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买臣的擅长领域是《春秋》,他本人是会稽人,对《楚辞》也有研究,就是靠这两点,得到刘彻认可的。
就现在的观点来看,字数少的诗词,更容易让人铭记。诗词主要传达的是一种意境,让人感同身受。
我们经常碰见一种情况,不知道怎么描述清楚眼前的景致。但是诗人能,写的言简意赅。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大家耳熟能详,文辞优美押韵,最后两句意境悠远,所以尽皆称道。
然而,诗词的大意都清楚,可是逐字逐句来看,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什么是“欲饮琵琶”?
琵琶究竟是乐器,还是能吃的枇杷,这解释就不同了。
陶渊明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都深以为然,觉得懂得意思就好,干嘛逐字逐句的较真,也许作者只是为了押韵,才这么说的。
所以常说,教然后知不足。你教人,就要自己清楚,也就注意到以往没有看到的地方,进而深思。
比如常说的半本《治天下》,人家虽然看了半本,可是揣摩的多啊,浅尝辄止怎么比得了呢?
比如你教《论语》,弟子带着五条肉干来了,指着书说,孔子云,带了五条肉干来求教的,我都尽心辅导。孔子都这样,老师你也拿五条肉干当学费吧。
老师当然不愿意,可是不愿意也要引经据典,用孔子的话为自己辩白。
老师:你哪里来的?
学生:我家山东,一千多里呢?
老师:家中有父母吗?
学生:有啊。
老师: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我不能收你为徒弟,你带着肉干回到你家里,在附近求学吧。出门右转,恕不远送。
读过和读通透,完全是两种概念,切勿混淆。
古代典籍中,化用了很多典故,不单单是尧舜禹汤,还有民间传说。刘彻读《楚辞》,那时候又没有白话文的,难免碰见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那就只好问老师了。
朱买臣读书,为何五十岁前成就不了功名呢?
因为在他的前半生中,并没有将书中的精髓读通透,只是认为懂了。
好比自认为复习好了,可是一旦考试,发现总有不理解的地方,那就只好回头再练。
等做完十套卷子,发现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你,这时你才算明白了。
所以历来能够扬名的,而且不是昙花一现的,多半是姜子牙、公孙弘一样,将书吃透了,对人情世故很明了,没人骗得了。
你入朝之后,跟人聊天,就能知道他本事如何,用在哪里好。知人善任,自然就能当好丞相,否则光是不靠谱的下属就够你喝一壶了。
公元前110年,东越国王余善称帝,攻打汉朝的县城武林、白沙、梅岭,杀死地方官员。
此时距离东越国归顺,已经过了三十年,正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时候。
东越国虽然归顺,汉朝却并非完全吸收的,而是将他们安置在一个地方。东越国王依旧管理自己的臣民,平日里也就和汉朝的外派官吏沟通,节假日送点贺礼给皇帝庆祝一下。
然而东越和汉朝自然习俗不同,容易碰撞出火花。汉朝派遣的官吏,也未必是什么清如水、明如镜的人,总是会有矛盾的。
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有骚乱,区别在于规模大小而已。
当初赵武灵王招纳胡人,东胡、林烦投降,可是降而后叛,于是国王被杀,这才安宁。
招纳,叛乱,平定,归顺。
这是有迹可循的,但是有一点不变——最倒霉的地方官。
地方官是汉朝的人,又没有太大的自主权,所以东越一造反,很容易聚集大军攻下三四座县城,抢掠其中物资。
之后,朝廷反应过来,你五千人造反,我派五万人打你,你怕不怕。
西夏李元昊和辽朝打仗,连战皆胜,可是越打越心虚,说契丹人怎么这么多,于是派使者请降。
辽帝不同意,非要打。
李元昊只好撤退,诱敌深入,而后将草原烧了,趁着辽兵没有草料,一举击败了辽朝大军,俘虏了辽帝。
可是就算打赢了,李元昊能吞并辽国吗?当然不能。
李元昊的先祖和宋太宗开战,宋太宗连派五路大军,都败北。可是宋朝过几年,缓过劲来,还是有兵打。
西夏打一次,自己就死多少人,受不了了,于是签订合约,要岁币称臣。
会稽郡守朱买臣得到刘彻指令,派遣大军,一举将东越国荡平。
搞笑的是,东越国王余善跑到了闽越国,求收留,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嘛。
更搞笑的是,闽越国杀了余善。
当然,闽越国王也不是胡乱出牌,而是有深谋远虑的。
他想归顺。
为什么要归顺呢?
