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地方税务局 张进霞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经历了一个渐进渐深、不断发展完善、运行态势日益向好的过程。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添置了大量的电子设备、专业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资产的数量、结构和形式不断变化,如何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等问题更加严峻,笔者认为,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强管好、用好资产的责任感,切实调动起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资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才能不断开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调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主动性提供思想保证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一个单位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我们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提高工作质效的物质载体。资产管理得好,可以准确反映一个单位的管理效果和业绩,杜绝腐败现象,如果管理不善则会造成利用率低下,甚至国有资产流失。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降低行政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管好用好固定资产,达到物尽所需,可以大大节约行政成本。然而在当前行政事业中固定资产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略,这是由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计提减值准备,不能像企业一样直接地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所用,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不受重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薄弱环节,比如有的单位家底不清;有的单位资产闲置和重复购置现象突出;有的单位随意处置资产;有的单位资产价高物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主要是在思想上对国有资产不珍惜、不爱护,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不重视、不严格造成的。只有国有资产使用人员、管理人员都能像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认真负责,充分认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调动起行政事业单位管好资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认识问题应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关键主体”:
一是增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他对资产管理重视与否、重视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是一个单位资产管理的“风向标”。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只注重对财务开支方面有严格的管理,比如对开支权限、开支标准等方面的规定较多且较为具体和明确,在纷繁的工作事务中对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了解得不够全面和及时。为此,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定期听取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情况的汇报,熟悉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了解并研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领导重视这项工作,才能保证亲自抓,把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
二是增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作为具体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在资产管理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有责任督促、落实好各项法规制度并及时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是一个单位的“枢纽”,应起到承上启下、协调各方的作用。但有些财务人员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等现象,对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管、报废、清查等各项具体工作可能不严格履行规定的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为此,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在对财务人员和保管人员的培训中,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业务技能培训齐头并进,相互结合。“德”是搞好资产管理工作的根本,“才”是财会人员搞好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要把育才与育德紧密地结合起来,渗透到培训中去,培养德才兼备的财会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才能使一个单位的资产管理真正做到有人管、认真管、积极管、主动管。
三是增强使用固定资产人员的责任意识。使用人员是固定资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爱护公共财产是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要求,也是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直接体现,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责任人个人品德的水平。有的个人认为资产是公有的,损坏了再买,缺乏对资产的及时维护和保养,导致资产常常“带病”工作,影响工作效率,还导致了资产维修成本的大幅增加和资产使用年限的大幅缩减。为此,要深入宣传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培养大家爱护公共财产的公德心,使每个人爱护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同时,要对资产使用人进行登记,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于爱护资产的行为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对于使用不当造成损坏的进行处罚,以倡树正气,营造良好的资产管理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搞好资产管理,为调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主动性提供前提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就是制度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程序没有理顺,就难以搞好资产管理,更难以调动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制度,创新制度。
(一)强化预算管理,建立资产调剂制度
建立科学统一的资产预算制度,统筹资产的购置、配置与处置行为。结合并适应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一是可以引导各单位、各部门在平时就要不断加强对资产运行状况的分析,科学规划下年度系统需配置资产;二是可以规范采购行为,杜绝腐败和资产价高物廉的现象;三是可以保证资产处置得当,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建立资产调剂制度,对资产使用期限进行大致测算,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项资产明细信息进行记录,对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新购建的资产,首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并且采取激励与惩罚措施相结合,促进资产占有单位及时清理未达到使用期限的闲置资产,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
清产核资的目的是要摸清资产家底,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一是建立定期资产盘查制度。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用;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管理工作规范、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对资产管理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要予以批评,促进管理工作的落实。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度。每年可以确定固定资产的一项大类作为专项审计的对象,对资产使用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既促进资产管理工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度。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提高责任人工作期间的责任意识,防止资产流失。
(三)建立科学的分析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的经济决策、重大的经济问题和重大的建设项目等支出只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后才能付诸实施,才能使死资产创造活效益。目前全省推广应用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就体现了资产管理的科学分析趋势,例如,通过分析,调整公用支出的结构,增加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等,而相应减少办公费、印刷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等支出比例,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办公效率,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三、加强机制建设,切实搞好资产管理的评价和考核,有效激励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动性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企业资产管理指标分析方法,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资产人均占有率、资产增长率、资产使用率、资产闲置率、资产流失率和损毁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应列入单位的日常管理考核,其评价结果与使用单位的下年度资产使用指标、使用单位下年经费部门预算指标挂钩,同时也与领导的业绩挂钩,并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任期内干部的工作考核的评价依据。进一步完善经济奖惩制度,对违规操作,徇私舞弊的行为严肃查处、严格处罚做到责、权、利的对等和统一。
(二)构建有效的监督体系
加强内部监督。在行政事业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下级行政组织或单位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资金收支等业务实施集中核算,对不符合开支标准的票据,可以拒绝报账,使各项资产充分发挥效益。发挥上级行政组织的监督作用。上级行政组织对所属行政组织及单位的资产情况大都比较熟悉,对其实行监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监督先于审计部门的监督,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加强管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可以有效地防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加强社会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要自觉接受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等的监督。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维护经济秩序、鉴证财务报告的社会监督职能。同时可设立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基金,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三)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
首先,要严格执行各项财会法规制度。我国已颁布《会计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财经资产法规和若干会计、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财务资产管理行为已进入法制化轨道。只有严格执行各项会计法规制度,才能保证行政资产的有效运行。其次,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借鉴企业的有关成本控制、商品损耗定额等制度,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建立有利于开展行政工作和促进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一是建立财产物资安全控制制度,使管钱与管物分离、采购与保管分离、保管与发放分离。二是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制度。结合部门预算制度的推行,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加强项目评估,严格按预算办事。对纳入预算的项目,实行定额管理制度,努力增收节支。三是建立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对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考核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抓住关键环节,合理划分资产管理权限,充分调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动性
(一)合理划分资产购置权限
政府集中采购固然能节约一部分行政成本,但在时限上远远不能满足单位使用资产的需求,比如夏季制冷空调,一些临时急需的物品如厨房设备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合理划分资产购置权限,对需求单位在配置固定资产的限额上予以划分,将不足购置限额的一些零星设备和应急设备放权给使用部门,使用部门应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充分考虑工作需要与实际可能,按照采购预算管理的要求执行,将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和购置情况报上级备案。
(二)合理划分资产处置权限
结合实际工作,大胆放权,努力构建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共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机制。为合理划分权限,可以组织力量,充分调研,认真听取各部门意见,在结合实际、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确权,明确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的审批权限,将除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和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外的资产处置事项,设置一定限额授予各主管部门行使,同时报财政部门备案。
(三)合理划分资产收益权限
清产核资、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财政专户,为的是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个人收入与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和掌握的行政权力脱钩,从根本上切断各单位自行发放津补贴资金的来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所谓的多渠道资产和收入无一不是国家的财政投入形成或利用政府公共权力获取的,一股脑儿把各单位的国有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的再分配仍会对各单位的积极性造成挫伤。如何在保持各单位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对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规范管理,就要以促进发挥部门单位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作用为着眼点,对资产处置形成的收益,财政暂不分成,全额返还上缴单位,实行先缴后用,而且收和支的时间间隔较短。这些办法,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吃上“定心丸”,主动参与、主动介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