求宇宙友谊的迫切之情,并根据上面的信息,顺藤摸瓜地找到地球上来。
“先驱者”原先设计的寿命只有21个月,但后来实际工作了21年。1990年8月,“先驱者10号”以每秒11.3千米的巨大速度冲出了太阳系,成为人类第一位星际“文明使者”。1997年3月2日,正值它上天25周年之际,NlASA的一位官员宣布,位于96.6亿千米之外的这位人类“信使”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尽管它上面的11台微型热核发电机中至少还有一台在工作着,地球上也还能勉强接收到它极其微弱的信号(强度只有十万亿分之四瓦),但科学家已决定于3月31日切断与它的一切联系。
1982年,NASA的科学家于1977年实施了巧夺天工的“旅行者”计划。该计划同样是两艘“姐妹飞船”——“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无人探测器。
科学家也让它们在探测大行星的同时肩负起寻找“外星人”的光荣使命。为此,科学家在这两艘飞船上都放上了一份人类给“外星人”的见面礼:一张直径为305毫米、可连续播放2个多小时、名叫《地球之音》表面喷金的铜唱片。当然,还附有能放这张唱片的特殊电唱机(它有一个瓷唱头,一枚钻石唱针)。
《地球之音》以图像编码的形式,音像并茂地囊括了地球上各式各样有代表性的信息,其所有内容都是由萨根领导的一个专家小组精心选定的。它的正面是90分钟的声响:35种大自然的声响(如风雨、波涛、惊雷、鸟鸣、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笛声等)、27首世界名曲(其中有一首为中国的《高山流水》)、60个语种的向“宇宙人”问候的声音。在这些亲切的问候语中,有四种是中国话——说普通话的是浑厚的男人:“各位都好吧,我们都很想念你们。”广东小姐的声音很甜:“各位都好吗?祝各位健康、平安、快乐。”糯软吴语说的是:“祝你们大家好。”此外,还有一种是难懂的闽南语:“太空朋友,你们晚餐吃过了吗?有空请到这儿玩玩。”
《地球之音》中的第80幅图
“中国人的家宴”《地球之音》的背面则是116幅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能反映从人类起源到文明发展的照片,如地球的全貌、人体解剖图、林中雪景、超级市场、火车奔驰、火箭发射、宇航员在太空漫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80幅是“中国人的家宴”,第82幅为“中国长城”。
由于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保护措施,《地球之音》能在太空中保存10亿年之久,只要“外星人”在此期间与“旅行者”相遇,这张《地球之音》就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我们与“外星人”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1990年2月,“旅行者1号”在飞离太阳系之前,还特意回眸拍下了一张太阳系的“全家福”。现在这4艘飞船分别从不同的方位越过了太阳系的边界,真正担当起为我们寻求宇宙知音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