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32324600000127

第127章 决策参考(28)

2006年以来宁夏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同年5月,自治区召开科技大会,发布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和《宁夏“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从此拉开了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序幕。几年来,全区各地根据自治区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创新型区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4月28日~5月20日,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创新型宁夏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

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2006~2008年,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3.6亿元;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0.9%,提高0.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7%。2008年全区各级种类科研经费投入6亿元,增长1.8倍,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近1.4亿元,增长5倍。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在修改完善科技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科技管理制度。二是科研院所改革继续深化。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大幅度提高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创新和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区域创新的主要研发力量。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全面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团队建设三大自主创新工程,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并渐趋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宁夏已建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第一家建在地方改制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3个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5个自治区重大创新团队。二是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步伐加快。“宁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大厦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扩大自有孵化面积的基础上,又争取“宁夏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基地和科技资源技术产权交易所建设项目”列入了“国家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中及科技部与自治区政府共同推动我区科技事业发展的工作之中。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材料基地和羊绒基地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等5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得到整合并投入使用。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宁夏每年成果产出在150项以上,比“十五”期间每年增长32%,有50%的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11项,2人获得何梁何利奖,2位科技人员和2个科技创新团队获得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每年申请专利达到1000项以上,百万人拥有专利数和亿元GDP所含专利数位居全国中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初期的32%提高到目前的42%。

二、宁夏科技创新的成功实践和重大突破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民“双增”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7%,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5%,宁夏成母牛年均产奶量达到6100公斤,肉牛品种改良面达到55%,水产良种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

利用现代科技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2007年,自治区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提出发展100万亩设施农业的战略目标。到2008年底,宁夏设施农业累计面积已达到64.1万亩,投入生产面积50.23万亩。设施农业亩均收入是全区露地农作物种植亩均收入550元的10~100倍。

加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全区共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自治区级16个,近两年又建成4个共计3000亩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4个专家大院。占地面积约约50万亩的宁夏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内农民人均收入5638.5元。科技部专家评价该园区是西部规划任务完成最好的园区,对西北绿洲型灌区具有积极借鉴作用。

加大农产品新品研发培育,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取得突破,水稻创历史最高水稻创历史最高单产933.85公斤,玉米最高单产达到1248.9公斤。选育审定新品种5个,研究制定9个技术标准和规程,推广综合配套技术22项。冬麦北移顺利推进,种植面积扩大到30万亩。

引进外地先进经验,养殖技术取得新的突破。2008年,根据自治区领导批示,成功引进示范生物环保养猪新型技术,带动了养猪业健康高效发展,使我区养猪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市场售价较普通猪肉每公斤高出4元左右,每头可节约成本100元以上。

(二)加快工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继续大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实力。有1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创新企业”、3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超过100家,优势特色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都已分别建立了两家以上的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加快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努力提升“五优一新”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五优一新”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以及产业化应用,解决了产业发展的一些技术瓶颈,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全区近年来加大节能减排目标的责任考核,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实施了高压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水泥、铁合金矿热炉纯低温余热发电、金属镁双预热蓄热式还原炉节能改造、电解铝能量系统优化改造等项目,高载能企业正在向大炉型、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排放达标的方向转型。

扩大产学研合作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大幅度提升。宁夏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宁夏大学等建立了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渠道,通过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合办、联建技术开发机构,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开发关系,以技术、人才和其他资源的优势互补,推动宁夏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这次调研,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一点是:重视技术创新、放眼国际市场、坚持长远规划的企业,都能够从容应对金融危机和其他市场风险。而那些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严重冲击,其中大部分企业已经失去了生存发展的能力。

(三)加快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通过科技创新,在社会管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最典型的是吴忠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2006年以来,投入资金2461万元,实现了公安信息化、专门手段、防控管能力、信息化工程建设和基层一线民警科技装备“五个新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民生领域科技创新,逐步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实施了“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退化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技术和模式”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甘霖工程”的“苦咸水专用净化装置”通过技术审定,组织“宁夏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在防沙治沙、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方面的科技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加大党政机关现代化办公室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和办事效率。全区9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开通了80多个各具特色的业务网站,银川、石嘴山、固原等市建设了区域性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

