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核心论点:对未来智能工具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智能自治的设备,其系统尝试推断人的意图;另一个是系统强化设备,为人提供有用的工具。而某一个系统到底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从前面智能之家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未来的智能工具研究的两个不同方向:一个是智能自治的设备,其系统尝试推断人的意图;另一个是系统强化设备,为人提供有用的工具,但让人来决定这些工具什么时候在哪里被使用。两个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强化设备的优点在于它们把是否要做某件事情的决定权留给人。这样,我们可以决定使用或不使用它们,使用那些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功能,忽略那些没有帮助的功能。不仅如此,因为这些设备能自动适应人的不同需求,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功能。那么,人们就可以使用不同技术的混合体来满足他们的生活形态和需求了。
帮助人们去完成那些枯燥的、危险的工作,或是那些脏活,自动化设备会很有用。没有它们有些任务无法完成。试想在危险环境下的搜救行动,比如,在严重地震、火灾或爆炸之后进入建筑碎石瓦砾中的搜救行动。何况,在人们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有人能帮我们完成任务总是非常好的,即使这是一个机器。
但就目前来看,还不是所有的任务都适合被自动化。丹佛机场试图用自动化系统管理行李,却以失败告终。纽约时报的相关评论文章的标题这样写道:“自动化在图纸上看起来总是很好的……但有时候人力还是必需的,”文章中指出,这个系统以“毁坏和乱置进入该系统的大量行李”很快就臭名远扬。耗资上亿美元,经过10年的持续探索,机场决定放弃并拆除这个系统。
虽然丹佛机场的自动化尝试在图纸上看来简明直接,但相应技术还未成熟。乘客的行李形状各异,系统将它们随意地放到系统的传送带上,然后将它们传送到很多不同的航班或行李运送系统上。其目的地以条形码的形式被标记在行李标签上,但那些标签经常被弯折、撕断,并且经常跑到把手、行李带或者其他行李后面。在这个任务里,系统面临太多还不能解决的无规则性和未知。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这个机场,航站楼间运送乘客的往返列车是完全自动化的。它们运行得非常流畅且高效。这个系统相对于失败的行李管理系统,不同之处在于环境和任务,而不是机器的智能性。每一件行李都是特异的。但对不同的往返列车来说,路线是完全固定且事先设定好的。列车沿着轨道行进,不需要控制方向。系统只需要决定列车应该什么时候以多大速度行进就可以了。简单的感应装置就能够测定是否有人站在门口。当环境因素稳定,对任务的定义恰当,对机器的敏捷性要求不高,意外情况发生较少时,那么自动化确实容易实现。在这样的条件下,自动化运行顺畅高效,并且能造福所有人。
Shoshana Zuboff是哈佛商学院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分析了自动化对一家工厂的影响。自动化设备彻底改变了工人的生产作业方式。一方面,工人不再直接体验生产过程。而以前,工人接触并操控机器,闻得到蒸汽与烟的味道,听得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声音。工人能根据自己的五官感知,从这些反馈中判断某一生产步骤是否正常;但现在工人们坐在有空调的隔音操控室里,完全根据刻度表来了解和监控生产过程。尽管这一改变确实提高了生产速度和操作的一致性。工人本能够凭借多年的经验有效地预测和修正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自动化将工人与生产隔离,这些经验无法发挥效用了。对工厂来说,这确实是一大损失。
另一方面,电脑化的操作设备赋予了工人强大的能力。以前,工人对工厂的运作情况以及他们的表现如何影响工厂效应的所知有限。现在,电脑让工人了解工厂的整体运作状况。这样工人就能够从一个全局的角度了解他们的表现对工厂有何贡献。通过结合车间操作的实际经验与自动化设备提供的信息,工人们能够站在自身立场与中层与高层领导沟通,Zuboff提出了“信息化”这个词,来描绘自动化增加了工人接收信息的渠道这一现象:工人们被信息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