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苑新篇章
32329600000013

第13章 四个转变 只为创新作文教学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刘小玲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变“命令一般的命题”为“灵活多变的拟题”

在小学生的常态作文中,“命题作文”占了绝对的优势。为了学习某种表达方式,为了进行某项训练,教师安排一个统一的命题,全班学生按要求而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同学》、《我的妈妈》……虽然这些一成不变的命题划定的圈并不小,每个学生都能在范围之内找到可以独自发挥的空间,但毕竟因为它是“命”——如命令一般,所以,它相对比较“严肃”。命题的权力在我们,但写作的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内心对这命题的认同,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无法快乐,心和笔没有联系,表达就会有许多困难。所以,创新作文教学就要变“命令一般的命题”为“灵活多变的拟题”。

儿童喜欢新奇的事物,教师在出题时应尽量不落俗套。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好奇的事物入手,出题要灵活,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可引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在主题上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恰当地延伸作文题目。如:写《我》这个题目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角度来写,《调皮的我》、《敢说“不”的我》、《爱笑的我》都直截了当地点明自己的特点,《两个“我”》暗藏着双面性格的我。这样拟题,有学生的思考,有学生的情感,比统一命题《我》来得更有内涵,更有感染力。再比如,欣赏春天,讴歌春天,常常是小学生作文中的一个内容。当我们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拟题,《寻找春天》、《与春姑娘交朋友》、《和春天说句悄悄话》,多么有创意的题目啊!善于拟题目,不仅会为文章增色,而且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于是,笔下的流淌,就成了自然的回应。何乐而不为呢?

二、变“千篇一律的选材”为“大胆求异的选材”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显然齐白石选取画题时是在自觉地回避求同思维,而遵循一种逆向求新原则。习作中的选材也应如此,文章要有新颖性、可读性,选材很关键。但是,我们常发现学生的作文材料总让人似曾相识:妈妈在雨天给我送伞、老师给我补课、我帮孤寡老人做家务等等。写到家庭生活,表现的都是家庭的幸福快乐,父母如何关心自己;很少有学生写到家庭中的烦恼,如父母的严格要求带给自己的压力,在家里失去玩耍的自由,很苦恼。写到一件难忘的事,都是游戏、郊游,快乐得令人难忘;或者某人的热心帮助令我难忘。在学生的作文中,听到的赞扬声比较多,而批评的成分就少多了。为什么不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发现身边不文明事件,在作文中表达出来?这样的事难道不令人难忘吗?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但千篇一律,而且内容陈旧,更谈不上什么新意和个性。

其实,只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细心观察、留意,就会发现许多鲜活新颖的材料,均可写入作文,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如写“我的老师”这一主题的作文,如果教师只是把题目抛给学生,让学生完成,我想大部分学生作文中的主人公都是教过自己的某位老师,很难有新的思考和创意。有一个作文教学片段,这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除了教你知识的老师,还有哪些人和物也可以算是大家的老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的提出,便让学生的思维跳出了“教书育人的老师”的框架,描写的对象丰富起来了:有的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因为他们经常辅导自己学习,是自己的家庭老师;有的写邻居阿姨,她在一件小事中让我明白做人要诚实,是教我做人道理的老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老师”的理解,拓宽了思维空间,而且所选材料各具特色,富有新意,许多好作文也应运而生。

三、变“模式化布局”为“个性化布局”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取得高分,指导作文时常常“一刀切”,拿旧框架、老路子去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框”、“路”来写,如叙事模式、写人模式、写景模式等。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谋篇布局,如出一辙,陷入严重的模式化,完全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权。“作文——精神产品的独创”,独创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独创才有个性,而越是个性化的东西,才越能打动人。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摒弃“模式化布局”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反常”、“出格”,在谋篇布局上大胆创新,破旧范,离旧规,给予充分的写作自由。

我听过一节《学写记叙文》的作文课,教师告诉学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段——开门见山,点明中心;第二段——叙述事例,具体生动;第三段——总结概括,首尾呼应。这虽然是记叙文的一种结构方式,但如果只限于这一种,让学生对照老师设计好的“图纸”去“砌砖”,一个模式,枯燥乏味,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实,我们有很多种写作方法可以教给学生的:在叙事中,可以直截了当开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清楚,注意详略得当;也可以把事情的结果先呈现出来,再以回忆的形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或者从事件的某一环节写起,在必要时插入需要补充的内容,事情的发展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样,顺叙、倒叙、插叙等手法运用得当,习作将各有千秋。

总而言之,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应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习作时不要以固定的模式绑住学生,应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大胆地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异彩纷呈、具有独创性的“精神产品”。

四、变“批评总结性讲评”为“欣赏指引性评价”

在传统的作文讲评课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师三言两语地进行本次习作的总结,指出不足,读读范文,受表扬的学生沾沾自喜,受批评的垂头丧气。长此以往,写作差的学生更加害怕作文,失去了写作信心。这样的作文讲评实效性很低。因此,我们要变“批评总结性讲评”为“欣赏指引性评价”。

什么是“欣赏指引性评价”呢?本人认为,作文讲评,最重要的功能是激励,特别是激励暂时写不好的、缺乏自信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犹如一把双刃剑,一句赞扬,可能使学生从此喜欢作文;一声斥责,可能使学生从此厌恶作文。因此,我们应从欣赏、鼓励等积极方面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段佳句,都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特别是后进生,更要给予真诚的夸奖,要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成功的快乐,激起他们对下一次作文的期待和写作欲望。这样,欣赏就成了一种习作指导的手段,因为老师在欣赏学生习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炼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知不觉中掌握写作方法,从中获取写作经验。当然,欣赏之后,老师也不忘纠正、点拨、示范等,帮助学生找到不足,然后指导修改。这样的作文讲评才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是对今后习作的正确指引。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改变,引领学生创新作文,展示个性,学生的作文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自由,越走越精彩!

(本文获第六届“快乐语文”杯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