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玉溪三乡论
32017800000020

第20章 四、烟草文化的乐章

玉溪的文化是很丰富的,比如化石文化、青铜文化、傩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使这块土地栩栩生辉,成为古滇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随着玉溪烟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呈现的无限生机,也为烟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于是,在玉溪多样的文化式样中,又新添了一种文化。这就是烟草文化。与诸多文化式样相比,也许烟草文化是最年轻的。我们认真地算一下,大约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更确切地说,烟草文化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好像是最近几年的事。文化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繁荣带来的。烟草文化的出现,同样依附了烟草产业的兴旺。虽然,我们把这一文化现象提出来似乎为时还早了一些,但我们认为玉溪烟草业发展的脚步,始终与文化结伴而行,是相融的。我国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这些年都踏上过玉溪这块土地,留下很多与烟草有关的文字。这些文字,如同动听的乐章,无时无刻不在为玉溪烟草业的发展演奏。

诗作为一种直抒胸臆的文学手段,在烟草业的发展中,为之鼓与呼,产生了一些佳作。这得益于诗人们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深入到这块以烟草而名闻天下的土地,体验生活。他们深深地被这块土地及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所创造的奇迹所感动,深深为人民群众所焕发出来的崭新面貌所感染,拿起笔,为烟草讴歌,写下了动人的诗。也许,对于烟草这个产业,他们并不太陌生。而对于玉溪这块土地,他们充满了好奇和激情。因此,这些诗就有很高的意境,成为烟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由于文化的渗入,由于诗的渗入,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了。

我们看看诗人笔下的“红塔山”、“阿诗玛”是个什么模样。这是著名诗人李瑛于1991年4月光临“红塔笔会”留下的两首诗。对于“红塔山”,李瑛是这样讴歌的:曾经有一座塔/被人们遗忘在风雨里/日影西斜中/我穿过瘦瘦的小路/来寻找它/在叹息和荒冢的尽头/钟不鸣,佛不语/衰草乱云中/闻到一缕苦涩的气息

只在不久前/一群开拓者来到这里/拨开野水闲云/他们要做大地的主人/他们浑身裸露着/嶙峋的钢筋铁骨/他们挽紧胳膊/建设/在艰辛与辣椒和烈酒中成长起来/他们说,这里该是/生长鲜花和水果的地方/该是生长绿油油的烟草的地方/他们让风把每片烟叶轻轻掀起/让充满香味的阳光来发酵和烘烤

他们让古塔投影在肩上/塔影上建起厂房、楼群和花园/让汗珠、俱乐部的灯光和游泳池的水花/辉映出明天/就这样,他们/把贫困和荒瘠变成灰烬/丢进烟缸,然后/把山和山上的红塔高高地举起来/在中国工业的地平线上/使它变成一支火把/或一面旗帜

(这是中国大西南的红土地/红土地上的那座山/山上的那座塔/塔的那颗心/从来想过的/而今,却成为/一片真实的梦/一片美丽的风景)

于是,全中国/从任何地方都能看见/寥廓天地间/耸立着一座/红塔山这是诗人登临红塔山,触景生情,唱出的一曲赞歌,读来十分感人,不仅追溯了红塔山的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颂扬了开拓者创造伟大奇迹的精神和气概,使梦成真,“使之变成一把火”,“或一面旗帜”。应该说,这是红塔山的绝唱。试想,如果这个地方十分平淡,不曾产生一个举世闻名的烟草企业,不曾有孕育烟草文化的环境,就不可能有烟草文化的芽,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诗。

作为诗人,李瑛尽情抒情,还写下了可以同《红塔山》媲美的诗《阿诗玛》:你可看见戴头饰的阿诗玛/劳动在烟田里/你可看见穿筒裙的阿诗玛/劳动在田间里/你可看见那个/勤劳的勇敢的忠于爱情的阿诗玛/她的美丽流盼的眼睛/她的灵巧干练的手指/阿诗玛不是石林里凝固的石头/不是传说和故事/是生活里一首动人的诗/她从没有路的地方走来/她的眼睛/亮得像夜半的星星和露珠/她的歌/像三月的阳光/四月的溪水和五月活泼的小雨/她的笑/是纯净的山茶花/带一缕温馨和柔情/从车间的流水线上轻轻地/流向远方

