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37

第37章 民间医学

中医包括哪四诊?

中医的四诊即望、闻、问、切四诊。它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行医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四种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四诊的理论依据是内外相应、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医独特的生命、身体、宇宙观。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指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指向患者或其陪诊者询问病情;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情况,以测知体内外的变化。四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不能把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单独孤立开来,必须把四诊了解到的病情加以分析综合,才能做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诊断。

针灸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古代关于针灸起源的说法,往往与“伏羲氏”、“黄帝”相联系,这说明针灸学的起源已经很早了。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在古代,凡是用各种针形工具刺入病变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都称为针法;凡是用燃着的艾绒或其他可燃材料烧灼病变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都称为灸法。针法和灸法在临床上又经常配合使用,故二者合称为“针灸”。

针灸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它利用中医的经络和穴位理论,诊断出疾病的经络所在,然后做出相应的配穴处方,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进行针法治疗,或者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进行艾法的治疗,或者二者结合治疗,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使体内阴阳重新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状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火罐是怎样一种疗法?

拔罐亦称“拔火罐儿”。民间如遇人患头痛、咳嗽、腹病、腹泻、四肢关节痛、扭伤等,则用竹罐、陶罐、铜罐、玻璃罐甚至小瓷杯等,根据病情,选择肌肉丰厚、毛发少的部位,用点燃的小纸投入罐内,随即罩下,罐口吸附在皮肤上,使局部充血,呈紫红色为止。燃毕拔下,可治风寒。有时则先用针挑穴位,然后用罐罩在上面,吸出积血可愈。这种疗法是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以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从而调理气血,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它同样是循人体经络穴位来进行治疗的,但不像针灸那样对取穴定位要求十分准确,只要找到病灶的大致位置就可以了。

刮痧是怎样一种疗法?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夏季如遇中暑或者腹疼、吐泻,民间常用此法治疗。其操作是用铜板或瓷汤匙,蘸些清水或麻油,根据不同病痛选择部位,如在背部、颈部后两侧或者手脚两侧臂弯、膝弯处,反复地刮(或者用手拧),直到出现深红色的红斑或血痕为止,刮后病人常会感到轻松,舒服,病情减轻。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利用刮痧器具,顺着经络穴位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使体内的湿邪之气等被刮出体表,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按摩有哪些手法?

按摩又叫推拿,是我国传统医学之一,有数千年的历史。按摩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具体运用推、拿、提、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什么是八段锦?

八段锦为古代的气功导引功法名,相传为唐代的钟离权所创。其名称出自北宋洪迈的《夷坚志》:“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八段锦共八节,简单易学,功效显著。有很多流派,南宋曾健吸取众家之长,在他的《道枢》里把八段锦的基本功法概括为:仰手上举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单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起手;摆鲜鱼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

什么是穴位?

穴位的学名叫腧穴,“腧”通“输”,“穴”是空隙的意思,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叫穴、穴道。别名还有“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等。穴位与身体的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互相疏通,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它包括经穴、奇穴和阿是穴3种。经穴是分布在12条正经和奇经中的任、督二脉共14条经络上的穴位;奇穴又叫外奇穴,是14经以外的穴位,它们都有明确的位置和固定的穴名。阿是穴没有固定的位置,是对在病所或非病所出现的压痛点的统称。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位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什么是经脉?

中医上的经脉指的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即“十二经脉”。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它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奇经有八条,即“奇经八脉”。它包括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奇经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什么是药膳?

药膳是指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它以“寓医于食”为原则,将我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把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制作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而且还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方剂由哪几部分组成?

