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心灵您怎样走进
31970900000002

第2章 求知之路:洞彻孩子的学业心理

帮孩子走好初一适应期

这是一位母亲的来信,信中提出了一个不少家长朋友都关心的问题。

她说:看了您做嘉宾的关于家教的电视节目,专门来请教一个问题。我的女儿12岁,本应不知忧愁的年龄,可是,最近我发现她突然失眠了,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因为这在她生活中还是第一次,我很有点担心。昨天谈心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过两天就要开学,开学后孩子就要从一个小学生变为初中生了。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担心:我的新同桌是谁呢?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会喜欢我吗?和同学们怎么谈话?作业多不多?

说心里话,不单孩子,就是我也有几分不平静。所以,想请教您。您说孩子升学了,我们当父母的应该给孩子哪些帮助?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他们生活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熟悉而值得留恋的一切都将过去,充满希望而又陌生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于是,孩子们的心里,激动、兴奋、害怕、茫然交织在一起。如何帮孩子迈好这新的一步?这的确是家长和孩子自己都很关心的问题。为此我回信中写道:

首先,您要看到孩子升入初中后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面临许多新变化:

一是社会角色的变化。小学那会儿,他们是全校资格最老的“大哥哥”、“大姐姐”。而到了中学,他们成了资格最嫩的“小弟弟”、“小妹妹”,从峰顶一下跌到了谷底。可另一面呢,他们在家人亲友面前的地位却升高了。小学那会儿,父母拿他们当孩子,这会,说他们“长大了”。这一低一高,会激发出许多新的矛盾来。

二是学习活动的变化。小学时整天围着语文、教学、英语三门课程转。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多了,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位老师,给人一种“走马灯”似的感觉。在学习方法上,老师也不再手把手教人去做每一道题了,而需要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

三是行为规范的变化。小学时的一些规矩到了中学要有改变。过去允许的,到了中学可能要禁止,过去禁止的,中学却可能允许了;过去可以依赖别人的,到了中学却需要自主了。

四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小学时出了什么事,班主任就在身边。到了中学,班主任可能要上几个班的课,来班上的机会少了。而科任老师每天多关心本学科教学,一个人一个特点。同学间,过去的好朋友多分手了,必须重建新的朋友关系。

这一切都需要孩子顺利地适应,才有助于他们的中学生活有一个好的起步。那么,您该如何利用孩子新生活的契机,对孩子进行初中新生阶段的心理适应指导呢?

一是利用“新奇效应”。您应认识到,学习环境的转变也是孩子发展的一个契机。应该利用“新奇效应”,让孩子重建信心,树立新的自我形象。有个男孩在小学时因脾气过犟,跟班主任发生冲突,影响了学习。进中学的前夕,趁暑假里旅游的机会,他父亲与孩子进行了一次谈话,用亲切生动的实例告诉儿子:新生活的起步可以使你变成一个全新的人,因为任何人对你都没有成见,全靠你自己怎么重新做起了。正是这次谈话引发的心理效应,帮助男孩顺利地渡过了适应期,也成为老师喜爱的学生之一。

二是重建学习规范。孩子进入中学的最初阶段,主观上都希望给人一个好印象,在行为上较谨慎。这正是对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进行规范训练的最佳期。学校所以在入学之初进行一系列的入学教育,正是针对这一特点,以便提高效果。相反,这时候的任何疏忽,都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很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和学校积极配合,抓好开头,帮孩子重建与中学生活相适应的学习生活规范。

三是建立新的朋友圈子。“朋友圈子”是关系到孩子校内校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交友得当,可以从中受益,反之则会危害他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过去被一些有不良品行的同学所包围,那么孩子上中学后正好是一个摆脱的机会。如果孩子过去交的朋友没什么不好,但开学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留恋旧的朋友圈子,则需引起您的注意。因为长期如此,会引起孩子对新集体有所抵触或难于认同。同时,还会使他因朋友圈子的狭窄,而难于得到广泛的知识和形成良好的人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孩子踏进中学校门这个特殊阶段的的时候,有您的关心和指导,孩子必将将走向成功。

帮孩子走好高一适应期

心理咨询中一位家长朋友这样诉说着自己的困扰:

我们的孩子今年刚刚考进高中,没想到一个学期还没下来,竟是从没有过的失败等着他。

本来孩子中考之前的那段日子,一直是很努力的。在原来的基础上,最后半年的时间,他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记得他那时候学习劲头很足,在我们家中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一个。经过他自己的努力,终于凭自己的实力考进了重点高中。

可是,自从上了高中,我们还没有从高兴和欢欣中走出来,就被老师请进了学校。老师说,孩子入学不久,就对自己很放松,到期中检测成绩就比入学时退步了好多。老师说,他是班上滑坡最大的一个。从学校回来,我们当家长的非常困惑,中考之前很努力的孩子,到了高中反而怎么学习滑坡了?

听着这位家长朋友的诉说,我想到了高一孩子们的生活情景。的确,在高一适应期,常常有些学生出现了滑坡现象。

我知道这样一个故事。考上了重点高中的赵伟业同学欣喜异常,决心快马加鞭,“乘胜追击”,争取优异的成绩。但时间不长,他发现不是别人的对手,因为考上重点的都是各学校的尖子,出类拔萃者云集于此,伟业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于是,他自己安慰自己,不着急,来日方长,到最后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拼搏一番,为时不晚。每天他把作业完成后,晚上便泡在歌舞厅中,加上家里条件不错,父母在经济上从来没限制过这独生子,平日花多少钱没驳回过。父母也以为他晚上去学校上晚自习,哪里知道他在外吃喝玩乐瞎胡闹。高一期末考试成绩下来,伟业由入学时的中等水平降到了未等。到了高二,他仍然不着急,结果高二期末考试有两科不及格。到高三时,他还真着急了,每天早起晚睡,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觉,其余时间都用来念书。但为时已晚,三年的学习内容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掌握的。他身体垮下来了,高考时情绪很糟,状态怎么也调整不好。高考成绩下来,名落孙山。一个中考的优秀生,由于总是不着急,不着急,等到真着急了,也来不及了,最后的结果是一败涂地,前功尽弃,追悔莫及。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是心理放松。

不管我们对今天的教育该怎样评价,有一个现实是不容回避的,那就是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紧张而有压力的。这是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班的共性。孩子们的毕业升学压力,既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学校的,更有来自家庭的。单就家庭方面说,每到临近毕业的日子,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为升学压力而来求询的比例都会陡然增高。孩子们诉说着父母以怎样的心态给他们的毕业升学加压之苦,他们有的担心怕对不起父母,有的抱怨父母的过高要求。正是在这诸多方面的压力下,孩子们背水一战,最后一搏了。经过紧张的毕业考试,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之后,他们紧张的神经就开始放松了。及至入学后,他们还沉浸在新生活的成功的喜悦之中,加之以为刚刚开始,还有的是时间,心理的放松还在继续。这是人的心理调节的自然趋势。由于心理放松,学业就可能出现暂时的滑坡。

二是适应障碍。

虽说都是中学生活,在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师生关系等方面,初中和高中大有不同,这是需要适应的一个方面。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陌生感,这也是需要适应的一个方面。这些适应都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影响。有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有明显的滑坡。

三是感情波动。

孩子走进新的生活,在感情上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比如,孩子原来的朋友也许不再一起了,会有一种失落感;再如,初中时的男孩女孩也会有朦胧的感情,毕业分手后,在生疏的环境中那种感情会更鲜明和强烈,让他们寝食不安。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就经常有这样的情况。

找到了原因,我们面对孩子的滑坡也就不必再惊惶失措。当您的孩子考进了高中之后,您该怎样做呢?请看下面这个母女之间的故事——

小冬去年考上了重点,母亲深感欣慰,因为女儿三年初中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但这位母亲深知高中学习的个中滋味。于是,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母亲认真地和女儿做了一次长谈。母亲问女儿:“小冬,你考上了一中,有什么想法啊?”小冬回答:“我能考上一中,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的压力很大,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母亲和颜悦色而又郑重其事地说:“你应把压力变成动力才好。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学习最紧张,心理负担最重的一个时期。你应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高中毕竟不同于初中,随着学习内容、学习特点的改变,你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也应当有相应的化。你应有一个长计划短安排:高一打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是冲刺。高一阶段,虽然学习不如高三紧张,但它非常重要,不能掉以轻心。”妈妈的话,小冬默默地记在心里。开学不久,她制定了一个详细具体的学习计划,每天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各门功课学得都很扎实。在高一的期末考试中,小冬进入了上等的行列,这就为她高二、高三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冬的母亲是一位睿智而可敬的母亲。