于是,无论走到哪一个陌生的角落/在千里之外/在万水之外/或隔着茫茫雨雾/或锁着漫漫风雪/都会听见有人深情地唤她/那个生长在西南峡谷里的阿诗玛/那个帽子上两个绣花尖角角的阿诗玛/那个腰间系着有两条彩带子的阿诗玛

燃起一支阿诗玛卷烟/便会看见/她扬起美丽的睫毛向你微笑/便会听见/歌和一个个翠绿的或金黄的故事/从她清白的牙齿后面流出来,以及/那个连父母也不肯告诉的/红果子般的甜甜的心事/她都会一起/悄悄地、悄悄地、悄悄地/说给你听这种田园诗般的意境,将烟与人合一,道出一个鲜活动人的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李瑛的组诗,《红塔山诗抄》,是从另一个角度着笔的。我们摘录其中两首,看看烟草盛开的文化花朵,有多么灿烂。第一首诗是《烟厂花园漫步》诗云:这里不仅有烟/也有花/烟有“红塔山”/“阿诗玛”/“红梅”和“紫云”/花有千姿百态/烟与花双双有名

为国家多创财富的人/最有资格来赏花/或许最会品烟的味觉/欣赏花品也最灵敏

进园时身带烟味/出园时两袖花香/从车间走进自然界/又从自然界投入充实的人生诗写得凝练,将烟与花相融,说的是另一种感受。第二首诗为《工厂宿舍区》。诗道:一级一级向上/一栋高过一栋/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有时艰难,有时快速攀登/工棚早已是旧时的概念/干打垒也是昨日的光荣/也不仅是供人参观的“橱窗”/随便走进一家,都会令人激动

论街道繁华不如上海/论见世面也不如北京/但这里没有北京的大杂院/更没有上海残存的“鸽子笼”如此简练的诗句,描绘出玉溪卷烟企业工人生活变化的图景。

这一首首诗,散发着烟草的芳香,沁醉这块生产烟草的土地。

诗人们的精神创造及其触景生情的吟咏,将玉溪大地涂上鲜亮的色彩,丰富了烟文化的艺术构建,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另一种文化现象,让后人传承。

在烟文化的发展中,散文这种清新淡雅的文学形式,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或者说产业文化的出现,常常是这个地域或这个产业拱现出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现象,吸引大批文化名人慕名而至,敬献华章,逐渐积淀起来的。

在玉溪烟草文化中有着特色鲜明的散文,就是作家们耕耘的结果。

我们在随手阅一些零散的资料时,常常能够发现用散文形式作为基本载体,垒砌起来的烟草文化奇观。我们面对一种新的文化奇观,内心常常是激动的,尽管这种文化奇观的形成历史十分短暂,或者说还有些稚嫩。但作为因地域和产业而发萌的一枝新绿,已经很鼓舞人心了。

在这里,我们不妨欣赏欣赏作家们的华章,给玉溪烟草带来的瑰丽色彩。

著名作家邓刚在《红塔抒怀》中说出到玉溪的感受:“飞机在昆明机场降落后,我们又乘坐汽车直奔玉溪。风尘仆仆地一路狂奔,我几乎连昆明这个春城都没来得及瞟一眼。我想,到烟厂例行公事、走马观花之后,再从容感受春城风光吧。然而,万万想不到玉溪的风光竟使我大开眼界,一座现代化烟厂在我眼前,矗立起一派壮观奇景。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并不繁华的小城运转着全世界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坐落着名震中外的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仅有5000人的工厂,年利税竟达200亿元,这远超过数百万人的大城市上缴利税的总额还多。面对这奇迹中的奇迹,我震惊地感到,我在走近神话。但这不是神话,崭新而古老的红塔山可以作证。站在红塔山上俯瞰玉溪市,一幢幢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新建的厂房,新建的星级酒店,新建的电视塔及各种文化设施,无不展示着红塔集团的辉煌和经济效益。一座默默无闻的城市因一座工厂而闻名天下,这是红塔集团、红塔人的骄傲。”

