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的一生,也是大多数刘彻臣子的结局,只有两个人除外。
公元前121年,丞相公孙弘去世,时年八十岁,谥号献侯。
他是个极为厉害的角色,一句话决定了大侠郭解的生死,又一句话葬送了主父偃全族,下手之狠,让人叹为观止。
宁成以严刑闻名,刘彻想用宁成,公孙弘说,我未发迹时,听闻宁成为官,百姓畏之如虎,不足以为郡守。昔日秦法不是不严苛,百姓不是不畏惧,可秦朝依旧覆灭了,暴力不足恃。
刘彻权衡再三,同意了。
但你要以为,公孙弘敢于反驳刘彻,那么就大错特错。
大学有门《人际关系学》,老师说,其实说动一个人,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
而后老师举例:
当初恢复高考后,很多中学老师想要考大学,可是学校不让。他也想考大学,于是找到校长。
他没有对校长说,自己多努力,自己多有追求,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而是从校长的角度出发。
他对校长说,大多数老师水平有限,让他考也考不上,何苦让学校当这个恶人呢。
校长想了想,于是同意老师们去考。
他说,同批去考大学的,只有我一人考上了。
学校为何不让老师们去考大学呢?
老师们考大学,要准备考试,就没心思教课了,考上大学就要走人,对学校来说,也是一大损失,所以不让。
关键是学校设置关卡,老师们止步于此,自然怨恨学校、校长,有了情绪,说不定还会非暴力不合作,校长的声望自然降低。
校长对一切一清二楚,可为了学校他不得不如此。但当他明白过来,老师们其实考不上,大学录取率很低的时候,自然换了种想法。
就算极个别能考上大学走人,对学校影响也不算太大,所以校长最终决定——你们去考吧。
刘彻就是校长,他所有的政策,出发点有两个:国家和自己。
国家好,但是对自己威胁,要慎之又慎。
国家不好,对自己有好处,要慎重。
国家好,自己好,就要做。
公孙弘从刘彻的角度出发,告诉他,宁成是酷吏,是一把很快的刀子,用他游刃有余,可是也容易划伤手。
重用酷吏的皇帝,不就是秦始皇、秦二世嘛,而且对国家损害也不小,所以不能用。
这话说到了刘彻心坎里,他这才不用宁成。
主父偃之死也是。
刘彻不想杀。
公孙弘说,齐王死了,总是有人要担责任的,要么陛下担,那么就是对残害同宗,诸侯王离心离德,说不定又是七国之乱(当时淮南王刘安还活着),要么主父偃担,那就是欺君罔上,陛下杀了他,诸侯王们出了口气,还是团结在陛下周围。
换做是你,你怎么选?
刘彻于是将主父偃诛族。
公孙弘能够发迹,完全在于他能设身处地的为刘彻考虑。
公孙弘曾和人一同进言某件事,大致就是某个大臣牵头说陛下应如何如何,然后站出几个人,说一声“臣附议”云云。
结果事到临头,公孙弘退却了。原因很明显,他判断出刘彻不喜欢这个建议。
大臣们出来后责问公孙弘,说他出尔反尔,公孙弘也不反驳。渐渐地朝野间就开始传言,说公孙弘此人不忠诚,只懂得媚上。
此事传到刘彻的耳中后,刘彻召来公孙弘询问此事。
公孙弘说,知道我秉性的,自然会认为我忠诚,不知道的,自然认为我不忠。
忠君,忠君,说到底是对刘彻负责。
公孙弘学会了选择性谏言,听得进去我就说,听不进去我就不说。
当然,公孙弘成为今天这样,也是有原因的。
当初公孙弘初入朝堂,年纪也不小了,估计四五十了,办事不合刘彻心意,就被退货了。
