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32081600000014

第14章 大国地位的重新确立与国家复兴之梦——普京时期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2000年初,普京人主克里姆林宫,俄罗斯开始从国力日益衰落、大国地位每况愈下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从几度选择国家向何处去的战略迷惘中清醒地走出来,国内政治经济局势逐步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俄民众心中又一次燃起对恢复大国地位的期待。作为一个民众支持率居高不下的强势总统,普京担负着国家复兴的重任。他的每一个战略决策都与俄罗斯的命运息息相关,决定着俄罗斯在新世纪初的战略走向、乃至国家的重新崛起。至此,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国家利益的定位与国家实力的认知,务实、灵活地决定国家的内外政策,均衡而有重点地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从而保障国家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确保国家生存与发展安全,进而谋求与本国实力相当的大国地位。

一、把恢复大国地位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目标

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没有比准确的国家定位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了。有了准确的定位,才会有正确的政策,才可能获得正当的利益。所谓国家定位就是指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力量状况、发展需要和国际格局判断,明确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俄罗斯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大国观念。苏联解体后,尽管俄罗斯在对外政策方面经历了从彷徨失望到反思调整的漫长过程,但其追求大国地位的目标始终不变。叶利钦曾在1994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提出“恢复强大的俄国”的目标,1996年6月他在向联邦委员会提交的《总统国家安全咨文》中又提出“恢复大国地位”的国际战略构想。1997年12月俄正式颁布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再次强调,俄罗斯在国际上应发挥与其地位相称的国际作用,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其利益。但由于缺乏对国家实力的准确定位,叶利钦执政后期的俄罗斯出现了一种“大国综合症”:一方面试图使俄走上与世界强国进行全面对抗的老路,另一方面又妄自菲薄,常常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实际上,俄罗斯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仍可发挥世界大国的作用和影响;俄罗斯是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大棋盘”上的重要棋手之一,在欧亚大陆以外的地区,俄罗斯目前不存在重大战略利益,亦难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在独联体次地区范围内,俄罗斯是一个“超级大国”,但正面临世界级超级大国的强大压力和挑战。

关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俄罗斯政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俄罗斯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然是一个大国,其军事实力仍能与美国抗衡,没有俄罗斯的积极协作,全人类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第二种观点则从多极化的角度看待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认为俄应当在未来的多极世界中成为独立的一极,能够在国际事务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力量中心。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俄罗斯应做“有选择参与”的大国,这是有“独立思想库”之称的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俄罗斯应摒弃不切实际的超级大国幻想,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尤其是避免与俄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冲突,有选择地参与国际事务。实践表明,第一种观点影响了叶利钦第二任期的战略选择,后两种观点则对普京第一任期的战略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了普京执政后期,随着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俄罗斯以更加自信和强硬的姿态重返国际舞台,其外交目标已从甘于做地区大国转向争当世界主导性强国。俄外长拉夫罗夫就表示,“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参与或者违背俄罗斯的意志,不管多么重要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与叶利钦不同的是,普京将大国地位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而不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发点。正如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所说,“俄罗斯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可能这是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基于对世界形势和国家实力的清醒认识,在不改变振兴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争取与俄利益相符的大国地位的前提下,普京对叶利钦时期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调整,确立了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现实主义国家安全战略。2000年12月26日,普京在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专访时,对国家战略选择的历史经验做了这样的总结:“在苏联时期,我们使全球人为我们强大的军力和世界政治轴心的作用而感到震惊,但俄罗斯并没有从中获益。10年前,出于某种原因,我们做出了决定(指苏联解体后投靠西方),想让世人从心底里热爱我们,但结果我们也错了。俄罗斯的对外关系必须抛弃帝国野心,同时也必须明确肯定这一点,即了解国家利益的所在和为捍卫国家利益而战。”

普京认为,国家的实力不仅表现在军事方面,更表现在其科技领先地位,使之能够保障人民的高水平生活,能够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在国际舞台上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俄罗斯巨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潜力,以及在欧亚大陆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其必须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向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

