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05

第5章 寿诞

过十二岁生日时的主要礼俗有哪些?

小孩满十二岁,即十二生肖满一轮,有些地方的人便会给孩子过十二岁生日,人们认为此俗可以为孩子祈福、消灾。孩子过生日的当天,主要有扎红、剃跳姑圈、办酒席等礼俗。扎红就是在孩子生日那天,家人为其穿红背心、红裤衩,并为其扎红腰带。剃跳姑圈是指将孩子的头顶剃光,四周留发一圈,像个姑子,故称。其发型与宋人所画的《胡笳十八拍》中所见的匈奴人的发型相似。这些做法都是为了给孩子祈福、消灾。

过生日与做寿一样吗?

一般情况下,过生日和做寿是不一样的,六十岁以下庆生叫过生日,六十岁开始均称做寿。二十岁前是大人给孩子庆贺,父母长辈送予礼物,以资纪念;二十岁之后六十岁之前是自贺,若小辈成年,也买礼物庆贺;六十岁以上则是后辈给长辈贺寿,以示孝心。无论过生日还是做寿,每逢十的生日就叫大生日,其他年纪的生日均叫小生日。过小生日比较简单,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面条。年轻时吃面条叫扎根扎尾巴,长大后叫吃长寿面。只要父母尚在,无论是过生日还是做寿,均要先敬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再庆祝自己的生诞。

民间在做寿这天有怎样的习俗?

给老人和长辈做寿,一般都由子孙出面张罗。正逢寿诞的老人称为“寿星”、“老寿星”或“寿翁”。按民间习惯,做寿这天,亲戚、晚辈、世交故友都要携礼前往贺寿。传统的寿礼有寿幛、寿联、寿烛,还有寿桃、寿面、寿糕等。寿幛、寿联是上面写着祝贺、吉庆话语的丝帛长轴。常用的吉庆语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贺寿仪式一般在中堂举行,堂上挂一个大大的“寿”字,两旁挂上寿联,四周陈列亲友馈赠的寿幛、寿联,香案上摆满寿桃、寿糕、寿烛等寿礼,堂内张灯结彩,红烛高照。寿星坐正中,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叩拜。拜寿仪式结束后,摆宴设席招待来宾。

你知道祝寿送寿桃的由来吗?

桃,有仙桃、寿桃之称。《神农经》有“玉桃服之,长生不死”的记载。“桃”的传说,使桃成了仙物,成了长寿之物。于是在民间,桃成为必备的祝寿吉祥物。传说,孙膑18岁时离家学习兵法与家人失去音讯达12年。有一年的五月初五那天,孙膑想起今天是母亲的60岁生日,便向师父告假回家探母。临行前,师父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这桃是不轻易送人的,我送你一个带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接过桃就辞别师傅急忙往家赶。孙膑回到家后,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心里难过极了。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父送的桃呈给母亲,桃还没吃完,老母亲容颜大变,皱纹一扫而光,青丝如墨,双目明亮,牙齿重生。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孙膑,也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鲜桃祝寿。在冬春初夏没有桃子时,人们就用面粉做成寿桃,蒸熟了送给父母拜寿。

“奉觞”、“称觞”为何会成为祝寿的代称?

祝寿时最常饮用的饮品是酒。民间以酒祝寿,象征吉祥。因为“酒”与“久”谐音,“祝酒”也就是“祝久”,有长寿之意。“觞”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称觞”、“奉觞”也就是祝酒。所以在后来的礼俗中,干脆用“奉觞”、“称觞”来作为祝寿的代称。寿宴上所饮的酒都叫做“寿酒”,并无品种的讲究。只是在许多的祝寿用语中,常见有“桂花酒”、“千年酒”、“花甲酒”、“古稀酒”、“百年酒”等等。寿宴中,举杯祝酒时一般都是先敬寿星,然后宾客同饮。

寿宴上吃长面条祝寿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民间祝寿,都要吃面条。面条,亦长亦瘦(细),寓意长寿。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据说与汉武帝有关。传说,汉武帝崇信鬼神,相信相术。有一天,他与众大臣聊天,谈到有关人的寿命的话题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当时,坐在汉武帝身边的东方朔听后,就大笑起来。众大臣与汉武帝都感到莫名其妙,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啊。”众大臣和汉武帝听后,也不禁大笑起来。此事传出去后,有人把“脸”传成“面”,把“瘦”传成“寿”,于是“脸长人瘦”变成了“面长人寿”,并由此演绎出吃长面条祝寿的习俗。

你知道人们对于寿龄的雅称吗?

