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玉溪三乡论
32017800000018

第18章 二、玉溪烤烟甲天下

玉溪这块土地,物产是十分丰富的。但任何一种物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指标,都不及烤烟。因为有了漫山遍野的烤烟,玉溪经济的半壁江山得以支撑和巩固,并且是气宇轩昂地走在全省前列。也因为玉溪红塔集团以长远和战略的眼光审视这块土地,把肥沃的土地列为第一车间,把广大烟农列为车间主人,采用了“公司加农户”的体制,把原料生产融入市场经济。烟农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运用多种优惠政策,不仅为企业生产了优质原料,保证了名牌优质烟的生产,而且使烟农的钱包鼓了起来,大踏步地向小康标准迈进。这种全新的市场经济思维方式和理念,给玉溪注入了强心剂,给烟农注入了强心剂。

当然,烤烟的一枝独秀,在于玉溪的自然条件。玉溪这块红土地,实在是烤烟的温床。这个优势,云南及全国的其他烤烟主产区,都不可能相比。要不怎么一些外省的参观团成员坐着车在玉溪的山山岭岭间走了走,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呢:看看玉溪,随便将一棵烟苗植入地里,就能长成钱。这种自然条件,好得让人妒忌。

我们不妨来看看玉溪的自然条件,大致勾画一下适宜烤烟生产的环境。从气候上来讲,玉溪为南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明显,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5度至23度。每年从2月下旬至10月上旬的平均气温,都是烟草比较适宜的温度范围。烟草从育苗、移栽到成熟的整个过程,都在这期间完成。这样的气温,为优质烟生产创造了条件,从日照上来讲,玉溪全年日照时数达到2170小时至2340小时之间,日照率为50%至53%左右。这与云南同纬度地区相比,属于高值区,冬春多,夏秋少。在冬春季节,多万里晴空,阳光充足,光照强。在夏秋时节,雨季到来,天空时有云层分布,阴晴无常,日光时隐时现,和煦明丽,光质优越,是提高烟叶品质的最佳时期。从降水量来讲,玉溪全年平均降水量为805毫米至960毫米左右,低于云南平均降水量。烤烟主产区的红塔区、江川、通海等县为870毫米左右,澄江县达到940毫米,居首位。一般来说,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降雨量占全年的13.5%至24.5%左右,这对烤烟育苗和移栽都十分有利。而到了5月下旬至11月上旬,降雨量猛增,达到600毫米至8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75%至86%。这段时间,正是烟草旺盛生长并日趋成熟的时期,需要水份多。而到了烟叶采收时节,降雨量又逐渐减少。从土壤来论,玉溪的土壤分为燥红土、赤红土、红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紫色土、红色石灰土、水稻土9种土类,16个亚类,39个土属,82个土种。这是一份土壤普查资料反映的土壤情况。在各种土类的土壤中,适宜于种烤烟的土地有100多万亩。地烟种植中,红壤和紫色土的面积最大。红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米至2400米的平坝周围及山区半山区。这种土壤的土层很深厚,土质疏松,排水性好,多为微酸性。正是红壤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生产出的烟叶品质良好。

有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还得进行科学区划,以使烤烟生产更具潜力。玉溪烤烟的种植区划是以生态指标进行划分的,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及次适宜区。最适宜区为海拔1400米至1850米的平坝地区和低中山地带,年均气温摄氏15度至17度,年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大田生长期6月至9月份,月均气温摄氏20度左右,降雨量500毫米至700毫米,日照时数500小时至600小时,雨热同季不同步,阳光和煦,地势平缓,土壤质地、水等条件好,经济、文化、交通发达。这样的地区属于优质烟主产区,玉溪市的红塔区、江川县、通海县、澄江县的47个乡镇,有适种面积60万亩左右,常年种植面积约35万亩左右。适宜区为海拔1400米至1900米的中山地带,年均气温在摄氏14度至17度,降水量600毫米至800毫米,雨热同季不同步,土壤多为红壤土、紫色土和石灰岩土,肥力中等偏下,微酸性土多,适宜种烟。具有这种特色的地方,多为盆地周围的山地,种植面积约30余万亩,常年种植面积约18万亩。次适宜区在海拔为1100米至2200米的地区。其间海拔1100米至1400米的低山河谷地带,年均气温均为摄氏20度以上。到了5月至10月,气温上升,月均气温为摄氏23度至28度。年降雨量为700毫米,气候燥热。如此春天干旱,气温又高的环境,影响了烤烟的生产。当然,在这些地方适应种植烤烟的面积并不多,仅有6万亩左右,常年种植的约5万亩。海拔在1900米至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摄氏12度至14度,年降雨量900毫米至1100毫米的地区为温和中山次适宜区。这些地方夏季气温不高,热量不足,阴雨多,日照少,雨量丰富,气候温和。尤其是冬天和春天,干旱少雨,阳光十分充足,但高温期较短,种植面积少,烟叶品质较差。如此将烤烟区划以海拔高低来划分,是为了因地制宜,科学地种植烤烟,提高烤烟的品质。

