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幼儿文学鉴赏
32066900000017

第17章 记后记

我原本打算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只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七年来在我撰写《幼儿文学创作》和《幼儿文学鉴赏》的过程中,给过我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人。我首先要感谢陶仁和高显文两位老师在昭通师专教育系创立之初,别出心裁地为学前教育专业设计出一门新课——“幼儿文学创作与鉴赏”,并很信任地把编写教材的任务交给我完成,使我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爱上幼儿文学;感谢我的丈夫和儿子一直以来给我的鼓励和支持,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使我能心无旁骛、潜心治学;感谢七年来无数次为我恢复电脑系统的赖应忠先生;更要感谢昭通师专领导和科研处同志们的支持,使这本《幼儿文学鉴赏》得以在云南大学出版社顺利出版。

但是,就在前天我收到恩师余斌先生为此书作的序,读到最后先生引用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我不禁潸然泪下。倒不是如余老师所调侃的我真有独上高楼的寂寞。我一直都匍匐在地,匍匐着思考,匍匐着前进。因此,我知道自己的视阈,只看得见自己的脚和脚下的大地,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高度和气魄,“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我是不会有的。但是,七年来我独自耕耘在一片荒原里的孤独却是深刻的。我每天打开电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书稿时,总是习惯性地播放佛教音乐《大悲咒》,也是一遍又一遍。它那纤尘不染、纯净优美的旋律与幼儿文学的纯净美好相得益彰,让我可以心态平和地斟酌语言、理清思路。《大悲咒》不断地沉淀着外面浮躁的空气,安抚我浮躁的心绪。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从来没有仔细地感受过自己内心最柔软的轻疼。

是的,七年了,我在一个闭塞的地方研究“幼儿文学的审美教育”!

我居住在一个连“普九”都成问题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观念极其落后。在有限的幼儿园里,学前教育只是小学教育里拼音和识字教学的前移。即使是这样的学前教育也还只是少数城市儿童能享受的特权,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就连这样落后的学前教育也不能奢望得到。要在学前教育领域提倡幼儿文学的审美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有时,我怅惘地给自己的研究这样定位:就当是对“幼儿文学审美教育”进行的前期调查吧,就当是为以后的幼儿文学审美教育做准备吧。

因为我坚信我现在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就如我在本书的第一章里所阐述的,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乃至终生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将来必定会受到重视。只是在当下,社会现实的趋利潮流促使官方和个人在培养人才时更注重眼前利益,轻视人格塑造和精神培养。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注意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了。据说在外国,名牌大学里学习哲学和各种艺术类学科的学生大多是富家子弟或者家庭经济比较宽裕的,因为这些学科要求人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往往需要厚重的文化积累,而它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必须有坚强的物质后盾,不为衣食而忧才能潜心于做形而上的哲学和艺术研究。而穷人子弟多数选择很实用的理工科,就为大学毕业后可以马上找工作养活自己和家庭。这样看来,精神文明跟物质文明确实息息相关。当下的中国教育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跟我们国家的贫穷有关。穷怕了,大家都希望快快致富,自己快快成为物质上的富翁,子女也最好是这样的富翁!而精神上的富裕与贫穷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问题似乎还不在考虑之内!

我却花七年以及余生的工夫要给孩子们开辟一片精神上的滋养园地,我的孤独就在所难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确实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这确实是我内心深处一种柔软的痛楚!它一旦被触醒,当然得感慨万千,就不是《大悲咒》平和的乐调可以安慰和掩盖的。所以,我就让我的眼泪决堤,冲刷七年来我匍匐在自己脚下的孤独,同时也告慰七年来无数次想逃进世俗,痛快地逍遥的消极情绪!

但是,这是第一次,而且也会仅此一次,那是因为余老师的深切“同情”和鼓励引发的。余老师把写好的序言发给我后,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又不下五次打电话给我修改个别的字词,真是做到字斟句酌!作为著名的评论家,七十多岁的老人,余老师的认真以及对我的特别关爱,让我感佩!为此我很快乐我对幼儿文学的所有付出!而且大多数时候,我都沉浸在幼儿文学给我带来的美好享受里。我也坚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同情”我的努力,呼吁和重视幼儿文学的审美教育。

我会一如既往地微笑着,匍匐在幼儿文学审美教育的园地里,做一个勤奋的垦荒者。

感谢该感谢的一切!

任继敏

2008年12月29日一稿

2009年1月8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