归顺好啊,就可以进行双边贸易,换来丝绸、瓷器、铁锅、锄头、木盆、家具。
能过好日子,谁还愿意苦巴巴呢?
闽越国能归顺,自然是朱买臣在穿针引线。之后,闽越正式成为汉朝的一部分。
秦始皇时候,派遣大军攻打,结果大军在外独立了。可见所谓的疆土,软控制才厉害,只懂得派兵,既花费钱财,还容易引发动荡。
想起洪七公教郭靖亢龙有悔时说的了,这招关键在“悔”字上了。你用了十分力气,能放不能收,算不得厉害。有十分,只用六分、五分,留给自己四五分余力,那样游刃有余的多。
郭靖深明其中道理。
后来郭靖和金轮法王比拼掌力,郭靖总是向后退一步,看似不敌,其实是为了卸掉对方的力道。
金轮法王不肯认输,站着不动,硬生生的承受郭靖的力道,看似厉害,其实已经受了内伤。
刘彻不过继承了祖辈五十年的积蓄,嬴政却继承了秦国一百五十年的积蓄,所以用起来有些不知珍惜。
秦国国力消耗的严重,于是崩盘,就跟隋朝一样。
此战过后,朱买臣升官了,当上了主爵都尉,位列九卿,算是实现了人生的一大步。
都尉是少将一类的官职,古代的爵位多半是军功。给朱买臣的着实是肥缺,给武将们评职称,中间灰色收入不少。
然而朱买臣几年后就坐罪免官了。
因为啥下来了,腐败了啊?
原因我也不知道,就说一个例子吧。
航海学校的学生毕业,到了一艘船上,参与了卖油事件,整艘船的人都被处分了。他因为不是主动贪污,就从轻发落了。
他经同学举荐,到了另一艘船上,结果那里也卖油。
他对船长说,我不参与你们,我也不会告发你们,我就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好不好?
船长心想,你不肯下水,那怎么行,于是借故将他开除了。
不过,此时的朱买臣已经不是当初的朱买臣了。
朱买臣活动一番,当了丞相石庆的长史,就是顾问参谋的意思,公孙策一样的角色,在丞相府的属官中,排行第二。
此时的朱买臣,将屠刀对准了张汤,以你之血,告慰严助的在天之灵。
张汤担任过狱吏,是刘彻手中的一把刀,处理过废皇后阿娇的巫蛊案,淮南王刘安的谋反案,杀了很多人,该杀的、可以不杀的,也没有放过。
得罪的人,于是要他死的人也多。
张汤自知无法幸免,便自刎而死。
死前,张汤将冤情详细的写给刘彻,称三位长史联手诬陷他。
刘彻对张汤很有感情,当即下令将三位长史逮捕,审讯清楚后,一并斩杀。
朱买臣就此死了。
若是有的选,朱买臣依旧会如此。
聂政刺杀韩隗,专诸刺杀王僚,他们都知道必死的,可是依旧去了。
豫让为智伯报仇时说,人以众人待我,我报以众人,人以国士待我,我报以国士。
没有严助,就没有我朱买臣,我焉能不尽心。
然而,张汤也是一位清官啊。
张汤,出生在长安附近,杜陵人。
其父曾任长安丞,长安分为四市场,每个市场各设置一个长安丞,类似如今的区长、副市长。
张汤在家,老鼠偷吃了肉。父亲就将张汤打了一顿出气。