玉溪烤烟的引种和发展,从1914年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可以说:这个漫长的过程,孕育了玉溪烤烟出类拔萃的品质,孕育了“云烟之乡”的摇篮——玉溪,使得玉溪将烟草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烟草的发展同步而行。事实上,玉溪烤烟的发展,仍然经过了一个由引进试种到成功推广、不断发展的过程。从1914年2月,在通海、红塔区试种成功,到1949年,仅红塔区、江川县、澄江县、华宁县的种植面积就达3万余亩,不仅面积为全省第一,而且产量也列全省首位。尤其是1950年以后,各届政府积极倡导,大兴烟草种植之风,将烤烟种植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来抓,使之蓬勃发展。1956年,玉溪在农业合作化的运动中,为了更快地发展烤烟生产,不仅成立专门机构,还加强种植技术的指导,从而使烤烟种植面积猛增,发展35万余亩,总产量近2千万千克,在面积和产量上都占到云南全省的33%。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当然,在这一年,由于过度发展烤烟,也使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粮烟比例失调,导致主产烟区的红塔区及江川县粮食生产下滑。这件事从宏观上来理论,似乎缺乏科学理念,过于盲目,才使得一个产业上去了,一个产业下来了,有不可取之处。但从微观上来理论,反而觉得以后对玉溪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自然是“云烟之乡”名声大振,享誉云南高原。这是前人为后人创造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品牌。这个品牌对今天的玉溪,或者以后的玉溪,实在是太重要了。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做出了无以计数事情,而作为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状况的品牌,从计划经济延续到市场经济,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民族工业的基础,恐怕还不多见。也正是这个品牌,使玉溪享誉全国,享誉世界,同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积累了经验。我们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和考虑到其他因素,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这个特殊的年代为我们提供了特殊的经验。烤烟生产健康而有序地发展,应该是1980年以后。这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转折,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较变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土地向农民承包,整个中国发生了变化。玉溪的烤烟生产,也由追求数量转入了突出抓烤烟质量。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理性的选择,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要求。因而在栽培上,也进行了改进,更具有科学性。由于采取了选用良种、降低烟苗密度,合理密植,推广使用磷肥、钾肥、复合肥等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烤烟和生产开始稳步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以1982年为例,种植面积与1979年相等,不仅产量增加了1.4倍,上中等烟的比例也增加了13%,不仅保证了烤烟的质量,也增加了烟农的收入,从而提高了种烟的积极性。后来的日子里,玉溪烤烟的种植几乎年年有新招,政府企业联手,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把烤烟生产列为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和农民奔小康的主要财富,及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工作,使各项指标大幅上升,使各项栽烟技术得到推广,走在全省前列,甚至全国前列。比如推广栽培优质主料烟和塑料地膜种烟技术,玉溪迅速加以实施,在抓好优质品种、培育壮苗、适时早栽、科学施肥、封顶打杈、防治病虫害、科学烘烤等诸多方面,逐年增加投入,层层实行生产责任制,提高了生产力。比如1986年,紧紧抓住卷烟企业实行原料基地包干政策的机遇,果断地实行原料生产与加工生产合为一体的管理模式,把烤烟生产的广大农村作为“第一车间”,加以高度重视,使原料基地得以建立,巩固了基础。这种大胆的工作理念和行动,不仅为素有“云烟之乡”之称的玉溪烤烟生产奠定基础、再上新台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保证了优质烟的生产。“第一车间”建立以来,已投资数亿元资金。这些投入使玉溪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卷烟企业以每年1∶5的投入产出比例得到回报,烟农也因种烟富了起来。同时,《田烟栽培技术规范》、《地烟栽培技术规范》、《烤烟营养袋假植育苗技术操作规程》、《烤烟成熟采叶技术要点》等新规定得到认真实施,使烟叶生产稳步发展,烟叶品质稳步提高。1992年,玉溪的烤烟种植面积虽然只有52.8万亩,但优质烟面积却增加到50余万亩,上中等烟达到81%。到了2000年,这些指标和比例还在攀升,对优质主料烟的重视更是前所未有。这是以巩固发展烟优势、提高加入WTO后的抗衡能力为基础而设定的科学方案。这一年全市总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各项科技指标也作了细化,对烟叶生产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十分有利。玉溪这块阳光明媚、雨量充沛的土地,作为卷烟企业的“第一车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凡做事,我们都讲究天时地利。玉溪如此优越的天时地利,烤烟生产常常出奇制胜,因此也非常合乎情理。

