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32325400000016

第16章 学校课外活动

其它方式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除了以教学为主实施教育外,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对社会、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还能够经受生活的锻炼,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学会团结互助,从而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社区)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学校教育要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发挥社会(社区)教育的作用,要注重发掘社区教育资源。

在探索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上,我国各地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其中不乏成功之例。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认真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教育历史上就有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实践。中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学校就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过课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他认定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

所谓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

1.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程表进行的,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形式。而课外活动的项目多,丰富多彩,形式活泼。课外活动的参加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方式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活动的指导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有专长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甚至是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活动质量效果的检查评定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汇报表演、娱乐竞赛、成果展览、举行讨论会和报告会等。

2.开放性

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作为学校课外活动来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接近现实,富有新鲜的气息。因此,学校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生活领域,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

3.综合性

课堂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则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因此,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同时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智力的机会。

4.兴趣性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一般也是富有吸引力的,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5.自主性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比在课堂学习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组织、自主开展的。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辅导起着重要作用。

(二)课外活动的作用

课外活动的任务在于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中小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他们不仅好奇,有了解社会和自然,获取知识,探索真理的愿望,而且好动,有进行各种活动和体育运动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充实、健康,富于乐趣。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广泛接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运动。这对于他们了解科学技术的动态,拓宽文化视野,形成高尚情操,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组织课外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学科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或体育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这不仅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更为重要的是,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服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活动,学生能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力量,乐于进取和开拓。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课外活动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课外活动要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实际,结合现实生活,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联系,从而激发政治热情,提高思想觉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学校课外活动要尽量使学生接触新事物,了解国内外新形势,了解科技文化的新发展,并从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学校组织课外活动要注意内容健康、格调高尚,防止不健康的情调对学生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将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青少年儿童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因此,课外活动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向积极方面发展。

课外活动的科学性,要求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正确,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特点。

课外活动的知识性,是指课外活动能给学生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而这种知识的接受是在活动中进行的。

课外活动的趣味性,是指课外活动对学生来说是有趣味的、吸引人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活动没有趣味是不能吸引学生的。青少年儿童的兴趣不稳定,容易激发也容易消失。因此,要注意在活动中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使他们的兴趣健康地发展。

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活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组织进行活动。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除了活动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外,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参加活动的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全部过程。通过活动运用知识,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增长才干,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

在课外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选择参加的活动项目,为学生进行活动提供条件;并在活动中给学生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倾向,以及活动的组织等各个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强调教师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创造精神。

学校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领导,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做好宣传组织工作;配备指导教师,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为开展活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购置必要的物质设备。学校在组织课外活动中,要依靠全体教师,尤其要依靠班主任和有专长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指导作用。同时,还可根据需要,聘请有关学者、专家、科技人员和具有专长的家长来校辅导。此外,还要注重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

三、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学校课外活动按照参加人数的规模可以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一)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活动可以吸收大批学生参加,有利于活动的普及,同时,也为活动的提高提供基础。这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报告和讲座。这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艺术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一种形式。这些活动包括关于国内外形势的时事报告,庆祝节日、纪念日的专题报告,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报告、科普讲座、文艺讲座等。这些报告和讲座的主讲人,可以是教师、辅导员,可以是专家、教授,也可以是英雄模范人物。对于某些报告和讲座,还可以由高年级学生或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承担,学生听来更感亲切,容易收到好的效果。这些活动可以由学校领导组织,也可以由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举办。

集会。群众性集会能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思想,形成一定声势,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群众性集会包括:革命节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的群众性集会,与科学家、作家、英雄模范的见面会,文史、数理、科技等各种科学晚会,纪念性的、知识性的、娱乐性的诗歌朗诵会、音乐欣赏会、文艺表演会等。

比赛。比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众性活动。包括:体育竞赛、学科竞赛、智力竞赛、书法比赛、科技表演等。这些活动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参观、访问、调查、旅行。这是组织学生进行群众性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式。例如参观重大建设项目,祭奠烈士陵园,参观各种纪念馆、展览馆,访问英雄模范人物,调查社会民情,感受建设成就以及各项改革,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增长见识才干,拓展阅历,陶冶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的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军烈属料理家务,宣传交通安全,维持公共秩序,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等。在节假日和日常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扩大与社会的接触,产生情感交流,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的思想,形成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组织这类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体力,处理好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占用的时间比例要适当。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这类活动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专项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扩大和加深某些方面的知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殊的才干。由于小组活动最能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因此它的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状况及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课外活动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条件组织。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其成员应是对这项活动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小组的指导可由教师担任,也可以到校外聘请有专长的人担任。小组开展活动要制订计划和必要的规章制度。小组活动的成绩,要注意总结,可以通过汇报、展览等形式展示出来,以巩固成果,增进信心,推动活动的发展。

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的内容、任务与各学科紧密相关。因此,组织指导好活动小组是学科教研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任课教师应当关心、支持和指导课外小组开展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学科小组。这是按照学科建立的各种兴趣小组,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对学生学习和运用某门学科的知识有积极的作用。一些开展得很好的小组活动,甚至对学生以后选择职业、在工作上作出优异成绩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科小组一般按年级组织。随着年级的升高,小组活动范围可随之扩大,程度可随之加深。有的小组根据其活动内容和特点,也可以吸收其他年级的学生参加。

技术小组。这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如金工、木工、电工、化工小组,气象小组,航空、航海模型小组,摄影爱好者小组等。以及计算机、应用光学、现代通讯、农业技术等各种技术小组。技术小组的活动要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技术小组活动最为重要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小组活动的任务主要通过学生的实践作业来实现。

艺术小组。这类活动小组包括音乐小组、舞蹈小组、乐器小组、戏剧小组、美术小组等。这些小组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才能。艺术小组的活动不仅使小组成员受到教育,而且能够活跃全校的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体育小组。体育小组是将对体育活动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体育技巧训练的组织。学生在小组里的活动主要是项目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学生对某项运动的爱好,提高运动成绩。开展体育小组活动,还能够从中给国家体育运动员队伍输送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为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繁荣我国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三)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余的独立作业的活动。例如阅读各种书籍,独立观察实验,制作教具模型,进行艺术创作等。这种活动便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