方剂,简称方,也就是指医方。它是按照医师处方为某一位患者专门调制,并且明确指出用法用量的药剂。在中医学中,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中药,按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症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症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太极图是怎样的一张图?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在先秦时已流传很广。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是古人概括阴阳易理和认识世界的宇宙模型。太极图最外层的圆圈是太极或无极,它表示宇宙万物都由元气化生而来,且不断运动、循环,生生不息。图内白鱼在左,头向上,表示阳;黑鱼在右,头向下,表示阴。图中在黑白鱼的头部分别有一白一黑两个小点,为鱼眼。这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图的中间,一条“S”形的曲线隔开阴阳两条鱼,寓意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阴阳平衡的状态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相对平衡。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自然也就用了太极图为志徽,但在医药行业中多称之为阴阳鱼。在医药书籍上常印有太极图,而在中药铺门两侧的招幌上,则是在一串膏药、丸药下面挂条鱼,既以鱼谐音愈(治愈),又左右两鱼合而为一太极。但鱼是不闭眼睛的,这又寓意医生和药商,要像鱼一样,昼夜不闭眼睛,随时行医投药以服务于病人。

麻沸散是中国最早的麻醉药吗?

麻沸散是中国最早的麻醉药。东汉时期,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剂。病人用酒冲服后,就全身麻醉,失去知觉。然后施行外科手术,能使病人减轻痛苦。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的研制者和使用者。他曾经成功地做过腹腔肿瘤切除术,肠、骨部分切除吻合术等。

传说华佗曾经试图利用麻沸散给关羽刮骨疗毒,遭到了关羽的拒绝,结果他在没有接受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了手术。后来华佗建议曹操进行开颅手术,也利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华佗,将他处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狱卒的妻子烧掉,麻沸散自此失传。

麻沸散的问世对外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

为什么古代称医生为大夫?

大夫,在古代是一种官名,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多系中央要职和顾问,但都不是医官。到了宋代,我国的医务制度和医学管理,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22种之多,官阶如大夫、郎中、医效、祗侯等,就大夫而言,就有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等。后来,人们以大夫为医官中最崇高的职位,就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

杏林为什么是中医界的代称?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时的一位名叫董奉的道医。董奉,字君异,东汉末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同时代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曾经在庐山长期隐居,为那里的山民诊病疗疾。他从不索取酬金,而是以栽杏作为医酬。他每治好一个轻病患者时,就让病人在山坡上栽一颗杏树;治好一个重病患者,就让病人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等杏子成熟后,他又把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赈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由于董奉行医济世,品德高尚,人们在杏林中设坛纪念,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杏林春暖”、“誉满杏林”常常被人们用于对具有高尚医风的医者的赞誉。

我国古代有女医生吗?

在我国古代,行医并不是男人的专利,很多女人凭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成为著名的医生,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汉的义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她悬壶济世,深受群众爱戴。相传汉武帝得知她的医术后,召她入宫,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等治病,深得太后信任。

西晋的鲍姑,是名医、炼丹家葛洪之妻。她擅长针灸,发明了用“鲍姑艾”进行治病的“艾灸”法。她长期随丈夫上山采药、行医,被岭南的人们尊称为“鲍仙姑”。

唐代的胡愔,在养生长寿和吐纳导引等方面有独特见解。她编绘了《黄帝内经图》卷,描画了人体的五脏。

宋代名医郭敬仲的母亲冯氏,医术也很高明。一次孟太后重病,御医治疗无效,宋高宗急召冯氏入宫。冯氏只用一剂药就治好了孟太后的病。高宗大喜,封她为安国夫人。

明代的谈允贤,是祖传名医。她自小就在祖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她擅长妇科,曾经治好了自己的气血失调之症。她晚年还写有《女医杂言》一书传世。

清末女名医曾懿,治病有许多独特的经验。她著有《古欢室丛书》一部,内有《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大部分。

针挑是怎样一种疗法?

针挑是汉族民间治病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肚痛、头痛等疾患。具体做法是:将火针放在火上反复灼烧、消毒,然后在疼痛的穴位上用针挑破。挑的部位因疾患而异,肚痛则用针挑肚痛穴位,再用手挤出积血;头痛则可挑眉心、眉角或太阳穴。主要目的是挤出挑破部位的积血,使疾病可愈。针挑又经常与拔罐一起进行,即在挑针部位拔了火罐,可吸出浓紫积血及寒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灵芝为什么“灵”?