张汤气不过,于是扒开老鼠洞,将老鼠抓了,找到了剩下的肉。然后他自问自答,模仿审判的过程,写了判词,将老鼠当庭处死。
父亲回来后,听说此事,拿过判词一看,大为惊奇。
后来张汤子承父业,当了长安丞。
不过在封建社会,只靠自己,是很难得。主父偃还要靠卫青推荐,所以靠人提携,当官嘛,不丢人。
张汤相中了潜力股——周阳侯田胜。
这位田胜就是王太后的弟弟,也是田蚡的弟弟,身价看涨,平日里想巴结都难。
可凡事,总有例外。
田胜犯了罪,到了狱中。任你达官显贵,近来都要低头。当年周勃都是如此,何况田胜了。
张汤对田胜多加维护,他精通律法,于是想法帮他脱罪,起码罪过轻点,属于那种高级律师的范畴。
田胜很感激他,于是推荐张汤给酷吏宁成当下属。
宁成、郅都是汉朝最有名的律官,张汤能跟前辈搭手,着实算是幸事了。
张汤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又被推荐给了丞相田蚡,当了丞相长史。此时窦太后去世,刘彻掌权,张汤的投资已经到了收益期。
然而刘彻对田蚡的不满,是很明显的。
张汤于是很快跳到了刘彻哪里,当了御史,处理狱讼。
张汤走的是李斯的路子,假以时日,未尝不可以当丞相。
很快,张汤就遇见了皇后阿娇的巫蛊案。
这可是要命的差事,皇帝对皇后的不满,那是有目共睹。
怎么样才能把这件事办的人人都开心呢?
张汤于是果断处置,皇后阿娇的亲属,长公主等人一个不牵连,大臣们一个不牵连,就此一刀切了,只拿几个巫师、奴仆开刀。
刘彻开心,此事没有牵连甚广,毕竟长公主也算老人了,还能将皇后废掉。
长公主认了,见惯了宫廷争斗,知道女人已经保不住了,只求不牵累自己和家人,知道张汤手下留情了。
卫子夫很开心,张汤为自己出了气。
于是刘彻将张汤提拔为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是九卿光禄勋的下属,光禄勋掌管宫廷宿卫、侍从。太中大夫俸禄为一千石。
张汤在刘彻身边,遇见了自己第一个知己——赵禹。
赵禹资历老,是周亚夫时的丞相史,之后是御史、中大夫。
两人在一起,编定《越宫律》、《朝律》,对汉朝的法律进行系统的整理。
他们都属于有理想的人,所谓的理想,莫非诸事都按照法律来,如此权贵不欺压百姓,百姓间相安无事,天下太平矣。
今天,很多学法律的新人,初出茅庐,也想的是凡事都主持公道,这样国家就太平了。
在刘彻身边的,多是这样一群有理想的人。
编订完律法后,赵禹当了中尉,当初郅都的官,后来又当了九卿少府,掌管皇家财产,是刘彻的管家。
刘彻对赵禹放心,还是有缘故的。
赵禹这人,认死理。他当官,从不养门客,因为刘彻不喜欢门客。
别人请赵禹吃饭,赵禹推辞不过就去,不过却从不回请。赵禹的不近人情,是为了疏远亲属,将来这帮人不好讲情。
然而老实人也有奸诈的一面。
手下人送来的文书,他总是批准。渐渐下属不怕他,而他也掌握了下属的罪证,可以随时发难。
这样的人,刘彻能不放心吗?
