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做个幸福的文字工作者
31967900000015

第15章 材料有定式又没有定式(5)

我特喜欢读毛泽东的书信。他的书信语言,叙事,简洁明了;论理,博大精深;颂美扬善,言出肺腑。比如,他祝贺徐特立60岁生日的贺信,那才叫文情并茂、情真意切;他写给邵力子的信,言辞典雅庄重,语气委婉恳切;他写给阎锡山的信,文笔含蓄雅致,刚柔相济;他写给何凯丰的信,语气温和亲切,令人心悦诚服;他写给柳亚子的信,用语风趣生动,推心置腹;他写给宋庆龄的信,充分表现出内心分外敬重,态度谦逊热情,文字凝练,风格端庄,诚挚之情跃然纸上。看他给亲人,特别是子女的信,其真真情、其深深意、其殷殷的期望,尤其令人感动万分。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用文字给他们振聋发聩的思想插上了翅膀,但它飞越千山万水寻找落脚生根的地方,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行程。为了让这个真理之花,在中国的土地上绚丽绽放,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价,才结出毛泽东思想这个硕果。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才极大地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宝库,才凝聚了中国人民胜利的力量,才激发了永不枯竭的创新发展的激情和灵感。相对这一巨大作用而言,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当然只是一个侧面,但同样给中国的语言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激情和灵感。

有道是说不尽的毛泽东,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也是说不尽的。我这样说,只是讲出自己一点粗疏的感受。学习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唯有认真品读他的全部著作,在语言的海洋里不断感受和采集。

此外,我还比较喜欢钱钟书、冯友兰、季羡林、巴金、孙犁的语言。有时看大师的书,不是看内容,是享受语言的美。我品读现代诗人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文。从语言的角度品味,感受到闻一多的诗句像火光,向上升去,升到最高处,却简洁到像一颗明星;臧克家的诗句,像天水向下去,下到底,简洁到像一滴水。他们对简洁的要求都很苛刻,但都做到了自然天成,好像天然如此。雍正王朝的军机大臣李光地,好像还是一位易学大师,他称非五代以上的书不读。香港的张五常,当然是经济学家,或者说是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他狂言已有二十年不读书了。这都意在表明,他们是饱学之士,肚子里学问撑满了,压都压不进去了;眼睛把世界看够了,没有可看的和看上眼的了。

金克木有一本书叫《书读完了》,我很佩服。这是大学问家的一种境界。乍看到这个书名,我在心里惊奇,书怎么可以说读完了呢?后来,反复想了想,得到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中国的经典,老祖宗留下来的经过大浪淘沙留住的著作,也就那么有数的几部,读完了,也就是读完了。另一方面,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这几部经典,可以说等于没有读过书;如果没有读熟这几部经典,可以说是没有读好书。此外,或者在大师眼里,只有这几部经典最值得一读再读,别的书就不必太放在眼里,甚至不必作为书去读了。这只是我的两三点理解,大师这样说,或许还有更深的含义,等我阅历多了,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也许还会有新的理解。总之,我很佩服大师们对经典的那一份“钟爱”和“珍惜”。就学习语言而言,经典也还是经典。

我更佩服毛泽东争分夺秒读了一辈子书的精神。他老人家弥留之际,目不能看,口不能言了,仍让人读书给他听。这又是怎样一种伟大啊!

他老人家要听的是什么呢?我想,主要还不是思想,就像我们听音乐,不是为了听思想,当然,蕴涵在韵律和建筑美中的也有思想和哲理。此外,一定还有更高的东西在。像孔子学鼓琴,非要从琴声中见到“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的周文王不可,是一种什么境界?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张五常说,与其把时间用来看书,还不如到大街上看姑娘。我想看姑娘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品位大师的语言之美,未必不是一种享受。这当中,我们享受的又是什么呢?有精美语言概括出来的思想,折射出来的哲理,组织而成的建筑美,由音调和格式构成的韵律,当然还有其中的形象、色彩、情感、气度等等。总体而言,我想到两个词:滋润和营养。

我们被滋润着,营养着。古代的大师级人物,我比较喜欢老子、孔子、庄子、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总感到他们的语言中有一种神力,有一种诗哲独有的美,自然天成,高不可攀,深不见底,摄人心魄,净化心灵。港台大师级人物,我比较喜欢南怀瑾和李敖的文章和文字。张五常的经济学随笔也很有味道。本市的老一辈的文字,有几位我非常佩服,不仅愿意感受其简洁明了的美,而且乐于享受那种软绵入口的醇。

我喜欢随心所欲地看点书,不知不觉中汲取一点,感受一点,感觉一点,品味一点。虽然至今“营养”不良,但总是被滋润着,营养着。我经常在心里问自己,是为了其中的深?其中的美?其中的醇?其中的爽快?其中的深沉?其中的广阔?其中的大方?其中的甜绵?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就是为了感受,为了享受。而这种感受和享受,是说不明,道不尽的,甚至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叶圣陶的《文章例话》一书,收入了丰子恺的《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文章的开头说,现代建筑的形式美,放而言之,有四个条件:第一,建筑形态须视实用目的而定;第二,建筑形态须合于工学的构造;第三,建筑形态应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点;第四,建筑形态须表现出现代感觉。毫无疑问,这四条,条条都是讲建筑,但文章未必不是一种建筑,语言未必不是一种建筑。要把语言建筑好,也主要是这四个条件。既要讲实用,又要合“工学”,还要巧妙运用材料,尤其需要有现代感觉。我还没有看到一位语言学家,用如此简练的语言,如此凝练地讲出语言的要件。因此,感到很受启发。