这段文字是直接感受的结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后面的一段文字中同样说了烟的好处。

邓刚写道:“面对如此壮观的企业,本来就属激动动物的作家们当然会更激动。会吸烟的作家们首先沾沾自喜。他们说吸烟利国利民,今后要发扬吸烟的优良品质,而要大吸特吸,为了国家尽快的致富,宁肯壮烈吸死,也在所不辞!这些烟鬼们扬眉吐气,总算找到吸烟光荣的堂皇借口,一个个简直觉得自己就是为国捐躯的勇士。不但如此,他们还进而上升到新的理论认识,认定吸烟有益于身体健康,特别有益于大脑思维,作家必经吸烟,作家不吸烟绝对写不出好作品!有的作家在激动中升华,从审美角度赞美吸烟,世界上有多少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由于吸烟而风度翩翩,特别在决战前夕,在沉沉思索之时,手指夹一支烟,更显稳重、智慧与高瞻远瞩的气派。如果没有烟,决没有那种令人倾慕的美感。在诸多激动的包围中,我惭愧无比,深感自己不会吸烟是犯了大错误,今后必须痛改前非,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地吸烟,而且要动员和号召我的亲友我的同事我的邻居我所有认识的人吸烟。”

邓刚对吸烟作了很好的描绘,有的地方虽有偏颇,但就对烟文化产生的环境来论,也说得恰到好处。烟作为有害健康的特殊产品,是不允许做广告的,然而经过作家的表述,就变得有文化味了,就有了通畅的传播渠道。

与邓刚相比,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雷达虽然已经戒烟,但曾经有过的30余年的烟龄,使他对烟的感受又是另一番滋味。

他在《玉溪缥缈》一文中写道:“云南烟的名贵、畅销,首先是与云南的烟叶之好分不开的。云南烟叶为什么好呢?因为云南高原的土壤是酸性土壤,这本身就有利于烟叶生长,而它的无与伦比的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适中,特别是一日之内温差大,更是有利于烟碱的积聚和增厚。……如此条件产生的烟叶,能不佳绝天下吗?普洱茶好,云南药材好,‘云腿’好,云烟更好,天何独钟于云南乎?我们在玉溪卷烟厂参观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玉溪卷烟厂所有的香烟都不是当年的烟叶制成的:‘红塔山’用放置了2年半以上的烟叶做,‘阿诗玛’用放置了2年以上的烟叶做,‘红梅’用放置了1年半以上的烟叶来做,这叫做‘自然醇化’……我徜徉在巨大的烟库里,看排排林立的烟的高墙,暗暗呼吸着正在‘醇化’中缥缈的烟香,有种喝了酒后沉沉欲醉的感觉。”

这段文字将云南写得无限美好,不仅给烟做广告,还连云南的其他物产也顺便颂扬了。

作为一名老烟客,已故作家汪曾祺对烟的认识更是入木三分,不信读读他写的《烟赋》,就会一目了然。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抽烟,一要过瘾,二要绵软。这本来是一对矛盾,但是配方得当,可以兼顾。如果要对卷烟加以评品,我于‘红塔山’得一字,曰:‘醇’。”又说:“对烟的评价是最具群众性的,最公平的。卷烟不像酒一样搞评比。我们国家是不允许卷烟作广告的。现在既不像过去的美丽牌在申报和新闻报上作整幅的广告:‘有美皆备,无丽费臻’,也不能像克莱文·A一样借重梅兰芳的声誉,宣传这种烟对噪音无害。卷烟的声誉,全靠质量,靠烟民的口碑。北京人有言:‘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就来’。这是假不得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红塔山之赢得声誉,岂虚然哉!”说得如此精道,真乃字字珠玑。

像这样由于名家创作的关于玉溪烟草的美文,还有很多,我们不再一一摘录和列举。

正是这些美文给本来缺少文化味的玉溪烟草筑起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形成烟草文化的基础和灵魂,为烟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了有益的铺垫。

