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时,赶车的换银、换车,好费半日光阴矣。通词郑麟兴往礼部,告领选一行过往之由,礼部亦有凤城公文,昨日来到。将驰通于山海关云。“(〔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15~16页)
原书上有注曰:“八旗军““沈阳城之朝鲜馆“(韩文)。
原书“李中堂分调兵、将于东三省及各海口要害处“断句有误。
“设女垣“就是设置女墙。女墙是在城墙上设立的矮墙。
“李中堂“就是李鸿章。
“孝宗御驾“说的是朝鲜孝宗作为人质被清太宗扣在沈阳的事情。由于朝鲜王朝不肯承认满族统治者,清太宗皇太极于1636年出兵十万攻打朝鲜。次年(清崇德二年,朝鲜仁祖十五年)正月,清军俘获朝鲜王室。仁祖要求议和。其世子与凤林大君李淏被作为人质带到了沈阳。
李淏(1619─1659),字静渊,号竹梧。明天启六年(朝鲜仁祖四年,公元1626年),七岁的李淏被封为凤林大君。1636年皇太极出兵攻打朝鲜(朝鲜史书称作“丙子虏乱“),李淏和哥哥昭显世子李濬、弟弟麟坪大君李浚被清军掳到沈阳,当了很久的人质。昭显世子李濬在沈阳为人质近十年,积累了处理朝清关系的丰富经验。多尔衮也很欣赏和器重他。1645年3月,昭显世子返回朝鲜汉城。但随后于5月21日,暴毙于昌德宫中,并被朝鲜王朝上报到清朝,称其“病亡“。6月7日,被多尔衮释放的凤林大君回到汉城。同年11月14日,清朝册封凤林大君李淏为朝鲜世子。己丑(公元1649年)五月十三日,李淏即位于昌德宫,是为朝鲜孝宗。
关于朝鲜孝宗的事情,可以参见朝鲜文人徐庆淳的《燕行录》。
金允植的其他文字里,也有关于“丙子虏乱“的记载。其《龙砚歌》的小注里说:“宣庙御经筵,问难于诸臣。独郑松江所对甚悉。上喜赐明神宗所赐龙砚一方。丙子乱,抱翁夫人带砚避乱。遇贼,伤龙一角。后孙判书益河并磨其一角。今藏于抱翁家。旧时颇有灵异之迹。及磨角后,灵验顿衰云。“(〔韩〕金允植《云养集》卷一)
“初六日,寒风。鸡二号发行。孤家子七十三里中火。自此尘埃涨天,行者十步之外,不能相辨。
至新家屯。闾阎市肆,金碧辉映,不减盛京。闻此地旧多贼警,人烟断绝。四方百里内为免赋役。自是户口增衍,今至万余家云。
白旗堡八十五里留宿。今日行一百五十八里,里数比我国阔远。车行如飞。未暮投店。耳边常有轰轰声。崔主薄性学、李五卫将昌烈奴子皆得病。数日苦痛,明日不得同发。从事官亦尚未到。可闷。自此往往有无梁屋。“(〔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16页)
原书上有注曰:“孤家子““新家屯““白旗堡“。
原文“四方百里内为免赋役“里的“为“是“为此“的意思。
金允植记录了120年前的“沙尘暴“。看来,那个时候在东北就已经有沙尘暴了。
“新家屯“的来历表明,清朝统治者很会利用政策来治理东北地区。仅仅是减免赋税与徭役这一政策,就使得原来盗贼横行、荒芜人烟的地区变成了上万户的新屯子。
金允植等朝鲜人在其国内很少坐车。金允植自己也不习惯坐车,以至于车都停了,他的耳朵里还老有轰轰的声音。
在金允植看来,马车的速度也相当快,“车行如飞“。
“初七日,寒。晚发,胡家窝棚(栅。原注)八十里中火。漫延无山,尘沙涨天。水泉不佳,每倾碗水,渣滓黄浊。十五里过烟台。烟台始此。又五里小黑山,水泉又不佳云。
三十里过中安堡,见娶妇者。夫乘车在前,女乘红轿车随后。乘昏而去。古礼犹可见也。骑马者六人前导,又六七人步行。鼓乐在前。
更进五里,宿于家台。今日行一百三十五里。
今日羊肠河,逢李生冕泰自北京还来。李生幼时与余同居斗湖,又同窗受学。余年九岁离斗湖,李生时年十四岁。距今三十九年,不知存没。忽于殊方相遇,发白齿豁。可知阅历辛楚也。停车叙旧,感怀枨触。自言七月随金基斗入北京而还,为贸器也。日己(当为“已“字。笔者)西倒,忽忽而别。“(〔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16~17页)
原书上有注曰:“胡家窝棚““烟台““中国的婚礼“。
原书“窝棚“后有“栅“字,显然,整理者不知道中国的窝棚为何物。窝棚是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十分简陋。通常是用木棍做两个三角形,用一横木把它们连起来,四面用芦苇或野草围住,再糊泥巴。窝棚不叫“窝栅“。
“感怀枨触“的“枨触“是感触(很多)的意思。
