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
32034600000006

第6章 时间与季节(5)

在诗人心中,“九月”这个特定的季节,并无特别的目标可以设定,如同盲人穿过麦田,只是闻到了荞麦的“寓言中的清香”,但很难说你真的认识到了这麦田到底是什么,九月又到底在哪里开始。或许,“九月”与对过去的记忆有关:“二十年前的天空/滑过读书少年的侧影”。记忆再深入,“林中有一块空地/揉碎的花瓣纷纷散落”,凸显出诗人的某些忧伤记忆,包括母亲,包括旧时期的人物、景象。这里,意象的集中,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忧伤。不必特别去读解这种忧伤是什么,九月是忧伤的季节,可能跟诗人的人生际遇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亲人的离去。

走向冬天

树叶发出的声音,变了

腐烂的果核,刺痛路人的双眼

昔日晾晒谷粒的红房屋顶上

小虫精亮的尸首,堆积成秋天的内容

秋意,在准备过冬的呢大衣上刷着

菌类,已从朽坏的棺木上走向冬天

阳光下的少年,已变得丑陋

大理石父母,高声哭泣:

水在井下经过时

犁,已烂在地里

铁在铁匠手中弯曲时

收割人把弯刀搂向自己怀中

结伴送葬的人醉得东摇西晃

五月麦浪的翻译声,已是这般久远

树木,望着准备把她们嫁走的远方

牛群,用憋住粪便的姿态抵制天穹的移动……

1989年

【短评】

在季节隐喻的运用上,“冬天”是一年的终结,也是人生末端的比喻。而冬天的寒冷、萧瑟,也可以暗示人生的悲怆。所以,诗歌里的意象呈现的都是死亡的气息:腐烂的果核、小虫的尸首、朽坏的棺木、少年的丑陋、父母的死亡(大理石的隐喻)——“水在井下经过时/犁,已烂在地里”。这一切都暗示着终结,季节的终结,人生的终结。

【阅读与理解】

多多的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秋天(九月)和冬天,不同的季节,带来不同的个人感受。但总体来说,多多的诗风是阴郁的、犹疑的。诗中描写的世界、外在的景物,不仅不能给诗人带来慰藉,反而使他感到慌张,甚至惊恐。秋天通常象征着收获,金秋的景色在《九月》这首诗里,呈现出的是对20年前的记忆,也暗示着现实世界的坍塌、不可信任。或者说,一次突如其来的死亡,让信任感完全灰飞了。

那个时期,多多一定经历了个人的伤痛。

无需特别读解,也无需寻找底部的特殊意义。能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各种不同感受,就是诗歌的特殊功能。内心的抒发,理想的畅望,对于现实中奔走于物质世界的人来说并不重要,但如果把你关在一个牢里,什么也不能干,甚至没有足够的书籍来阅读,你就会发现,诗歌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一个有诗性的人,会不停地用诗歌来调整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密切自己与过去的关系。这些不同关系的梳理与调整,对人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海子

海子(1964-1989),原名査海生,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査湾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3年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后来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五月的麦地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各自的诗歌

要在麦地里拥抱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

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

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短评】

海子的短诗有一种猛烈的天真和单纯的孤独,并且他常常把个人的孤独放大,而成为整个世界的孤独。这种做法,让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渗透力,很容易打动读者柔软的内心,激发读者对自己孤独、记忆、人生的联想。例如这首诗,把背景放在乡村的五月,一个春天已经深刻的时期,麦子已经长出来,乡村飘满了各种好的气息。兄弟们坐在一起,拥抱、背诗,并且一个人的孤独映照了整个世界:“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把季节和人生对应起来,并且潜入季节的背后,放大了诗人的孤独:“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这样,诗人就成了大地上几乎唯一的幸存者,孤独的幸存者。这样,海子的诗歌,总是具有某种自我圣洁的功能。

七月不远

——给青海湖 请熄灭我的爱情

七月不远

性别的诞生不远

爱情不远——马鼻子下

湖泊含盐

因此青海湖不远

湖畔一捆捆蜂箱

使我显得凄凄迷人

青草开满鲜花。

青海湖上

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

(因此 天堂的马匹不远)

我就是那个情种:诗中吟唱的野花

天堂的马肚子里唯一含毒的野花

(青海湖 请熄灭我的爱情!)

野花青梗不远 医箱内古老姓氏不远

(其他的浪子 治好了疾病

已回原籍 我这就想去见你们)

因此爬山涉水死亡不远

骨骼挂遍我身体

如同蓝色水上的树枝

啊! 青海湖 暮色苍茫的水面

一切如在眼前!