这个真实的故事启示我们,当孩子考进高中可能面对滑坡现象时,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有心理准备。有了心理准备,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在入学前进行必要的讨论,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一面可以使亲子双方都对可能的学习滑坡有所准备,能够较坦然地面对而不至于乱了手脚;一面可以防患于未然,使孩子的学习滑坡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麻烦。

其次是了解具体缘由。父母在平和的心态下,或者和老师交流,或者和孩子交流,或者和周围的人们交流,对孩子的问题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是最重要的。

最后是提供具体帮助。父母对孩子此类问题也是沟通指导为好,简单的批评往往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对于一般的滑坡不用太多的焦虑,孩子只要走过这段生活大多能够自然地调整过来。如果孩子确实遇到了较大的适应困难或感情问题,应对孩子提供具体的帮助。比如,和孩子聊天,让孩子把心中的压力宣泄出来;比如,和老师及时的沟通,以求得老师的帮助;比如,对孩子的感情问题给予恰当的指导。一个女孩向我诉说心中的困惑:初中时的一个男孩和她通信由一周一封到一周两封到天天写信,整个搅乱了她的心灵,学习大幅度滑坡。当我们进行了较多的交流之后,女孩找到了处理他们的感情的办法,学习生活也就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新生男孩为何节节败退

电话里,一位家长朋友在和我诉苦:“马老师,您说,我们这孩子是怎么了?孩子是个男孩,在小学时一直在班里总是前三名,考中学时也是以在他们那个小学前三名的好名次考入重点的。可是,进了中学后,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名次了,先是在班里排在10多名,现在又到了20多名。您说孩子这是怎么了……”

听着家长朋友的诉苦,想起了不少家长朋友曾经和我讨论过的这类问题。对这类问题应怎样看呢?

非常明显,首先是一个的竞争层次问题。重点中学录取的是小学时的尖子生。而这时的尖子生是相对于小学时的竞争对手而言的。到了中学,大家都是尖子生,竞争对手不同了,大家在小学时都是第一名,可现在有些同学不能再保持第一名了。正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是个很自然的事,是个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客观存在的事情。

电话里,家长朋友对这一点表示理解,随后又问:“那么,在强手的竞争中哪些学生会落后呢?我们孩子为什么这样?”

这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有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地转换学习方法,有的可能是因为对老师的教学不能适应,有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有的可能因为出现了某些具体的心理障碍,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基本的因素,那就是天资递减律的作用。

人们习惯于把人的先天素质称为“天资”。天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但天资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这叫做“天资递减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如果把17岁时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4岁前可达50%,4~8岁再增加30%,剩下的20%是8~17岁发展起来的。这,与其说是表明能力在早期发展快,不如说在早期天资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大,以后逐渐递减。我国民间相传的“十岁神童,十五才子,二十凡人”的说法,就体现了对天资递减律的朴素认识。

天资递减律告诉我们,孩子年龄越小越较多的受天资的影响,相反,年龄越大天资的作用越小。在小学时,当然也不能排除天资之外的影响,但是相比而言还是较多地受天资的影响。到了中学,虽然天资的作用还是不能否认的,但是相比而言天资的作用正在逐渐让位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就是说,小学时可以较多地凭脑子的聪明,而到了中学后,脑子的聪明之外更多地需要后天的因素了。这些后天的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是否满腔热情,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勤奋努力,刻苦拼搏,等等。在强手竞争中,哪个学生在这些方面不留意成了弱项,就会落后于别人。

“对,对,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我跟他说,单靠脑瓜的那点聪明不行,必须要刻苦,他就是不信。这回我要把您的这些话好好讲给他听。看他还不信!”听我讲了上面的意思,电话里家长朋友连连地说。

“可是,大家都努力了也不会都第一。”我话锋一转又说,“因为人的智力的确有差别,人的后天条件即非智力因素也是有差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差别不可避免。有差别,就不能大家都第一。但是,只要努力了就是成功。正因为天资递减,所以不论是谁,为了成功,都应勤奋努力。只要孩子努力了,就应该为他加油,而不必为他的名次过分担忧。您说呢?”

当我们说再见的时候,彼此已经有了共识。

新生女孩为何屡屡偷书

张虹是个勤学上进的女孩,走进高中的校门凭得是自己名列前茅的真功夫。这样的学生当然受到老师的器重,同学的羡慕。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有同学向老师反应,说班上常常有人丢书,丢本,而且怀疑是张虹干的。张虹怎么可能干这样的事?张虹绝对不是偷东西的贼。老师这样判断。但是,事情就是这样地让人不可理解,最后事实证明,那个“偷书”的人就是张虹。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可证据确凿,只好请来了张虹的父亲把张虹先带回家反省,然后再研究处理意见。

痛苦无助的张虹走投无路之中,忽然想到了在报刊上看到过一篇我的心理咨询的文章。于是,经过联系预约之后,父女俩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

张虹的父亲又是生气又是困惑,说孩子从小就是一个老实的孩子,光知道念书,从来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这回真的不知是怎么了。

见张虹的父亲不能提供更多的情况了,我便和张虹开始了直接的沟通:“说说看,拿别人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您说什么?您说是‘拿’,不是‘偷’?”低头坐在我面前的张虹,听我没有说她偷东西,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了:“马老师,我不是偷,我不是想偷别人的东西,我冤枉,我……”

面对泣不成声的张虹,我表示了深深地理解。我的理解让她找到了一种信赖感,她慢慢地平静下来,开始了她的心灵倾诉:

还是我刚刚考进高中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学习好像不行了。入学后第一次考试就到了第三名,到月考的时候就到了第九名。我感到我要完了,别人在超我,别人在超我,我烦躁不安,我紧张焦虑,我不知如何是好,我不知怎样发泄……越是这样,越是听不懂课,越是写不好作业,这让我心中更是烦躁不安,更是不知如何是好……就是在这样的心乱如麻的时候,一天早自习我又是第一个来到了教室。我拿出了课本想看书。可是眼睛盯着课本就是怎么也读不进去,我的心又陷入了烦躁不安之中,我索性把书使劲大地摔在地上,摔的远远的。就是这一摔,不知怎么好像触动了我的哪根神经,于是,我随手把同桌的课本也重重地摔到了地上:让你超过我,让你超过我……就这样,我心中似乎有一种发泄的快感。正是这种莫名的快感,让我鬼使神差般趁着没人干脆把同桌的课本远远地狠狠地扔到了外面……

自从发生了第一次之后,我一发而不可收,一连地把同学的课本、笔记本、辅导书,偷偷地拿来,然后偷偷地扔掉。以致到后来,竟然偷偷地钻进宿舍,把同学的食物等东西拿走,找没人的地方先使劲地踩烂,然后再偷偷地扔掉……每当这个时候,我好像多少有一种发泄的快感,心里好受了一些。可是,事后我又担惊受怕:被人发现了我不是成了偷人的贼了吗?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慢慢地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后来,我不再拿别人的东西了,我的心也平静了许多……

可是,这时候我以前的行为已经彻底暴露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把我当成了小偷儿……

说到这里,张虹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马老师知道你这不是‘偷’,你这种行为与小偷儿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真正的偷窃行为的动机在于把别人的东西窃为己有,而你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的动机不是要窃为己有,只是要把别人的东西损坏,使别人不能拥有。”说到这里我顿了顿,“你既然不想把别人的东西窃为己有,又不想让别人拥有,那么,现在静静地想想,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张虹陷入了沉思。

“如果马老师猜得不错,你在高中之前一定是尖子生,很可能长期是第一名。”

“是的。小学的时候不说,单是初中三年,我不但一直是班长、学校学生会主席,而且一直是全年级的第一名。”说到这里张虹心声奇怪,“您怎么知道?”

“是你前面的谈话告诉了我。一个考了第三名就以为自己完了的人,以前当然比这更棒。”我笑着说道,“但是,你不要忘了,高中的同学已经不同于初中的同学,就是说,你面对的比较群体或者叫做竞争对手变化了,初中考第一,高中未必还能考第一。对此你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高中的学习生活与初中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不同,突然的面对,你感到了很不适应。于是,你陷入了困惑:我怎么了?怎么不如别人了?第一不是一直属于我吗?怎么能让别人拿第一?别人超过我怎么行?于是,你的心陷入了困扰混乱之中。于是,就把别人的书和其他的学习用具毁掉,让别人不能正常地学习……”

“是,是这样……”张虹点头说,“可是,当时我并不是有这样清楚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心理活动的特点,许多行为的动机是潜在的,是潜意识里的活动,似乎是不知不觉地就这么做了。但是静下心来面对自己,就会看清自己的心。”顿了顿我问,“你知道你这是什么心态吗?”