玉溪烤烟的品种与管理,已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1914年试种英美烟草公司赠送的美国和土耳其种子以来,不断更新,使品种更为优良,逐步适合于玉溪的土壤气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今红塔区一个叫马家庄的地方,当时有一位烟农叫马天佑,只是凭着多年栽种烤烟的经验和技术,培育出了“大金元”多叶型变异株,每株烟叶多达50多片。这是中国烟草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因此不能不提及他的名字。这株变异烟的种子,被专家们引入开远市种植,结果培养出了“云南多叶烟”品种。这种偶然发现并培育成良种的经过,如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杂交稻专家袁隆平及其助手们在海南发现能够用于水稻杂交的植物一样,既有偶然的因素,又是必然的结果。多叶型变异株品种,因此被推广在全省种植,并走向全国,尤其是在河南省,种植的面积更大,效益也最好。还有一位烟农,名叫周家荣,家住江川县江城镇的左卫村,他从种植的“大金元”之中选育出了半多叶型“寸茎烟”新品种。这种品种质量比“云南多叶烟”好,容易烘烤,推广之后仅江川县种植面积就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这两名烟农的作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倒也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烟农能够凭着实践经验搞出新品种,那么科技人员是不甘落后的,他们广泛运用科学技术,通过试验,又从“寸茎烟”中选育出“58—1”品种,逐年加以推广种植。但是,“多叶烟”型品种烟叶薄,颜色淡,主脉粗,香气不足,烟味平淡,烟叶质量差,给卷烟质量带来影响,逐步又被“大金元”取代。后来,又引入美国烤烟品种“斯佩特G—28”及“云烟二号”等种植。这些品种开始时都具有早熟、抗病、易烘烤、香气足、亩产高等优点,烟农喜欢栽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种退化,又逐步被淘汰。烤烟品种就这样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在引入和淘汰的轮回中,优胜劣汰,不断更替,使烤烟的质量不断得以提高。有了优良品种,又是如何保存和管理的呢?玉溪烤烟的种子管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始时,统一进行保育和繁殖,烟农不得私自留种。这条措施很严格,如发现私自留种者,都要受到处罚。到了“人民公社”时代,不仅全体人民吃起了大食堂,生产队也可以从大田中“自选、自留、自繁、自用”烤烟种子了。这一放如何了得,种子混杂退化,烟叶质量迅速下降,影响了烤烟生产。这种恶果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加强了对烤烟种子的管理,国家还制定了相关方针加以指导,要求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及以县为单位统一供应种子。同时,出台了许多烟草种子管理规定,明令未经中央和省种子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注册的烤烟种子不得推广运用,生产队不再自行留种等等。从此,种子管理才走上了正轨,玉溪的烤烟种植如今已实现了良种化、区域化。对于烤烟种植来说,良种的引入和管理十分重要。勿庸置疑,玉溪烤烟如此硕果累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之外,还有对良种的引入和管理。

玉溪烤烟的栽种,成为规模,是在1955年至1982年之间。这期间,土地集中经营,都是由生产队按计划面积安排。育苗的苗床,一般选择向阳背风、排灌方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生田,于上年10月之后,挖垡曝晒,然后碎垡理墒,苗床消毒,在雨水、惊垫节令播种。土地承包到户之后,育苗就发生了变化,管理起来也不容易了。如果按一家一户的方式育苗运作,不仅给烟农带来许多麻烦,而且对烤烟质量也可能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玉溪有关部门引进了营养袋假植育苗移栽技术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苗,具有能抗旱、早栽、早生、早发、增产、增值等优点,然后进行广泛推广,深受烟农欢迎。相隔三年之后,又从江苏引进烟草种子包衣机及其生产包衣种子的配套技术,育苗后进行多点示范,并迅速推广运用。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育苗技术有了更大进步。育苗技术的不断改进,为烤烟生产打下了基础。玉溪烤烟的移栽,一般选择小满、芒种两个节令进行。这两个节令移栽的烤烟,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这是玉溪多年实践得出的结果。

