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哈佛东方新秀
32083000000013

第13章 我曾经问海雯最崇拜哪位权威人士

8、我曾经问海雯最崇拜哪位权威人士,她却说,我就是我,权威就是权威,迷上权威还会有创造吗?

随着海雯逐渐长大,她会不会像很多女孩崇拜明星一样迷上美国那些权威人士呢?我曾经问海雯最崇拜哪位权威人士。她却说,我就是我,权威就是权威,迷上权威还有创造吗?我看海雯的作业发现,她用去时间最多的是写研究性报告。

美国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世界级的权威人士和偶像明星。伴随这些权威与偶像的当然常常是鲜花和掌声,然而却很少有人迷上他们。

美国小孩的开放和自由程度是很高的,对权威的迷信和敬畏程度却很低。在美国的街头或汽车尾杠这些地方,常可见到小孩涂抹的“挑战权威”或“滚蛋吧,权威”之类的字句。

中国的小孩却恰好相反,开放和自由的程度很低,对权威的迷信和敬畏程度却很高。经常听小孩说“这是我爸说的”、“这是老师说的”之类的话。

盲从,是相当可怕的!如果家长、老师无数次向孩子灌输:家长、老师的话是不容置疑的,都必须无条件遵从。久而久之,孩子遇事后就不再独立思考,一味盲从,长大后就只能唯唯诺诺、毫无骨气。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自立于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呢?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不需要上大学去学习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读书就可以学到,大学教育的价值应体现在培养人的思考方式上。有人说最优秀的学生是对教授的每一个论点都持半信半疑态度,而不是全盘接纳,他需要自己消化、证明和理解。

常给老师出难题的学生往往采取批判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算好学生。老师也有很多东西不懂,这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老师也需要学习、研究和提高,更何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不懂而学生懂,老师应觉得骄傲才对。

我前些日子与国内的一位朋友吴先生打电话聊天,他儿子现在已上北大,过去就常因为与老师有不同看法而与老师的关系搞得不好,最后不得不转学。

我认为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美国人从小开始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另外,从中学开始就重视研究性学习。

许多人也许有这样的体验,幼童时代认为父母有本事:我爸怎样,我妈怎样。为什么呢?因为爸爸妈妈知道3 4=7,而不是等于8.长大了,发现父母太多的东西也不懂,一次方程都搞不清楚。这时呢?老师懂得多了,“老师说的”可以当论据了。

我常对我女儿说,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不觉得父母笨,还一直觉得他父母处处本事大,那就有可能是自己笨了。

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师生间、同学间是从学术的角度探讨问题,应该善意地进行质疑,而不是恶意地诽谤,或是在一旁说三道四,那就是抬杠了。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比较容易先相信别人。但如果你真是使用不合法的手段,除了会陷入法律的麻烦外,还会失去诚信。

有时我想,我们老祖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我们许多人从小就被灌输“求功名”、做“人上人”的等级观念。人们梦想着拥有特权,使得平等、公平在社会上被边缘化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是社会的分子,其实教授需要被人尊重,打工仔同样要得到尊重,只要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有分工,职位有高低不同,但作为公民是平等的。仅以在美国超市收银处的排队为例,不论你是高官,还是穿着制服的警察,这种场合决无特权可言。

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权威观,因为一个孩子对待权威的态度和方式是否正确,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