(四)加快宁东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宁夏工业应对金融风险能力

一是搭建起了比较完善的企业科技创新框架体系。构建了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研发模式。二是大力引进和培养企业技术人才,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目前科技人员规模达到4635人。三是加大新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促使企业生产部门大幅度提升。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0.56%,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80.59%,目前原煤产量比公司成立之初增长了147%。四是精心规划煤炭深加工和煤化工产业,正在建设太西循环经济工业园,成功地研发了超低灰无烟煤选煤工艺技术与装备,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超低灰无烟煤产品。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

三、进一步加快宁夏科技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广大民众科学意识不强,科学素质较低。根据《2007年宁夏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1.39,仅比西部地区高0.09个百分点,比中部、东部地区分别低0.41、2.5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数低0.86个百分点。城镇劳动人口比全国平均数高0.2个百分点,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农民比全国分别低3.68、0.69个百分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比全国平均数更低。

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一是大部分人认为创新尤其科技创新只是科技工作者的事,很多人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知道如何创新。二是小富即安思想突出,更多关注休闲、享受,而不是继续创业或者加强学习。三是在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知识分子中,仍然存在“知识无用”“科学无用”的错误思想,不注重学习和创新。四是全社会追求知识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比较淡薄。

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不够宽松,全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一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缺少科技活动、科技普及的基本条件。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科技创新的责任意识不强,大多数部门一般都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科技部门、科协等单位的事,与本部门无关。三是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和中小学校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始终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四是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严重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一是个别地方科技工作管理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十分严重。二是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始终不能适应市场要求,管得太死,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三是部分转企业院所体制改革不够彻底,擅长搞科研而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四是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内部创新机制不健全,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无从发挥。

区域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不强。一是宁夏区域创新能力较弱,自主知识产权太少。根据2006年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我区区域创新能力仅高于西藏、新疆和青海,全国排名倒数第四。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全区11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43%;在自治区35家大型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也仅占30%。三是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短缺,人才数量结构均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层次较低,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一是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比例太低,与《科技进步法》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的比例相关甚远。而县级以下的科技投入越来越少,有些地方根本无法保证。二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太少。

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科技创新的政策还不能形成完善的体系,科技政策的覆盖面还不高。二是分散在农业、工业、科技、教育、财政、扶贫等领域的政策相互衔接不够,导致创新建设工程和建设资金难以发挥捆绑效应,工程建设分散,资金撒胡椒面的情况一直无法解决。三是宁夏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已经发展到5000人。但各地的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的政策力度不够,无法保证科技特派员安心创业,更谈不上扎下根来进行技术创新。四是在基层科技部门设置上,编制政策太死,严重影响了当地科技工作和创新建设工作。五是调研中基层普遍建议,在事业单位选人进人上,应该给地方基层部门相对的用人自主权。

四、加快宁夏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加强全面调研,科学谋划发展。一是建议自治区人大牵头,于2009年下半年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创新型宁夏建设进行全方位调研,从观念创新到理论创新、从机制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政策创新到工作创新、从管理创新到科技创新诸方面进行全面调研梳理,总结成绩、研究问题,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为2010年到“十一五”创新型宁夏建设提出具体的规划方案和政策措施。二是建议自治区于2010年上半年召开全区第二次科技大会,对“十一五”科技发展和创新型宁夏建设进行总结,对“十二五”工作进行统筹部署。

健全科技机构,强化科技管理。建议自治区编办对全区市县科技部门设置和编制进行调研,重新调整,予以充实,保证科技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部门、有抓手。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建议自治区结合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办法,出台全区市县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宁夏建设考核办法,该考核办法将市县领导班子抓创新、有关部门抓落实、地方财政投资金等硬性内容作为考核重点,切实通过考核,加大对创新的组织领导力度,加大对创新的措施落实力度,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创新的政策支撑力度,以考核促进发展,通过发展完善考核。

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投资体系。在自治区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以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为主、社会多方投资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新型投入机制。严格按照《科技进步法》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要积极探索现行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途径,从实际出发重新核定各级科技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按照有关政策要求,放活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进出科技人员的渠道,真正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区内外人才交流培养机制,以待遇留人为基础,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政策和发展期望留人。

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创新文化。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创新型宁夏建设,建议自治区各大媒体按照2006年提出创新型宁夏建设时的要求,在媒体上开设创新专栏,全程跟踪报道创新型宁夏建设情况。同时,要按照****中央、******《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主持人:****民 高树枝

执笔人:张学智 张其度 刘必隆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