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07

第7章 气候 水文

第一节 气候

一、气温

县境属温带半干荒漠气候区。气候特征是冬寒长,夏热短,春迟秋早,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降雨量少,集中在夏季,空气干燥,冬春季风大沙多,昼夜温差大,为大陆性气候。

按气候学以平均气温(≤10℃、10℃~22℃、≥22℃)作为四季划分标准,县境4 月中旬进入春季,6月中旬进入夏季。8月下旬进入秋季,10月中旬进入冬季。

春季升温快,昼夜温差大,风大沙多,蒸发强烈,空气干燥,降雨量不及蒸发量的1/10.早春常忽冷忽热,伴随春霜。夏季盛行东南风,日照长,天气炎热,太阳辐射强烈,最高极端气温39畅1℃,降雨频繁且多以雷雨形式出现,时有冰雹。秋季气温明显下降,降水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个别年份会因冷热气团相持秋雨稍多,相对湿度52%,为各季之首,早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到来。冬季降雪稀少,天气严寒,气温低,蒸发小,日照短。季平均气温-6℃~7℃,极端最低气温为-30畅3℃,冻土层最大深度在1米左右。

二、日照

县境属宁夏太阳辐射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日照时数年平均为3024畅6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0%。其中5~7月份,月日照时数在280 小时以上,约占年日照总时数的28%;4~9 月份总日照时数均在1650小时左右,6 月日照时数最高值达到340 小时。年气温大于0℃期间,日照时数平均为2152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70%;年气温大于10℃期间,日照时数为1540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50畅1%。

县境全年太阳总辐射值为6031畅6 兆焦耳/平方米,6 月份太阳总辐射值在715 兆焦耳/平方米以上,7月份太阳总辐射值在675兆焦耳/平方米以上。

三、热量

气温分布,县境年平均气温8畅1℃。每年11月至次年2 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1 月份平均气温-9畅8℃,红崖子、五堆子、高仁镇一线最低温度均在-10畅1℃。指标温度和积温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0℃,平均初、终日分别为3 月15 日的11 月11 日,平均初终日间隔244天,积温3765℃。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平均初终日为4月3日~10月25日,初终间隔206天,积温3626畅5℃。历年日平均稳定超过10℃,平均初终日为4 月22 日~10月7日,初终间隔169天。历年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5℃,平均初终日为5 月15 日~9 月17日,初终间隔126天,积温2679畅6℃。县境各地气温分布东西温差大,南北差异小。

气温时间变化,县境气温的日较差变化在宁夏最大,月平均日较差以4 月份最大,为14畅7℃~16畅9℃;8 月份日较差最小,在11畅3℃~12畅6℃之间;季平均日较差春季最大为15畅6℃,秋季最小为13畅5℃;年平均日较差最大为14畅6℃。历年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9畅1℃。月平均温度以7月份最高,为23畅7℃,气温平均日较差14畅5℃,最大日较差28畅3℃。历年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0畅3℃(1971年1月22日),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极端最低气温。

四、地 温

县境平均地面最高温度为31畅5℃,最低温度为-1畅7℃。极端最高值68℃(1980年6月27日),最低值-32℃(1967年1月15日)。0~80厘米深度年平均地温在10畅6℃~10畅2℃之间。3月份0~80厘米地层温度回升到10℃以上,即开始解冻;4 月份0~10 厘米回升到10℃以上;6~8 月份0~40 厘米达20℃以上;9 月份各层均小于20℃;11 月份0 厘米小于0℃。

最大冻土深度为121 厘米(1968 年)。10 厘米平均冻土日期为11 月26 日,最早在11月13日,最晚在12月14日;30厘米平均在12月7日。解冻日期平均在3 月1 日~28 日,冻土解冻最后期限在4月20日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年平均气温升高,冬季气温有所回升。

五、无霜期

历年初霜日(最低气温≤0℃),最早在9 月15日,最晚在10 月22日;历年终霜日最早在4月6日,最晚在5月17日。平均无霜期162天。

六、降水

县境年平均降水量为180畅7毫米,多雨年份降水量达308畅2毫米(1973年),少雨年份降水量仅77畅6毫米(1974年)。县境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畅4%。按季节分,夏季占61畅2%,秋季占21畅8%,冬季最小,当年12月至次年3月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畅6%。

七、湿度

县境年相对湿度在41%~63%之间,在全国和宁夏属干燥地区,每年3 月下旬至4 月,由于多风,空气十分干燥,甚至午后(14时左右)相对湿度达到零值,相对湿度变化由1 月份的50%逐月下降,至4月份出现最低值,5~8月份逐月上升,8 月份达到最高值,9 月份缓慢下降。

八、蒸发量

县境年平均蒸发量为2250毫米,为年降水量的11 倍。强烈的蒸发量,使土壤中水分大量散失,加剧了土壤的沙化、盐碱化。蒸发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11 月至次年2 月各月蒸发量较小,12月为全年最小值,蒸发量在50毫米以下;5~7 月蒸发量较大,各月均在300 毫米以上,6月上旬蒸发量达360毫米,为一年最高值。