普京的强国战略既继承了俄罗斯传统的战略观念,又具有较强的现实色彩。他指出,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地位首先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解决好自己的内部事务。他强调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以提升国家实力,维护国内安全。在对外战略方面,他强调要根据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务实灵活地处理国际事务,如果某些国际方案对俄罗斯没有好处,无论其听起来多么响亮,多么动听,俄罗斯都不应参与。在普京第一任期内,俄罗斯奉行全面收缩的战略,撤出了在古巴和越南的军事基地。但随着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越来越强,近期俄罗斯在中东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上的积极立场就是明显的例证。这再一次验证了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规律:在国力衰微时,俄罗斯往往把视线从国外移到国内,进行内部调整与改革,以积蓄力量;在国力提升时,则极力向外扩充势力范围;在面对强敌压力时,往往采取与第三国联而防之的策略,败则与强敌联手避免受侵害,胜则乘机实施扩张侵略。

二、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体系,谋求大国关系平衡发展俄罗斯多极化思想的提出始于叶利钦第二任期。当时的外长普里马科夫从反对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出发,将反对任何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确保俄罗斯成为多极世界中有分量的一极,作为俄罗斯的基本战略目标和任务。它反映了俄罗斯在丧失超级大国地位之后,不甘心自外于国际社会,力图保持对外影响力的复杂心态。

普京继承和发展了普里马科夫的多极化战略思想。他在本世纪初制定的第一份外交政策文件——《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中指出:“俄罗斯致力于建立能够真实地反映当今世界及其利益多样性的多极国际关系体系”,“建立一个以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及平等伙伴关系为基础的稳定、公正和民主的国际秩序”。其目的是以多极化格局实现世界力量的均衡配置,并凭借复杂的力量结构和多个强国的相互牵制,使自己获得足够的活动空间,巩固俄罗斯作为多极世界中一个有影响的中心的地位,防止出现一国霸权下的、俄不得不屈从的国际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多极化世界,一方面可以缓解霸权主义对俄罗斯的压力,塑造相对安全的环境;另一方面,构筑新国际格局的过程,也是显示俄罗斯大国地位的一种途径。俄罗斯之所以在各种场合显示自己的作用和存在,正是为了争取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为今后的世界大国地位打下基础。

与叶利钦时期不同,普京的多极化主张,淡化了与西方对抗的色,彩,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合作性和预防性特征,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分为下列四个层次: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最佳外部环境:确保在独联体地区的主导地位,建立周边睦邻带,维持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优势;确保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地位,建立多极化国际政治新秩序,确保俄罗斯在世界安全结构中的突出地位;扩大国际联系,积极参与地区事务。普京表示,在捍卫国家利益的时候,俄罗斯将表现出灵活性和伙伴精神,努力寻求与伙伴国家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为本国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根据务实、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对外政策原则,俄罗斯积极谋求大国关系的平衡发展。

首先,根据自身实力调整对美关系。对美关系是俄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普京执政初期,俄罗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有赖于正常的俄美关系的判断,公开承认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和俄美间不平等伙伴关系。普京在坚持俄国家利益优先的前提下,在安全领域和全球事务方面努力与美开展建设性合作,甚至不惜对美做出战略妥协。具体表现有:普京在“9·11”事件发生后首次次允许美军进驻中亚地区,文持以阿富汗战争为核心的美国全球反恐斗争,随后又宣布撤出在越南金兰湾和古巴洛尔德斯的军事基地;以低调、克制的态度回应美国2002年6月退出《反导条约》的战略举动;2002年5月建立与北约的“20国”机制,并以温和冷静的态度对待北约的第二轮东扩;在裁军领域对美做出重大让步,2002年5月与美国缔结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莫斯科条约》;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普京的对美战略妥协政策不同于叶利钦执政早期的亲西方“一边倒”政策。叶利钦幻想通过向西方的“一边倒”使俄罗斯真正地融人西方世界,成为西方民丰世界的一员。而普京则希望通过对美国的战略妥协,重新塑造合作伙伴的形象,打破美国的战略封堵,换取俄美关系的全面稳定,为本国优先发展经济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普京的对美妥协尽管部分改善了俄罗斯的外部环境,但美国遏俄、弱俄的政策并没有改变:北约东扩进程不断加快,很快将扩至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之花在俄罗斯周边四处绽放,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分别发生了政权更迭;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心日益坚定,俄战略核打击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面对美国的全面围堵,国力迅速增长的俄罗斯已不再肯委曲求全,转而对美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制政策。在车臣问题上继续保持强硬态度,坚决打击车臣恐怖势力;利用军事、经济手段加强在外高加索、巾亚以及独联体:其他地区的影响,防止该地区进一步发生“颜色革命”,积极保持对该能源产地和运输通道的控制能力;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反对美国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向俄罗斯施加压力;在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上与美国进行坚决的对抗,强烈批评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错误做法。但是,尽管俄目前对美政策进入了战略反制阶段,但从长远来看,俄罗斯依然谋求对美关系的整体稳定,以为其国内经济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就决定了俄美关系即便在某个时间段、某个领域、某个地区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冷战的冲突,但长期来看仍将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全面的冷战不会重演。