“是嫉妒。”张虹声音低低的。

“很高兴你现在能看清自己的心。”我肯定说,“随着比较对象的变化,别人超越自己几乎是不可阻挡的,正所谓‘山外有山’。可是,由于你长期的优越地位,你不能接受别人超越自己。于是,对别人的嫉妒之火便在你的心中开始燃烧。嫉妒心态和正常的竞争意识的不同就在于:竞争意识是:‘你好,我比你更好’;嫉妒心态是:‘我不行,也不让你行’。所以竞争可以促进大家的发展,而嫉妒的结果是于己于人都不利。很庆幸的是,你已经尝到了嫉妒的苦头,已经自我控制了嫉妒行为。现在,关键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熄灭心中的嫉妒之火,以健康的竞争意识来面对自己的学业。”

随后,我们就怎样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行了较多的交流。而后,应张虹的请求,我给她的老师写了一封信,简要说明了张虹行为的心理动因,以便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同时我建议张虹和老师谈谈心,以化解压力获得指导。最后又和张虹的父亲做了交流,使之对孩子有了理解。直到外面华灯初上我们分手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他们父女脸上的笑容。

不久,我接到了张虹的来信,说大家不再把她当成小偷儿,自己也能够以良好的竞争意识对待学业了。她说,告别了嫉妒心态,感觉很好。

无形的压力更可怕

一位家长朋友找到我,为难而又迫切的说:“真不好意思,想请您到我家里一趟,多麻烦了!”

不敢说有求必应,但心理咨询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请求只能答应——肯定这位母亲的孩子遇到了难题。

果然如此。走在路上,这位母亲一边蹬车一边诉说,告诉我她的女儿读初二,昨天说什么也不想在原学校上学了,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我费心。一边说不好意思,一边擦眼泪。这是怎么回事?凭经验和直觉,我意识到孩子是遇到了压力。在路上,我就跟这位母亲做初步调查。她说,没有给孩子什么压力。这不,刚考完试,谁还没说什么,她就不肯上学了。

走进这个家庭,的确给人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好像是不该对孩子形成什么压力。见到了女孩的父亲,谈话中,也感到他和孩子的母亲一样文雅。随后知道这位父亲在一所中专学校当校长。这样的父亲似乎也不会给孩子制造压力。他说,的确没给孩子制造过压力,考完试只是劝孩子别着急,下次努力。

好奇怪,还是没有压力!到底怎么回事?我继续思索着。

在了解到孩子是个文静听话也知道努力的女孩子后,我开始了和孩子的直接会话。在做了一般情况的了解后,我问她:“你不想在原学校读书了是有什么压力吗?”

她想想说:“是。”

看来孩子的感觉跟父母不一样。就是这样,孩子的感觉常常跟大人的感觉不同。

“那么,压力来自哪里呢?”我问。

孩子说不清来自哪里,说好像谁也没有怎么给她压力。我们就换一种方式,让女孩讲讲跟学习有关的让她记忆深刻的小故事。于是,孩子给我讲述了围绕她的学业发生的一串故事:

我爸爸当校长,他的同事们都特别关注孩子的念书。听说我考入重点学校,他们单位的人都夸我,说我学习好,有出息,肯定会考个好成绩。那天家里来了几位叔叔,又夸了我一顿,爸爸嘴上一个劲地乐。

我考进现在的重点学校后,我们整个大家庭都欢天喜地的。那次回老家,叔叔说为我庆祝。他说,咱家还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你考进重点中学,这回咱们全家就指望你了。我知道叔叔最喜欢我。

暑假里我去北京姨妈家。姨妈在一所大学作思想工作,对我的前程特别关心。说要我好好学外语,“你姨姐出国了,你还不好办?”我知道,我的几个姨姐都挺棒,我一直很羡慕她们。我真想跟姨姐一起出国。

妈妈年龄挺大了才有我这个女儿,对我更是疼爱。她总是把我跟姨姐比:你大姨说了,学好英语,跟你姨姐一起出国多好,就是不出国,你二姨姐现在当导游也很体面。她们都大学毕业,我的女儿哪点比不过她们。我知道,妈妈对我抱着很大很大的希望,我只有努力,拿高分,考大学,才对的起她。前些天,同学们说有一部最适合我们看的电影,可又快考试了。我央求妈妈。妈妈答应我说:看电影可以,这次考试可要拿个好成绩哟!

爸爸一向对我很好。每次考完试都很关心我的名次,态度倒是温和的。最近这次考试前,爸爸说:你这次要是考个好名次,爸爸就专为你买一台电脑。可我这次考得却很不理想。

……

听着女孩的诉说,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她承受着一种巨大的压力。只是这种压力是无形的,或者说是一种不明来源的压力。这种压力更有危害。

时下,不少家长都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是一个通病。说它是一个通病,“病”就“病”在无视这样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天上只有一颗太阳。我一直赞赏这样的观点:群星也熠熠生辉。家长的过高期望值给孩子带来的是压力,也只能是压力。这种压力并不一定很好地转化为动力。

问题是当一种压力是有形而又能明辨来源的时候,也许危险不大。因为人心理上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孩子们几乎天生地会运用这种机制来保护自我,那就是以各种方式来对抗压力。相反,当压力是无形的或说是不明来源的情况下,孩子只隐约间感受到压力,却无法运用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也就是无意对抗,无法对抗,不知道跟谁跟哪一股力量对抗。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痛苦地试图承受,任凭压力来挤压自己的心灵,还在那里想着是自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亲友,对不起所有的人。打个比方,这种无形的压力恰似一个温柔的陷阱,让人无法防卫。因此说,温柔的陷阱危害更大。由于家长的确并非有意制造压力,所以,最终也会跟孩子一样掉进温柔的陷阱。那是多么可怕。这个女孩的心灵就是掉进了这样温柔的陷阱,正在苦苦地挣扎。

我们沟通的结果是,女孩的心灵跳出了温柔的陷阱。

我跟女孩的父母讲了上面的意思和与女孩沟通的情况,并说明孩子已经同意继续在原校读书。此刻,女孩的母亲真是热泪盈眶了。

我想,那泪水中一定包含着对有意无意间营造了温柔的陷阱的追悔。

我企盼着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少些这样追悔的泪水。

面对一个智力落后的孩子

马老师:

您好!我是您的家教专栏的忠实读者,专门写信求教。做为一名记者,我感觉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是个失败的家长。

我儿子今年13岁了,刚刚升入初中。他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厌学,上课不听讲,不能约束自己,考试成绩从来没有上过50分,最低只不过几分。他也不愿意看课外读物。无论怎样和他讲道理都听不进去,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们这里的学校总是以分数论高低,可以说我的孩子是在老师的责骂声中成长的,加上我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促使他厌学。

我儿子出生的时候是难产,用了产钳、吸胎器,大脑严重缺氧,医生说这孩子即使活下来在智力方面也只有3%的希望。孩子不但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且聪明、漂亮,他从小喜欢画画无师自通;到了7岁,骑自行车,游泳等,都是无师自通。我想,如果哪个教练能看上他,也许他是个好的赛车手和好的游泳健儿。可是我们这里没有好的体育学校。怎样使我的孩子成功,哪怕他只成功一步也是好的。请指点迷津,谢谢!

您的读者 刘雪慧

刘雪慧朋友:

您好!我很理解一个母亲盼孩子成功的急切之情,但还是首先需要静下心来看清自己面对的现实。

我猜想您一定很粗暴地对待过孩子。这也许就是您说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结果呢,正如您所说,是“促使他厌学”。看来,着急上火是会耽误事的。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常常有这种情况,因为父母的心太急,反而给孩子的成长加重了障碍。所以,我说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静下心来,您就看清了自己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问题。心理学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确有一些儿童属于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原因有产前因素,指一些先天遗传方面的因素;产后因素,指后天环境教育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产程因素,指孩子在出生过程中大脑外伤或窒息缺氧。您的儿子就是这种情况,孩子出生时大脑严重缺氧,的确会使他的智力发展低于一般水平。这便是医生说的智力只有3%希望的意思。

因而,孩子在常规学校读书,肯定会在一般学业上处于劣势地位。他不是从小就厌学,而是由于智力较低出现的学习障碍。对此,过多地埋怨老师也是不公正的。即使素质教育真的落到实处,作为普通学校的老师面对的也是常态儿童群体,也难于要求他们对特殊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至于以分数论高低,更是个一言难尽的话题。社会还没有给老师创造一个不以分数论高低的教育环境。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只能对您说“我们且不管他”。

那么,您该怎么办?

