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20

第20章 职业及职业风俗

“七十二行”是怎么来的?

“七十二行”是人们比喻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说法,意思是“行业众多”。那么,“七十二行”是怎么来的呢?据宋周煇撰《清波杂志》所载,我国唐代的行业为“三十六行”,即:宫粉行、肉肆行、成衣行、玉石行、丝绸行、麻行、首饰行、珠宝行、纸行、鲜鱼行、海味行、文房用具行、竹木行、茶行、酒米行、铁器行、针线行、顾绣行、汤店行、药肆行、陶土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驿传行、棺木行、故旧行、皮革行、酱料行、网罟行、柴行、花纱行、彩舆行、杂耍行、鼓乐行、花果行。

徐珂在其著作《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

由此说来,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等说法并非行业的具体数字,不过是各行各业的概称而已。

什么是石匠行?它起源于何时?

石匠行是进行石器加工的行业,起源于石器时代,因为当时以石器为生产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只会打制,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学会打磨、钻孔技术,制出各种锋利而便于使用的生产工具。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专门从事石料加工的人,也叫石匠。石匠又分很多种:有专门采集石料的石匠,有专门进行房屋建筑和装饰的石匠,有制作碑文的石匠,有专门从事石雕、玉雕的石匠。

石匠的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也大。他们用的工具简单,仅凭一把凿子、一把榔头,凭着自己的技术,一点点凿出成品来。近代的石匠技术更是精湛,令人刮目相看。石匠若与艺术家相结合,就能雕琢出精美的作品了。

据传说,石匠行的祖师爷是孙一郎、孙二郎。其行业神有女娲、张一郎、鲁班等。

巫医是怎样的一种职业?巫医是怎样给人看病的?

巫医是指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商周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即“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当时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春秋之时,巫医正式分家,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大夫(医生)也不再求神问鬼,只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由于巫医是以迷信治病,供奉的行业神主要有马公、宋相、五大仙、坛神、金花娘娘等。

剃头匠从何时开始出现?

理发俗称“剃头”。这个行业形成比较迟,古时汉族男子一般都束发戴冠,认为头发是父母所赐,应当保全终生。清朝入关,朝廷强迫汉族男性一律剃发留辫,中国的男人从此有了“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的习俗。十天就要剃一次头,剃头匠就应运而生,所以剃头匠产生于清代。旧时剃头匠一般是挑着挑子,走街串巷,为顾客剃头、刮胡子、刮脸。太平天国起义,明令恢复古代男子束发不留辫的习俗,不再剃头。民国后,中国人不留辫子了,于是理发业兴盛起来。理发业尊崇吕洞宾为祖师爷,吕洞宾号“剑仙”,剃头需剃刀,因剑与刀相关,故奉吕洞宾为尊神。

木匠行是怎样的一个行业?起源于何时?

木匠行以木头为材料,匠人伸展绳墨,用笔画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行是一种古老的行业,起源于史前时代,自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较文明社会之后,就出现了木匠行当,当时只是自制粗劣的手工制品,技术不高,又无制作工具。当发明了铸冶铁器之后,木匠行当前进了一大步。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期间,木匠行业已普遍存在,他们为皇室、贵族、甚至平民百姓造宫殿、府、宅、房等,木匠水平已经很高了。到了明、清时期,木匠行已发展成有组织的行业了。但旧时的木匠行还是以个体为主。木匠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他们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家具,在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也有所贡献。

木匠的工种有大木、方木、圆木之分。建造房屋称为大木匠;做家具的称细木匠,以长、方形状来分,故称方木匠;圆木就是做圆形的木制日常用具。木匠拜鲁班为行业神。在农历三月初三鲁班诞辰日,要设案供祀,该日各地鲁班庙更是香火旺盛。有的地方是在农历六月十四日祭祀鲁班。

我国古代有“经纪人”这一职业吗?