九、风向风力

县境全年多风,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全年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6 米/秒。四季中风速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县境八级以上大风,年平均9.5 天,最多年份2.3 天,最少年份2天。

十、灾害性气候

寒 潮 县境寒潮多发生在秋季至翌年春季,以4月为多见,一般年平均有2 次寒潮降温天气。1954~2001年曾多次发生霜冻灾害,1954年4月中旬,冻死胡麻苗159 亩,1955年4月16日气温急剧下降,大雪成灾,红崖子乡冻死羊44 只,牛1 头,冻死扁豆、禾苗44 亩。1959年4 月中旬发生的霜冻使1574 亩作物受灾,其中600 亩胡麻、豆类作物受寒冻死。1985年4月中旬五堆子乡境内发生霜冻灾害,6000亩小麦地表秧苗全部冻死。

大 风 1984年8月9日2时,马太沟乡遭遇历史罕见的龙卷风,暴雨、冰雹,阵风达10级以上,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43畅8万元。

暴 雨 县境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发地主要集中在红崖子乡红渣山、南部兵(冰)沟一带。1959 年8 月5 月,马太沟、红崖子乡境内暴雨降水量为53畅8 毫米;1973 年7月10日,永红公社暴雨降水量为51畅9毫米。1959~1984年曾多次降暴雨,红崖子乡都思兔河引发山洪给交通通讯设施及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冰 雹 冰雹最早3月中旬出现,最晚10月上旬结束。一般多发生在6~9 月份,以午后发生,一年内可多次发生。冰雹多发生于贺兰山区域,由西向东移动,常见有正谊关~园艺乡~尾闸下庄子~惠农农场~陶乐红崖子;红果子白虎洞~简泉农场~平罗黄渠桥~陶乐月牙湖;对本县危害较大。1968~2001 年全县各乡多次遭受冰雹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大,损害严重。

第二节 地 表 水

一、黄河

黄河由横城入境,自南向北纵贯县境。流经本县哨墩子、红墩子、月牙湖、头道墩、高仁镇、六顷地、马太沟、五堆子、红崖子,至都思兔河出境,过境93公里。

河 床 县境黄河处于银川平原低洼地段,大部属宽浅沙质摆动性河床。断面宽 1000~3000米左右,枯水期河宽仅100米左右。水深3~6米不等,最深处可达10米左右。

水量 黄河水量丰沛,据石嘴山水文站1956~1979年观测多年径流量为301亿立方米/年,1980~1986 年为 313 亿立方米/年。多年实测平均流量为 998 立方米/秒,流速1畅2米/秒~3畅3米/秒。黄河水量年丰水期多在7~9 月份,枯水期3~4 月份。1904~1985年黄河出现4000 立方米/秒以上洪峰有22 次,发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7 月21 日的流量达7450立方米/秒。发生于1953年6月19日的枯水是有史记载最小流量,为300立方米/秒。刘家峡水库建成后,流量得到调节。1967~1985年9月有三年出现流量在500立方米/秒以下的枯水期。

输沙量 1951~1966年黄河平均含沙量7畅24 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2畅37 亿吨;1967~1982年含沙量减少为3畅12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0畅98亿吨。

封 冻 据多年实测平均11月下旬开始流凌,12月中下旬封冻,俗有“冬至前后,黄河封冻”的谚语。封河次日即可行人,百姓言“碴河走,开河守”之说法。封冻两月许,即“惊蛰河转边,春分河自烂”。封冻最迟在1月中旬。解冻日期在3月8日,冰厚一般为35~50厘米,最厚可达1米左右,可通过载重4吨的汽车。春季解冻易发凌汛。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气温升高,气候转暖,县境部分河段多年未封冻。

二、都思兔河

位于县境北端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后旗交界处,系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鄂托克后旗海流兔八一农场,全长161公里,流域面积8.3万平方公里,经县境红崖子乡注入黄河,境内长9畅5公里。年径流量1408万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234 立方米/秒(1968 年8 月24日),1976年实测洪峰流量280立方米/秒,含沙量平均104克/立方米,年输沙量13畅3万吨,年输盐量6畅05吨,矿化度为0畅28 克/升。因水味苦涩,俗称苦水沟(河)。其河对本县害多利少,轻则淹滩漫地,重则损坏农舍庄稼。

三、湖泊

栽苇湖 又称贼子湖、贼湖湖。在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2 公里。介于县境和鄂托克前旗分界线西侧,是毛乌素沙漠腹地西南边缘中的一洼地圆形湖泊,面积24 亩,水深2畅5~4米,水质甜,四季不竭。2002年,开发建设成为风景旅游区。