其次,努力寻求与欧洲的对话与合作。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其走向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重大。自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普京上台后,俄大力提升俄欧关系,将其定位为俄对外战略的主要方向之一。俄罗斯领导人多次表示,俄是欧洲国家,它的地缘、经济、历史和文化决定了与欧盟发展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在2003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将加强与欧洲合作和“切实融入欧洲”作为发展与欧洲关系的重点。对此,欧盟也采取了积极回应的姿态。欧盟将俄视为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重要力量,认为“欧洲的安全离不开俄罗斯”。2005年5月10日,俄罗斯和欧盟领导人在莫斯科举行第15次会晤,签署了通向战略伙伴关系的“路线图”协议。双方决定建立俄欧四大统一空间,建设“无裂痕”的欧洲。俄罗斯积极深化发展与德法等老欧洲的关系,试图分化西方世界。俄德在众多领域的合作水平均超过了俄与其他欧洲伙伴的合作程度。但同时,俄欧双方仍在北约和欧盟双东扩及伊朗核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在欧洲看来,欧洲澡盆难以容纳俄罗斯这头欧亚大象。如果接纳俄罗斯加入欧洲大家庭,欧洲大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将受到严峻挑战。俄欧之间仍存在着相当深刻的利益冲突。随着欧盟的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方面的争执仍会时隐时现。

第三,积极拓展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双边军事合作与对话。俄视亚太为“重要利益地区”,积极涉足亚太事务,努力加强与中、印等亚太地区大国的战略协作,以提升俄大国地位。一是继续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巩固和深化中俄关系是俄罗斯亚太外交的重中之重,俄将发展中俄关系视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前提,将中国视为缓解西方压力、维护周边安全和开拓产品市场的重要依赖。二是密切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俄积极加强与印度的军事技术合作,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明确站在印度一方。三是积极介入朝鲜半岛事务。俄认为,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变化对俄罗斯的安全、对它在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重要意义。俄自2003年开始参加六方会谈,进一步巩固了在朝鲜半岛的地位。

三、以独联体为优先方向,建立多种地区安全机制独联体地区在俄罗斯安全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与俄岁斯的生存利益息息相关,又是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战略支点。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一直把独联体国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天然的特殊利益地带”,制定了明确的《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建立了国家联盟,签署了俄、白、哈、吉四国一体化条约。普京执政后,继续把独联体作为外交的“绝对优先方向”,将其视为应对西方战略挤压、谋求国家安全的重要缓冲地带,强调“与独联体各国进行有效的协作是保障俄联邦军事安全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方向”,努力恢复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

俄罗斯力图控制独联体地区的战略构想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美国始终将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作为遏制俄罗斯崛起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在独联体地区实施军事进驻、策动政变和经济援助等多种手段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挤压俄的地缘战略空问。美国利用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发展与乌克兰、格鲁吉亚等与俄矛盾较大的国家间的关系,积极支持其加入北约。“9·11”事件后,美国又利用反恐之机成功进驻俄罗斯的“后院”中亚,实现了在该地区的“历史性进入”,使俄罗斯对该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受到严峻挑战。同时,美国还积极策动独联体地区的“颜色革命”,以推翻亲俄政府,建立亲西方政权。