由诗及散文而承载的玉溪烟草文化,仅仅是个开始。而这个开始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当然,一个地域文化和产业文化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几篇美文几首诗的作为。但如果少了这些文字,尽管香烟飘万里,要触摸到它的灵魂,咀嚼出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恐怕是很困难的。

世界烟草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

玉溪烟草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

这一点,玉溪人已经认识到了,并审时度势,构建了烟草文化发展的极好氛围。这在全国,已经大步走在前面了。

说到烟草文化,除了诗及散文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以那座红塔为标志,而拓展的文化。红塔集团之名,是源于那座红塔;驰名品牌香烟“红塔山”,仍然源自那座红塔。红塔也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经成了一个走出企业的卓越文化标志。按理说,在中国版图上,这座塔与许多历史名塔相比,其知名度及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论的。有关它的文字记载,我们只能在一些乡土书上才能找到。关于“红塔”作为一个品牌被认知,最初出现于《玉溪报》的文学副刊。这个副刊就叫“红塔”,而且刊载了许多精致的文学作品,被许多读者所认同,有些作家还是从这里起步。然后,红塔集团组建时用了塔名;玉溪地改市,原县级玉溪市也改为红塔区。“红塔”之名为什么在短期之内受到了如此青睐,大概是能够带来吉祥的原因吧。这座塔其实并不古老,始建于元代。元代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蒙古人在公元1234年灭金后,先征服“西南诸蕃”,然后又东进,继而北上灭南宋,改写了中国历史。云南也由此建行省。蒙古人在云南留下的建筑本来就不多,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建筑已随之消失了。在玉溪,属于元代历史遗迹的建筑,在曲陀关还有几处,但年久失修,已经是断壁残垣。红塔山上的红塔算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七层八角,不是很巍峨挺拔,周围已无建筑依附,孤零零的一座。不似我们见过的西安、杭州、开封的一些塔,都依附于规模宏大的古老寺院,且是在闹市中,时时享受着人间烟火,焕发着一种宗教神秘色彩。但是,这些塔不似玉溪红塔那样富有现代精神,成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象征和动力。塔为红色,在中国极少见。而这座红塔,据说原本是白色的,是修葺者改变了它的本真。这种改变虽然是形式上的,但却涉及了一些国人的理念,使其更加像高原的太阳一样,充满着热烈的潜质。谁也没有想到,改变了的红塔能够在许多年之后,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带来福音。于是,一种以红塔为标识的“红塔山”牌卷烟,仅仅品牌价值就达到了400多亿元。红塔集团经过含辛茹苦的发展,不断奋发进取,终于在世界烟草巨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亚洲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一座普通的塔,由此变得不普通了,成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种创造力的象征,或者说云南人、玉溪人走向新世纪的象征。红塔形象变得高大丰满了,而且有足够的理由昂首屹立于中国大地上,屹立于改革开放的前头,比任何一座古塔更有时代特色。纵观“红塔山”商标文化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事实上,这种商标文化的发展,饱含了各个时期企业发展的理念,我们切不可孤立看之。但每一阶段商标变化的焦点,都集中于红塔的表现形式上。第一阶段,设计者对商标上的红塔虽然作了艺术处理,但写实的成分还特别突出。严格说来,作为一个产品的商标,还存在许多不足,还缺乏商品文化理念的再现。当然,这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有关,与设计者的形象思维有关。第二阶段,采用CI新技术设计。这是红塔集团实施名牌战略构想,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次设计的红塔图形发生了变化,整个图形呈方形,显得十分紧凑,图形中红塔居中,且是空的,下端没有封合。用以构成标识的线条也十分均匀,并无轻重之感,倒也形象、协调。那么,这个标识有什么文化特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看到文字解释,只是听到口头传闻,说这个图形套叠两个“塔”,有些佛义。不说不太明了,说了一看似乎还真是那么回事。这是不是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要用一种佛文化溶铸其中,预示某种前景呢?或者说要受到一种来自冥冥之中的护佑?这就不得而知。但这个标识,无论从构图上或者视角艺术上,都要成熟得多。在构图上,讲究匀称,讲究技法。在艺术处理上,讲究意象表述,扩张内涵。这与第一阶段设计的标识相比,是进步了。第三阶段,恰逢步入新千年的良好时机,整个世界都在万象更新中显示出勃勃生机。