中国人对老人寿龄有许多雅称,各含有不同的含义。六十岁称为“花甲”,此语与古人用天干地支计时的方法有关;六十岁也称“耳顺之年”,它出自孔子《论语》中“六十而耳顺”。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也称“杖国”。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九十岁又称为“九龄”、“眉寿”等。因为人老眉长,眉长则寿长。一百岁称为“期颐之年”,古人认为百岁为人生之极,故曰期;此时生活需要人照顾,故曰颐。

祝寿语“寿比南山”中的南山真的存在吗?

“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是山东青州风景优美的云门山,因其坐落在城南,故有“南山”之称。从山麓向山上仰望,可以看见一个大大的“寿”字镌刻在顶峰的悬崖壁上。关于此字的来历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明代青州衡王一次大寿的寿宴上,来了一个乞丐,不等人请就大大咧咧地坐在上席。管家向他索要寿礼,他脱下身上的衣服,蘸了酒,向南山上扔去,说礼在山上。众人一看,果见南山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寿字,全场一片欢呼。“寿”与山融在一起,山是生命永存的。于是人们希望人的寿命像山一样长寿。因此后来就有了“寿比南山”的祝寿语。

什么是六六寿?

六六寿指为年满66岁的老人做寿。做六六寿是汉族民间的一种寿诞风俗。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每逢父母66岁生日,出嫁的女儿要为父或母祝寿,是日要将猪腿肉切成六十六小块,形如豆瓣,俗称“豆瓣肉”。一般是将六十六块肉红烧后,盖在一碗大米饭上,连同一双筷子一起放到食篮里,用红布遮盖,由女儿女婿送给寿星品尝,以示祝寿。寿星接此甚悦,在鞭炮声中,美餐一顿。也有的根据寿星口味灵活变化,不用红烧,改用别的烹调方法,但都必须是六十六块。

过九不过十是怎么回事?

所谓“过九不过十”是说给老人做寿不逢十,要提前一年庆祝,比如老人70岁大寿,要在69岁那年提前做寿。关于这种习俗的由来,据说与《三国演义》六十九回里“赵颜借寿”的故事有关。赵颜寿数本应十九岁,神卜管辂占卜以后,为其出谋借寿,主管生的南斗星君在赵颜的生死簿上“十九”之前加了个九字,竟让他活到九十九岁。也有人认为“过九不过十”是因为“九”与“久”同音,有长久之意,十则“十全为满,满则招损”,另外“十”与“死”的读音有些相似,人们对此有所忌讳。

民间在老人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岁时有哪些消灾习俗?

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这种说法使一些老人认为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人生的两道难关。不过,民间针对此也衍生出许多消灾习俗。有些地方,老人到了这两个岁数时,趁父母过生日时儿女们会给老人买一条活鲤鱼让老人吃。因为鲤鱼善“窜”,这一“窜”,老人就算过了难关了,以后就会平安无事了。有些地方,当老人遇上这两个年岁时,女儿要在当年农历立春的早晨,天色还未发亮时,以满怀祝愿的心情,将亲手煮的两个熟鸡蛋拿到麦场上,滚上几圈后,回家让父亲或母亲躲在门后吃掉。这样,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就会像鸡蛋滚麦场一样,顺利度过凶年。

本命年为何要戴红?

一个人的年龄为12的倍数时,称之为“本命年”。

传说每一年都有一位“岁神”轮值,当值的岁神就是“年太岁”,与太岁同生肖就犯了凶星煞神。“本命年”的人穿红戴朱,是为了以红色来杀伤邪恶,驱除霉运;另外按阴阳论,红色为阳,从命理学家的观点论,“本命年”之数皆为阴数,用红色调整霉运是其简单易行的手段之一。当然其有迷信色彩,不可信。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红色是个很吉祥喜气的颜色,所以不管本命年是否有封建迷信之嫌,人们还是很乐意在本命年买些代表传统的红色物品,在一片红色中满怀希望,希望一年中顺顺利利,好运当头。

借寿是一种怎样的习俗?

旧时民间认为人的寿命也像钱财一样可以借出。假如家人生了病,医治无效,便认为寿期已到,这时若有人借寿给他,便可能延长寿命。于是,子女、至亲就斋戒沐浴,亲往庙中拜祷上苍,表示自愿借寿给病人。他们就斋戒沐浴,由亲属载斗米,米内插秤杆、剪刀等物,上蒙红色丝棉,捧赴庙中,祈祷于神,泣告苍穹,愿减己之寿命,以延病者之年,用以表示孝心。也有由亲戚、朋友中之亲密者,自相邀集至十人,亲往郡庙,虔心拜祷,各愿借寿一岁,求神延长病人之寿命,使之痊愈,得以治理家中未完之事。俗传此举定额十人,而且必成年须出于借者自愿,若由家人之请托,或系他人之说合,则不灵验。

如果病人偶然转危为安,大家便认为上天的神衹已同意借寿,于是便焚香许愿,祷谢上苍;如病人还是不行了,自愿出借寿数的人也要祷告上天,以取消前愿,免得阎罗判官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