当然,就总体而言,我还是认为,语言这个东西,固然有天赋的一面,重要的还在于多读多写,尤其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提高和升华。这是一个苦的过程,也是一个乐的过程。贾平凹先生有个感受,很合我常有的感觉。就是创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在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的写作中,越是接近那种忘我的状态,越是愉快的。我还常常感到,在语言的建筑中,用好一个词、一个字,找准了那个唯一,非它莫属的时候,不仅有快乐、有快感,而且激动不已。

7.简要

最后专门说说简要。简要最难。简要是构思的要件,结构的要件,也是语言的要件。我不知道“简要”二字本意是什么?查了一下字典,是“简单扼要”,“简明扼要”,其中这个“明”字也很好。简以明为要。“简”还通“柬”,表示选择的意思。只有简化了,重要的才突出来,才更易于明白,其中难在选择,难在取舍。

前几天省里来我市观摩指导工作,农业上要在长子方兴园区进行农产品展示,需要做展板介绍龙头企业。内容要求简洁而富有特色,尽量用一两句话概括企业的特点,还要避免雷同。几位朋友准备了一天,交来的东西千篇一律不说,并且冗长繁琐。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再三强调还是这样呢?就是因为没有把最重要的选择出来。结果只好大家加班熬夜。当天夜里弄出来的几条,感到够简要了,好像不能再减了,也够有个性了,好像只能是这样了。但是,第二天挂出,感觉还是长,还是不简要。如果一条只有一句话,最多两句话就更好了。观摩,有时间限定,要赶点,总是来去匆匆,那么短的时间内,要求人家看上一眼能记住,绝对必须简要而个性鲜明。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引发了我对思想方法的思考。第二天凌晨有感而发,给加班的同志发了一条短信。全信如下:

看到你们加班如此辛苦,我很心痛。这几句话写了一整天不成功,又连续熬夜,不可思议。总结经验,轻装上阵。任何时候头脑都要活络,灵活变通,轻装上阵。

思维放不开,思想不解放,写材料或者办任何事都会步履维艰。将荣辱、批评与表扬置之度外,有一个宽松的心态,脑筋就好用了。

写材料,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材料本身是经验总结,写材料的方法也在不断总结中得到。越注意总结,经验越丰富,不用担心成为经验主义。否则,大家都会被拖垮,怨声载道也在所难免。你们基础底子都很好,是精英,要互相学习长处,工作更上一层楼。

我这些话是想提个醒,主要是表达心中的深情厚谊。

事后想想,这件事又逼我对朋友们教育一顿,真是不好。这不能不说是职业上的一种毛病,但也是没有办法取代的行为。

不过,我还是认为,把目标看得太重了,把荣辱看得太重了,把任务看得太重了,把后果看得太重了,把领导看得太重了,都会僵化思想,封闭思路,写不成文章,做不成事。人的一生负担往往很重,就是不能简要。在我看来,禅师修炼就是一个不断简要的过程。

我的一位领导,是写材料的,也是我的文友。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老地委的主笔。穿衣吃饭都不讲究,就是讲究文字,善于研究问题,以此为乐。他说过一句话,我终身难忘。此话听起来不够尊敬人,但却很有益于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他说的话是:领导就是那么个水平,写低不行,写高也不行,恰在水平线上才行。能说出这样的话,是有点狂。他也确有狂的资本,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经济研究》上的论文,许多领导都说看不懂。他不是专意让人看不懂,也非专意证明自己“狂言”的正确性,而事实就是这样无情。早就许愿要讲一次公文写作课,总感到无从讲起。还有一个愿望,想以几十年写过和修改过的部分材料为例,分类总结,主要是教训的总结,但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也不一定能派上用场,留待以后再说罢。

我虽然写了几十年材料,也还是写不好,不知道材料究竟应该怎么写,唠叨这些,只能算是门外聊天。要把方法告诉大家,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有人讲,美国的一位老画家,教学生学黄宾虹。但在半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教学生学画黄宾虹,也不让接触任何黄宾虹的字画,而是要求学生穿黄宾虹穿过的衣服,练黄宾虹的生活习惯,整天就是灌输“你就是黄宾虹”的思想。半年以后才让接触黄宾虹的书画,然后学起来进步特别快。我想,无论从皮毛进去,从肌理进去,还是从骨子进去,都无不可。可惜这几种路径,我目前都没有找到,正在找。

这是我五年前的一个讲稿,临时抱佛脚,又拖出来加了一点话,给大家随便讲这些,虽然有点出土文物的感觉,但水平有限,仅此而已。占用了大家不少时间,不知对各位朋友是否有所启发?如果有人听我讲后,明白写材料需要热爱,就算我没有白说。或者也许将个别朋友引入歧途。如果真是那样,我提前表示检讨。

克服一知半解很难,做过大半辈子的事依然一知半解,以一知半解为自得,正是一知半解的证据。尤其令人生厌的是自以为是,本意是谈心却变成烦心,真是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