烤烟的烘烤是烤烟生产的关键之一。如果烘烤这一关把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因此,这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计。烟叶的采摘就很挑剔,分为脚叶、腰叶和尖叶三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特点。脚叶一般叶薄,烟筋细,不耐养,待叶尖呈现黄色,就可以采摘了。腰叶,厚薄适中,烟筋带白色,叶片黄绿相宜,其叶尖勾卷并下垂时可以采摘。尖叶质地稍厚,耐养,回色慢,到了叶片呈黄色时,就可以采摘。摘烟叶要求非常精细,难怪江川县的海浒老烟区为此专门有一套措施。这套措施源于1975年,从时间上来说,似乎距今天已经远了,但作为采摘烟叶的严格要求,我们仍能看到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套措施是这样说的:采摘烟叶做到一不漏畦,二不漏棵,三不漏叶,成熟一叶采收一叶;采下的烟叶不粘土,不碰伤,保持清洁,并按烟叶部位大小,颜色深浅,分类编烟,杜绝编“杂花烟”,按同品种、同部位、同质、同层上密下稀排队装烟烘烤。烘烤中,还制定了烘烤人员守则14条,严格管理。这14条的内容为:(1)一炉一长,炉长负责,严格遵守操作规则;(2)编烟上竿,叶片大小,青黄好坏,认真分开;(3)炉旁搭架,出入挂竿,防止风吹雨淋日晒;(4)入炉烘烤,绝不多装,上密下稀,上青下黄;(5)辣子杂粮,绝不进炉,燃料不够,队长负责;(6)轮流值班,交班检查,接班验收,分清责任;(7)值班师傅,不打瞌睡,全神贯注,不离烤房;(8)步步升火,小火变黄,中火定色,大火干筋;(9)勤查细查,火路风洞,变色水分,掉地烟叶;(10)坚决防止烤焦焐水,保证质量,不出废品;(11)烤干出炉,不撞炕档,不撞门墙,杜绝碎烟;(12)统一思想,认真检查,互相学习,搞好团结;(13)提高警惕,防火防特,不出事故,不受损失;(14)炉炉总结,评比奖惩,提高品质,节约燃料。严格执行如此细的规定条款,还得有烘烤情况记录,烘烤的烟叶质量就好,上等烟达到了4l%。这个比例应是史无前例的。“海浒经验”由此在玉溪烟叶烘烤中广泛推广,收到成效。玉溪烤烟的烤房,长期以来不断改进,以适应烟草发展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烟农联户多利用寺庙、祠堂厢房改进或修建成烤房,烘烤烟叶,但因技术不够,烤房设计不合理,烟叶烘烤后受到了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烟农及技术人员纷纷开动脑筋,改造烤房。首先作出创举的是江川县左卫村的烟农陆凤皋,1954年他凭着经验,大胆将一个三面散热爬地龙式烤房,改造成了四面散热垫高花脚式烤房,增强了烘烤效果。而后,江川县有的乡村烟农和集体又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建盖起中间无间墙,两头用火管烧火供热,能装烟2000竿的“双联式”特大型烤房。这种烤房仅江川县就建有300余座,有节省建材、省工、省煤、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但也有烤房过大,供热不均匀,内温湿度悬殊大,出炉枯烟多等缺点,不是理想的烤房。1972年,红塔区、江川县应用了烟草科研部门设计的烤房改革方案,对烤房进行全面改造,一是对炉膛进行改造,达到省煤的目的;二是扩大风涮、气洞,使排气通畅;三是改单层屋面瓦顶为顶置天棚,增加保温性能;四是设置观察窗,观察炉内温湿度变化情况。这种烤房每炉装烟为500竿至600竿左右。改进后的烤房,增加了科技含量,能够提高烤烟质量。