金允植在中国清朝末年的婚礼习俗里,注意的是“古礼犹可见也“。
经过羊肠河时,金允植遇见了故人李冕泰。这些记录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首先,金允植幼年生活的地方就叫“斗湖“,可以把韩文文献记载里的荳改为“斗“。斗湖是金允植的出生地。其次,金允植幼年与李冕泰等在京郊读书,到九岁(八周岁)才离开。到两人再次见面,已经是三十九年后了。那么,这个时候的金允植应该是四十七岁。因为朝鲜人有把当年也算一年的习惯,所以,金允植在1881年应该是与李冕泰有三十八年没有见面了。
这一年,金允植实际四十六周岁。
“初八日,寒。晓发,五十三里常兴店中火。
二十里至闾阳驿。适值市日,百货陈列,招牌相望。车马骈阗,至不能行矣。
四十里石山店宿所。掌柜的李增荣,与吾同庚,面有病色。询知为鸦片之害。问,“何不断吃?“答曰:“欲止不能。“盖鸦片之流毒中州己(当为“已“字。笔者)久。始未尝不立法严禁。死去相续,犯者愈众。不得己(当为“已“字。笔者)弛禁收税。所经货铺招牌上,发卖洋烟、洋药、广土云者,皆此物也。洋人不吃,独中州人被害尤甚。近年以来,中州各处,各种莺粟壳自制鸦烟。我国义州人亦多买吃者云。似此蔓延,将何所不至哉!不胜闷叹。掌柜之兄及堂兄,皆曾任朝阳知县云。
初更时分,从事官追到。可幸。今日行一百二十里。“(〔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17页)
原书上有注曰:“鸦片之毒害“(韩文)。
原书“初更时分、从事官追到可幸“断句有误。
“骈阗“也作“骈填““骈田“,本意是并列连属。这里是形容车马很多,相互拥挤的样子。
“莺粟“就是罂粟。一般的鸦片制作是从其果实里的白浆来提取。金允植的记录,为我们侧面提供了晚清东北地区鸦片的流毒情况。“洋人不吃,独中州人被害尤甚。“金允植的记录是很客观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曾长时间居于出超地位。英国企图通过工业品输出,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以改变贸易逆差,确有一定困难。于是便无耻地借助于非法的鸦片贸易来达到经济掠夺的目的。“(来新夏主编《天津近代史》,第1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英国挑起鸦片战争以后,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条约。条约规定,鸦片可以用“洋药“的名义进口到中国,从此,鸦片走私变成了合法的贸易。仅在天津一地,1863年(同治二年)的鸦片进口金额就为5,998,400两白银。到了1866年(同治六年),鸦片进口更是增加了一倍半,为14,659,200两。(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天津近代概况》,第7页,见《文稿与资料》总第11期)
“初九日,寒。
晓发,双阳店五十三里中火。店主人齐姓,号仙舟,颇与朝士交游。赠余木瓜一枚,酬以清心丸一个。
别遣堂下李根培,自栅门追到。便见十月廿二日出家书。大都一安,可幸。
过松山堡,至杏山堡五十五里留宿。此明季十三总兵败绩处也。此一战永不复振,哀哉!今日行一百八里,自石山店往往有山,见之甚喜。盖自医巫闾而延连来也。“(〔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17页)
原书上有注曰:“松山堡、杏山堡“。
原书“自栅门追到便、见十月廿二日出家书“断句有误。
原书“大都一安可幸“未断句。
“颇与朝士交游“是与许多朝鲜士人认识的意思。清心丸是朝鲜使节在华赠送最多的小礼品。
松山堡与杏山堡也是朝鲜使节在“燕行录“里谈论最多的地方,因为松山堡是洪承畴战败投降之地,杏山堡是明朝总督卢象升战死之地。这里的“十三总兵“就是指卢象升。“医巫闾(山)“是辽宁的大山,现今是旅游胜地,在北宁市西。
“初十日,寒少弛。晓发。五十五里至永宁寺停车。入见,有佛殿及关帝庙。而荒凉无守僧。佛卓(通“桌“。笔者)左右置柩三,如舟形。盖中州民俗,人死则置柩于佛前,不即葬埋。年久积骨。亦怪事也。寺后有酒台一座。
又五里宁远卫中火。祖氏纪功牌楼在城内二处。高各十余丈。石面雕刻,经三百年尚无缝罅开,可想当日工费之巨也。祖承训、丈(当为“大“字。笔者)寿四世诰赠,荣宠震耀,而惜晚节不遂。牌楼岿然独立,为人指点,亦足为人臣之戒也。