俄罗斯将抵御北约东扩和“颜色革命”作为在该地区的长期战略任务,积极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合作。一是强化集体安全机制,恢复统一安全空间。2002年5月,俄主导将独联体集体条约升格为独联体集体条约组织,并建立了快速反应力量和联合司令部,并通过在该组织框架内举行年度例行“边界”演习加强地区安全合作。2005年8月,通过对独联体军事合作机构的改组,进一步加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功能,使之成为次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重心;针对美国对中亚地区的不断渗透,俄计划在中亚组建大规模军队集群,以应对可能爆发的冲突。此外,俄不断强化独联体一体化防空体系,以确保该地区的空中安全。二是发展双边和多边军事合作,竭力保持俄在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军事存在。俄军几乎在所有独联体国家均保持一定的军事存在。2005年5月,随着乌兹别克斯坦退出“古阿姆”集团、要求美国限期从乌撤军并重新加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俄乌关系迅速发展。三是积极干预地区冲突,突出俄罗斯在独联体维和问题上担负的“特殊使命”。俄罗斯一直主导着以调解和防止独联体国家冲突为目的的维和行动,将其视为保障独联体境内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还积极加强独联体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一体化,以增强地区内的凝聚力。2000年6月,独联体成员国首脑会议将建立自由贸易区作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首要任务。2003年9月19日,俄、白、乌、哈四国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经济一体空间的协议。2005年10月,在圣彼得堡召开的中亚合作组织首脑峰会上,俄、哈、吉、塔、乌五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亚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成立了六国欧亚经济共同体。2007年5月,俄在同哈、土、乌三国总统会晤时共同签署了兴建里海沿岸天然气管道的联合声明,导致同期举行的反俄欧洲能源峰会破产。俄罗斯还积极利用能源杠杆,改变了过去在独联体地区内部的特惠经济政策,开始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向那些亲西方的国家出售石油,以此增强独联体内部的向心力。2006年初,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俄罗斯必须强大》的文章中再次强调,在包括南高加索地区、里海和中亚各共和国的大范围地区内,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应该直接与其战略和经济利益挂钩。

俄罗斯以独联体为优先方向的安全战略也面临着一些基本矛盾。一是确保独联体势力范围与独联体国家维护主权的矛盾。俄罗斯坚决反对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将北约是否东扩至独联体作为与西方关系的“试金石”和“风向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使俄在独联体地区的安全战略陷入悖论:俄罗斯在以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原则对抗美国对该地区渗透的同时,又力图限制独联体国家的主权,影响后者的战略选择。二是推动独联体一体化与加速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要付出何种代价,一直是俄罗斯政界争议最大的问题。在一部分俄罗斯人头脑中,“甩包袱”、优先发展俄罗斯的思想根深蒂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俄罗斯的发展迫切需要独联体地区作为安全缓冲区。为了保持独联体国家的向心力,俄罗斯不能不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特别是以优惠价格和优惠付款方式提供能源援助,这加大了俄罗斯的经济负担。能否解决好上述矛盾,将是俄罗斯独联体地区安全战略长期面临的战略选择。

四、严格控制战略资源,确保经济快速发展

普京政府明确提出,将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视为俄罗斯“关键性的国家利益”,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同时,他力求避免在宏观经济改革决策中出现重大战略性错误,努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他认为,导致俄经济失败的主要根源之一,便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没有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俄一些战略分析家甚至认为,美国和北约对俄罗斯的真正威胁与其说是军事上的,不如说是经济和文化上的。他们认为,“要建立稳固的俄罗斯国家安全体系,必须找到一条与政治相联系的、直接的、具有实质性的路线。这条路线的内容就是俄罗斯现代条件下的经济安全战略。该路线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从理论上论证并在实践中建立一种国家防范体系,用以阻止外部经济和军事入侵,保障民族、国家的独立,提高俄联邦在国际舞台的威信”。

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普京在2003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总目标,在2004年国情咨文中他又提出,俄罗斯经济已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并责令政府制定《俄罗斯政府至2008年工作的基本方针》,规定2005~2008年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不低于7%~8%。

