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32101700000003

第3章 利害得失不计较,施人恩惠不图报

“原文”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释义”在需要做自我牺牲的时候,就不要在计较利害得失,一旦计较利害得失就会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这样即使你做出了牺牲,还是会使自己的气节蒙羞;既然决定施恩惠给他人,就不要图回报,一旦你期待对方感恩回报,那么,即使你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以为你是为了得到回报才施以恩惠的,这样你的乐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就变质了。

孙中山一生为国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拼搏,舍己为国,建立了丰功伟绩。

孙中山先生最初选择的是医生职业,他希望用精湛的医术来解救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可通过实践意识到,人民不单单有身体上的痛楚,更饱受国家动荡不安的折磨,因而无论是多么高明的医师都最多只能减轻身体的病痛,而不能解救处于危难之中国家和人民。因此,孙中山先生认为,要拯救中国,必须先改革中国的政治。

孙中山在给退职的洋务派官僚、同乡郑藻如写的一封长信中提出了“兴农桑、禁鸦片、普及教育”的改良主张,并且建议郑藻如在香山县做试点,然后慢慢地推广到全国各地。

1894年夏,受新兴维新思想的影响,孙中山仔细斟酌后决定上书当局,在完成8000多字的《上李鸿章书》后,他亲自跑到天津,利用了很多关系,花费了很多金钱,就是希望亲眼目睹这位清政府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目的就是当面陈述自己的主张,企盼李鸿章的大力支持。李鸿章最终虽然看了他的《上李鸿章书》,但没有接见孙中山,更没有采纳孙中山的建议。

这次碰壁,孙中山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方法不可能跟清政府沟通,也不可能改革中国的政治,于是他再次远渡重洋。孙中山到了美国檀香山,联络当地华侨,大力宣传革命思想,主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在檀香山,孙中山建立了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孙中山准备借此机会发动起义。后因消息走漏,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清政府把他当成“国家要犯”,大量张贴告示缉拿,孙中山的大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国内的各种官书报章中;清政府还派出很多密探到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地追踪,通报驻亚、欧、美各国使馆协助缉拿……

不久孙中山逃到伦敦。就在到达伦敦的当天,他从寄宿的葛兰旅社一出来,就被几个暗探缠住,秘密地将他绑架到中国公使馆,准备遣送回国。最后在孙中山英国朋友的帮助下,费尽周折,将他营救出来。在英国稳定后,孙中山派人返回国内,联合哥老会、三合会等秘密会党,组建了兴汉会。他被推选为兴汉会会长。

1900年10月,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这次起义人数多达2万,声势浩大。但因准备不足而宣告失败。但是孙中山并未放弃,不久后将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共同组成新的“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亲自制定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主要活动放在武装斗争上,亲自策划多起武装斗争,最终在武昌起义后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但是,短短的3个月后,孙中山迫不得已,将大总统的职位拱手让给袁世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有识之士的愤慨。孙中山从日本返回上海,主张武力推倒袁世凯,开始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但是因为人心涣散,斗争很快失败。孙中山再一次被迫逃亡日本。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再次举起维护《临时约法》的革命大旗,他决定用一派军阀打击另一派军阀的势力,但是,那些军阀只不过是想借孙中山来保护自己的势力,根本没有“护法”的心思,“护法运动”很快宣告失败。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将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

一年以后,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的统治,他邀请孙中山去北京商讨如何解决时局问题。孙中山在北上途中,觉得肝部疼痛加剧,但是他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仍然与记者见面,倡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孙中山先生因肝癌逝世于北京。他在临终前,仍然没有忘记国家和人民,他提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为国民革命艰苦奋斗四十年,“鞠躬尽瘁,不治家产”、“不重权位”、“不图回报”的舍己为国的崇高精神,赢得了无数后人的敬仰。

武则天施恩容人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以其心术权谋、手段残忍为人所怵,但她惜才、爱才之举却为世人所称道。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后参与高宗的废后行动被武则天发觉,上官仪与其子被斩,上官婉儿与母沦为宫婢。婉儿14岁的时候,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后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亡命天涯。但上官婉儿则被武则天所赦。

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出一首五律诗,并且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很快写出:“密叶因裁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

婉儿答:“是说假的花,足以乱真。”

“你是不是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

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

“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接着她又问婉儿:“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

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

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采,指出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希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但是,事与愿违,婉儿不仅没有效忠武则天,反而又参与了政变。执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又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些。尤其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为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决定把婉儿留在她的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武则天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武则天不但没有杀上官婉儿,反而将她留在她的身边,这使她非常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武则天经常对婉儿进行精心的指导,不断地去感化她、培养她,并重用她。婉儿也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渐渐地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

智慧总结

有权力责罚,却没有责罚;有能力报复,却不去报复,这就是一种宽恕,也是一种与他人沟通的法宝。宽容待人,以德感化他人,即便是敌人也会与你拉近距离,成为你可以依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