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32324600000063

第63章 调查研究(62)

全方位打造和谐社会安全网——关于宁夏社会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宁夏社会管理的系列调研报告之五)

近年来,宁夏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及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建设“平安宁夏”“和谐宁夏”的部署,着力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理得到明显加强,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总结经验,完善措施,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对全区社会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宁夏社会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服务职能更加突出。各地各部门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以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为目标,加快制度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化、依法办事标准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社会管理的服务职能更加突出,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措施更加到位,服务行为更加有效。

积极探索管理创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规范、便民、高效、廉洁”为宗旨,积极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制度,打造“阳光政府”,全面推行“一门受理、一站办结、内部运作、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政务工作运行模式,审批程序更加透明,办事环节更加简化,群众办事更加方便,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全面推进效能建设,行政效率大幅提升。2007年自治区开始实行政府职能目标管理考核,作为提高执行力、增强落实力、激发凝聚力的一次探索和创新,3年来取得重大成效。自治区政府系统850多个审批项目进入政务大厅,阳光操作、限时办结,共办理55.1万件,办结率94%。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效能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扩大到自治区各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把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纳入统一考核范围,考核单位由过去56个增加到158个,实行机关效能目标管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党建工作“三合一”考核,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由于效能建设的强力推进和“小财政大民生”诸项工程的深入实施,全区行政机关透明度大幅提升,近日公布的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行榜上,宁夏跃居第二,备受全国关注。

努力搭建信息平台,政务公开进展加快。积极搭建政府信息化工作平台,启动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区、市、县及乡镇(街道)四级连通的政务服务电子网络体系,形成了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乡镇部门子网站为辅的网站集群,信息化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中卫市政府网站设置一、二、三级栏目106个,接入单位126个,接入率100%,被评为全国“中西部地区十佳电子政务优秀应用案例”。

(二)积极促进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日益牢固

以规范服务管理为重点,城市社区建设全面覆盖。以规范服务方法和管理行为为突破口,完善社区事务民主决定机制和社区居民自治章程,依法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发挥,服务管理成效不断显现。全区444个城镇社区全部组建社区“两委”,形成了区(县)、街(镇)、居(村)委3级社区建设组织体系。

以加强村务管理为重点,农村社区试点快速推进。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治区村务公开办法》,以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入推进“四个民主实践”“三个到位”。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以搭建服务平台为重点,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社区普遍建立了科教、信息、法律、卫生、文化、低保等社会服务工作站,承接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一站式”服务从城市社区延伸到农村社区,部分农村社区成立“乡镇民生服务中心”,集中各项惠民政策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利、快捷的综合服务。

以强化自我管理为重点,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增强。各社区从放权、转权、赋权方面加快职能转换,完善居民自治、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建立社区议事机构,定期召开居民自治会议,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社区居民委员会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创建工作,自觉做到“治安巡逻走一走,来了生人查一查,邻里不和劝一劝,自家子女管一管,解教人员帮一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功能不断增强,广大居民的幸福感大幅提高。

(三)大力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管理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协同、公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承担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职能,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支持和参与特色优势产业经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开拓市场,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动力。

开展创业就业指导和科技服务,促进了居民收入增加。通过劳动就业咨询、劳动技能培训和生产技术指导,积极推荐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下岗人员、农民工和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获得了稳定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加大社会领域服务项目开发,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组织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在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领域向群众提供服务,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投资、融资、诉讼、劳动仲裁、化解矛盾等活动,保障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调节和缓解社会矛盾,为政府排忧,帮群众解难,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宁。

(四)全面加强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迈出坚实步伐

突出防控基础建设,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完善公安、武警“两警联勤”和网格化布警、动态化巡控机制,实行重点地区、重点时段机动巡防;构建以武警、民警巡防队员、出租车义务“110”和社区(村)巡防志愿者为主的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巡防”工作体系。在农村坚持开展“五(十)户一长”、治安信息员、邻里守望、联户联防、清真寺联防等义务巡逻防范。在城市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实行视频监控,在农村推广“和谐警铃”“气死贼”“刘二虎”报警器等治安防范装置。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动态防控格局。

突出社会治安整治,社会秩序明显好转。针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小旅馆和出租屋、娱乐场所及流动人口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展打击涉黑涉恶、涉黄涉暴、“两抢一盗”、流窜作案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成功破获一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案要案,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维护了社会治安秩序。2009年,全区公安机关共破刑事案件13206起,破案数同比增长15%。

突出矛盾纠纷化解,社会大局日趋稳定。各地高度重视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健全完善机制,创新模式,形成“党政统一领导、综治部门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组织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常态化。全面推行“三调联动”,针对复杂矛盾纠纷和重大案件,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推行领导“包案化解”;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复杂化特征,推行领导“包点化解”;基层法院、法庭充分利用“流动法庭”,推行“巡回调解”;不断拓展和完善****功能,推行“接访化解”;针对重大涉法涉诉****疑难积案,积极推行“重点化解”。

突出重点人群管控,服务层次大幅提升。不断完善特殊人群帮教管控机制,加快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建设,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摸排登记、档案交接,落实管控措施,完善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有效衔接;对辖区刑释解教人员、无业游荡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特殊群体进行摸排工作,及时纳入帮教范围,帮助解决就业就学、生活和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重点关注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教,促使他们融入正常社会生活,走上正常成长之路。