张汤则当了廷尉,地位还在赵禹之上,实现了人生价值。
张汤反其道而行,他知道关系的重要,总是和权贵混在一起,就算不认同他们,也会装作客客气气的。
他凡事总是备着两方面的理由,给刘彻禀告案子的处理结果,详细的列明理由。
刘彻不认同,张汤立即说,下属谁谁就是如此说的,他的理由如何如何,是我不能听从正确意见,还望陛下赎罪。
张汤为人好客,对朋友、僚属很尽兴,所以虽然执法很严,可是声誉还不错。
丞相公孙弘就很喜欢张汤,经常称赞他。
张汤也夸赞公孙弘,互粉。
董仲舒闲置在家,唯有张汤常去看望,向他请教问题。
种种行为,都为他加分不少。
然而审理淮南王案的时候,张汤将严助杀了。
其实,严助、朱买臣、卫青、张汤等人都是刘彻的心腹班底,都认识。
此事,使得很多人怨恨张汤。
然而,刘彻对他更信任,将他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丞相之下。
张汤擅长揣摩刘彻的心思,本身也是很有能力的人。
刘彻年年用兵,其实国库已经空虚了,迫切需要捞钱供打仗。
于是张汤提出了很多开源的办法,包括铸造五铢钱、白金货币,垄断盐铁专卖权,同时打击敌方豪强。
每件事都做到了刘彻心里,每次和张汤议论的时候,刘彻都废寝忘食。
张汤严重越权。
这些事,本当是丞相该说的,可张汤都说了,刘彻也喜欢听他说。
丞相没事干了,很不爽,又不想辞职。
张汤虽然尽心,可是做的事都是与民争利的,大多是和豪强、官员争利,得罪的人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连带着自己的积攒的好人缘,都快用光了。
为何张汤忽然便这么多?
因为他想当丞相啊。
他从公孙弘的事上意思到,就算再多人反对你,只要皇帝支持你,那就没问题。
所以,他迫切地需要刘彻的支持。
而刘彻为什么要支持他?
因为只有他做事,能满足刘彻心意。
你要打仗,我就去替你捞钱;你要建功,我就去替你铺路。
然而,新政的实施,总是会有种种不便的。
张汤为国家考虑,希望第二阶层少拿点,国家税收多点,这并没有错。可第二阶层想过的好点,难道有错吗?
至此以后,公卿大夫,以至于民间,对御史大夫,朝廷二把手张汤,那是一片骂声。
张汤很快病了。
刘彻亲自去张汤府上看望他,以示慰问。
刘彻最喜欢孤家寡人的臣子,然而主父偃的例子告诉我们,人人喊打的臣子,刘彻也是不会保的。
刘彻,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他和嬴政一样,希望所有的功劳都是自己的,所有的过错都是别人的。
所以,公孙弘说,陛下不杀主父偃,那就要担负迫害同宗的罪名。
主父偃死了。
张汤说,严助不死,陛下不担心身边人有异心吗?
严助死了。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刘彻才是彻底的实施者。
后来有人偷盗了孝文帝的坟墓的下葬钱,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相约一同请罪,张汤答应了,后来觉得自己没有错,就坑了丞相一把。
你不下台,我怎么上台呢?
庄青翟大怒,丞相府的长史当即决定要干掉他,于是收集他的罪证。
张汤做事滴水不漏,可是终究出了差错。
有人告诉刘彻,说陛下每次下令要买什么,总有商人事先囤积,而后赚大钱。
刘彻大怒,他最恨这类事,于是招来张汤,对他说,有人泄露了朕的意图,是谁?
张汤也说,是啊,是谁?
刘彻大为不满。
就此以后,张汤失宠了。
张汤以往做的事,一件件的捅了出来,让刘彻大为恼火,派人责问张汤。
张汤很有李斯的风范,一一驳斥。
刘彻无奈,派赵禹去。
赵禹苦口婆心劝张汤认罪,不要和陛下这种人抗到底,没你好处。
张汤自知大势已去,写了信陈述后,自刎而死。
死后,张汤家不足五百金,是积攒的俸禄和刘彻的赏赐。
他本可以是李斯的。
那刘彻岂不是秦始皇,汉朝就真是亡秦子续了。
张汤清廉,可张汤真的是好官吗?
李斯是好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