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逆清1847
3209000000026

第26章 协议

由李云帆牵头,在几番密谈磋商之后,初步结合了李云帆的宝洁皂厂、贵县知县冯如丘和广东十三行里东昌行的三公子罗文海等几方势力的利益链条初步建立了起来。

在这个利益链条里,最大的势力无疑就是罗文海和他背后的东昌行,而东昌行打通西进商道的强烈意愿是三方取得共识和合作的基石。

对于经营状况江河日下的东昌行来说,打通整条西进商道当然不可能由他们一家独力完成。但如果他们成为十三行里最早筹谋打通这条商路的商行,并且在初期就先行在商道上建立几个坚实的据点的话,就可以在这条未来的黄金商道里占据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还有可能将东昌行在十三行里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一举摆脱目前敬陪四大商行读书的局面。

当然,最大的利益冲动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个在曾经的历史里不曾实现的商道拓展计划可以现在拿来讨论的关键就在于李云帆的那个扫匪的计划。李云帆能不能成功将周边的土匪、河匪扫清将直接决定这个商路计划能否继续进行下去。

所以,加强李云帆手里民团的武装实力被摆在了第一位。作为商人世家出身的罗文海也知道扫匪这事情李云帆既然要出人、出力,自己这边就免不了要出钱,要不然什么事情李云帆都做了,还叫什么合作?

所以罗文海不但主动承担了采购、运送枪械弹药的任务,而且还爽快地承包了李云帆这边三百人的枪械弹药的开销,而且还承诺负担民团在剿匪期间的一切费用支出,并且会根据扫匪行动的难易程度额外再支付给民团一定的劳务费。

鉴于目前私下采购枪械还属于清廷明令禁止的行为,是高风险的动作,加上三百多条枪和弹药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看得出罗文海的魄力和罗家推动这个计划的决心。

而对于贵县知县冯如丘来说,利益无疑也是巨大的。且不说他这个广东人终于抱上了十三行这个巨头的粗腿,以及会在李、罗两家那里获得巨额的贿款,单说李云帆将附近的土匪缴清后这个大大的政绩也对还在仕途上有一定报复的冯如丘构成足够的吸引力!

在双方合力将当地最大豪绅王守仁剪除后,冯如丘已经初步品尝到了权力重归手中的甜头,如果能够再增添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他的仕途无疑会重新通畅,甚至还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

当然,冯如丘在这个利益链条里,也不是什么风险都没有。单单是默许李云帆私自拥有朝廷明令禁止私人拥有的火枪和编练私兵就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

但是,风险与利益共存的道理冯如丘也不是不懂,而且李云帆明确承诺民团的编练不但要时刻向县衙报备,而且就连火器的使用也要在县衙的监管之下,除了必要的训练和扫匪的行动之外,所有火器都将由县衙的公库保管。所以在这些举措之下,冯如丘的戒心进一步被打消,开始全力支持这个计划的实施。

利益链条的两方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看上去就属李云帆这边获得的东西最少。他不但要承担起扫匪这个“高危”的工作,而且就连罗文海提供的枪械实际上也属于县衙,而他在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后,获得的仅仅是罗家对于扫匪行动的一点点劳务费。

不过只有李云帆才知道,罗文海和东昌行的出现实际上为他图谋的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助力。而且在罗家的资助和冯如丘的默许下开展的扫匪行动也是李云帆在无法与清廷撕破脸皮的情况下给自己的民团武装找到的最好出路。

不但武器采购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可以想见民团会在频繁的扫匪行动中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成为李云帆手中的一支精锐力量。至于武器平时放在哪里,实际上并不重要,有了这纸虎贲,想从冯如丘手里拿回武器还不是信手拈来。

当然,为了打消冯如丘和罗文海对自己出发点和动机的疑虑,李云帆还得“被迫”向两方各提出更多实质性的要求。为了扩大销路,李云帆将宝洁肥皂在广东以及海外的经营权交给了东昌行,罗文海负责将宝洁肥皂在整个广东的销路打通。而且,为了此事,李云帆还跟罗家所要了两千两的预定货款,并且将手里的五百多亩土地又押给了秦湛来的银号,又贷出了两万五千两的巨款。

而在冯如丘这边,李云帆毫不客气就提出要以两千两这样极低的价格彻底买断贵县码头的永久经营权,以及周边沿码头周边长十里、宽两里的河边无主荒地、滩涂。冯如丘对贵县的那个破烂不堪、接近废置的码头当然不以为意,毫不犹豫便答应了李云帆的报价。

倒是在海贸生意的氛围中长大的罗文海一下子看出了李云帆此举的精明之处,一旦这条商路打通,那么贵县港口无疑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枢纽港,李云帆现在以极低的价格买断永久经营权,日后必然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收入。这无疑又让罗三公子对这个刚刚结识不就的合作伙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另外,冯如丘还要帮助李云帆上下打通捐官的渠道。甚至两人私下里已经达成某种协议,如果冯如丘高升,那么将全力让李云帆接任贵县知县。

几番磋商后,在贵县初夏的某个正午,三方势力终于达成了这个必将彻底改变贵县现状的秘密协议。

……

如果历史没有出岔的话,刚刚年满二十四岁的广西棚户李秀成将在两年后加入“拜上帝教”,并在四年后成为太平军的一员。然后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通过卓越的表现和忠诚成为在太平天国最后的岁月里支撑整个天国的中流砥柱,成为曾经让曾国藩的湘军上下“百愁莫展”的忠王。

但在1847年的初夏,李秀成还只是一个与父母兄弟一起四处“寻食度日”的棚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随时都有饿死的危险。

不过,李秀成在最近一次用辛苦挖来的山珍、药材进城换一点活命的口粮时却意外地听到在毗邻的贵县,闻名左近的李举人正在四下招纳劳力。不分来土,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行。而且优先招纳生活无靠的棚户乡民。

听闻这个消息,李秀成差点忘记用山珍换口粮便急冲冲跑回山里跟父母兄弟说了这个如梦一般的消息。虽然大家都不信有这等好事,但李秀成还是决定带上十几个小兄弟一起启程去贵县碰碰运气,人家那边要是能招纳就最好。要是已经招满,那就只能算他们倒霉。

经过一天多的跋涉,李秀成等十来个棚民耗光了所有随身的口粮,饥肠辘辘地来到了贵县。四下打听下才知道李举人四下招工真是确有其事,而且招工的地方就在县城外河边那个破败的码头。这下,李秀成几人虽然饿得要死,但也来了精神。强忍着饥寒交迫,全速赶到了贵县码头……

到了码头后,几人果然看见在偌大的空地上,已经有不少人排起了两条队伍,一边人很多,另一条队伍则人要少了不少。一问之下才知道人多的都是不识字而来应聘的普通人。而另一条队伍则是多少识些字的家伙。不识字的人招上后月银只有五钱,而有文化、识字的人招上后则有八钱。

李秀成在小时候父母破产而沦落成棚户之前,也上过几天私塾,虽算不上文化人,但大字还是认识几个的。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眼前一亮,立马嘱咐几个小兄弟去人多的队伍那边排着,他自己则大步流星走向人少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