玉溪烤烟的烘烤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成为适合云南生产环境特点的烘烤法,推广至全省。为了便于了解,我们将烘烤法摘录如下:(1)小火变黄期。变黄初期:“小火一点红”,起点温度摄氏29度至30度,经过2至3小时升至摄氏32度,相对湿度为摄氏88度至85度。人员进入烤房,感觉比外面热一些,这温度要持续到下两台烟叶的叶尖和叶边开始变黄。变黄中期:“小中火”,火焰往上蹿,温度上升至摄氏35度。这时可做开风洞和气洞,进行排湿。烟叶也稍变软变黄。变黄后期:“小大火”,着火面一市尺见方大,火焰往上蹿,待温度上升至摄氏39度时,渐开风洞、气洞排湿。这种火力保持到下两台烟叶大部分变软变黄八成左右为止。(2)定色期间。中火定色期是烘烤过程中决定烟叶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十分重视。定色初期,下两台烟叶柔软如绸,完全变黄,开始勾尖卷边。定色中期:主脉变软发出腥味时,烤房中水蒸气最大,火力应步步紧通,使火焰进入大龙内照红半条龙,下两台烟叶干燥三成至四成时结束。定色后期:继续加大火力,全开风洞气窗排湿,这种火力保持到全炉烟叶肉完全干燥,只有主脉未干,叶片卷缩、拖条呈半月形。(3)大火干筋期。干筋初期,全开风洞气窗排湿,加大火力,大筋干燥一半上下为止。干筋后期:大火满堂红,持续这种火力,至全部烟叶80%以上的大筋干燥时为止。有这样的烘烤经验,玉溪烟叶质量的提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玉溪的烟农,聪明才智在烤烟生产中发挥到了极点,总结出了很有特点的谚语,不失为一份来自最底层的文化财富。比如在气象方面,有这样的谚语:“云朝东,有雨变成风;云朝西,出门披蓑衣。云朝南,有雨下不长;云朝北,有雨下到黑。”“天上起黄丝、三五日内风嘶嘶;天上黑丝起,三五日内有大雨。”“早上乌云送日头,当天大雨要临头。白云抱着黑云行,天阴下雨不会晴。”“北边雷声响,下的河水淌。”“惊蛰听雷响,当年粮满仓。”在水利方面,谚语是这样说的:“水是庄稼娘,有水就有粮。若要庄稼好,水是第一宝。今年水满塘,明年粮满仓。种田不修塘,好比儿无娘。修好塘和坝,旱涝都不怕。十月雨绵绵,高山也是田。”在育苗方面谚语是这样说的:“若要烟叶好,选地第一宝,选地选不好,工夫白花了。”“烤烟育苗巧不巧,铺好火土是一宝。”“小小烟苗四寸长,敦敦实实肥又壮,营养土方二寸宽,抗旱保苗能增产。”在节令方面,谚语道:“十年早烟年年好,正叶早熟杈叶保,清明开始栽十五,立夏坚决把尾扫。”“早播早栽一碗油,迟播迟栽啃骨头。”“立夏栽烟笑,小满栽烟妙,芒种栽烟叫。”在施肥方面的谚语有:“千斤丰产施四万,烟株整齐棵棵壮。底肥施足追肥早,确保高产质量好。”在管理方面,谚语又是这样说的:“头道浅,二道深,三道不浅不深不伤根。”“大田管理内容宽,查塘补缺第一关,抗旱防涝无病虫,中耕培土保增产。”“顶无烟花腰无杈,下无黄叶,沟无积水,墒无杂草。”“封顶不见花,见花质量差。”在采摘烘烤方面,又是这样说的:“采烟如抢宝,过时如粪草。烟叶采不好,神仙难烤好。”“采烟是师傅,烤烟是徒弟。”“小火一点红,中火半条龙,大火满堂红。”“烤烟是火中取宝,烤得好一炉宝,烤不好一炉草。”“吃饭靠种田,穿用靠栽烟。”“若要富,栽棵烤烟摇钱树。”这样丰富的烤烟谚语,实在举不胜举。我们只能如同在花海中采摘鲜花一样,采摘下几串,以说明再现玉溪烟农的智慧,展现玉溪的烤烟文化。

由于玉溪的自然优势和政府烟农的不懈努力,使烤烟质量明显提高,受到外省卷烟企业的青睐。因此,玉溪烤烟除每年供应本地卷烟企业外,还大量调往北京、湖北、广东、河北、哈尔滨、石家庄、许昌、延安等地区,作为提高当地卷烟品质的原料。玉溪烤烟甲天下,此话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