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32108500000029

第29章 明代(3)

酒酣耳热之后,财主五兄弟一齐请求唐伯虎题诗祝贺。唐伯虎乘着酒兴随手在纸上挥了一句: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太不尊重了,围观者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很紧张。唐伯虎不以为意,稍停下,写出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原来如此!厅堂里马上响起阵阵赞叹声和欢笑声。声未歇,唐伯虎又写下一句:

生下五男都是贼。

这还了得!财主五兄弟脸色顿变,几乎要发火。这时,唐伯虎却不紧不慢地端起酒杯喝了几口,然后才又写道:

偷得蟠桃献母亲。

财主兄弟高兴得眉飞色舞,宾客们也啧啧称赞。这确是一首独具特色的祝寿诗,“婆娘”是对妇女的鄙称,“不是人”贬得很厉害。“不是人”是什么?原来是“九天仙女”降生的,褒得甚高。第三句说五个儿子都是贼,使人接受不了,而结句点明偷的是蟠桃,就大异其趣。敢于冒犯天帝去偷这种圣品,说明财主兄弟是“大孝子”,这正是祝寿会上需要的祝词。

它还妙在始终与“天”联系在一起。这个寿星本来已是“九天仙女”,如今又吃了那三千年才一熟的蟠桃,怎么不“万寿无疆”。五男是“九天仙女”之子,能跑到天上去偷桃,定然身手不凡,绝不是人间俗物。唐伯虎把这一家子捧到天上去了。

财主五兄弟见唐伯虎为母亲写了这样一首好祝寿诗,轮流给唐伯虎敬酒表示谢意,把唐伯虎灌得酩酊大醉。

一言心语

构思巧妙。出言变幻奇特。使老财主一家在戏弄之中还要倍加尊敬,真为绝妙有趣。

王守仁传说

王守仁像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其经常居住在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幼时聪明超人,远近闻名。

巧收弟子

著名学者王守仁听说王龙溪是个难得的人才,又听说他整天游手好闲,常出没于酒馆赌场之间,就想和他当面谈谈,并准备收他为弟子,教他好好的读书用功,将来能够功成名就。可是由于王龙溪整日的和那些乌七八糟的人混在一起,像王守仁这样有谦谦君子之风的儒者他是不愿接近的。经过冥思苦想之后,王守仁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想婉转而行,每天让自己的弟子们学着玩棋赌博、饮酒作乐,像王龙溪那样游手好闲,把功课和学问都放到一边。过了一段时间,王守仁派了一个弟子偷偷地跟踪王龙溪。这个弟子平日里就不喜欢读书用功,而是每天淘气玩耍,性情脾气比王龙溪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师傅让他们整天下棋饮酒时,这个弟子高兴得不得了,其他弟子没有一个在这方面比得上他的。师傅要派人跟踪王龙溪的任务大伙早就知道了,于是他就主动请缨,要求去跟踪王龙溪。他随同王龙溪来到一家酒店,要求与王龙溪一起赌博。王龙溪一看是个书生,大声地笑道:“你们这些迂腐的儒生,每日只会摇头晃脑地吟诗作对、舞文弄墨的,竟然也敢来和我赌博,看我不把你的老本全部赢光!”那个弟子说:“那我们就试试吧。”结果是王龙溪输了个精光。王龙溪觉得有些奇怪,心想,我整天的吃喝玩乐、下棋赌博,怎么会玩不过他呢?就问那人有什么高招。那个弟子说:“没什么,我们在老师家里赌博、下棋喝酒是经常的事情。”王龙溪听说如此,感到十分地惊讶,便想拜访王守仁,并请求那个人为自己引荐。王龙溪跟着那个弟子来到王守仁的学馆,两个人刚一见面,王龙溪就被王守仁气宇轩昂的神态气质所折服了,当即便拜王守为师,做了他的弟子。