经纪人是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而收取佣金的中间商人。那么,我国古代有“经纪人”这一职业吗?在我国,“经纪人”这一职业约起源于汉代。开始,有人专门说合双方的牲畜买卖,故称为“驵会”或“驵侩”。后逐渐扩充到各种买卖,甚至买卖人口、雇佣人力、充当宦官都有专业经纪人。自唐始,经纪人称“牙人”。除说合买卖外,经纪人还有代官府监督商人纳税的责任。清依明制,但以私牙为主。民国时期,经纪人亦称“掮客”或“市侩”,后专指为富不仁的奸商,也泛称唯利是图的人。一般为外国和我国做生意进行说合,有交易所经纪人与一般经纪人之分。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又出现新的经纪人,国家允许他们收取合理的佣金。

行贩是怎样的一种职业?

行贩是一种以贩卖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并收购各种小件杂物的商贩。全国各地都有,江浙地区尤盛。行贩的起源较早。《晋书》中已有关于行贩的记载。其活动方式为串乡走户,以多种形式招徕顾客。如用叫卖声的有补缸、磨刀剪、桐油担、面条担、粉干担、染布担、豆腐担、水果担等;用拨浪鼓的有敲糖担、销货担等;用敲竹筒的有馄饨担、卖糖粥等;用铁片铃的有补锅、补铜壶、铸锅铲、修雨伞、钉碗等,其交易方式一般用货币进行等价交换,但有些农副产品也可实行以物换物,其等价交换数额各地均有约定俗成的标准。

兵器匠是以制造兵器为职业的工匠吗?

兵器匠顾名思义就是以制造兵器为职业的工匠。一般制造刀、剑、弩、箭、弓、矢等;也有造楼船、拍车、火舫、水车等战争装备者。楼船,是有叠层的战船;拍车,是可以投石或抛掷火种的战车,用于攻坚;火舫,是引火攻敌的小舟;水车,也是一种古代的战船。汉武帝之前,兵器匠一般都是自营,属私人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营手工业中使用奴隶和刑徒充当兵器匠。后世兵器匠分属官营和私营。私营兵器匠每年还要定期服役。古代兵器匠有极高超的技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秦代青铜兵器剑、镞、矛、镦、殳等,表面光洁锃亮,颜色深灰。经化验证明这些兵器表面有一层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对兵器的表面起良好的防锈作用。这一发现表明我国兵器匠在两千年前已成功地掌握了用铬盐氧化物保护金属的工艺。而这一工艺在欧洲直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才开始研究。

你知道古代为什么称服务员为“店小二”吗?

在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机会。因此,他们的名字多是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数目作为称呼。如明代常遇春的曾祖父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古代酒店、饭店或旅店的服务员,很显然都是平常的普通老百姓,所以,人们也要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用来称呼。当家老板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这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为“店小二”了。

砖瓦匠是怎样的一种职业?

砖瓦匠简单来说就是从事烧砖、砌砖、盖瓦等工作的建筑工人。砖瓦匠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西周时就用砖作为建筑材料,一直沿用至今。砖瓦匠实际上还是一种技术性工作。从事这一行的大部分是兼职农民,农民在农闲时就地取土、和泥,做成砖坯烧制成砖。后来发展成专职建筑队和建筑工人。

还有一部分是专门建筑的,乡下叫泥瓦匠师傅。泥瓦匠师傅同卖货郎一样走东家串西家,看哪家要建房或翻修房子就与之协商定价。东家一般是挑一个吉利日,叫泥瓦匠师傅挑着工具担子上门开工,吃住都在东家。

砖瓦匠普遍尊奉鲁班为祖师,也有少数地方尊奉太上老君、九天先师、九天玄女、将军爷、缺口嘴将军、荷叶先师、窑神、土地公等为祖师。

“打秋”是怎样的一种生产风俗?

打秋是汉族民间生产风俗之一。流行于上海地区。立秋前后,各种农作物生产旺盛,水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迫切,此时受旱会给农作物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因此每逢农历立秋日,民间都作求雨的祈祷仪式。祈祷能及时下一阵雷雨,借以吓碎秋胆,洒暑祛夏,减少风潮带来的危害,以利秋季农作,故称“打秋”。

你听说过“海祭”这种生产风俗吗?