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为能源大国之一的俄罗斯,必然要制定和运用能源战略,严格控制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当前,能源已是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能源战略成为俄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联邦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曾指出,黑金(石油)和蓝金(天然气)在当今已成为世界政治不可分割的部分和强大的驱动因素,能源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事关当代发展的许多全球进程。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可靠地获取能源,是所有大国对外政策中的主要优先方向。2003年5月,俄政府出台了《俄联邦2020年前能源战略》,以巩固能源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根据该计划,俄将大幅度增加能源产品的产量和出口,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输送基础设施。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能源产业大多控制在金融寡头手中,而这些寡头大多有国际背景,得到西方反俄势力的强有力支持,致使俄国有资产严重外流,对俄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因此,普京将维护能源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将能源产业视为俄罗斯的主要财政支柱和实现经济复兴的“发动机”。出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俄政府始终没有放开能源等战略性行业的私有化,而是采用国家控股的形式逐步将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等战略资源收归国有。

2003年,普京顶住国际社会和国内反对派的强大压力,将石油大亨、“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绳之以法,后又通过拍卖其最大子公司“尤甘斯克油气”公司实现了战略资源的国有化。在拍卖过程中,俄政府通过名不见经传的贝加尔公司这个“壳”,成功地实现了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占俄石油产量16%的“尤科斯”公司的并购。此后,俄又将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同由国家完全控股的俄石油公司合并,组建了国家控股的能源“航空母舰”。接着,俄政府又出台了多项法律,限制对石油、天然气、电力等1000多家战略企业实行私有化,限制外资参与俄战略项目,加强对战略资源的监管。2004年以前,俄政府仅控制着本国石油工业的7%;到2005年,通过国家控股与合并,俄政府在石油领域的控股额已达到5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国有资本主宰能源领域。

在确立国家能源控制权的同时,普京在国际舞台上大打“能源牌”,将能源外交作为国家经济复苏、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政治经济工具。一方面,利用世界能源价格上涨的有利行情,加强能源出口创汇,用石油美元振兴俄罗斯经济。另一方面,又努力改变畸形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扭转国家预算对能源出口的过分依赖。

五、加强军事力量建设,以非对称手段应对安全威胁俄罗斯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应国情的军事建设道路。普京执政后,将军队现代化建设视为“一项全民族的任务”和“保证俄顺利且无痛地融入形成中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条件之一”。他明确提出,把反对北约东扩和保持国内政局稳定作为军队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努力发展战略核遏制能力及应付地区性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常规作战能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确保俄在多极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为此,他在继承叶利钦改革路线的基础上,对建军方针、领导体制、改革计划、资金投入、建设重点等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重新修改了2005年前和2010年前军队建设与改革的指标,制定了2010~2015年武装力量建设与发展计划等一系列文件。针对俄军高层关于军队发展战略问题的争论,普京明确提出了均衡、适度和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均衡发展,是指妥善处理发展核力量与发展常规力量的关系,处理好以核武器支撑大国地位和以常规力量应付现实安全威胁的关系;适度发展,是指协调处理军事发展和整个国家发展的关系,以适度发展作为军事发展的目标模式;内涵式发展,即通过减员增效,把军事力量的质量指标和国防费的使用效率提上去,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根据这一发展战略,俄军调整了国防领导机构和武装力量结构,整合成为陆、海、空三个军种和战略导弹兵、太空兵和空降兵三个独立兵种,将军区数量减少至6个,将军队员额裁减至116万人。