在王守仁的悉心教诲和循循善诱下,王龙溪的学业突飞猛进,最终考取了进士,成为王守仁众多弟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个。每当别人提及他年轻时候拜师的往事时,王龙溪总是感慨万千地说:“老师的高明之处,我这辈子是赶不上啦。”

一言心语

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那些循规蹈矩的思维定势。往往很难奏效。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及时地变通思路、开发思维,如此才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最终采取最有效的途径把事情做好。

杨升庵的传说

杨升庵像杨升庵(1488—1559),字用修,本名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正德六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后因议朝政触怒嘉靖皇帝,谪戍云南,老死在滇西。精通散文、词及散曲,学问渊博,著作达一百余种,后人集其重要者为《升庵集》。

“谷黄米白饭如霜”

传说有一天中午,杨升庵路过一所私塾,见私塾的老师正用戒尺责打一个学生,便走上前去询问。老师告诉他说:“今晨,我出一下联,要他对上联,时过半日,尚未成句,因而受责。”年幼好学的杨升庵忙向老师请教下联的内容,老师说:“谷黄米白饭如霜。”升庵沉思许久,对老师说:“这上联我一时也对不出,容我回去再慢慢思索。”从此,升庵总在寻思如何对出上联,可是,却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后来,他随在京城做大学士的父亲杨廷和来到京都。这一天,弘治皇帝在御花园宴请朝中大臣,升庵也随父前往。时值寒冬,取暖的火盆中,黑色的木炭正燃着熊熊的红火。弘治皇帝触景生情,对众大臣说:“朕有一联,看谁先对上。”于是念道:“炭黑火红灰似雪。”说完,笑望群臣,等候答对。这时,峨冠博带的大臣们,个个低头沉思,盛筵之前,鸦雀无声,气氛显得有些紧张。“我来对。”一个稚嫩的童声,打破了沉寂。众大臣用惊愕的目光一看,原来是年纪最小的杨升庵。只见他向前走了两步,从容答道:“谷黄米白饭如霜。”弘治皇帝一听,不禁拍手叫绝,高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随后转向赴宴的群臣说道:“没有想到,你们这些皓首穷经的大臣,却被这小孩子战胜了!”顿时,满座大臣以惊羡的眼光看着杨升庵,发出一片赞叹之声。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杨升庵的聪明是由他平时勤奋学习、博闻强记、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逐步积累起来的。

一言心语

有时冥思苦想不得而解的难题。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灵感而至,圆满而解。这便叫做“顿悟”。但它离不开平时的勤学与积累。

吴承恩传说

吴承恩(约151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说家,著有《西游记》及《射阳先生存稿》。

吴承恩上云台

明朝时候,在淮安有一个穷书生叫吴承恩。他很想把唐僧取经的故事,编成一本神话小说。书里要写一个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猴子,这就得从孙猴子的老家写起。可是写着写着,他写不下去了。

因为他只知道猴子的家住在山上,自己却从未见过山,心里没有个谱。想去看看吧,家乡淮安又没有山,吴承恩感到很为难。

有一天,他到一位朋友家去。朋友告诉他,在淮安东北二百里的地方,有一个海州,海州东边有一个大海,大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云台山。吴承恩听了以后,分外高兴。

这年秋末冬初,吴承恩便离开淮安往海州赶去。他到海州一看,那山果然在大海里,但四边都没有上山的路。他就请了一位船老大帮忙,坐船过海上云台。

云台山上有一座山峰,叫青峰顶。青峰顶上有一座大庙,叫三元宫。吴承恩爬上青峰顶后,就住在那座大庙里。此后,他走了好几天,看了好多地方,也没有看出什么门道来。

这一天,他又来到了一个地方。这地方有一片桃树林,枝头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吴承恩觉得很是奇怪。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吴承恩就上前问那老人道:“怎么冬天里还有桃子?”老人答道:“这里的桃子和别的地方不同,都是到冬天才结桃子,人们叫它‘冬青桃’。”吴承恩又问:

“这山上原来就长这种桃子吗?”老人说:“听老辈们讲,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山上荒无人烟。有一年,山上来了一对逃难的小夫妻。他们在山上开荒种地、栽花植树,渐渐地穷山变成了宝山。这件事感动了王母娘娘,她派桃花仙女来到云台山,给夫妻俩人送来两个大蟠桃和七七四十九个仙桃核。夫妻俩吃了桃花仙女送来的蟠桃后,就把两个蟠桃核种在他们住的山洞门前,并把七七四十九个仙桃核种在了这块山田里。后来,这夫妻二人成了神仙,跟着桃花仙女上天去了。”吴承恩听到这里,就对老人要求说:“我们去看看那对小夫妻住的山洞吧。”老人说:“好吧。”山洞就在这桃树林附近,只一会儿工夫,他们就到了。吴承恩一看,洞门前果然有两棵桃树,就是没有结桃子。吴承恩问:“树上怎么没有桃子啊?”老人告诉他说:“相传很久以前,这山上出过石猴精。有一天,石猴精带一群小猴子在山上找果子吃,找到这里,就把满树的蟠桃一下子都吃光了。听老辈们传说,冬青桃是一千年开花,两千年结果,三千年才成熟。这蟠桃得三千年才开花,六千年才结果,九千年才成熟。现在还没有开花呢!”

石猴精吃蟠桃的故事,引起了吴承恩极大的好奇,他就请老人讲那石猴精的故事。老人对吴承恩说:“传说古代有一个女蜗仙女,她看天上坏了很多洞,银河里的水一年到头从这些洞里往人间倒,老百姓吃尽了水涝的苫头,女蜗就炼石补天。洞补好后,剩卜了一块石头,她就把它扔向了东海。哪知道,一下子扔到了云台山青峰顶下面,掉在两块大石头的夹当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块石头旁边,又生出来一块圆圆的石头。有一天,这块圆石头一声爆响,炸开了。只见金光四射,从里边蹦出一个小石猴。说起来很奇怪,这石猴一出来就嗤嗤地见风长……”老人的故事,引起吴承恩很大的兴趣。他要求老人带他去看看那块石头。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那个地方。吴承恩一看,果然不错,两块巨石中间夹着一块石头,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上边还有“蜗遗石”三个字。紧靠“娲遗石”的是一块半圆的石头,表面十分光滑,像有人磨过的一样。

老人告诉吴承思,那半块不知崩到什么地方去了,就剩下了这半边。

在离“蜗遗石”不远的地方,还有许多山洞。老人又带吴承恩去看那些山洞。穿过一片松林,就到山洞了。这里的山洞特别的多,大洞小洞,方洞圆洞,高洞矮洞,一个接一个,一个挨一个。吴承恩跟着老人进去一看,那些山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真是一个洞天世界。吴承恩边走边看,边看边问,才知道这是七十二洞。他们钻进一个山洞又一个山洞,钻呀钻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山洞前。那山洞的门是一个“人”字形,洞门上的崖头上还有“高山流水,神泉普润”八个大字。从山顶淌下一股流水,正好遮住洞门,像是一个帘子挂在门上。洞的附近长着许多银杏、栗子、桃李等本树。

这时,老人告诉吴承恩说:“传说,有一天,石猴精带着一大群小猴子来到这里。看见有这么多的果树,开心极了。它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高兴地玩耍。石猴精看山上飘下一股流水,不知里边是什么,就叫小猴子进去看一看。可是,小猴子一个个都胆小怕死,没一个敢往罩跳的。这时,只见石猴精蹲下身子,闭上眼睛,大叫一声,纵身跳了进去。它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山洞,石猴精非常高兴。只听它一声招呼,小猴子们一个个都学它的样子,蹦了进去。从此,石猴精就在这洞里安下家来。它们朝游青峰顶,夜宿大山洞,饿了吃山果,渴了饮山泉。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快活。”