首先是坦然平和地接受您的孩子。孩子的智力发展状况不能简单地怪您的家教失败。您说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家长”,这种失败感正反应了您至今没能很好地接受自己的儿子,没有接受儿子智力相对落后这样的现实。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这种对不理想的现实不能接受的态度,比不理想的现实本身更有危害。因为它极容易导致不现实的教育措施。接受一种不理想的现实是不容易的。但是,能够坦然而平和地接受,实在是帮助孩子有所成功的非常必要的前提。您如果听过著名演员王铁成如何接受他那个智力落后的儿子的故事,您会感悟到,对一个智力较差的孩子的深爱,首先是以坦然平和的心态接受他。

其次是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有了对孩子的接受,您就会领悟到,对孩子不能有过高的期望值。这不是说不指望孩子有所成功,恰恰相反是为了有助于孩子有所成功。任何成功都是相对的。您事业的成功不也是相对而言的吗?但是由于期望值过高,面对孩子的分数您肯定是一百个不如意,给孩子的只能是失败感,使他丧失信心。父母对孩子的不满意常常是由于期望值过高,结果摧毁了孩子的自信,磨灭了孩子的希望。如果说您的家教有失败之处,也许正在于此。孩子的信心不是单靠讲道理就行的,而是要一点点地强化。一个大脑受伤害的孩子能够在常规学校读书,能够考几十分,您完全应该看成是孩子的成功,这样您会给孩子一种成就感,给他继续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最后是发展孩子的特长。您说孩子聪明,画画、骑车和游泳很好,很可能是特殊能力发展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能力发展存在类型差异,不同类型的能力发展不是均衡的。就特殊能力而言,有些人一般能力(即智力)不高或者较低,但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却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比如,有的儿童由于智力较差从事常规的学业较困难,却能在美术、体育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电视节目上曾播出过做一台音乐节目,那个叫周舟的“小小指挥家”就是一个智力落后儿童。在心理学研究中还发现一些很特殊的情况,有些智力很落后的人却能很快地记住过往汽车的牌号,或者进行一些特殊的计算,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过常人,有人叫做“白痴学者”。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这么多,我想您已经领会,单是在常规学校里比各门考试,不会大家都是优等生,但是人都各有所长。您说的孩子“聪明”可能应该理解为,孩子虽然一般能力(即智力)较差,可是在游泳、赛车类等体育方面的特殊能力上却有较好的发展潜力。这的确应该着意培养,以发展孩子的特长。至于具体办法,您可以和本地的体校联系,他们会给您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何况您又是一位记者,是不愁这方面的信息的。

最后,马老师还是想提醒一句,不论怎样,都应该接纳自己的孩子,不能心太急,不能心太高。这样您会对孩子少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多给孩子一份信心,让孩子多一份成功。如此,您也就是一位成功的家长了。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面对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

晓慧是个幸运的男孩。他的幸运在于人如其名地拥有极其智慧的大脑。在学校里,新课本发下来,不过两三天,晓慧一翻,几乎不用听课,就全部通晓了。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把难题留给晓慧。比他高两个年级的姐姐遇到了难题,可以请教晓慧。说来也奇,晓慧一讲就通。晓慧读了好多好多书,古今中外,文史科技,他读过的书家里已经没处存放。当我和晓慧交流的时候,我越来越感到眼前不是一个孩童,他的思辨能力,他的知识见闻,俨然一个小小学问家。经过智力测验,晓慧的智商竟然高达140,远远超出一般儿童。我真为晓慧的幸运而庆幸。

然而,晓慧也是一个不幸的男孩。他的不幸也在于他的极其智慧的大脑。老师喜欢上课注意听讲的学生,可晓慧总是上课让老师着急。他虽然不捣乱,却不是小动作,就是不听讲,有时候还会自己在课上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老师喜欢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可晓慧总是为作业让老师着急。晓慧最不愿意写那些没完没了简单重复的作业,什么抄写课文啦,演算数学题啦,他说这有什么意思。于是,他的作业常常不能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喜欢考试高分的学生,可晓辉每次考试后都让老师着急。晓辉考试虽然难题从来没错过,却很少满分,很少前三名,总是让老师失望。老师喜欢一门心思读书的学生,可晓慧读起书来总是让老师着急。一本一本地课外书,一不留神就把课本挤掉了。老师着急,就找家长。家长更着急,就惩罚孩子:不许看电视,不许看课外书,晚上给孩子增加作业量,再不行就骂,就打。可晓慧还是依然故我,如果说有变化,就是看课外书由公开变地下了。比如,晚上家长一逼着写作业,他就去厕所,在厕所里可以一蹲一个小时——半本课外书读完。而且,惩罚的结果是逆反,干脆什么作业都不愿做了。妈妈急了,更是痛打。晓慧攥着拳头,瞪着眼睛,呼呼地喘粗气。晓慧真的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错,为什么我比别人更不幸?

当晓慧的父母坐在我面前,诉说晓慧的故事的时候,满脸的愁苦:“孩子念小学时我们就着了不少急,现在念初中了,孩子还是那样,您说我们可怎么办?”

能够简单地责难孩子吗?随着长大,晓慧当然有一个自身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但是,简单地责难孩子是不公正的。在心理学上,用智商代表人的智力水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商是按常态分布的,即智商为90~110的人最多,属智力中常;70~90或110~130的人较少,分别属智力较低或智力较高;70以下或130以上的人更少,分别属智力低常(也叫智力落后)或智力超常。晓慧是一个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作为一个非常不普通的孩子,却接受着再普通不过的教育。这是生活对他的不公正,这是他的不幸。一个孩子,还难以把握生存环境中的一切。面对不幸,本能的反应就是反抗。但是反抗就能逃脱不幸吗?

能够简单地责难老师吗?老师的确有一个如何端正教育观念,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但是,简单地责难老师也是冤枉。应试教育的浊流汇集成了至今难以扼制的潮流,大潮之下,老师有几人能够一点不随波逐流?潮起潮落之中,老师有几个能自主沉浮?至于以分数论高低,更是个一言难尽的话题。都说“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一个分数不单可以要了学生的命,不也可以要了老师的命吗?至今,一个分数还明里暗里决定着老师饭碗呀!再说,即使素质教育真的落到实处,作为普通学校的老师面对的也是常态儿童群体,又怎能指望老师对特殊儿童给予很到位的特殊教育?

“您的意思是说只有我们家长好好想办法了?”当我们进行了如上的交流之后,孩子的父母说。

“不错。”我说,“如果家里出了一个特殊的孩子,的确首先需要当家长的费些心血,积极地和老师合作,对孩子采取特殊的对策。”

“有什么对策呢?”晓慧的父母很是关注。

“对策基本有两类。”我说,“一类可以叫做‘硬件’对策,就是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空间。比如与有关方面联系,送孩子去特殊学校,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培养。一类可以叫做‘软件’对策,就是在不能根本改变孩子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取一些折衷的办法,为孩子营造一个比较适合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空间。”

晓慧的父母表示愿意考虑后一类对策。于是,我们针对晓慧的学校和家庭具体情况,就如下的办法达成了共识:

一是讲究方法。要充分理解孩子,讲究教育方法,比如对于必须学习的任务可以采取“激将法”,绝不乱打孩子,以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二是给点自由。比如,晚上回家学习,家长绝不再盲目给孩子增加重复性的作业,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家庭学习空间。对孩子的看课外书大开绿灯。三是减免作业。和老师增进沟通,求得老师对孩子的理解,以便请老师对孩子采取一些特殊的“作业减免政策”。比如,适合于一般学生的假期作业可以减免,给晓慧布置一些特殊的有难度的研究性的作业。这样,也可以化解对必要作业的逆反心理了。四是善待分数。对孩子的分数,家长必须正确对待。只要保持一个适当的水平,未来会有很大发展的。此外,还可以考虑适当的时候做一次跳级,这需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工作。

临别,我递给晓辉的父母一本《超常儿童心理学》,半是玩笑半认真地说:“请你们读读,可要交一份作业谈谈心得体会呦!”

“我们一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晓慧父母满怀信心地笑了。

孩子转学的困惑

电话里又传来一位母亲的声音,她向我介绍了孩子的许多情况之后说:“马老师,您说当父母的准不替孩子操心?可是,您说这么晚了还要耽误您的工夫。您知道了我们这孩子的情况了,现在,我们正考虑给他转学,您说转学好不好?”