拉巴柴湖 又称喇叭湖,位于县境与鄂托克前旗分界线西侧、县城东部,南距贼苇湖0畅5公里。以湖形似喇叭得名。海拔1150 米,面积143 亩,湖深0畅5 米。水含重盐碱,质苦涩,畜不喜饮。但能洗涤牛羊身上的臊疮。当地有借湖水洗畜的习惯。20 世纪60 年代后北面大沙漠南侵,近年已干涸。

庙庙湖 在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介于县境与鄂托克前旗分界线西侧,麻石头山北3公里处,有南泉、北泉,涌出泉水经人工围堰聚水成湖。面积375 亩,水深3~3畅8 米。1997年,开发建设成为风景旅游区。

甘草坑 位于六顶地乡下西梁村东,东沙乡三站村西北部,坑域面积1 平方公里,含盐碱。

庙坑 在高仁镇乡杨柜村东北,坑域200亩,水深1~1畅5米,淡水。

四、沟谷

水洞沟 在县境南,距县城61公里明长城北,兵(冰)沟之南。沟长5公里,是由南向北伸展的山洪冲沟,沟首、沟中流经灵武市境,沟尾经县境由东南向西北注入黄河。沟首长,由源头水和流域雨水汇聚成沟水,随旱涝沟水多变,涝季多水,旱季干涸,沿沟从东至西有大泉子、小泉子、牛毛坑等淡水。

兵(冰)沟 在县境南,距县城43公里,南距水洞沟18公里,由羊毛泉子和兵(冰)沟泉子汇聚成的冲沟,沟长6公里,水苦涩,最大流量130 立方米/秒。兵(冰)沟汇入黄河口,有六顷地乡靳姓牧民于1995年开垦土地50亩发展畜牧业。

乱庙沟 在高仁镇乡境东,西距酸枣坡1公里,是毛乌素沙漠中的山洪冲沟,为季节沟,雨季沟内有水,旱季干涸,淡水。

红墩子沟 在县境南,距县城48 公里,沟渠丘陵台地有小泉,潺潺流水不绝,沟尾人工筑坝蓄水浇田,现有农田15亩,淡水。

青土沟 俗称“燕子湖”,在月牙湖东南,距县城37 公里,沟首有清水泉子,沟长7畅5 公里,由泉子和雨水汇聚成淡水。1997年,筑坝围堰、开发建设成为旅游湖域,无泄洪通道,危急人民生命,存在安全隐患。

倒浆沟 在五堆子乡,是黄河改道留下的一弯洼地,常年积水,沟域似月牙状,沟水深0畅5米,敞露处有盐碱,沟为碱水。

王家沟 在红崖子乡境东北,是红扎山一洪水冲沟,沟长3畅5 公里,沟水由山洪汇聚而成,涝季多水,旱季干涸。

杜家沟 在红崖子乡,王家沟南,沟长3公里,为季节山洪冲沟,涝季多水,旱季干涸。

高家沟 在红崖子乡,杜家沟南,红扎山一山洪冲沟,涝季多水,旱季干涸,淡水。

第三节 地下水

县境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层间潜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在县境东部和南部台地区。台地区地下水贫乏,埋藏很深(10 米以下),天然水资源量仅为0畅0098亿立方米/年,单井涌水量小于500立方米/日。

层间潜水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区。地下水由东南向西北流动,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0畅3422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0畅3144亿立方米/年。主要是潜水层储量。

全县地下水的矿化度与地下水的来源及地形特征有密切联系。麻石头山、红扎山、南部台地区的大气降水形成岩类裂隙水。多以下降泉形式溢出,径流条件好,水质较好。矿化度在0畅3克/升,沟谷的下段矿化度小于0畅3克/升。

县境西部黄河冲积平原,中、上部(高仁镇乡以南)地下水埋藏较中、下部为深,一般为2畅5米以上。中下部埋藏较浅,一般为1畅2~2畅5米。高仁镇乡泉子弯、六顷地乡的王连长地和甘草坑、马太沟乡六大沟及五堆子乡的倒浆沟等,部分碟形地段地势低洼,地坡缓,地下水径流不畅,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矿化度也高。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畅2~1畅5 米,矿化度一般为3~5毫克/升,局部地区高达10毫克/升。冲积平原区由于受灌溉影响,地下水位比较高,矿化度为1~3毫克/升。河滩区地势平,又近黄河,水位在1 米以下。受河水侧渗和顶托,排水困难,地下水位高,由于黄河淡水的补给,矿化度小于1毫克/升。

据1985年县农业区划土壤、水文调查,40 眼机井中,pH值均在7畅42~8畅05 之间,矿化度小于1毫克/升的机井占13%,在1~3毫克/升的占41%。40眼机井中有59%的水可用于灌溉。对70眼井水进行化验,含氟量超过国家标准(1毫克/升)的占71%,其中高于2毫克/升以上的占56%,含氟量最高达25毫克/升(五堆子乡原一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