程序无法运行,公孙弘果断的认为是自己有问题,于是闭关修炼,大彻大悟,第二次被推举入朝,自然不敢违逆刘彻,因为办事符合心意,青云直上,还封了侯。
无独有偶,能最后混的如鱼得水的,都会选择性抛弃一些东西。
严嵩任礼部尚书,皇帝朱厚熜让他自己老爹入太庙,让严嵩去办。
满朝汹汹,严嵩于是当庭拒绝。
皇帝大怒,写了篇《明堂或问》,严厉斥责群臣。
群臣不说话了,纷纷盯着严嵩,毕竟你是礼部尚书,不得不说话。
严嵩要么坚持原则,被群臣称赞,被皇帝疏远贬斥,一生抱负不得施展,要么跟群臣清流为敌,顺从皇帝。
严嵩选择了后者,写了篇《大礼告成颂》,让皇帝十分满意,就此平步青云。
满朝的鄙夷、谩骂,严嵩置之不理,不是你们在这个位置上,你们当然可以引刀成一快了。
事实上,所谓清流也是欺软怕硬的,敢跳出来的都被严大人收拾的服服帖帖,剩下的只好在肚子里骂骂人家,见面了还会先打招呼。
徐阶能够上位,靠的也是巴结皇帝,满足皇帝心意,而后才有官当。
明清时都说,陕西的官员很清正廉明,不惧怕权势,可是历来担大任的,又有几个陕西官员。他们直言青史留名,而后或被贬斥,或辞官归家,又有何益。
公孙弘不想做清流,黄河浑浊,又常常为患,却灌溉了两岸百姓,他想做黄河。
公孙弘的举动,刘彻看在眼力,记在心里。君臣之间,不是没有争议,但都是以公孙弘屈从为结局。
刘彻派遣司马相如等人在蜀郡修路,通南蛮,耗费钱粮甚多,死的人也多,南蛮还造反,事情办得非常不顺。
公孙弘认为此举无益,还有点仿效秦朝攻打百越的意思,可刘彻不认同,于是公孙弘就认错。
主父偃建议在塞外修建朔方郡、五原郡,公孙弘反对,刘彻不采纳。
公孙弘数年如一日的反对,刘彻便让中大夫朱买臣阐述建郡的好处。公孙弘明白,朱买臣背后是谁,不愿意闹僵,于是认错,说自己见识浅薄。
公孙弘真的以为自己是错的吗?
他只是不想和刘彻认定的事作对。
事实上,刘彻南攻北讨,后期汉朝村村落落生荆棘,差点亡秦之续。公孙弘反对南征,反对建立郡县,其实是想汉朝有个稳定的内部环境,不想发展到最后百姓揭竿而起的那步,可是他人微言轻,当察觉到坚持下去会损害自己仕途的时候,果断放弃。
主父偃、朱买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出征,建功立业,看似很伟大。可是修路要多少人,征兵要多少人,要多少粮食,国家虽然积蓄很多,可是能否支撑的下去,能够撑多久,考虑的人不多。
如同婚礼一样,摆上上千桌请人吃饭很风光,可是风光是要花钱的。年轻人只管问爸妈要钱,爸妈却要精打细算。
所以刘彻经常采纳主父偃的意见,却将国家交给公孙弘来大理。
刘彻是勾践,那主父偃就是范蠡,公孙弘就是文种。
刘彻是夫差,那主父偃就是伯嚭,公孙弘就是伍子胥。
主父偃一直在说,我们该怎么打,怎么花钱能花在,公孙弘一直在强调应该少花点。
刘彻最想要的结果,是在国家允许的范畴内,最大的建功立业,所以有了内朝和外朝,跟刘邦一样。
刘邦将汉中交给萧何,带着张良、陈平出去浪。
公孙弘是丞相,位高权重,刘彻对他不可能没有猜忌之心。
可公孙弘很会做人,做的经常有人骂他。汲黯骂他虚伪,明明能吃好的穿好的,偏要沽名钓誉,吃糙米饭喝咸菜汤,看不起这种人。
公孙弘说,我改,回去就锦衣玉食。
刘彻尽管自己奢侈,但也说,不必了,勤俭持家,那是好事。
宫内也有人骂公孙弘,说他坏话。
公孙弘说,陛下认为我要改吗?
怎么改?
肯定是要给宫里面的人送礼,顺便利用职务之便,帮他们做事。比如她们的小舅子杀人了,我利用职务帮你摆平,你自然会夸我几句了。
刘彻摇头,你就这样挺好的。
想想齐桓公是怎么死的?