在家教心理咨询中,时常碰到这种关于孩子转学的问题。这位家长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而又不能轻率处之的问题,因为转学是孩子生活的一个转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以后的发展。难怪这位母亲如此关注。

“先听两个关于转学的真实的故事好不好?”在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我在电话里给她讲了下面的故事。

故事一:这天,一对夫妻带着孩子找到我,说来请教一下孩子转学好不好?在我们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的孩子读三年级,上学早,比同年级孩子小1岁。暑假里,他们乔迁新居。这样一来,离原来的学校远了,想给孩子转到离新家较近的一所学校。在我把孩子安排了别的活动后,跟家长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孩子个人的态度如何?家长说,起初没跟孩子谈,也没想跟孩子谈,心想到时候转学过来就完事了。昨天刚跟孩子提起这事,她不太愿意。我说,做好孩子的工作是这件事的关键。因为转学后孩子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比如,你们想让孩子转学后还是读三年级,不和孩子谈好的话,孩子会不会感到是留级,是不光彩的事?学过的课程再重新学一遍,孩子还能不能认真去学?新同学对孩子有各种议论,她是不是能正确对待?这一切,工作做得好,孩子有良好的充分的心理准备,转学就是孩子进一步发展一个契机,否则,也许会误了孩子。第二,跟新学校沟通如何?家长说,这点是想到了,我们准备跟新学校的老师详细地谈谈孩子的情况,请老师帮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我说,这样好。上面两个问题解决好了,转学没问题。

后来又见到这夫妻俩,他们说,孩子在新学校适应挺好,没出现什么消极的影响,孩子很喜欢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故事二:一位父亲眼我诉说着他儿子的情况:您说,孩子13岁,已经在原学校念不下去了,怎么办?我就把他转到一个新学校。这孩子真是太气人了!就在转到新学校的当天,我还没离开老师的办公室,下课时这孩子就又跟人家打起来了。我心里这个急呀!跟老师和对方孩子的家长一个劲地道歉。我问,到底是因为什么?听这位家长说,原来是下课后,别的班的同学看到一个新同学坐在教室里,就手指着他议论着。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我们孩子见状就以为这几个同学是在说他的坏话,冲出去就大打出手……您说,这孩子怎么这样?我直言相告:这似乎不能单怪孩子。孩子是因为在原学校不好呆下去了才转学的。他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上肯定处于一种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应付各种对己不利的刺激。于是,就在根本没听见别人说什么的情况下而“出击”了。如果在孩子到新学校前,家长把这些可能的情况都做一个大致的估计,让孩子心理上有个合适的准备,肯定不会出现这种局面,因为孩子既然到一个新学校了,绝不会一开始就想搞坏自己的处境。这位父亲直点头:当时是把我急糊涂了,转到新学校前没顾上跟孩子谈这些……

在我的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电话里传来那位母亲的声音:“我知道您的意思了。要给孩子转学,不管是因为什么,都应慎重对待,应把转学做为孩子良好发展的一个契机,前前后后要做好许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孩子本人的心理准备工作,只要这些工作做好了,该转学时就转学。”

“对。”我对她的这么好的领悟表示十分赞许地说,“不管是如第一个故事那样的主动转学,还是像后一个故事那样的被动转学,孩子都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道路。只要把工作做到位,特别是把孩子的心理准备工作做到位,就一样有光明的前途。”

孩子转学的谎言

下面这段关于转学的故事,是周六晚一位母亲在心理咨询专线里讲给我的。

暑假过后,这位母亲的儿子转到离自家很远的一所中学。转学后一个月的光景,儿子突然给家里打电话,说坏事了,学校好像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什么秘密呢?原来这个男孩在原校读的是初三,转学到新学校读的是初二,这段实情隐瞒了下来。可是,学校老师们在工作中很快发现其中有“埋伏”:先是班主任老师在第一天见面时,就听男孩无意间说出了三年级的一段课文;随后是科任老师对他没有课本产生疑问;继之是随着了解深入,发现他学业基础虽然较差,却又不像新手,比如语文课有些课文总是先于其他同学背下来……老师们需要确认这个男孩到底是从几年级转来的,于是,不约而同地相继找他谈话了。由于当初家里特意商定想掩住这一事实,如今老师看出来,孩子有了一种被揭穿谎言的负罪感,于是,很有些焦虑不安地给家里“告急”。也是,孩子一个人在异地他乡,本来就人地两生,这下就更是心里没底了。

男孩的家长意识到当初的决策错误,告诉孩子跟老师实话实说。可是,又担心会有什么不好。于是,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

“当初怎么没照实说呢?”我问。

男孩的家长说:“怕让人知道从高年级转到低年级,会让孩子没面子。同时,帮助转学的朋友也说不必说出实情,也就瞒了学校和老师。”

我说;“实际上转学常有降一年级的,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至于旁人的意见,由于不实际做教育教学工作,也未必切合实际。但是,这样并无恶意的隐瞒,却给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人为的心理压力。即使没有老师的询问,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样藏在心灵深处,难以化解,好比小偷总是要时时担心被别人看出破绽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老师的询问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了。”

“您说得对,隐瞒对孩子是一种压力,还是实话实说的好。”家长表示理解,随后又关切地问,“可是,老师为什么要证实这一情况呢?”

“这是为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又来了一段“长篇大论”: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措施,要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而每一种教育方法的效果,都不是单由方法本身决定的,往往取决于具体的教育对象。这便是所谓“对症下药”。要教育学生,必须先要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有针对性,才能有效。比如一个刚转学来的学生,到底学没学过眼下的课程,老师在上课教学或下课辅导时,自然都应区别对待。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措施的效果如何,都要看他到底是落在教育对象的怎样的心理背景上。再有,教育教学工作又不单是师生之间的单一的沟通,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向的沟通。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就会使沟通受阻,教育措施难以奏效。有一个实例。一个刚转到班上来的学生把课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师带头鼓掌。可是,同学们没几个人响应,局面很尴尬。最难受是那个新转来的学生,满脸通红地趴在了课桌上。随后老师了解到,这个学生是降班转学来的。您看多尴尬?

最后我说:“总的来说吧,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实情,是为了更好地教好孩子。所以,孩子转学时,单是为了孩子自身,也该跟新学校的老师如实地介绍孩子原来的情况,这包括一切事关孩子的教育发展的情况,沟通得越详细越真实越好。”

“感谢您的帮助,有空我们当家长的还要去跟老师见一面,把孩子的情况进一步说清楚。”男孩的母亲很通情达理地说,“可是,这多不好意思。老师跟孩子那么费心,我们还跟老师说谎,我们真有点没脸见老师。您说……”

“您能及时补救,这很好。跟老师说清了,孩子也就没有了心理压力,不用天天为此而忧心忡忡,也就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他的新生活了。”我肯定说,“至于说谎,谁也没什么恶意,就算一个‘美丽的谎言’吧,老师会理解的,您说是吗?”

耳机里传来男孩母亲轻松的笑声:“‘美丽的谎言’——您说得真好,我们一定要跟老师说实话”。

“实话实说,更美丽。”在笑声中我们结束了这次通话。

男孩为什么想辍学

一位当父亲的来到心理咨询室,满脸愁苦地坐在我的面前:“马老师,您说我们那儿子是怎么回事了?今年暑假开始读的初三,这不,刚刚开学没几天,他忽然闹着不去上学了。我们连哄带劝,连说带闹,孩子就是不去上学。您说这孩子是多让人着急?好啊,你不是着急吗?你越着急,他越是不给你去上学了!您说这可怎么办?”

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沟通之后,我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晓雷也是一个初三男孩。初三,是初中的关键时刻。可是,晓雷却偏偏“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想上学了。他说头痛。医生检查的结果是什么毛病也没有。过了一个星期,他还不去,对谁都发火。学校通知说,再不去就没有学籍了。家长没办法,找到心理咨询室的一位老师求救。

这位老师跟家长谈过之后,又来到晓雷家。

晓雷躺在沙发上,眼睛都不睁。可是看得出,在与他父母交谈时,他眼皮微动,并非充耳不闻。老师请孩子的父母先离开,单独对晓雷说:“我可以和你聊聊吗?要不,我说几句你听听,好吗?”他点点头。老师说:“你什么病也没有。你是学习上遇到不顺利,失去了信心,想逃避困难。可是,你明明知道中考是躲不开的,所以你心里很矛盾和烦躁。你对自己不满意,却把火气向别人发,这是没用的。我们可以帮你,但最终得靠自己救自己。至于你愿不愿‘站’起来,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说完老师把他一个人留在屋里。