为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和我国即将跨入世贸组织的良机,关于标识的一个新的构想又实施了。这是一个走向世界的标识,在构图上完全与前两个不同,看不到写实手法,运用的是完全艺术化了的处理方式。这个标识十分抽象,作为整个标识焦点的“塔”,是用流畅的甚至有些恣肆的笔法一挥而就,由上自下有序循环五个隐蔽的“螺旋式”结构,显得很有动感,很有霸气。且“塔”的色彩,仍然用了中国的传统色调——红色,象征着吉祥。这个构图,倒让我们想起青岛市政府广场上的那个名为“激情五月”的雕塑。这是青岛十大雕塑之一。这个雕塑十分有特色,上下皆小,中间饱满,酷似圆锥体,而通体则是用条状钢铁从下而上螺旋式盘绕,使用的色调为红色。乍一看以为这个雕塑十分简单,似一火炬,但围着它走一圈,细想所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周围的环境,实在适合这个雕塑的存在:一方是很壮观的市政府办公楼,两侧是很别致的建筑,与市政府办公楼对应的则是蓝色的大海,而且建筑与雕塑之间有相当的距离。这使得这个雕塑有足够的空间热情奔放、激情燃烧。我们不太清楚新设计的标识与青岛这个雕塑是否不谋而合。青岛是一座开放型的城市,需要激情面向海洋。而玉溪的卷烟,也需要激情面向世界。这个创意如出一辙,只是在具体设计上,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我们如此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就是要说明一个标识的世界性意味着什么?这种文化被世界接纳了意味着什么?对这个新的标识的具体解释,我们也许说得不到位,甚至还会出现游离,但作为一种文化介入,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目的已经达到了。还是来看看发表者的意见吧。他是作了四个方面的解释的:“(1)标志上部西洋折笔线条与下部中国传统书法笔势融为一体,代表红塔立足中华,迈向世界的目标;(2)五笔转折勾勒出凝练的塔层,代表企业面向21世纪的五大核心战略,宣告今日红塔已跨入多元化的时代,抒发企业迈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决心和信心;(3)标志以‘中国红’为主色,标志华夏文化底蕴,金黄的色彩象征大地丰收,代表红塔雄厚的企业实力和走过的辉煌历程;(4)标志突破性的视角构成,象征红塔人求新求变、面向国际与未来,突破自我,勇于迎接挑战的决心。”这个解释令人信服。其实,这个标识中承载的文化理念,红塔人已经感悟到了。2000年7月1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红塔人不会忘记。这一天,经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批准,由玉溪红塔集团、香港中美烟草公司和克利斯多夫·牛顿先生其同出资组建的“红塔瑞士有限公司”,在瑞士日内瓦湖东岸城市蒙特成立了。这是红塔集团卷烟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一笔,大展宏图最重要的乐章。从这时开始,红塔集团进入欧美烟草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地处红土高原且已闻名国内的红塔集团,将民族工业的旗帜插到了瑞士。中国的红塔,云南的红塔,玉溪的红塔,不仅是一种商品走向,而且是文化渗透,赫然屹立于湛蓝色的海天之间。红塔瑞士有限公司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组合,因而它所显示出的力量和精神也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在于中方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文化传统,在于外方的敬业精神和把握市场的能力,相互融汇所形成的纽带。玉溪的卷烟制品,通过这条纽带输送到国际市场。到2000年底,红塔瑞士有限公司开辟市场,已经将2万件全英文标识的新品牌烟销出。2001年,他们销售的目标是10万件,2002年达到20万件,2003年力争50万件。那个最新设计的符合于欧美人意念的红塔标识,随着产品的畅销,也将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文化与烟草同步发展,玉溪作为“云烟之乡”,就更名符其实了。

这是中国的骄傲,云南的骄傲,玉溪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