齐桓公宠爱的人将他困起来,外面也没有人问,于是齐桓公就死了。
所以明君,最忌讳内侍和权臣相交。
刘邦重病不愿意见大臣,让宦官传令。
大臣们人心惶惶,都几天没见陛下人了,是不是死了,是不是宦官们趁着陛下死了,想夺权。
大臣们聚在宫门口,可是太监说,陛下有令,擅入者杀无赦,又不敢向前。
樊哙站了出来,我跟陛下是连襟,我们在沛县就认识,我还在鸿门宴救过陛下的命,陛下难道连我都要杀。
樊哙将宦官推开,率先而入,大臣们跟着进去,见到了重病的刘邦,对他哭着说,陛下忘了秦始皇的事了吗,怎么这么多天不见我们,急死我们了。
刘邦勉强起身,笑笑,是朕错了,如今你们也见到我了,可以回去了吧。
大臣们松口气,陛下还活着,于是回去了。
假如宦官囚禁了皇帝,自然有大臣们出面解救;如果大臣们逼宫,宦官们自然会出面抵挡。
这是权力的制衡。
可是如果大臣和宦官联合起来,就如李斯和赵高,秦始皇死了多少天都没人知道。
所以,刘彻见到公孙弘和宫内的人不合,很开心,宫里面的人坏话说的越多,刘彻给公孙弘的赏赐越多。
应该说,公孙弘在的时候,汉朝作为中央政府,还是合格的。公孙弘在为百姓们争取生存空间,民生也还可以。
刘彻晚年,朝廷的很多弊病,以公孙弘为分界点,公孙弘在的时候,政令执行的时间不长,也有人补救,所以危害不大。公孙弘去世后,没有合适的人出现,让刘彻大为恼火,以至于几任丞相都死于非命,国家也江河日下。
也有人学公孙弘,凡事让刘彻裁决,可是他只学会了公孙弘的让,没学会公孙弘的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公孙弘死后,朝中只剩下另一个明白人了——东方朔。
这位仁兄当初给刘彻写了很长的介绍信,算是诚意可嘉,于是中标入朝。
东方朔入朝,只是待诏金门,随时等待召唤,这可就没谱了,要看刘彻心情。
于是东方朔自己创造机会。
东方兄弟没有弹剑作歌,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传到刘彻耳中,而是主动寻人晦气。
不论中国还是欧洲,历来宫廷里都喜欢养侏儒,身材矮小,举止滑稽,说说俏皮话,讲讲段子,博人一笑,也有养些天赋异禀的——嫪毐。
司马迁开了《滑稽列传》单篇,淳于髡、优孟、优旃(zhan)三位滑稽人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人物得以名扬于世。
滑稽们由于身份特殊,往往得到皇帝、太后、王子、公主的喜爱,所以见到大人物的概率很高。
东方朔拿他们开涮,郑重其事的说,自己得到消息,皇帝认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打仗,也不能种地,想要杀了你们,你们快去求情吧。
侏儒们听后就吓坏了,见东方朔不像开玩笑,就跑到刘彻哪里,哭着说陛下不喜欢我们,就让我们走吧,千万不要杀了我们啊。
刘彻自然莫名其妙,一问才知道是东方朔搞的鬼,于是让人将东方朔带过来,问他为何矫诏。
东方朔说,我身高九尺,侏儒们身高六尺,可是俸禄都一样,他们吃得饱,我可吃不饱,饿得不行,又见不到陛下,这才急中生智。
刘彻听后,哈哈一笑,所谓矫诏者死,也是看皇帝心情的,正常的皇帝,那个愿意杀人取乐,于是放了东方朔,还提高了待遇。
不过,仅靠主动要求,东方朔是不行的,还要展露才华。
古代有一种玩法,叫射覆。
所谓射覆,就是拿一个碗扣住一个东西,然后让人猜里面是什么。
为何叫射呢?