随后,老师和家长进行了沟通。

按照老师的建议,家长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是不再提上学的事,除了必要的话以外,不跟他说话,若无其事的干自己的事,不再过分关注他。同时不准他随便出门。在生活上来了个水平下降。粗茶淡饭而已,水果冷饮没有了。有时候还让他自己做饭,如果懒惰,就只有啃干馒头了。这样绷了几天,孩子就有些熬不住了,对邻居说:其实我也很矛盾。邻居把这话告诉他妈妈,他妈妈装作不知,就是不提上学的事。正当孩子像热锅上的蚂蚁时,他爸爸觉得火候差不多了,非常严肃的说:“按《义务教育法》规定,你不上学你犯法,我不送你上学我犯法。你看着办得了。”他妈妈偷偷给她舅舅打电话,请舅舅过问一下。晓雷很佩服舅舅而且有点怕。舅舅来电话了:“听说你好几天没上学了,怎么回事呀?我老远地跑到外面来挣钱,不光为了我的孩子,也为了你。你说,你到底去不去上学?”晓雷话也不流利了:“那我,那我,去。”这回妈妈说话了:“你准备什么时候去上学呀?”他说:“我正想,正想……后天去吧。”“要不,明天就去!”爸爸不容商量地敲定。晓雷晚上彻底洗了澡,第二天,终于上学去了。

事后,晓雷跟家里说了实话,原来开学后老师讲三年级多么关键,中考竞争多么激烈,把他吓丢了信心,所以想装病逃避。

“这个故事和我们的孩子的情况差不多,对我很有启发。”来访的家长朋友有所感触地说。

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遇到孩子辍学的情况,家长绝不可以做出比孩子还着急的样子。你着急他就不着急了。要做出平静的姿态,把孩子推向第一线,他的急让他自己去着。这样才能促进他心理上动机的斗争,促进他自己战胜自己。

二是辍学的孩子因为心里烦躁,往往会找茬跟家长较劲。家长千万别上当,要不理他,不给他对人发泄的机会。这样可以给他创造反思的氛围。因为人在和别人打架时是不爱反思自己的。

三是对辍学的孩子,粗暴固然不好,拉拢也大可不必。如果孩子不上学家长还要好吃好喝地哄着,岂不成了辍学有功了吗?不能让孩子这时太舒服。这样可以避免无意中强化孩子辍学的念头。

四是借助在孩子眼里有权威的人的作用,这是很必要的一条。这样,既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又可以算是找个台阶。

五是不要轻易说孩子有病。轻易说孩子有病,孩子就会以病卖病,找到了逃避学习的借口,大人也缓解了心理压力,其结果极容易真的让孩子不能再走进校园。所以应从积极方面多做工作。轻易说孩子有病,是不负责任的。

当我们结束会话的时候,这位父亲满脸的愁苦已经消散。

女孩为什么想留级

电话约定后,一位很有修养很有气质的女士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落座后,我知道她是为了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前来求询的。我不知接待了多少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孩子到了毕业班就是这样让人牵肠挂肚。现在,她的孩子又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呢?

她说:“我的女儿叫志玮,过去还可以,进了毕业班就让人费心了。这不,最近孩子提出说想要留级重读高三,不知道这样好不好?”

对许多心理问题都不好进行简单的判断。因为似乎同样的问题往往有很不相同的心理背景。于是,我请女士谈谈孩子的成长经历。

“孩子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女士说,“小学,初中,一路顺风,学习总是名列前茅。中考以前10名的高分考进了重点中学。这下,更是被赞扬声所包围。孩子到我们单位,同事们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好嘛,听说考重点咱们考了个前10名,差不多一个女状元了,清华、北大已经向你招手了!孩子遇到了亲友,大家更是赞不绝口: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名牌大学写定了!志玮,志玮,是得立志做点伟大的事,也不枉你妈妈给你起的好名字,我们都指望你来增光啦!在学校里,她是班上第一名,大家更是对它众星捧月:老师说,你是咱们班的旗帜;同学说,有一个清华、北大也是你的啦……孩子就是这样伴随鲜花和掌声开始了高中生活。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考试名次一再下滑,直滑到了这次期末班上的40多名。孩子说怕进学校的门,怕进教室的门,怕……”

是什么心理原因让志玮的成绩一再下滑?我请女士讲讲孩子的其他方面的特点,比如性格。

“孩子从小就什么事都争强好胜,总说我要当科学家,要做大事。”女士说,“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下班晚,去接孩子的时候老师说,您的孩子真乖,放学了伙伴们都让家长接回了,我们怕她哭闹,没想到孩子却自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闭目静思。她告诉我们说长大要当科学家,我要练习思考,我要学习一休。孩子长大一些了,对自己更加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有半点的不如意。她经常说,我必须在同学中出色,必须做出类拔萃的人。最近她说,就以这样的成绩去高考,我不能接受,我要重读,要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走进名牌大学。孩子平时很少外出,就一个人在家里读书学习。她看不惯那些打打闹闹的人,说他们庸俗。现在,就更不愿和大家打交道了。”

听到这里,我问:“请问您做什么工作?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了解父母的有关情况,对于孩子问题的诊断是很有用的。因为对孩子的影响特别是对女儿的影响,主要来自母亲。因此我请她实话实说。

女士笑了:“能和心理咨询师交流对我也是很有帮助的,您放心,我实话实说。”于是,女士开始回顾自己人生的心路历程:“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人到中年被任命担任了副主任。其实,我不是想当官的人,但我一直想着应该做一个优秀的人,所以工作特别认真。就说小事吧,单位的一些文件总是传到我的手上时发现出了一些文字上的毛病。虽说无碍大局的事,但是这么明显的毛病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有发现,却总是逃不过我的眼睛?”我自己都感到奇怪。生活上我更是严于律己。下班回到家了,我都不愿意如一般妇女那样用织毛活来打发时间。就是看电视也不爱看那些连续剧,觉得那样太白白地消耗时间,不如看看新闻一类的节目可以多获得一些信息,获得一些知识。平时,我基本上不出门,有时候我试图和邻居们接触,可是我总感觉融入不进去。就是回到娘家也感觉和大家一起聊天太没意思,太荒废时日,太虚度人生。

“我也感觉很累,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真的让我感到很累。我不是为当官累,真的,我不是官迷心窍的人。但是我总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所以我对自己不敢有一点点的放松和懈怠。有时候我总是盼着退休,好过上一种逍遥的生活。”

这的确是一位很有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的女士,是一位好干部,好同志。但她对自己期望过高,过于完美主义,使生活过于单调,思维过于狭窄,是一个会工作却不会生活,会当领导却不会当女人,有良好的人品却缺乏健康心理的人。

现在总算比较清楚了志玮所以要重读高三的心理的来龙去脉。志玮是陷入了过分的自我高期望值和完美主义的心理误区。正因此,到了强手如林的重点高中面对那么多很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她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她怕自己众星捧月的局面不再,怕往日的鲜花和掌声不再,怕自己完美的形象不再。事情常常就是这么怪,怕鬼偏偏遇到鬼,你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志玮的成绩从顶峰开始下滑了。其实一点不奇怪。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保持适度的情绪紧张度,才有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情绪紧张度太低,缺乏强烈动机,认知活动的效率不高;情绪紧张度太高,动机过于强烈,认知活动的效率也不高。这是过分的高期望值和完美主义造成的过重的情绪压力,使大脑的神经细胞出现超限抑制的表现。

所以,志玮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学习问题,实质是性格问题。而性格问题的根源又在她母亲身上。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话虽讲得有点绝对,却说明父母的性格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孩子总是模仿父母的“好手”,这就决定了,在家里父母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远胜于任何口头说教。因此要让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父母必须做出表率,做出样子给孩子看。那么多为人父母者为孩子做出了榜样,也的确有一些为人父母者把自己身上的毛病传染给了孩子,还在四处讨教管好孩子的方法。现代心理学以及所有的人才科学都证实,“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很有道理,孩子的性格是在童年就奠基了的。而童年给人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孩子的性格常常是父母特别是母亲性格的翻版或写照。从志玮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她母亲的影子,是她母亲的性格“复制”了女儿的性格。

所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需要做父母的好好调节自己的心态重塑自己的性格。因为性格只能用性格来塑造。家长一旦拥有了健康的性格,同样会对孩子耳濡目染。为此我们进行了较多的交流。女士说真是受益匪浅。

两天后,志玮坐到了我的面前,写在脸上的是愁容。她承认所以想重读高三是因为对现在的成绩不甘心,不满意。通过会话基本印证了我上面的分析。我重申了对她的问题的看法。志玮也意识到了母亲性格对自己的影响,她表示理解。

于是,我明确两点建议:第一,盲目选择重读未必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慎重。根据实践看,重读高三的同学确有成绩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但只是特例,平均提高幅度不是很大,还有不少踏步不前甚至每况愈下的例子。而带着心理压力重读,可能会比现在还要糟糕。第二,关键是修炼健康的性格,进行心理调整。用一颗平常心待自己,丢掉完美主义,也就放松了心情,就会更好地发挥大脑潜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也许根本就用不着去重读了。这便是性格即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功的决定作用。

最后我说:“如果说小时候主要是受母亲性格的影响,那么,现在你妈妈也在积极地重塑自己的性格,何况你已经长大,更应该主动铸造自己健康的性格,而不能再继续对母亲的性格的‘复制’了。你说呢?”