灵芝在古代被人们视为灵药,在现代也是一味名贵中药。灵芝含有丰富的锗。锗是一种金属元素,它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与体内“氢离子”结合的本领,以尿或汗液的方式排出,从而增强体内氧的供应,有利于加速新陈代谢和延缓细胞的衰老。而且,锗在人体内只作极为短暂的停留,不到24小时便排出体外,对人体不会有毒害。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不少一直被人们视为有补益作用的中药都含有锗,如枸杞子、山药(淮山)、人参,越名贵的含量越多。而灵芝的含锗量竟比人参高4~5倍。

锅灰止血是一种怎样的止血方法?

锅灰止血是汉族民间止血的一种方法。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锅灰是指民间烧柴草后,锅底附有的一层的黑黑的炭粒。锅灰的中草药名叫“百草霜”。遇到人畜创口流血,将其敷于创口,血流渐止。

什么是天灸?

天灸是汉族民间医药风俗。流行于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历八月十四日,妇女、儿童均用朱砂水点头额,民间以为可驱邪去疾。南朝时已有记载。又传汉代已有此俗,时在夏历八月初一。每逢八月初一清晨,人们取树叶上露水,研辰砂,以牙筋点染小儿额与腹,以祛百病。至清代,此俗仍流行。

什么是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术语,即:当病症发生在人体的上部时,治疗应施用于身体的下部,有时离病处很远的部位。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有经络系统,气血流通互相联系,密切相关。《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过“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由此奠定了“上病下治”的理论基础。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用内服,也可以用外治,也可以是针灸方法。例如头晕、头痛,可以针刺足上的太冲穴或下肢的丰隆穴;又如老年人患虚性喘息等肺脏的病症,可以用补下焦肾脏的方剂。同样的道理,也有下病上治等方法,如治疗下部疾病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也可以用针刺头部穴位等方法或外敷药物的方法治疗。

扬尘吊小舌有什么功用?

扬尘吊小舌是民间医治咽喉病的一种方法。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湖南地区尤盛。厨房内烟囱周围的蜘蛛网上,多附着柴烟炭粒,呈墨色,飘飘悠悠,俗称“扬尘”。若人的小舌(咽头)下垂,阻塞喉咙,便以扬尘来治疗。其方法是:用一根竹筷蘸些许扬尘,待患者张大嘴后,将它轻轻伸入咽头,小心粘点小舌,只两三下便可将小舌吊回原处。患者无不适感。民间也有蘸盐或糖点小舌的。

作菊枕有什么功用?

作菊枕是汉族民间医药保健方法。流行于全国各地。菊花,中医学上可供药用,性凉、味辛。据《千金方》记载:“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大能去头风,明眼目。”陈钦甫《九日》诗:“菊花堪明眼,茱囊可辟邪。”

挤红点有什么功用?

挤红点是治头痛感冒的土法。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挤的部位主要在前额或太阳穴。方法是用两只手的拇指、食指相对稍稍揪起额部表皮,用力挤压数次,挤处即现出带四尖角之圆红点,恍似星形。挤红点时,如将表皮揪起得高一些,可挤少数几个大点;也可挤排成各种图案的小点,带有装饰意义。但以治病为主,装饰为辅。俗传病重者血点颜色深紫,病轻者色浅。

什么是扭痧?

扭痧是治疗中暑的一种方法,流行于全国部分地区。病人中暑,俗称“发痧”。夏日,人“发痧”后,民间通常采用食指与中指的中关节蘸水,把病人头部眉心或背部扭红;或在颈前后扭红,其病可愈。

什么是正骨?

正骨是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的方法,对骨、关节、软组织及内脏损伤有特殊的疗效。最早提到正骨这个名称的是元代医学家危亦林著的《世医得效方》,但正骨这门学问却早就有了,如唐代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就有关于开放性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清代的《医宗金鉴》对正骨这门学问作了总结,写成“正骨八法”,总结的正骨手法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八种。这些手法都各具特点。

§§第十章 民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