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爷爷奶奶的长征故事
32336800000030

第30章 “红军井”

1934年,贺龙率领红三方面军在黔江摆脱湘、鄂、川、黔四省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于1934年11月傍晚抵达石柱县城附近的沙谷乡的猫圈坡(现灯盏乡)。

猫圈坡住着几十户土家族人,当时正是寒冬,旱情严重,接连40多天没下雨,小溪和河水都断流了,水井也快要干涸了,群众饮水非常困难。猫圈坡只有一口井供大家饮用,群众经常因为争水发生口角,甚至打架斗殴伤人。

红军到来后,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人,吃水更成了大问题。老百姓热爱红军,知道红军是自己人,就主动把井水让给红军用,自己下山到几里外的小溪里挑水。这事被贺龙知道了,严肃批评了那些吃水的红军后,他决心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一面让卫生员向群众宣传饮水卫生知识,一面亲自带几个战士四处寻找水源,终于在下院子一处洼地发现了水源。于是,他就命令红军立刻动手打井。红军战士冒着风雪,不顾天寒地冻,连夜动工,挖起井来。他们嘴里哈着热气,冒着热汗,一筐一筐的土被吊了上来……

天边泛出鱼肚白,一股泉水也终于涌现出来,大家高兴极了。舀一瓢,井水甜甜的,心里更是甜甜的。那几个凿井的战士已经身心疲惫,当他们喝了一口甜甜的井水后,一夜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井凿好后,贺龙指挥战士从一个破庙背后运来薄石板,嵌在井边,作为井壁,砌得方方正正。这样,在井边打水的人就不会因为不小心而掉进井里了。猫圈坡群众吃水的问题终于彻底解决了。

红军走后,说来也怪,不管怎么干旱,这口井的水却终年不干,饮用不尽。土家人为了表示对贺龙和红军的热爱,把这口井称为“仙井”、“神井”。大家编出民谣唱道:“昔日吃水贵如油,下山挑水就发愁,自从红军挖‘仙井’,‘龙水’流进锅里头。”

后来,为了感谢红军的功劳,石柱县政府将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