“您说得对,不要‘复制’,要‘新建’,要创造自己崭新的健康的性格。”女孩和我分手的时候脸上已经有了灿烂的笑容。

不记得过了多久,志玮的妈妈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她说,孩子不再要求重读,现在心态很好,而且学科检测的成绩也有了回升。她说,感谢我不仅救助了孩子,也帮助了孩子的妈妈。她说,她们娘俩正在共同重塑自己的健康性格。

孩子走进毕业年级的时候

周六的晚上,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铃声又一次响过,话筒传来一位母亲的声音:“您是马老师?太好了,这正是您的咨询电话。我的孩子今年暑假后该念初三了,您说如今大都一个孩子,到了这当口,谁不悬着心?都说您对孩子的心理挺有研究,这回可得请教您了。我的孩子成绩不是特别好,您说到了毕业班,还能有很好的发展吗?需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我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听着对方的谈话,我想到了暑假里接待的几次家长朋友为孩子到了毕业班所做的心理咨询。孩子最后一年这个关键时刻,的确是个让家长们牵肠挂肚的事。

那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电话里,我们先谈了毕业班这一年孩子还能不能有很好的发展的问题。

我知道一个男孩,他在初二时还是个很不起眼的学生,成绩在中游偏下,就是老师们对他也没抱多大的希望。可是,初三开始不久,老师们发现了他的发展势头,只见他的成绩一个劲儿地往上窜。最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到高中后还在继续发展。这种在毕业班的一年中有较大发展的学生,在初高中都经常发现。

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及其它人才学的研究认为,人的大脑的潜能是非常大的,通常人们只用了大脑潜能的7%~10%左右。人脑的140~170亿个神经细胞,数量虽然庞大,可平时却大部分都闲置着。这就使我们大多数人脑力的90%左右处于潜伏状态。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的缘故。可是,一旦谁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了较好的主客观的条件,就会使大脑的潜能得到较多的开发,表现出较高的能力。在毕业班生活这个外因的作用下,孩子们的内因也处于变化的好时机。因此我们对进了毕业班的孩子的发展的应该充满希望。

“照您所说,我们的孩子还有希望前进一大步。”家长朋友看到了希望,“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有利于孩子最后一年的发展呢?”

我的建议如下:

一是给动力。我的大女儿那年暑假后读高三,电脑中记录着我们父女开学前的一段对话——

女儿,明天就要开学了,你将投入一场真正的持久战。一年,是需要点持之以恒的精神的。这一年对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生的命运。人一辈子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现在你就走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一步好比一个十字路口,你怎样选择将决定你今后的人生道路的走向。你曾经走过一些失败,你又由失败走向了前进。这是令人欣慰的。但这次你不能等失败以后再前进,因为现实怕是不再给你这样的机会了。所以,你只有牢牢抓住这一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步,你才会拥有属于你自己的美好的未来。爸爸知道你有足够的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有坚定的信心创造自己的美好的未来,但你的命运在你自己的手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描绘你的未来。你一定能好好把握这一年中的每一天。——爸爸。

爸爸,女儿已经清楚这一年的重要。用我们有些同学的话说,“再苦再累这一年”。都读了十多年了,不就是为了这最后一年的拼搏吗?这一年不容我失败,我只能不断前进。由于以前的磨炼,这一年我也不会再失败。我会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更有信心为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奋斗。请您放心。——女儿。

孩子面对毕业班的生活,自己也有压力。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变压力为动力,给他们加油。可行的方式很多,总的说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在他开始新的拼搏之路的时候给他一个动力。

二是定目标。目标对人的活动有定向、激励、保持等动力作用。所以明确目标是必要的。应注意的是帮孩子定的目标要切实。目标太高,容易让人失去信心;目标太低,容易让人缺乏热情。这都不利于激发动力。特别是有些家长一味盲目地让孩子“考重点”的目标策略往往效果不好。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

三是重过程。定目标是为了促进孩子朝目标前进的过程。没有过程,目标毫无意义。所以,您一定要帮孩子把握好学习过程的每一步。我喜欢跟孩子们讲:上好一节课,做好一道题,完成好一个学习任务,至于目标的实现是自然而然的事。成功就是把握好过程中的每一步。

四是常沟通。和谁沟通?一面是和孩子沟通,一面是和老师沟通。这样可以较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心态,以便当好参谋,帮孩子把握好朝目标前进的过程。

在我们就上面的看法进行了交流之后,我说:“孩子进了毕业班,的确是父母该多费些心的时候。您打来电话这本身就表明您是孩子的好家长。可我最后想提醒您,不管对孩子的毕业班生活怎样关心,也要抓得住放得开,还是应该让他自己来当毕业班生活的主人。您呢,就‘退到二线’,当当孩子毕业班生活的好助手吧。”

孩子面对升学考试的时候

“马老师,您好!真不好意思打扰您,但面对毕业前一次次的考试,我压力很大,觉得特别累,只好麻烦您了。我平时学习挺用功的,可最近一到考试时,心里越来越不平静。以至到现在,一看到试卷,眼前就一片漆黑,脑子一片空白,即使是做过的题也忘了。等考试一结束,一走出考场,又全都记起来了。我现在特别着急。您帮我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能帮我摆脱这种困境吗?”

读着这封中学生的来信,心理咨询中一个个初高中毕业班同学的焦虑的面容浮现在眼前,他们普遍感到压力太重。在和我做了大量沟通压力减轻之后,他们都说出同一个意思:就是爸爸妈妈不好办。在调查和观察中发现,不少毕业班同学的压力确实来自家长。于是,这里想跟家长朋友聊聊:孩子面临毕业大考了,您该怎么办?

一是别太拿孩子的考试当回事。

开头那个同学的困境是怎么造成的?就是由于太拿考试当回事,考前复习可能过度疲劳,考场情绪可能过分紧张,从而超过了大脑能承受的限度。于是,到了答题时,大脑就出现了超限抑制,也就是脑细胞由于过强的刺激作用而自动停止工作不再听从使唤了。于是,大脑出现一片空白。等走出考场时,心情轻松下来,脑细胞的抑制解除,又重新兴奋起来,于是就又都记起来了。这道理告诉我们,如果您真爱您的孩子,就别太拿他的考试当回事,来点平常心。这样孩子受到感染,就会把考试看得淡些再淡些,就会感到复习起来是那样心清气爽,就会感到在小溪边柳荫下捧读一本书这道风景是那么美丽而惬意,就会感到在考场上挥笔疾书简直是过一把瘾。谁能如此处之泰然,谁的大考就多一分胜算。

二是别给孩子的考前生活制造紧张空气。

孩子要大考了,吃啊,睡啊,父母自然牵肠挂肚。可是,您要当心别给孩子帮倒忙。

先说睡吧。有些家长恐怕孩子考前睡不好误了事,于是,每到晚上就老早张罗孩子上床睡觉。孩子呢,就这样硬性地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总想着怎样才能睡觉。结果呢?灵得很,一准睡不着。所以最佳策略是,困就睡,不困就学,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随便翻翻书,只是别看小说。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碍什么事。结果呢?入睡反倒容易得多。如果考前真的睡不好呢?真的无所谓。一来所谓“睡不好”,多是主观感受,心理学上叫“主观失眠”。只要别放在心上,就会有足够的精力。二来一夜不睡(实际这于孩子们可能性极小),通常并不影响人的记忆思维等智力水平。所以,孩子考前如果说没睡好,您该鼓励他挺起胸,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

再说吃。如今营养补剂五花八门,迄今还没有哪一位营养学家说过这些东西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倒是有考生说:别人都喝我不喝,怎么考得过别人?家长买了很多补品,考不好更对不起爸爸妈妈。这些心理上的依赖和压力,就是家长给孩子帮了倒忙。所以,您不必担心孩子该大考了不知吃什么好,就跟平常一样,足矣!别拿“吃”来吓唬孩子。至于孩子正坐在那里静心复习的时候,父母一会送上补品,一会递上饮料,更会扰乱孩子平静的心,甚至让他们心惊胆战。

孩于要大考了,您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氛围,平平常常的临场心态。日后孩子会真心地感谢您:爸爸妈妈真懂我的心。

男孩大考之后

“马老师,好容易拨通了您的电话,您可要帮帮我们,我们这个家现在已经一片混乱……”高考刚刚过后的周六晚上,一位母亲刚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就开始诉苦。我知道她的心一定很乱,我努力平缓着她的心态。