听到这里,吴承恩问:“这山洞好进去吗?”老人说:“好进去,你跟我来。”吴承恩跟着老人绕到洞后,原来后边还有一个小门,他们钻进去一看,洞有两间房子大,里边还有一个方口水井。吴承恩看井,想起了“神泉普润”的石刻,就问老人:“这就是神泉吧?”老人说:“我们都叫它海眼子。”吴承恩又问:“为什么叫海眼子呢?”老人说:“传说,这井一直通到山下的大海里,井水从来没有干过。”

他们钻出山洞以后,向“三元宫”大庙走去。吴承恩一边走一边问老人:“那石猴精后来到什么地方去了?”老人说:“传说有一年,青峰顶遭到一次大旱灾,很多果树都旱死了。只剩下那冬青桃,还得等三千年才能吃到果子。石猴精就对小猴子们说:‘我只好带你们到外面去谋生了。’从那以后,石猴精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说着说着,他们已来到了“三元宫”前。吴承恩请老人到庙里歇歇再走。老人说改日再来,并请吴承恩到他家里去作客。吴承恩非常感激老人,望着老人向山下走去,直到望不见了,才回“三元宫”。

从这一天起,吴承恩天天在云台山青峰顶上下,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有时还到老人家里去,听老人讲故事,回来后,就在“三元宫”里写《西游记》。他把云台山青峰顶当做孙猴子的老家,因为这里一年四季花果满山,吴承恩就把青峰顶改叫花果山。他还把石猴精住的大山洞改叫水帘洞。很快,吴承恩就把《西游记》的开头写好了。有了好的开始,整部书写起来就顺利多了。吴承恩在云台山住了三年,终于写完了《西游记》这部长篇巨著。

一言心语

《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点。从本传说中。反映出了吴承恩感悟生活,挖掘题材以及执着勤奋的创作精神。

汤显祖传说

汤显祖像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的戏曲作家、文学家。他在戏剧上的成就很高,以有内容和富文采著称。著有《王茗堂集》和《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传奇五种。

叶坞灭虎

有一年的冬天,十一月就下了一场大雪,小小的遂昌城银装素裹,分外好看。

遂昌县令汤显祖,这天起得很早,在书房里呵开冻笔,写作《还魂记》。突然,传来一阵击鼓声,只见衙役进来禀告,说东梅村百姓来报命案,他忙叫衙役备几盆炭火,即刻传百姓到花厅里来问话。

十几个衣帽上沾着雪花的百姓,被唤进花厅。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接着,几个百姓也跪了下来。

汤显祖忙招呼着说:“这里不是县衙正堂,大家都起来烤火吧,有事慢慢说。”

百姓们道过谢,都高兴地围着火盆取暖,只有那位老人,却还跪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求老爷作主,我那十八岁的小儿子,昨夜死于非命……”

汤显祖把老人扶到火盆边坐下,听他哭诉了一阵,这老汉年过四十才得一子,今年已十八岁。就在昨夜三更时分,突然听到几声猪叫,他儿子连忙起身出门去看,就不见回来了。老汉心知有异,当即点灯出门查看,发现栏内的一头猪已倒在血泊里,那死猪身上,都是虎爪深痕。老汉东寻西找,到了大门外,只见白雪上有一道老虎脚爪印在雪上的点点血迹,一直滴到后山。那老汉倒在雪上大哭,村民闻声赶来,连夜上山找人,在一棵大树下,发现老汉的儿子已被老虎吃了大半个身子。

同来的百姓插话说:“汤老爷,我们遂昌坐落在万山之中,经常有野兽出没,一到冬天,老虎更加猖狂,四出觅食,每年都要死伤几条人命。”

只听那雷老汉又说:“我儿子己死在虎口,人死不能复生,也就算了。我只求老爷迅速消除虎患,让百姓今后过太平日子,我老汉也就心甘情愿了。”

众百姓也说:“望老爷开恩,早日除灭这些吃人老虎,人被虎伤,死了也不甘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