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23

第23章 史诗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吗?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的一部英雄史诗。产生于3至6世纪之间,7世纪初叶至9世纪得到进一步充实,10世纪至12世纪初叶得到广泛流传并逐渐成熟。全书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同时,它也与藏传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来的,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描写了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毅力和神奇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斗争。

这部史诗不仅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伟大著作,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江格尔》蒙古族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之一。它是由数十部作品组成的一部大型史诗,除一部序诗外,其余各部作品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江格尔》的开篇是一部优美动听的序诗,介绍了《江格尔》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并且揭示了全书的主题思想,是这部史诗的楔子。

史诗围绕着抢婚、夺财、强占牧地展开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从中我们可了解远古蒙古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江格尔》的故事繁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类,结义故事,叙述的是《江格尔》中的英雄们经过战场上的交锋,或者各种考验终于结为情同手足的盟誓弟兄的事迹;征战故事,描绘的是以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们降妖伏魔,痛歼掠夺者,保卫家乡宝木巴的辉煌业绩;婚姻故事,则是通过江格尔及众英雄娶亲的各种经历,展示出他们非凡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

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共讲了几代人的故事?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广义指整部史诗,狭义指其第一部。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不同,史诗《玛纳斯》并非一个主人公,而是一家子孙八代人。整部史诗以第一部中的主人公之名而得名。《玛纳斯》主要讲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创造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爱情的故事。

该史诗一共分为8大部:第1部《玛纳斯》,第2部《赛麦台依》,第3部《赛依台克》,第4部《凯耐尼木》。第5部《赛依特》,讲述第五代英雄凯耐尼木之子赛依特斩除妖魔,为民除害;第6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第7部《索木碧莱克》,讲述第七代英雄别克巴恰之子索木碧莱克如何战败卡勒玛克、唐古特、芒额特部诸名将,驱逐外族掠夺者;第8部《奇格台依》,叙说第八代英雄索木碧莱克之子奇格台依与卷土重来的卡勒玛克掠夺者进行斗争的英雄业绩。史诗的每一部都可以独立成篇,内容又紧密相连,前后照应,共同组成了一部规模宏伟壮阔的英雄史诗。

《苗族史诗》共分几部分?

《苗族史诗》习惯上又称“古歌”和“古史歌”。流传于贵州省黔东清水江一带苗族地区,是苗族的创世神话叙事诗。该史诗共有6000余行,分为《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溯河西迁》5部分。其中,《金银歌》是苗人的创世神话,表现苗族先民对宇宙形成的认识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古枫歌》表现的是苗族先民对枫树的图腾崇拜意识;《蝴蝶歌》表现苗族先民的祖先崇拜和丰富多彩的祭祖仪式;《洪水滔天》叙述姜央兄妹的结合以及再造人类的事迹;《溯河西迁》叙述苗族先民在被迫西迁途中跋山涉水、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事迹。整部史诗的结构非常宏伟,内容包罗万象。再加上歌唱时,民间歌手运用盘歌问答的方式和生动贴切的比喻,将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增添了无穷趣味。

英雄史诗《亚鲁王》是苗族丧葬活动时唱诵的歌词吗?

《亚鲁王》是地处边远的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人在丧葬活动中唱诵的苗族英雄史诗。它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在部族战争中,亚鲁王带领苗人进行悲壮惨烈的征战,失败后又艰难迁徙到贵州高原的故事。史诗着力描述的是两次大的战役,史诗涉及到400余个古苗语地名,20余个古战场,是最珍贵的、活在苗人心中的历史。它保留了大量在如今苗语中已经消失的古词古语。歌师对《亚鲁王》的唱诵是极其庄重的。唱诵之前,死者家族、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地域内的歌师都会前来举行仪式。歌师要穿着传统的长衫,头戴饰有红色“狮子毛”的“冬帽”。一位歌师的唱诵,就是在接受众歌师的检审;唱诵内容如有重大失误,此歌师的资格会当场被取消。这种神圣严格的唱诵古规,使得《亚鲁王》的传承历经数代而主干完整;同时也让《亚鲁王》的传承大受限制。《亚鲁王》的唱诵,过去能持续几天几夜;但随着现代丧葬仪式的简化,如今大多只唱一夜了。

神秘的仡佬族创世史诗《十二段经》共包括几个章节?

仡佬族创世史诗《十二段经》,广泛流传在贵州黔西,是当地仡佬族传唱的祭典唱词。全诗长约4000行,其中约有2500行为创世史诗和训诲歌,其余为祈祷性的祝词。史诗由《铁牛精阿约》、《巨人由禄》、《阿仰姊妹制人烟》、《阿利捉风》、《打虎擒獐射羊》、《砍树造房》、《挖矿炼铁》、《找野果》八个章节构成。史诗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叙述开天辟地、洪水滔天、人类起源,是史诗的主体构成部分;后一部分则叙述的是仡佬族先民的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是一部怎样的史诗?

