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
32034600000003

第3章 时间与季节(2)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

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

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

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

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疑不决,

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

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

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

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

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

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萧杀,

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

你把夏季的礼品拿出来,

无论是蜂蜜,是果品,是酒,

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

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

你拿一本小说躺在床上,

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

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

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

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

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

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梦,

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

在马房隔壁的小土屋里,

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

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

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

高高低低围着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

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

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

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

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北风在电线上朝他们呼唤,

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

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

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

【短评】

季节作为人生的隐喻,在《冬天》这首诗里表现得最为鲜明:冬天→晚年。人生来到了暮年,犹如季节来到了冬天。从阅读感受来看,第一节每一段的末尾,我觉得可以连起来读,理解诗人对人生到了冬天的递进理解:“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虽然已经到了冬天,但生命仍在跳动,还有乐趣,诗人通过对故人、亲友的回忆,来感受人生的温暖。

冬天的肃杀,常常被用来比喻政治、社会严酷的现状。

诗的第二节,这个时候春天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而“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这种连生命的激情都不再的世界,是令人感到苦闷的。

在第三节,诗人继续对冬天和冬天的世界进行思考,我们还是可以把每段的末尾行连在一起读:“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可以由此看到冬天给人带来了多么可怕的感受。这个冬天,不仅是自然界的冬天,更是人身处其中的社会、政治状况的冬天。

第四节不再谈论冬天的肃杀,而是描写了一幅犹如俄罗斯画家笔下的自然生活景象。虽然冬天来了,人们的生活仍然是那样自然、有序。诗人不喊口号,他对语言的洁净有自己的敏感和高要求,对诗性更加尊重。因此,他选择对自然进行叙事,避免了那些空洞的词汇,以及这些词汇带来的思想的苍白。

【阅读与理解】

穆旦创作的诗歌,是现代汉语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上世纪30年代末,穆旦已经成为当时的优秀诗人。经历时代灾难、个人困苦,沧桑沉淀在诗人心中结而为珠,化成诗歌里的精妙句子。这些诗歌在创作时还不能发表,因此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直接而质朴的感受。“文革”结束,这些诗歌可以发表时,穆旦先生已经去世了。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些诗写在政治口号和政治术语漫天飞而成为日常生活话语的时期,但穆旦先生以独特的语言锐感,避开了这些陈词暗礁,而保持了诗歌与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对比当时的万马齐喑,穆旦先生的这种创作热情与诗歌尊严,都尤为值得致敬。

穆旦原名查良铮,祖父为清末官僚,家中藏书多为清初大儒查慎行所著。穆旦6岁发表习作,11岁考入南开中学并开始诗歌创作。他将“查良铮”中的“查”姓上下拆分,得“慕旦”或“穆旦”之名,16岁第一次以“穆旦”为名发表随笔《梦》。1938年2月,在闻一多、曾昭抡、李继桐等教授的带领下,穆旦与两百多名师生组成“步行团”,历时69天,跨越湘黔滇三省抵达昆明。1942年2月,穆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随杜聿明将军的第五军前往缅甸战场担任翻译。残酷战斗之后,第五军被迫退入野人山,亡命热带雨林,一路上忍受饥饿,最后抵达印度,差点因“饥饿之后的过饱而死去”。穆旦曾写下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对那次残酷的远征战争进行祭奠。其中一句“森林: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读来极其震撼。这首诗把自然与人进行对比,那亘古沉寂的自然,因为人的来临而被惊动了。这些人不是来森林里成为森林之子的,而是从遥远之处来到这里,成为杀戮者和被杀戮者的。后面这句森林之语令人震惊:“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太壮烈了,以至于到了无声的地步。

历经苦难的穆旦,真正的苦难尚未开始。1949年,穆旦由曼谷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文学、俄罗斯文学。1949年12月23日,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生物的周与良结婚。1953年从国外回来,穆旦的岳父周叔弢是当时天津市的副市长,穆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57年,穆旦发表诗歌《九十九家争鸣记》,并进行检讨。1966年,“文革”开始,穆旦全家被“扫地”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68年,穆旦进“牛棚”,夫人周与良也因“美国特务嫌疑”,被隔离审查。1969年,成为“牛鬼蛇神”的穆旦,曾跑了几十里路去看同为“牛鬼蛇神”的妻子周与良。