海祭是汉族渔业生产风俗之一。流行于东南沿海渔区。是渔民祭海的一种仪式。因时间不同,海祭的形式有三种:(1)海船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告神祇,称“行文书”。祭后将一杯酒和少许碎肉抛入海中,叫“酬游魂”,以祈求渔船出海顺风顺水,一路平安。也有由头家拿出猪头、猪肉和其他酒馔,放在船的帆边,先祭天公、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和财神。后祭橹边神,并用一根线,一头通祭品,一头从船边垂到海面,意思是祭祀溺海的野鬼,祛邪保安。(2)冬至日,用三牲福礼和香烛锡箔到海边礁石上供祭海神爷,由道士打醮,以求斩尽海蛇,保佑渔民风平浪静出海打鱼。(3)当渔船在海上遇到鲨鱼、鲸鱼时,渔民便向海神磕头祈祷,并向大海撒米,丢三角小旗,俗谓为鲨鱼施食行路,可免翻船之灾。

接蚕花是怎样的一种风俗?

接蚕花是汉族蚕业生产风俗的一种。流行于浙江嘉兴、桐乡、海盐、海宁等地。是一种祈求蚕茧丰收的一种仪式。一般在赕神时穿插进行。其仪式皆由赞神歌手(俗称烧纸歌手、骚子歌手)主持。在整个仪式中有一道“接蚕花”节目,由歌手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杆秤、一块红手帕、一张蚕花马幛(蚕神妈)和插在黄纸上的两朵红白纸花(枝上有柏树叶)交给该家的女主人,同时诵唱“蚕花歌”。歌词一般为“称心如意,万年余粮;蚕花马、蚕花纸,头蚕势、二年势,好得势;采取好茧子,踏得好细丝,卖得好银子,造介几埭新房子”等等。然后,女主人恭敬地将各物收藏,称“接蚕花”。待收茧缫丝,再举行“谢蚕花”祭祀之后,将蚕花纸、蚕花马幛祭祀焚化。

挂“扫晴娘”像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

扫晴娘是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剪纸妇人像。挂“扫晴娘”像这一习俗是流行于北京、陕西、河南、河北、甘肃、江苏等地的传统习俗。此习俗元代初年已有,李俊民所作《扫晴娘》一诗写道:“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明清两代,扫晴习俗在民间盛行,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以及其他描述京中风物的书籍也记载过这一风俗。实际上,这是一种民间止雨的巫术活动,如同贴龙王像祈雨一样,其目的是止断阴雨,以利晒粮、出行。在陕西、甘肃等地区,叫“扫天婆”。目前,北方农村仍保留这一做法,偏僻地区偶能见到。“扫晴娘”的形象以一手提帚为多,亦有头上剪莲花、两手提笤帚的变体,但人物像皆为剪影式的阴刻,重外形轮廓的形似、神似,而减少面部和衣纹的细致刻画,代表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另一种风格。

古代的求雨习俗是怎样的?

求雨的习俗在我国民间早已形成。有人指出,求雨风俗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求雨活动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形成规律。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了天降甘霖,首先想到了龙,因为龙在人们心中一直是能播雨的神。人们还尊称神龙为龙王爷。在这期间,人们用泥土塑成龙,然后涂上色彩,把龙放置在祭台上,摆上各种祭品,对其焚香跪拜。

到了汉代,这种祭龙求雨的仪式,又增添了许多祈祷、巫术以及阴阳五行一类的活动。求雨的人还围着龙跳舞,一直跳到天降大雨方肯罢休。

你知道“过鲜”是怎样一种风俗吗?

“过鲜”是旧时汉族渔业经营的一种风俗。流行于浙江舟山地区。它指渔民有冰鲜船后,他们便在洋面或港口将大宗鱼卖给渔行,一律按担计码,斤两不论;且渔行在洋面收鱼,不带现金,只凭悬挂在前桅的行栈旗号,开给盖有本行印章的票据,俗称“水票”。渔民持水票回港向行栈结账取款,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