“查姆”是彝语的音译,意译为汉语是“万物的起源”。楚雄彝族把天地间一种事物的起源叫做一个“查”。《查姆》,是彝族人讲述天地、日月、风雨、人类、民族、衣食等万事万物起源的一部创世史诗,主要流传于属于哀牢山区的双柏彝族地区,早在彝族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彝族的先民就创作出《查姆》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查姆》是一部创世史诗,也是一部神话史诗。诗中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群神和一群人的形象,展示出一幅幅五光十色虚幻而又古朴的画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查姆》独有的特色还在于它是一部反映原始初民观念和生活的史诗。《查姆》还反映了比这一过渡更早一些的史前发展的几个阶段,楚雄彝族的先民以自己独特的想象,把史前人类的发展分为“拉爹”(独眼睛人)、“拉拖”(直眼睛人)和“拉文”(横眼睛人)三个时代。这是《查姆》在内容上独有的重要价值。

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壮族传说中的创世者。《布洛陀》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中巴马、凤山、马山以及右江流域的百色、田东等地。在节日或喜庆时,由歌手或巫师来歌唱。青年男女对歌时也唱《布洛陀》。

《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壮族原始时期的基本面貌,显示了当时的壮族已是农业民族。

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一部百科全书。《布洛陀》不仅题材重大、内容丰富,而且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构宏伟而严谨、格调庄重而端丽、想象奇特而丰富、意境广阔而深远。它笔调浪漫、手法新颖、语言简朴,堪称史诗的杰作。

史诗《根古》记载的是什么故事?

拉祜族史诗《根古》主要流传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其他拉祜族聚居地区,是一部描述拉祜族先民繁衍迁徙的叙事性史诗。

迁徙是拉祜族社会发展中一段重要而又漫长的历史,在拉祜族心目中就是祖先和历史的象征。这部叙事长诗主要叙述从秦汉时期开始,拉祜族先民告别了他们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从传说中遥远的北方密尼都库、诸海厄波等地起步,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几个世纪,跋涉数万里,一直迁徙到“勐缅密缅”(今临沧一带),最后大量移居到今天的澜沧地区定居生活下来的历史。同时,也记载了迁徙到每个地方的原因、迁徙的地名、环境、地形、地貌和居住情况。长诗除迁徙章节外,还存留着许多记叙拉祜族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完整章节。经历代拉祜老人的传唱,已成为一部无文字的拉祜族史。歌者常以白头老人的身份向人民传唱民族的“根古”,让后人记住本民族的历史。

哈尼族创世史诗《十二奴局》中的“奴局”是什么意思?

《十二奴局》是一部在哈尼族民间广泛流传的创世史诗,也是哈尼族人民长期集体创作的长篇巨著。它以哈尼族传统说唱“哈巴”为传演形式,在哈尼族各支系均有流传,尤以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哈尼族主要聚居区的元阳、红河、金平等地的唱本较为系统而完整。“奴局”是哈尼语,相当于汉族文体中的“篇”、“章”或汉族曲艺中的曲目。“十二奴局”即十二路歌的意思。即是说,史诗的演唱内容从大体上被划分为“十二奴局”,涉及哈尼族先民对于宇宙自然、人类发展、族群历史、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创世纪》讲的是什么?

《创世纪》,原名《崇班图》,通译《创世纪》或《人类迁徙记》。纳西族创世神话史诗。口头流传的是散文体的神话,以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文书写、载入《东巴经》的为诗体《创世纪》。作品以创世过程为线索,集中了纳西族的原始神话内容,形成内容丰富、结构宏大的长篇巨著。远古时代,天地混沌,日光变碧石,碧石变白气,白气变妙音,妙音变善神依格窝格,善神变白露,白露变白蛋,白蛋变神鸡恩余恩曼,神鸡生下九对白蛋,孵出九兄弟七姐妹开天辟地。后来巨牛出世,天地摇荡,智者造居那若倮山以镇之。山上妙音与山下白气化生出白露,露变海,海生海蛋,海蛋孵出第一代人。传到第九代,洪水滔天,仅有从忍利恩逃出。他与仙女衬红褒白相遇而相爱,同到天宫。岳父子劳阿普百般刁难,从忍利恩得仙女之助,战胜种种困难,迫使子劳阿普允婚。两人历尽艰辛,回到人间,繁衍出藏、白、纳西三兄弟,人类、民族由是伊始。作品展示出世界起源、开天辟地的奇丽场景,贯穿着善恶斗争,突出人的力量和智慧,歌颂劳动与坚贞的爱情。它是纳西族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瑶族史诗《密洛陀》歌唱的是瑶族的创世之母吗?

在广西都安、巴马、南丹等县的自称为“布努”的瑶族民间,流传着关于始祖母密洛陀的神话史诗《密洛陀》。“密洛陀”即“老祖母”或“老母亲”。“密洛陀”被布努瑶民崇敬为人类的女始祖、创世之母,是一位创造万物的女神。她神通广大,热爱劳动,创天地、创森林、造房子、射太阳、杀老虎,开拓土地,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万能创世主,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她是大风造成的,大风是大龙造成的,龙是密洛陀的师傅,密洛陀是龙的传人。人们为了感谢她的恩德,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即密洛陀的诞辰),都会隆重举行“达努节”。

《密洛陀》融神话、创世、英雄为一体,是目前所发现的瑶族最完整、最宏大的史诗。千百年来传唱不断,深受广大瑶族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