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

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

只剩下青海湖 这宝石的尸体

暮色苍茫的水面

【短评】

海子的短促而天才的一生,被他猛烈的孤独诗歌点燃,包括被爱情遗弃的孤独世界。在他的诗里,总有一种极其强硬的个人独坐整个世界,而且要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的感觉。海子擅于用庞大的事物来映衬个人的孤独,例如本诗中的“青海湖”,并且强行产生好句:“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而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凌驾众生的位置。他即便孤独,也不跟你分享,他要像“天堂的马匹”一样凌空飞腾。置身如此庞大的境地,诗人的联想变得极其敏锐、尖利,而让孤独与死亡并列,并且融入庞大的外在世界中:“骨骼挂遍我身体/如同蓝色水上的树枝”。这样孤独的生命,在整个庞大的世界中,已经耗尽:“ 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

海子的孤独是庞大的孤独,而且他把庞大的世界拉来为自己献祭。

八月之杯

八月逝去 山峦清晰

河水平滑起伏

此刻才见天空

天空高过往日

有时我想过

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

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

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

一只空杯子 装满了我撕碎的诗行

一只空杯子——可曾听见我的叫喊!

一只空杯子内的父亲啊

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

【短评】

在当代诗人中,海子似乎是对季节、岁月最敏感的。他几乎写过每一个月、每一个季节。七月、八月和九月都写了两首以上的诗。流经我们身体的岁月,没有痕迹,但流经海子身上的岁月,让他深度受伤,甚至支离破碎。

这首诗一开头就境界宏大不凡,“八月逝去,山峦清晰”,很有唐诗的雄浑气势。同样,在如此宏大的世界中,诗人天才地把八月想象为一只杯子——八月之杯——把自己完全装满:“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

我们不必琢磨“一只空杯子”到底象征着什么,也不必追根究底,只是想着这样一个被岁月煎熬的诗人,在岁月中逐渐憔悴,是令人痛心的。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短评】

海子诗歌的秘密之一是把自身所涉及的周边世界遽然放大,他的景物也都是庞然的,如“青海湖”“草原”“明月”“马”,都不是城市里的景物,不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琐碎物件。海子似乎要用庞大的风景来压制内心的孤独,消除庸常生活的折磨,并且跟这样外在的庞大世界交换内心的秘密。但这种交换似乎是无效的,通常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而这些都无法消解个人的孤寂与焦虑,所以,庞大的事物不能给诗人带来安慰,反而让他自我显得更加孤寂。

可以想见,15岁就进入大学,19岁就毕业工作的海子,还在少年时期就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他与他人的交流并不顺畅,而且高傲的孤寂,也阻碍他与庸众的交流。

这一句话,似乎透露了他的内心秘密:“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春天

你迎面走来

冰雪消融

你迎面走来

大地微微颤栗

大地微微颤栗

曾经饱经忧患

在这个节日里

你为什么更加惆怅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酒杯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新娘

野花是我包容新娘

的彩色屋顶

白雪抱你远去

全凭风声默默流逝

春天啊

春天是我的品质

1985年

【短评】

让季节拟人化,让春天成为自我外在的写照,因此,诗人自我扩大,而成为春天、草原、野花的整体秘密。直截了当地写作,让诗句碰面击打,海子的诗歌具有特殊力量:“你迎面走来/冰雪消融/你迎面走来/大地微微颤栗”。这个春天不是其他诗人笔下温和的季节,而是具有猛烈力量、溶解一切,让事物环绕自己的神物。很显然,诗人把自己跟春天互换了。

秋天

你带来水 酒瓶和粮食

秋天 千里内外

树叶安睡大地

果实沉落桶底

发出闷闷声响

让镰刀平放

丰收的草原

秋天的水 上升

直到果实 果实

回声似的对称的乳房

秋天 丰收的篮子

天堂的篮子

盛放——“果实”

病床头刻划的

阿拉伯或恒河

的永久文字

而鱼唱着 梦着 村落

水离开了形状

离开了手

回声

这是两只丰收的篮子 彼此对称

乳房

1986年-1987年

【短评】

这首《秋天》是海子诗歌中难得平和的作品,安静、满足、喜悦的气息在流淌。海子的风格是擅于运用“大词”,即那种统括性、描述性、集合性的名词,如“大地”“果实”“草原”“村落”“天堂”等,并且轻松地消解了这些词原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在诗中显得自然、圆润。他的诗境一直是庞大的,似乎不屑于描写日常生活,不屑于被具体事物所羁绊:“秋天 千里内外/树叶安睡大地/果实沉落桶底/发出闷闷声响”。

海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诗坛,他身上有浓重的理想主义情结,他的诗歌也具有历史主义视野,而脱离具体而微的日常世界。在那个时代,叙事的格局都较为庞大,诗人很少触碰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这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物质匮乏、思想匮乏、人生匮乏,个人生活尚未出现,人们除了政治生活,就是理想生活、爱情生活(包括具体的和虚幻的)。

但在这个秋天,诗人产生了某种爱情滋润的满足感。

【阅读与理解】

在传奇与膜拜中,海子拥有越来越高的声誉,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之后,25年来,他已经成为当代诗歌的一个神灵。他的一些诗句,广为流传,甚至变成房地产商的广告文案,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是很少见的。海子25岁的短暂生命,如一道流星划过天空,但他所创造的诗歌、这些诗歌所营造出来的世界,却如星星般点缀在天空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核心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