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组织部长:番外集锦
31961700000036

第36章

事情的急骤转化,这不仅是黄效林没有想到的,张继广更是没有想到。直到刘士军的尸体火化后,刘以松才对黄效林说了心里话,他知道只要儿子的尸体一天不交出去火化,县里的领导就不安心,他认为县乡可能会组织力量抢尸体,他在暗中组织了三百多人,准备决一死战,但他不忍心再死人,所以才决定把尸体运出去,即使进不了北京,但那样做一定会引起上级重视的。

上河村打死人事件发生后,这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张继广自从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心里就没有平静过。只是他在忙于应对各种局面的同时,首要的是要尽快把死者尸体火化掉。现在尸体已经火化,省电视台《大写实》栏目那个最富有杀伤力的报道也暂时停了下来。现在让他提心吊胆的就是那两把“钢刀”了。

作为新华社的记者,特别是他们专门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他们把农民负担和干群关系问题作为自己报道的主攻方向,他们反映农村问题的报道大都会在“内参”上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早在张继广刚到石杨后不久,王东曾多次光顾过石杨县,发表在“内参”上的那些反映石杨县问题的文章不下十篇,而张继广和王东之间,不只一次有过正面或者暗中的激烈交锋。王东的厉害张继广早已有所领教,而王东虽然始终把目光盯住了张继广治下的全省第一大县,虽然有些报道反映的问题十分尖锐,言辞锋利,但他还是从心底里佩服张继广的。特别是张继广担任县委书记之后,全县的反腐败、社会治安、城乡建设,GDP的快速增长,都摆脱了多年的落后面貌。但是石杨县出了这样的大事,王东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他和宫强放下手里所有事情,迅速赶到长坝乡。

或许是当时大家都全力投入事件的处理当中,人们还来不及留心乡村来了两个不速之客,当然,王东和宫强也清楚,这次事件不同与往常,他们不得不对自己作了一些伪装。首先是他们彻底换了自己的行头,王东上身的白衬衫不仅布满皱纹,而且已经薄如蝉翼,透出里面几个洞的汗背心,下面的黄军裤上粘满了大大小小的泥点点,头上戴着没了边的破草帽,手里提着旧塑料袋。当然宫强的打扮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尤其是他的络腮胡子,本来每天刮一次都让人觉得他的脸上从来都是长长的胡茬子,这会儿几天没刮了,给人的印象满脸都是黑毛。

两把“钢刀”先在上河村走街串巷,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怀疑,随着老百姓的当时的激动情绪,他们自然知道,刘士军的死实在是活活地被村干部们打死的,这让农民们难以接受,以至对过去刘家父子在村里的霸道和蛮横早已变为同情和怜悯。采访的结论几乎没有什么分歧,一条腔地认为刘士军的死是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引起的。

为此,岗、道二人进一步扩大采访,从上河村扩大到长坝乡,最后走遍了周围七八个乡镇。这两位不速之客出没在乡村,一天又一天,终于被乡村干部们认识了。首先识破岗、道二人庐山真面的是高下乡副书记蔡东明,小蔡原来是县委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王东第一次来石杨时蔡东明还没有调到乡里,县委宣传部让他陪同二位记者到乡村跑过两天。自然,对于岗、道二人,他再熟悉不过了。那天小蔡骑着自行车下乡,看到两个男人,其中那个高个子虽然打扮成一付农民的样子,可是现在农村有谁还穿那样破旧的黄军裤,小蔡不知为何,也多了个心眼,放下自行车,跑到路边的小沟边抓了一把料泥抹在脸上,把身上的衬衣脱下来,横披在肩上,走到那两个正在采访的不速之客身边,他们当然没有注意到小蔡,而小蔡对王东太熟悉了,一眼认出他的庐山真面目。

蔡东明在县委宣传部干过五年。对于内参的威力,对于王东厉害,他是了如指掌的。凭这二位不速之客的打扮,他就知道,他们肯定是在采访重要材料,而且认为必定与长坝乡上河村死人的事有着必然的联系。小蔡没等回到乡里,躲到村庄的僻静处,给黄效林书记打了电话。

黄效林当然坚信,两把“钢刀”真的又登场了。这样重要的信息,黄效林不能不立即报告张继广。

张继广一听说王东和宫强化妆成农民在农村采访,绝不是什么好事。一向都能够坦然面对媒体的张继广,这次终于沉不住气了。

张继广让黄效林放下手中所有事情,立即回到县城。

张继广之所以如此重视“钢刀”的石杨之行。他知道由两把“钢刀”撰写的报道,一旦由新华社发到中央去,中央领导只要抓住了,必然不会有好结果,绝不可能只是让省委领导谈谈话,或者在大会上不点名的批评批评。

石杨县如临大敌,黄效林如临大敌,张继广更是如临大敌。

当然,张继广知道,这俩位大记者一定已经满载而归了,说不定初稿已经形成。他就是他天大的本领,也阻止不了记者手里的笔。唯一的办法只有打通省新华分社领导的关节。

由黄效林带队的石杨县的人马火速赶到省城,其实,黄效林还未到省城,新华社分社的社长高志强已经得到来自石杨县内线的报告,说张继广已经派出县委副书记黄效林到省城“活动”了。作为新华社分社,他们在基层同样也有自己的内线和耳目,而且石杨县上河村打死人的事早已传到高志强的耳朵里了。

新华社驻各省的分社和省里的厅局都为正厅级单位,自然社长必然是正厅长级,高志强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而且是一名具有相当阅历的中青年领导干部。

当黄效林一进门,高志强就知道他的来意,尽管高社长再三说明记者采访尚未回来,具体情况社里还不清楚,你们迫不及待地就赶来,这样做显然是有些说不清楚的,你们应该先把问题解决好,才能有本钱谈稿件处理问题。

高社长这样说,完全是正常的,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黄效林心里,理解为高志强是在打官腔,是在搪塞他。他虽然不高兴,可是毫无良策,只能无奈地离开新华分社,可他不能就这样无功而返啊,黄效林真的有点像没头苍蝇,在省城到处乱撞。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帮上这样棘手的难题。谁都知道,没有一定的权威谁敢去碰那个钉子!

从高志强办公室出来,已是夜晚十点多钟,黄效林心乱如麻,他多次想给张继广打电话,可他此行毫无结果,向苦等消息的张继广说什么呢?直到十二点钟,他的手机响了,还没接电话,他就知道,张继广沉不住气了。

听了黄效林见到高志强所说的一番话,张继广倒吸了两口气,焦急地在办公室里徘徊起来。

夜已经很深了,整个办公大楼寂静而安详,张继广的心情从没有过如此沮丧。这时秘书出现在门外,张继广突然想到工作人员还在陪着他,于是说:“让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张书记,您?”

“我马上就走,你们先回去吧!”

工作人员走了,张继广走到窗口轻轻推开窗户,外面一丝风没有,八月中旬的江淮农村又热又闷,他望着远方的夜空,张继广觉得夜色如铁,冷月如冰。顿时,头脑里出现一幅幅画面,无论是集资修路,还是治理全县的社会治安,以及和皇朴人那帮腐败分子的较量,他从没有像此时这样冷静而寂寞,他在认真地检点自己,在这几年时间里他有没有什么地方愧对石杨一百七十万父老的地方。

如果他真的因为上河村打死人的事,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调离石杨,他的心里多少还是有几分遗憾的,他心中给自己那些设计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打开,农民生活还没有明显的改善,更谈不上奔小康。更重要的是他将背着说不清的罪名,甚至大大小小的媒体一定会一起向他轰炸。可是,他不甘心就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地成为政治上的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