1972年,穆旦回到了南开大学,继续埋头于新的翻译及修改以前的译著。1976年7月,他因摔倒而引起右腿股骨颈骨折,忍痛继续从事普希金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在医院治疗时突发心脏病去世。死前,穆旦作《冥想》诗:“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史家来新夏说穆旦自美国回归祖国的20几年,“几乎没有一天舒心日子,主观的向往和客观的反馈,反差太大,不论做什么样的诠释,穆旦终归是一个悲剧人物。”

本小辑所选穆旦的《四季组诗》是他创作于暮年的作品,他写完这些诗,就去世了。

读这篇《四季组诗》能感受到一名卓越诗人的内在顽强,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他的诗歌里没有一句陈词滥调,没有一句政治口号,不高呼,不效忠。一名卓越的诗人,即便经历了非人的世界,他唯一效忠的仍是诗歌与自己的内心。

从春天开始的季节描写,是这一组诗的特点。我们也不妨看成是诗人自己一生的总结,也不妨看成是整个时代变化的痕迹。但诗歌仍然允许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和阐释,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思考】

作为一个抽象之物,又作为自然中最鲜明的意象,很多人写过“季节”,但很难写好。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与经验来把具体的意象注入抽象的世界中,让诗歌充满血液与张力,这是很常用的手法。结合自己的特殊心境,也有诗人会把“肃杀”的冬天写得晶莹可爱、洁白纯净。诗歌的视野需要变化,情感也需要变化。如果有人写雾霾笼罩的春天呢?那就不会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了。

写诗也一样:结合个人真正感受,用鲜活语言表达。

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女诗人、作家、建筑学家,上世纪30年代初,与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短评】

林徽因这首诗流传甚广。因其纯美、活力、干净、直接,这首诗直达人心。而“四月天”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词,对那些美好,以及美好到无以名状的事物,这样说起来是很美、很纯美。相比之下,“五月天”就略乏柔性,走向刚猛一路了。

四月的天有各种美好的事物,都是刚刚好,已经长到了有型有样,有热情有温柔,不像三月那么嫩、那么弱,也不像五月那么完整以至于缺乏想象空间。林徽因正是抓住了“四月天”这个特殊的时期,用了各种美好的事物来不断吟诵四月的天,如“云烟”“轻灵”“光艳”“娉婷”“天真”“鹅黄”“新鲜”“放芽”“白莲”“呢喃”等,这种直接堆叠的手法,通过意象繁复来实现诗人心中畅想的美好世界。这世界是理想的,是诗人心情极佳时写出来的。在忧郁心情下,四月又可能是另一种景物。这就是诗人与诗境情景交融的结果。这首诗三句一段,结构工整,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

对一首诗有多方面理解,这首诗可以理解为对爱人的赞美,也可以用来赞颂可爱的孩子。

八月的忧愁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田里一条窄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短评】

写过“四月天”之后,林徽因又写“八月天”,女诗人对季节与时间的敏感,原与别人不同。她抓的都是季节在变化中的特殊时刻。“四月天”的明净与欣悦,到“八月天”要被一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愁绪渐渐笼盖了。八月是盛夏,在暑热天气中,各种作物都走向自己的顶点,庄稼、瓜果,都在成熟,而盛极而衰是诗人感知得到的规律,也是诗人长期咏叹的特殊现象。“水塘”“高粱”“田垄”“山岗”“羊群”“树荫”“瓜果”这些事物和景物,都是八月的独特呈现。对比里尔克的《秋日》可知不同诗人对同样季节的不同感受。在里尔克那里,初秋的葡萄过几天就要成熟了,“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这是诗人对季节变化的顺应,带着淡淡的欣悦,并不过于悲伤或欢快。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流派之一“新月派”的重要成员。“新月派”提倡超功利、表现自我,提倡健康与尊严的“纯诗”写作,“新月派”的领袖闻一多曾归纳新诗要达到三个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这首诗中,林徽因采用了与上一首不同的押韵方式,每节都是一、三押韵,二、四押韵,还竟然加上了平仄对比,而让整首诗在节奏上朗朗上口。

秋天,这秋天

这是秋天,秋天,

风还该是温软;

太阳仍笑着那微笑,

闪着金银,夸耀

他实在无多了的

最奢侈的早晚!

