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古代楹联
31941000000010

第10章 杜牧酒店识才女

唐会昌年间,安徽池州十里杏花村虽是个小镇,却商贾云集,生意繁荣,饮食行业特别兴盛,有名师名艺名酒,招徕各地客人,其中有一小酒家,门挂“杏花香”酒店旗招,店主却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

原来小姑娘父母双亡,随祖父长大,数代在此开酒店营生。祖父是酿酒名师,酿制的“杏花香”名酒,香醇可口,远近扬名。凡是好酒贪杯的商贾和旅客,都到杏花香酒店品尝美酒,所以小店生意兴隆。加以小姑娘聪慧活泼,善于应和客人心理,祖孙二人撑持这个店铺,算是经营有方、财源滚滚。

一日凌晨,小姑娘正在闺房梳头,一边默背昨夜渎的《滕王阁序》,祖父叫喊数声要她帮忙,未见姑娘答应,大声道:

丑丫头,真会装聋作哑!

姑娘正凝神默背,猛听祖父骂声,便应道:

好祖父,为何冒火生烟?

祖父又叫道:

快,快将店堂收拾,酒客快要进店!

姑娘慢条斯理地说:

慢,慢把发髻绾起,孙女慢些出房。

这么一来真的把老祖父惹火了:“我叫你快、快、快,你偏要慢、慢、慢!”

姑娘笑呵呵地解释道:“不是孙女偏爱慢,是祖父叫我的话连用了三个快字,怎能不对三个“慢”字哩?”话一出口,倒把祖父逗得转怒为喜,欢心地说:“巧嘴真会说话呀。”

当祖孙二人把店面收拾干净,桌椅抹净,排列整齐,室雅窗明,一切安排就序之后,姑娘便到厨房备办鲜食佳肴,静以待客。

当时池州刺史正是大诗人杜牧,乘公余之暇,乔装书生,带一扮作书童的年轻衙役,投十里杏花镇而来,杜刺史也是慕杏花名酒而来的。书童将杜刺史带到杏花香酒店,走上台阶,只见店内一幅醉八仙中堂画,两侧配联是: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店内布置精雅,装潢古朴,器皿典洁,不待杜刺史进堂,小姑娘便笑容可掬地迎请客人入座。落座之后,书生打扮的杜牧说明品酒来意,小姑娘即送上锡制雕花酒壶,说道:

一把酒壶手中拿

杜刺史便示意书童应对,那扮书童的衙役,面对粉面桃唇的小姑娘,猛地对了出来:

两朵杏花腮边开

杜刺史听得,不禁叫好。小姑娘是惯于接待酒客的,举止落落大方,毫无娇羞之态,心想书童如此饱学慧敏,那书生一定广有才学,不如试他一试。于是姑娘以送酒为名,走到书生面前说道:“贵公子的书童如此多才,想必相公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小女子诚心请教。”杜刺史并不谦让,指着白锡酒壶道:

白锡壶腰中出嘴

姑娘当即指桌上火印烫花竹筷说:

金竹筷身上刺花

杜牧见小姑娘流利出口应对,殊不知这小镇酒家,有如此才女,甚为惊喜,当姑娘觉得书生与书童并非招蜂引蝶之辈,便动问他们高姓大名,杜刺史为了再试其才,不直报姓名,制谜联以答:

半坡林靠半坡地

一头牛同一卷文

姑娘略经推敲,“啊呀”一声惊道:“原来是刺史大人!”忙躬身拜揖,谢罪道:“恕民女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望大人海谅!”

杜刺史忙说:“不知者不为罪,快快坐下说话。”于是杜刺史问起姑娘芳名,姑娘指着酒旗招牌说:“我的姓名已写在旗招上了。”杜牧望着旗招,只见“杏花香酒店”两侧一副对联写道:

但凭水流浇红杏

借助火光烧彩云

杜牧细品联中字意字形,知道上联的“流”是“流失”之意,下联的“光”作“净光”或“无”的意思解,那么“浇”失水只剩下“尧”,“烧”去火光也为“尧”,故当即对姑娘说:“原来你就是才女尧杏云姑娘呀,幸会,幸会!”

从此,杜牧常借公假到杏花香酒店饮酒解闷,和杏云姑娘谈诗论对,帮助她进步,并做媒将扮书童的少年衙役介绍给姑娘,结成美满的一对,祖孙二人都感谢杜刺史的玉成。之后,杜牧与杏花香酒店来往更密,指导他们拓宽经营范围,改善设施,经营致富,官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