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32101700000070

第70章 贪私污人品德,偏私思想昏庸

“原文”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释义”人,一旦出现一点偏私与贪婪的念头,就很有可能使原本刚直的性格变得很懦弱,使原本聪明的性格被蒙蔽得很昏庸,使原本慈悲的心肠变得很残酷,使原本纯洁的人格变得很污浊,结果毁灭了一辈子的道德。所以古圣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贪私的结果是自毁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诗人,其《回乡偶书》流传甚广,成为千古名篇。但是,其人品却有问题,为了追求权势,不惜趋炎附势,甚至为了一句好诗而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外甥。

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很有才华。一日,他带着自己新作的一首诗——《代白头吟》请求舅舅指点。

宋之问让刘希夷先读一遍他写的诗,于是刘希夷忙扬声诵读:“……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宋之问听了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

宋之问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刘希夷走后,宋之问开始翻来覆去念这两句诗,越念越觉得此诗非同寻常,如果一面世,定会成为千古绝唱,一举名扬天下……想到这,他开始动了歪念头,如果此诗属于自己那岂不是名扬千古了吗?那怎样才能从外甥那得到这首诗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刘希夷死。后来,宋之问真的这样做了。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宋之问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说:“宋之问该死,是天之报应。”

别让贪欲坏了大事

人不能太贪婪,如果过分地贪婪,就会使本来刚直的性格变得唯唯诺诺,原本的聪明伶俐变得昏庸无能,原本的亲切慈悲变得残酷无情。

纵观中国历史,很多官员都是因为收受贿赂之后,才变成任由行贿者摆布的可怜虫。

周宣帝的皇后是杨坚的女儿,也就是说,杨坚是当时的国丈。因为这样,杨坚曾任上柱国、大司马等重要职务,在朝中可算是地位显赫,但也因为这样,宇文氏家族对他的猜忌很大,所以,采取了很多手段谋害杨坚,并且在宣帝面前谗言,以至于宣帝也慢慢地对杨坚起了猜忌之心,便想找个机会试探他。

于是,周宣帝便想用他的四个美姬来试探杨坚。一天,他召见杨坚,在杨坚进宫之前,他让他的四个宠姬打扮得妩媚妖娆,站在两侧迎接杨坚,又安排很多武士埋伏在暗中,宣帝对这些武士说:“一旦看见杨坚神色有一点变化,就立即杀掉他。”

杨坚知道宣帝召见他肯定没有什么好事,果不其然,他看见左右的美姬就知道是宣帝刻意安排的,于是他目不斜视,始终保持一股凛然的神态走到宣帝的面前。宣帝看见杨坚这样的举动,相信杨坚是个正直的君子,于是,让他出宫去了,从那以后不再对他有任何怀疑。

宣帝因荒淫过度而死以后,传位给他9岁的儿子宇文衍,并且让杨坚辅政,宣帝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仗着自己是皇上的叔叔,所以上朝听政时,常与杨坚同帐而坐,杨坚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计策,他知道宇文赞素来是个好色之徒,他便亲自精挑细选了几个漂亮的姑娘,送到宇文赞的府上。果然,宇文赞高兴地接受了,天天与美女饮酒作乐,逐渐地很少过问政事。

从此,杨坚更加大权独揽,为最后代周建隋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杨坚和宇文赞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杨坚因为没有贪图一时的美色而躲过杀身之祸,最终成就大业。而宇文赞因为一念贪私,将本来就不多的刚毅之气化为乌有,最后只能一事无成。

智慧总结

人如果一心追求名利,往往会导致很多人们最不愿见到的事情发生。而如果人们把名利当作过眼烟云,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妒忌之语、诽谤之为、仇杀纷争之乱将会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应该衡量事情的利弊,擦亮双眼看清事物,看淡名利,不要做让自己羞耻、别人憎恶的事情。否则,就会掉入万丈深渊,永远也得不到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