她终于平静下来,让我知道了他们家中的故事:

我们的儿子今年高考。刚考完之后我们就让他估分,他很不耐烦地说也就300多分,后来又说还要少。唉呀,您说300分,怕是什么学校也不够线,他却一点也不知道着急。虽然我们之前有心理准备,看他考前复习那样子知道他的成绩不会太好,可是没想到考得是那样糟,谁想他考得这个样子?!您说我们当父母的该是多么着急?我的心整个乱了套,我们家整个乱了套。更让人着急的是他自己好像没事的一样,一点也看不出着急的样子。晚上躺在床上,他给你弄个打火机没完没了地“哒哒”地摆弄出响声,听着就让人心烦。考这个样子,他一点压力没有,那天他还有脸和几个同学去聚会,也不给家里一个信,他爸爸几经周折才把他找回家。回家后,孩子就烦,怪我什么事都告诉爸爸,怪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还没说几句话,我们就吵起来。我这么些天的满腹愁苦如决堤的洪水可就发泄了,我闹,我哭,我跺地捶墙,我自己打自己,我整个疯狂了。孩子听到了,走进屋子劝我,说都是他不好,都是他没有考好,让我别生气了。孩子其实也很懂事,他这样一来,我不再闹,只剩下静静的抹眼泪了。孩子说,实在不行明年再来一年。可是,事后他还是那样,看书还给我做样子,我走进屋子,他才勉强打开书本。我看不行,就给她联系了辅导班。“可是他上完两节课回来还是没事可干。现在我们还是一说话就吵。您说,是不是该让孩子重读一年明年再考?”

这位母亲的愁苦就这样一直倾泻下来。直到她平缓一些了我才说道:“马老师猜想,你们家庭从孩子考试起就没有了平静和安宁,而是硝烟弥漫,是吗?那么,点燃这家庭硝烟的到底是谁?是妈妈,是妈妈那颗火烧火燎的心,您说是吗?马老师很理解此时作为父母的心情。可光是火烧火燎,不仅会烧坏了自己的心,还会烧坏了孩子的心,此外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怎么能有冷静理性的思考和决策呢?所以,此时最需要讨论的并非是否重读明年再考,而是赶紧先来‘救火’——给自己的心头泼一盆冷水,降降温,消消火吧!”

那边终于传来了不好意思的笑声:“那您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母子各自后撤,妈妈先后撤50里,硝烟就会消散,战火才会停息。”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就是说,现在母子之间需要拉开距离,父母不要太靠近孩子,给孩子一个足够的独自的心理空间。这有两个好处。”随后我条分缕析。

一是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大考,是必然会引起较重焦虑的生活事件。大考过后,不论孩子考得好不好,都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你想让他没有压力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估计考得不好,压力会更大。因为到底孩子才是当事人,他比父母的压力更大。至于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压力,那是表面现象,是他在进行心理防卫,在心理学上叫做“否认作用”和“反向作用”,是在潜意识里运用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前者如小孩子闯了大祸自己用双手蒙上眼睛,抹杀现实以免内心的焦虑痛苦,这就是“否认作用”;后者如小孩子对妈妈说我没有偷吃水果,以此压抑了自己想偷吃水果的欲望带来的痛苦,这就是“反向作用”。孩子玩弄打火机,和同学聚会,故作轻松的样子,不都是这个意思吗?他一定有压力,但是他实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他能在妈妈面前像小孩子那样拿哭泣来宣泄压力吗?可他又实在难以承受。怎么办?于是就要进行心理自我防卫了。这和虚伪不是一回事,因为这都是潜意识的活动,他不是故意的。明白了这些,当妈妈的不是该给孩子一个自我化解压力的环境和时间吗?为什么孩子刚一考完,就急不可耐地挤压孩子的心灵?那还有不起硝烟的?给孩子一份独自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会逐渐地化解心中的压力,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的。如果孩子需要交流,妈妈当个好听众是最好不过的。

二是给孩子一个自我救助的机会。假如孩子考试失败了,自然有他自己疏于学业的因素,也必然有家庭教育的失误。就是说家庭没有培养孩子自我负责自我救助的能力,而是一切有父母操心和代劳。那么,现在面对高考失败,该是让孩子学习自我救助的时候了。痛苦也好,难受也罢,都该让孩子自己学会承受,学会面对,学会寻找出路,学会自我救助。他必定会反思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这不是孩子成长的一门必修课吗?但这都需要给孩子一个机会。如果妈妈过分地表露自己的着急上火,为他这样着想,替他那样打算,那么好,孩子就会想,有人替我着急,我还急什么?结果是妈妈更着急上火,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升学考试,孩子是主角,这出戏本该孩子自己来登台,至于以后怎么办,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妈妈爸爸,还是退到后台来吧。

听到这里,孩子的妈妈常常舒了一口气:“谢谢您,让我的心这些日子来第一次找到了平静。”

我笑了:“孩子大考之后,为人父母者应有的最好心态是平和,应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理解,应扮演的最好角色是给孩子当个好参谋。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孩子的事该由他们自己承当了,孩子们的路该由他们自己走了。压力,他们能慢慢消化,成为一种精神的营养。道路,他们能够作出抉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正在学会负责。父母可不该剥夺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呀!把孩子推到前台来,最好当父母。”

“您说的对,把孩子推到前台来,父母最好是做到平和、理解和当参谋。”

“对。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妈妈更像朋友,妈妈才会觉得孩子更像男子汉,你们的家中的硝烟也就化作了温馨。”

女孩落榜之后

小婷原本是一个挺不错的女孩,但是,去年高考落榜了。谁能想到她竟由此走向堕落的深渊!

这是为什么?

我们可以从小婷的自述中看到她走向堕落的心路历程:

“……在此之前,我们全家像对待公主一样的看待我。一家6口人挤在两间房子里,还要给我拨出那间小屋让我专用。家里一日三餐从未断过小灶。那时的生活真是温暖。然而,我这个‘希望之星’在高考时不幸名落孙山。眼看平时学习成绩比我差的人兴高彩烈的样子,我恨死了自己。就在我的心灵遭受从未有过的煎熬的时候,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在一夜之间从公主变成了一个乞丐,变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爸爸整天横眉竖眼,妈妈也是愁眉苦脸。”

“一连几个晚上,我都在河边徘徊,人生就是这样残酷。如果我考上大学,人们肯定不会这样对待我,可是今天竟是这样的境地。”

“这时候,有一个我原来觉得不太正经的男同学小李居然安慰起我来。那天晚上我们谈的很晚。就这样我天天和他在一起,什么学习啊,理想啊,统统都扔到‘爪哇国’去!不幸的一幕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在一个闷热的秋夜里,在小李的劝饮下,我多喝了几杯葡萄酒,醉汹汹地不知怎的就顺从了小李。后来我与小李发展到难舍难分的地步,我长期不想回家睡。我要让父母知道女儿的厉害,谁叫他们不拿我当人看!”

“几个月后我发现小李不与我那么亲热了。有一天,他竟厚着脸皮对我说,他还有第二个,第三个,我狠狠打了他一巴掌后跑开了……”

“于是,后来我跟许多男性发生了关系。但是我还是不解气。最后我用硫酸水把他浇了。反正我已经没指望了,肯定要‘进宫’的……”

读着这令人痛心的故事,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会心疼啊!

升学考试,总是有人考中有人落榜。落榜,考生自己本来已经够难受的了。在心理咨询中曾有同学对诉苦:我的基础不太好,心里总是担心,怕考不好,怕万一失败。人言可畏啊,我真不知万一失败,父母、亲友、老师、同学……我都该怎样面对?我在给高三同学做的一次团体心理咨询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这样的担忧和恐惧。在我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来信,来电,来访的求询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初高中毕业班学生,他们向我倾诉着自己的难耐的心声——唯恐考砸了无颜见爹娘、无言见老师和同学,更有甚者,有的还向我寻求如何面对父母“最后通牒”的对策。可以想见他们一旦高考落榜,心灵必将陷入低谷。

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亲人的理解和抚慰。前面故事中的女孩落榜后走向罪恶的深渊,她个人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交了一笔很重的学费。但是,她的父母的责任该是什么?她的父母交的这笔学费就轻吗?

我看到的是她的父母的追悔的眼泪。

痛定思痛,我不想说成才之路千万条一类的话,只想说,孩子们的路该由他们自己走了,父母别再把孩子的生命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了。孩子高考落榜了,是他自己的事。痛苦,他们能慢慢消化,成为一种精神的营养。道路,他们能够作出抉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正在学会负责。为人父母者别太自私了,别只顾了自己的面子而误了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