历青墩台,见渤海一曲,此处可以观日出。
历中右所、烟台河、望海店、东关驿、六渡河桥,皆沿海而行。
中后所七十八里留宿。行中皆会,独崔主薄性学、李五卫将昌烈及工匠几人未到。武卫所工匠金性元系置衣箱于车后,晓行之际,有盗割索取去。来告闷迫。诚为可矜,而亦无计可施矣。“(〔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18页)
原书上有注曰:“永宁寺““中国的葬式“(韩文)、“祖承训的纪功牌“。
原书“入见有佛殿及关帝庙“未断句。
原书“祖承训丈寿四世、诰赠荣宠震耀“显然是整理者的误解。整理者把“大“字看成了“丈“。
原书注解“祖承训的纪功牌“也有误。“牌楼“不能简称“牌“。这里的牌楼也不是祖承训的纪功牌楼。“四世“是指祖家四世,即祖镇、祖仁、祖承训及祖大寿四代。该牌楼至今犹存。朝鲜文人李宜显的《庚子燕行杂识》里对此牌楼有较详细的记载。该书说“到宁远卫。城皆颓圮。门扇亦破落。还入内门。由十字街三层楼。见祖大乐牌楼。立四石柱。为三间门。高可四丈。左右差低。楣桷栋梁。皆以石。不假一木。雕镂极其奇巧。第一层当中大书刻“玉音“二字。第二层内刻“元勋初锡“四字。外刻“登坛骏烈“四字。下层列书四世职名。东西石柱刻联句曰:“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又其南为祖大寿牌楼。结构制度,一如大乐之楼。第一层亦刻“玉音“。第二层内外刻“ 四世元戎少傅“。左右两旁,刻“廓淸之烈忠贞胆智“八字。下层又列书四世职名。左右石柱,刻“桓赳腾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一联。此外所书。多不尽记。一则辛未立。一则戊寅立。其时建虏方肆。而大寿等身居戎阃,不以国事为念。争巧竞胜以夸耀一世,何哉?况其曾祖镇、祖仁,父承训,俱为名将。而承训,壬辰救我国有功。大寿、大乐以同堂兄弟,力战凌河,功亦不细。而末乃屈膝虏庭,隤其家声。惜哉。“
金允植认为,中国人死后先将棺材放在佛殿里,是很奇怪的做法。晚清时期,我国还有许多人家把佛寺当作厝所即停放灵柩的处所。而在当时的朝鲜,也有丧家行“厝“之举,即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金允植的夫人去世,就有“以权厝为定“的记载。其堂兄逝后,也有暂时行厝之举,但不是将棺材安放于寺庙里。“而慈桥丧事,己于客腊念四日寅时,权窆于加五里(即啸皋)墓奴家后“。(〔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98~99页)“窆“的意思是葬下棺木。“权窆“的意思,和“权厝“是一样的。金允植感到奇怪的,是中国人之厝于寺庙。
他们到了现今属于辽宁省的兴城市。那里现在还有“宁远卫城“。金允植所参观的牌楼是祖大寿牌楼。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1684年)三月告讣使李濡一行的“燕行录“里有该牌楼上的文字抄录。(〔韩〕林基中主编《燕行录全集》第95卷,第295页。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朝鲜文人徐庆纯于咸丰五年乙卯(公元1855年)随三从兄徐熹淳(字稚晦,号友兰)到中国,其所著《梦经堂日史》也记载说,宁远城南门内有祖大乐、祖大寿二石牌楼。制度雄壮,雕刻精巧。祖家父子兄弟四世树勋,因此在故居树立牌楼。但也未免锦州之失节。祖大寿与祖大乐兄弟二人都是松山战役中的明朝战将。祖大寿是都督,后与洪承畴一起投降。“而惜晚节不遂“是说祖大寿晚节不保。可见,金允植虽然是出使清朝,其内心与其前人一样,是不肯认同满族统治者的。
青墩台是观日出的好地方。朝鲜文人朴趾源《热河日记》里记载说,他曾在青墩台看日出。
“十一日,晴。天明寺发行。前屯卫五十里中火。老军屯五十二里宿所。今日行一百二里。过老军屯十二里,八里堡有姜女庙。即望夫石故迹。而路少(通“稍“字。笔者)迂回,未得往见。“(〔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18页)
原书上有注曰:“姜女庙“。
“前卫(屯)“地名至今还有。“姜女庙“即今“孟姜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