这里那里,在这秋天,

斑彩错置到各处

山野,和枝叶中间,

像醉了的蝴蝶,或是

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

缤纷降落到地面上。

这时候心得像歌曲,

由山泉的水光里闪动,

浮出珠沫,溅开

山石的喉嗓唱。

这时候满腔的热情

全是你的,秋天懂得,

秋天懂得那狂放,——

秋天爱的是那不经意

不经意的凌乱!

但是秋天,这秋天,

他撑着梦一般的喜筵,

不为的是你的欢欣:

他撒开手,一掬璎珞,

一把落花似的幻变,

还为的是那不定的

悲哀,归根儿蒂结住

在这人生的中心!

一阵萧萧的风,起自

昨夜西窗的外沿,

摇着梧桐树哭。——

起始你怀疑着:

荷叶还没有残败;

小划子停在水流中间;

夏夜的细语,夹着虫鸣,

还信得过仍然偎着

耳朵旁温甜;

但是梧桐叶带来桂花香,

已打到灯盏的光前。

一切都两样了,他闪一闪说,

只要一夜的风,一夜的幻变。

冷雾迷住我的两眼,

在这样的深秋里,

你又同谁争?现实的背面

是不是现实,荒诞的,

果属不可信的虚妄?

疑问抵不住简单的残酷,

再别要悯惜流血的哀惶,

趁一次里,要认清

造物更是摧毁的工匠。

信仰只一细炷香,

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

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

如果你忘不掉,忘不掉

那同听过的鸟啼;

同看过的花好,信仰

该在过往的中间安睡。……

秋天的骄傲是果实,

不是萌芽,——生命不容你

不献出你积累的馨芳;

交出受过光热的每一层颜色;

点点沥尽你最难堪的酸怆。

这时候,

切不用哭泣;或是呼唤;

更用不着闭上眼祈祷;

(向着将来的将来空等盼);

只要低低的,在静里,低下去

已困倦的头来承受,——承受

这叶落了的秋天

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

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短评】

从“四月天”到“八月天”到“深秋”,林徽因的情感在不断变化,把这三首诗特意挑选出来放在一起阅读,比分开各自看更有意思。这也能看到情绪和季节变换之间的相应对位。

29岁的林徽因正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远没有到自己人生的秋天,她所感的是诗人特殊的“伤秋”,是情感的悲伤,是失去爱人的痛悼。

这首诗作于1933年11月中旬,是林徽因纪念曾经的爱人、挚友和诗歌领路人徐志摩飞机失事两周年写的——林徽因游历英国时遇见徐志摩,得到过徐志摩的悉心指点,两人萌生了深挚的感情。后来,两人虽各有所属,关系仍然很好。徐志摩英年早逝给林徽因带来极深的伤痛,她在给沈从文的信里说:“十一月的日子我最消化不了,听听风,知道枫叶又凋零不堪只想哭。”

林徽因借此对生命与死亡进行思考:“荷叶还没有残败;/小划子停在水流中间”,但是 “一切都两样了,他闪一闪说,/只要一夜的风,一夜的幻变”。秋天的来临带来了令人痛苦的悲伤。对事物不变的表象,她有特殊的不信任,这种感受是因为绵绵不绝的怀念带来的——“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

1937年——徐志摩坠机6年后,林徽因写的另一首诗《红叶里的信念》里,仍然流露出很强的怀念色彩,但这时的她已经不再停留于怀念了,有些印迹会随时间而淡,但记忆不会,有爱的记忆更不会。

红叶里的信念

年年不是要看西山的红叶,

谁敢看西山红叶?不是

要听异样的鸟鸣,停在

那一个静幽的树枝头,

是脚步不能自已的走——

走,迈向理想的山坳子

寻觅从未曾寻着的梦:

一茎梦里的花,一种香,

斜阳四处挂着,风吹动,

转向白云,小小一角高楼。

钟声已在脚下,松同松

并立着等候,山野已然

百般渲染豪侈的深秋。

梦在哪里,你的一缕笑,

一句话,在云浪中寻遍

不知落到哪一处?流水已经

渐渐的清寒,载着落叶

穿过空的石桥,白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