军事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体系工程。它涉及军队体制编制、结构编成、补充体制、武器装备、作战能力、后勤保障、军事科研、武装力量动员及经济动员准备等各个领域。俄军的现代化建设包括“补欠账”和“转型”两个方面。所谓“补欠账”,是指通过加大国家投入和社会关注,弥补自国家转轨后军事建设领域的许多空白,追赶上世界强国军事发展的步伐。普京第一任期的强军任务就是立足于此。另一个方面是“转型”,即由冷战时的“大战型”军队向应对新挑战的“局部战争型”军队转变。因此,建设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物质保障水平和军人社会地位很高的现代化军队,是俄军事建设的战略目标。经过一段大规模的急剧改革,以2003年10月2日召开的武装力量领导人会议为标志,俄军进入了“循序渐进和着眼未来的发展”阶段,开始“从解决武装力量的生存问题转向真正的军事建设”。根据国防部公布的《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俄军政领导人基于俄罗斯面临的内外威胁及跨境威胁,提出了俄军事建设的优先发展方向:保持战略遏制力量的潜力,减少战略导弹兵的编成,延长陆基导弹的服役期,并继续研发新式导弹;增加常备兵团和部队的数量并以其为基础组建军队集团,按战略方向组建西部、西南、东南和远东四个集团,优先发展军事运输航空兵的战略投送能力;加快职业化军队建设的步伐,加大向合同制过渡的投资力度;加大训练投入,进一步提高战役战斗训练水平;完成武器装备现代化计划,争取在2010年前使现代化武器的比重达到35%;改进后勤和技术保障体制,建立联勤体制。这标志着俄军建设将主要围绕提升战略遏制、战略机动、远程精确打击、空天一体化作战、特种作战及一体化保障等六大能力来进行。

普京执政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好转,俄罗斯不断增加军费投入。从2000年至2006年,俄联邦国防预算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5%、50%、50%、30%、15.69%、28.34%和15%。同时,他还对国防领导指挥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进一步提升了国防部的领导职能,彻底理顺了军政军令关系,从而使武装力量真正走上均衡发展的道路,使核遏制潜力、空天防御能力、远程机动能力和训练水平均得到较大提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俄军加大了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明确提出了建立“武装力量信息空间”,并将其列为军队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装备建设领域,俄军坚持“多储备技术、少采购成品”的方针,使经费向科研与试验设计部门倾斜,从而保证了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水平。

2006年1月25日,俄军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撰文指出,随着俄罗斯面临威胁的多样化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必须对俄罗斯联邦军事建设采取全新的观点,对军事建设的管理采取全新的方法,即放弃不惜任何代价与潜在之敌保持数量平衡的“对称”原则,应当根据“非对称”原则,按照确保实际遏制能力的优先次序,建设武装力量和军事组织。因此,俄军将把战略遏制力量和空天防御系统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军费投入上优先向防空领域特别是空中一太空防御兵器方向倾斜。普京多次强调指出,“俄罗斯围家安全的基础仍然是,而且在很长时间内还将是战略遏制力量”,“空天防御是保持战略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武装力量要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化,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常备部队,发展侦察、通讯和电子对抗部队。要达到作战部队和保障部队的最佳配置,以便在不同的战略方向建立有自给自足的集团。军事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俄军事专家认为,在军费开支低于国内生产总值5%的情况下不可能顺利进行军事改革。然而,多年来俄军费投入一直未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这已成为制约俄军建设和发展的最大“瓶颈”。

六、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

分裂主义和与之相伴相生的恐怖主义,是俄罗斯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现实威胁。对俄罗斯而言,恐怖主义实质上就是民族分裂问题。俄政府认为,恐怖主义已从政治威胁演变为军事一政治威胁;俄罗斯面临的国际恐怖主义,其根源在国外。俄国防部发表的《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中指出,“内部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交织在一起。在现代条件下,当国际反恐联合战线的出现已成为现实时,再试图将恐怖主义区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已没有意义”。

第二次车臣战争以后,俄国内的民族宗教矛盾已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交织在一起,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愈演愈烈,使俄罗斯的反恐和反分裂斗争形势更趋严峻。车臣恐怖组织与国内外恐怖组织相互勾结,制造了一系列针对政府机构和无辜平民的重大恐怖事件。但俄罗斯政府打击分裂势力、反对恐怖主义的决心毫不动摇,始终将反恐作为维护国内安全的重要任务,顶住西方的压力,坚决打击车臣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为此,俄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成立了由总统统一领导的联邦反恐委员会,建立了俄联邦反恐怖委员会、联邦主体反恐委员会、临时反恐委员会三级反恐机制。《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将“维护俄罗斯宪法制度、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首要国家利益”,把国内威胁列为首位,赋予军队对内职能。