突出虚拟社会管理,网络环境不断改善。全面推行网吧上网实名制和限制未成年人上网、上网身份识别,采取封堵、屏蔽等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对重点单位重要信息系统进行定级备案管理,对网上各类有害信息实行分类处置。创建网上QQ派出所,形成广大网民与公安、网安等部门协作管理的局面,虚拟社会管理取得新进展。

(五)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监管水平得到提升

监管体制初步建立,公共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开展专项整治,加大监管力度,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安全事故逐年减少,执法监管水平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各地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监测预警和应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广大群众对公共安全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法规体系已成雏形,进入依法监管新的阶段。国家和自治区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法规体系已成雏形,依法监管进入全新的阶段,有力推动了公共安全工作制度化和法制化。

监管机制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得到很大改进。公共安全监管队伍不断扩大和加强,应急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监管网络不断完善,高危行业、事故多发企业、学校等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引入食品安全速检设备和科学检测手段,建立医患调解机制,推行“三合一”台账,监管机制创新加快,监管方式得到不断改进。

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群众支持能力日渐增强。举办公共安全培训,广泛宣传公共安全理念和知识,举办各类消防灭火演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社会风气日益好转,群众参与监督的能力得到提高,参与监督的积极性高涨。

(六)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城市管理跨上新台阶

重点克服“重建轻管”,体制创新取得进展。2002年开始,各地不断强化建管并重意识,全区城市管理体制进入全面改革阶段,一些地市先后成立城市管理局(或综合执法局),实行建管分开,市建区管和市建市管,城市管理改革走出了新路子,管理体制创出了新模式。改进执法方式,成立综合执法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逐步解决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综合执法建立了新机制。

重点治理“脏乱差旧”,市容市貌大为改观。着力拆旧,拆除违反城市规划、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和危旧建筑,消除了城市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城市变得更新了;着力清脏,集中解决多年未能解决的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问题,城市变得干净了;着力治差,对占道经营、广告牌匾、流动摊点以及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进行整治,城市变得漂亮了;着力添绿,建设大面积的防护绿地和宽幅林带,保护城市湖泊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了;着力增亮,对主要街道建筑物进行立面改造、清洗、粉刷、亮化,积极推广使用节能灯,着力体现城市特色和现代气息,夜景变得更美了;着力改村,加大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城乡出入口的整治力度,对短期不能拆除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铺装硬化巷道,修建排水管道,新建改建公厕和封闭式垃圾站,加大绿化力度,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变得整齐了。

重点打击“假冒伪劣”,市场秩序日趋规范。积极开展商标侵权、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和文化市场、珠宝市场、建材市场等专项整治,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市场秩序得到规范;集中开展消费维权活动,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消费维权网络,开展消费维权进校园、进课堂宣传教育活动,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带动整个社会,群众消费维权意识明显提高。在社区、学校、清真寺等群众聚集场所设立宣传咨询点,开展无传销社区(村)创建活动,基本建立健全了防范、控制、打击“三位一体”的长效监管机制,传销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重点开展“扫黄打非”,文化市场不断净化。各地把“扫黄打非”与文化市场建设结合起来,打建并举,积极开展“暑期网吧专项整治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零点行动”“周末行动”“音像市场执法重点行动”等多项大规模的执法检查行动,整治文化市场成效明显。进一步规范网络安全管理,疏堵结合,严格落实网吧实名制,督促所有网吧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坚持日常检查、集中整治、查处大案要案相结合,不断加大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以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清理整顿网吧经营行为。文化、广电等部门内外联动,创新联合执法机制,统一部署,联合执法,重点加强校园周边文化市场集中整治,创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生活氛围。

重点弥补“服务缺位”,流动人口管理取得新成效。对流动人口全面清理登记,建立流动人口数据库和出租房屋数据库等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制度,房主签订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等制度不断完善。石嘴山市探索建立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服务管理协作机制,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外来人员、暂住人员报告制度,信息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银川市在兴庆区开展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三个制度”户籍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重点解决“失地失业”,转移失地农民有了新途径。注重拆建结合,保证失地农民能够住有所居。中卫市对7550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民实施拆迁安置,安置拆迁农户住宅楼近8000套,切实解决和改善了拆迁农户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注重同等待遇,保证失地农民享受城市福利。吴忠市早在2002~2004年就探索出台户籍新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免费转为城市户口,享受农民和市民双重待遇,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切实保护了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注重创新机制,保证失地农民能够继续发展。银川市兴庆区早在2002年就针对3万多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规定各村(队)将总征地面积的15%作为留用土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保证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七)建立健全维稳机制,社会形势呈现新局面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基础更加稳固。认真贯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着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基础更加稳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和宣传活动,明确提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校园、进宗教场所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全区累计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742个,先进个人2149名,其中受到******、国家民委表彰的先进集体155个,先进个人182名。

坚持依法管理宗教,民族宗教事业和谐发展。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制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宗教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落实提高年”活动,大力培训宗教人士,积极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内部民主管理。深入开展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决抵制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未发生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坚持协调各方利益,矛盾调处能力不断提高。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平衡和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满情绪,稳定社会大局,作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方法,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及时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各地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公平、和谐为本,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