我的理解是,就跟射箭一样,箭射出去后,能不能中靶,很难知道。射覆,就是以覆为靶子,以言语为箭,看你能不能说的中。
当然,这种事情没个谱,猜不中正常,猜得中才不正常,也才能显示一个人的厉害。
据说朱元璋吃烧饼,咬了一口,听闻刘伯温前来,于是藏在袖子里,问刘伯温,你猜朕袖子里有什么?
换我估计就猜两袖清风了。
刘伯温可能闻见了烧饼味,不过文化人的事,于是掐指一算,吟诗说,“半死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大喜,先生果然厉害。
刘彻玩射覆,让身边的近臣们猜里面是什么?
要注意,能跟刘彻玩这个游戏的,没有大臣,大臣们要处理政务,哪有闲心跟你玩这个,也就东方朔等一大帮陪皇帝玩的人。
无人猜得出。
刘彻有些意兴索然,他玩这样的游戏,是期盼有人猜得出来,若是没人猜得出,那就没意思了。
东方朔站出来说,“此物似龙而无角,似蛇却有足,善于爬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
刘彻大为惊奇,掀开一看,正是壁虎。
刘彻赏赐东方朔绸缎十匹作为奖励。
当然,宫里面也有其他射覆高手,听说了这事,不屑一顾,也就是我不在,不然早就猜出来了。
那人要跟东方朔比一下射覆。
听起来和《西游记》车迟国那一段,孙悟空和羊角、鹿角大仙比试蛮想的,估计吴承恩就是从中得到的灵感。
东方朔逢猜必中,打败对手无数,成了刘彻身边的宠幸近臣。
一次建章宫跑来一个动物,无人能识。
刘彻召来东方朔,问他这是何物?
东方朔说,我说可以,但陛下要让我饱食一顿。
刘彻胃口被吊上来了,于是满足。
东方朔吃完了,又说某地不错,一并封给我吧。
刘彻也应允了,他非常好奇结果是什么。
东方朔说,此物名驺(zou)牙,当远方有人要归降时,就会出现,它的牙齿前后大小一致,故而名驺牙。恭喜陛下,这是喜兆。
注意东方朔的话,很值得玩味。
东方朔先是要求吃饱,未必是贪吃,只是想有准备时间考虑,他需要内线给出自己这动物的特征,而后说出相应的名字。
吃饱后,东方朔要求东西,而后将斟酌的用词说了出来。
他先说了动物的名字,这刘彻虽然关心,可听后一头雾水,也不想知道为何叫这个名字,只想知道此物出现的寓意。
高祖斩杀白蛇,是赤帝的儿子杀了白帝的儿子,而后号称赤帝子。
麒麟出现,就意味着祥瑞,所以连白鹿、白老虎都成为皇帝的精神依靠。郑和下西洋,路过非洲,一看遍地麒麟啊,于是为朱棣带了一头,还留了画像。后人一看,原来是长颈鹿啊。
宋朝时,交趾进贡麒麟。
司马光说,祥瑞都是自己来的,哪有远方送来的,何况不知真假,要是假的还被交趾人笑话,还是不要千里迢迢送来了吧。
此语最为中肯。
东方朔说了动物的寓意,远方来降,那是刘彻最感兴趣的,大为高兴。高兴过后,刘彻就想知道,此事到底是真是假,为何都不知道,就你东方朔一人知道,不会是骗我吧。
所以东方朔才解释说,此物的牙齿前后都一样,所以叫这个名字。
这个很好验证
可刘彻还是心存疑虑,你会不会从被人哪里听说了此物的特征呢?
一年后,匈奴浑邪王率众十万归降。
刘彻大为高兴,认为东方朔了不起,再次封赏了他。
这就是附会了。
其实孝景帝时,就有匈奴王子归降的事,赵信也就是匈奴部落的王子,也归降了,后来又反叛了。汉武帝在外征战,屡屡获胜,匈奴逐渐式微,有人归降那是铁定的事。
东方朔是不会说,一年后有人归降的,他只是说有人归降。
一年是有,两年是有,三年也是有。
东方朔赌对了最大的一把,名扬青史。
公孙弘守退,东方朔张扬,两个复姓的人,成为朝廷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