俄罗斯打击车臣分裂势力与恐怖势力的斗争,一直受到西方的批评。为了换取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俄打击恐怖主义的支持,普京总统以“9·11”事件为契机,积极支持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并顶住国内特别是军方的压力,允许美国进驻中亚地区。但是,美国始终对俄以军事手段为主解决车臣问题心存不满,一直指责俄在车臣有严重的侵犯人权的行为,批评俄利用反恐旗号压制车臣人的政治诉求。俄罗斯的反恐斗争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压力。

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助长了俄恐怖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俄国内恐怖和分裂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仅2004年,俄境内就发生了数十起恐怖事件。恐怖分子将目标瞄准莫斯科地铁站、民航客机、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庆祝活动场所等地,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恐怖惨案,其中造成330余人死亡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影响最大。这些恐怖活动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俄近年来开始出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国内局势,使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较量中处境更加不利。同时,俄国内自由派试图利用事端,制造混乱,争夺政治权力,改变俄罗斯的政治走向。

对此,普京清醒地认识到,别斯兰事件充分暴露了俄罗斯在反恐战争中的问题,如:俄罗斯没有得到在国外采取措施的权利;反恐法和护法体系失去效力,需要进行根本改变;俄罗斯政治体系不适应当今世界现状。他认为,国际反俄势力在此次事件中起了重要作用,“某些人希望从我们这里抢走‘肥肉’,另一些人则充当了帮凶,他们认为俄罗斯作为世界核大国之一,仍然对部分人构成威胁。应当铲除这一威胁。恐怖主义当然成为他们实现上述目的的工具。我们所面临的是反俄的国际恐怖势力的直接武装干涉”。因此,“俄罗斯要成为强国,必须不怕行动。要在敌人的领土上打击恐怖主义,完善提高反恐效率,改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此为契机,普京对国内政治体制、安全机构进行了一次“大手术”:一是通过改革地区领导人选举办法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权,以便在发生恐怖主义事件及民族纠纷威胁时,能够迅速动员所有的政权力量投入到反恐怖行动中去;二是设立地区和民族政策部,在继续强调军事打击的同时,重视以政治和经济等手段解决地区和民族矛盾,着眼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铲除滋生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以及分裂主义的土壤;三是成立总统直接管辖的北高加索联邦委员会,全权协调该地区的安全、反恐和社会稳定工作;四是重组国家安全机关,提高安全部门的,工作效率。普京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在于从根源上消除恐怖主义,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

在军事战略方面,俄出台了针对恐怖分子的“先发制人”方针。俄罗斯国防部长表示,俄罗斯保留对恐怖分子在外国的营地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权利。与此同时,俄继续加大反恐经费,加紧研制新式反恐武器装备,加强特种部队的建设。俄军还积极研究车臣恐怖分子所擅长的城市战和游击战,探索出了机降战、斩首战、攻心战、反狙击战等多种反恐怖战法。2005年,俄调整和加强北高加索地区的军事部署,使北高加索军区成为俄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军区。为了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从格鲁吉亚入境,俄在俄格边境地区组建两个新的轻型山地旅。这些部队全部由合同制军人组成,装备最新式的武器装备。

除了加强国内反恐措施外,俄罗斯还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全力构筑联合反恐网。俄先后批准实施了《独联体成员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积极参与并主导独联体、上海合作组织的专门反恐机构,利用多边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大力支持和参与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一北约理事会等地区安全框架内进行的各类反恐演习。同时,在联合国会议上,俄罗斯多次阐述其反恐立场并提出相关草案。2004年9月27日,俄罗斯正式向安理会提交反恐决议草案,要求确定涉嫌恐怖活动的个人与团体的名单,并对被列入黑名单的恐怖分子采取武器禁运、冻结资产、实施引渡等措施。俄罗斯还利用在八国集团内部与发达国家对话的机制,加强了在情报领域和引渡协定等方面的具体合作措施,进一步改善俄罗斯的反恐环境。

2006年3月6日,经普京批准,俄《联邦反恐怖主义法》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俄罗斯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更加法制化和机制化。近年来,在政府的重拳打击下,俄国内反恐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头目马斯哈多夫和二号人物道多夫先后被击毙,使车臣境内的恐怖活动有所收敛。但是,俄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的斗争仍将是长期的、艰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