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32341700000017

第17章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护理人员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环境安排和护理照料。生活起居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认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要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就能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如果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就会多病早衰。这就说明起居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居调摄是保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历代医家都十分注意起居的调摄,并把它作为调养神气,健康益寿的重要法则。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由生。

知识链接:

《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半百而衰也。

一、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四时

顺应四时是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这是根据中医的“天人相应”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规律是病人生活起居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之一。

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所以善于养生的人,春夏两季能够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能注意保养阴气,以从根本上来养护身体。

1.春夏养阳春夏属阳,自然界万物处于生长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阳之生,太阳之长,所以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之势。

2.秋冬养阴秋冬属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阴之收,太阴之藏,所以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收藏之势。

知识链接: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是谓得道”。

(二)调整阴阳

阴阳的相对平衡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阴阳失调是对人体各种功能、器质性病变的病理概括,被认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因此在对病人起居进行护理时,要注意病人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确保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保持动态平衡。在疾病护理时,从平衡阴阳的角度,根据病人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情况去制定护理措施,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地。

(三)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它要求人们生活要有规律,这也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如果人们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放纵淫欲,必然加速老化和衰老,反之,如果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并持之以恒,就会尽终其天年。因此,人们的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利于健康。在《内经》中不仅指出一年四季的作息时间因季节而异,就是昼夜晨昏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住院病人的作息起居,也应根据季节变化和各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中。

(四)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是指应合理地安排各种日常活动,包括体力活动、脑力活动和性活动。任何活动都要坚持适中有度的原则,有宜太过和不及。适度的活动有利于通畅气血,活动筋骨,增强体质,健脑强神,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则能使人致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劳力过度,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机体损伤。而过度安逸则易使气血郁滞,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劳神过度,则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及纳呆、腹胀等疾病。房劳过度,则会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等症。

(五)防避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成为致病的原因,称为“六淫”。因此护理工作应主动掌握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特别应重视病室内外环境,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与护理环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在这护理原则的指导下,让病人根据四季气候寒凉温热的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及时采取其他措施提高机体防御变化的适应力,以避免外邪侵袭。

知识链接:

六淫致病与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环保有密切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砍伐森林,植被破坏,造成生态失衡,出现沙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现象,工业化生产造成空气污染,饮食及饮用水的污染,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流感、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消化道疾病及癌变等发病的重要因素。一些细菌和病毒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只得透过基因突变等形式来得以生存,而一些原来不致病的细菌或病毒经过变异具有致病性,这些细菌或病毒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被广泛传播开来,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六)形神共养

中医学认为,在生活起居护理中,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养神,主要是指对人的精神的调养,应以各种方式来调节病人的情志活动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以达到怡情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从而使其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养形主要是指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和护理,应以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提供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等来实现。

移情易性也是形神共养方法之一,移情是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他处,或改变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转移到另外的事情上。易性,指易心志,包括排除或改变其错误认识、不良情绪或生活习惯,或使不良的情绪情感适度宣泄,以恢复愉悦平和的心境。

二、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方法

(一)四时的护理

季节的交替变化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随之变化。因此起居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春夏之季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应该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以调养阳气,使阳气更加充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阴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其护理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调神等各个方面。

(1)起居方面春季是阳气生发,万物以荣的季节,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舒展形体,在庭院信步慢行,以助生阳之气生发;夏季是阳气旺盛,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气易于发泄,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适当午休,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2)饮食方面春季应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比如麦、枣、花生、葱等,少食生冷、黏杂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夏季应当食用清淡、解渴、生津、消暑之品,比如西瓜、冬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寒凉、味厚之品不易多食。

(3)运动方面春季阳光明媚,应多进行户外运动,比如慢跑、打拳、做操等,年老体弱者在外面可以晒太阳或散步,并配合各种拍打动作以助于宣郁畅滞,气血和通;夏季天气炎热,运动不宜过分剧烈,宜在清晨和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避免中午热盛之时,以耗气伤津。

(4)调神方面春季应使情绪充满生机,助其畅达,不可扼杀,使其与“春生”之气相适应;夏季应保持情志愉快而不怒,使体内阳气宣泄,向外升发,这样可与“夏长”之气相适应。

2.秋冬之季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人们应防寒保暖,使阴精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所以在秋冬时节,要保持病人机体阴津藏而不外泄。

(1)起居方面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人体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起居方面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天气寒冷,起居方面宜早卧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2)饮食方面秋季饮食就以滋阴润肺为主,适当食用一些柔润食物,如芝麻、枇杷、蜂蜜、菠萝、糯米等,以益胃生津,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冬季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谷类、羊肉、木耳等,且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由于冬季以养藏保精为主,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抵抗力。

(3)运动方面秋季秋高气爽,适合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如郊游、练剑、跑步等;冬季虽然天气寒冷,但在中午若风和日暖,可以外出晒太阳,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4)调神方面秋季应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阳气外泄,这样才可与秋收之气相适应;冬季应使情志隐匿,藏而不泄,这样才可与冬藏之气相适应。

知识链接: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二)生活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1.起居有常病人需要静心修养,培养正气,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故其生活起居应有规律。住院病人的作息起居,因寒暑而异,晨间护理,开饭、查房、服药、治疗、检查和适当活动,均根据季节不同进行适当调整。如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应适当延长午休时间。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应早睡晚起。

2.睡眠充足督促病人按时起居,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病人睡眠不宜过长,否则会使人精神倦怠,气血郁滞;若睡眠不足亦耗伤阴血,故有“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之说。特别是以昼作夜,阴阳颠倒,更耗精血,所以要督促轻病人多下床活动,按时午睡,晚间按时就寝,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急性病和危重病需要适当静心休养以休养生息,培养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适度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地活动的病人每天都要保持适度的活动。适度的活动能促进气血流畅,使筋骨坚实,神清气爽,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但病人的活动要遵循相因相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证、病期、体质、个人爱好及客观环境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一般来说,虚证、体弱的病人,应以静为主,辅以轻度活动;慢性病或恢复期的患者,可做户外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做保健操等,以达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增强抵抗外邪的抗病能力。

4.房劳有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病人必须节制房事,以防耗损肾精,加重病情,某些病情较重的病人,应禁房事。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房事的卫生,女子月经期间或产后恶露未净时,应禁止房事。

(三)防邪入侵,保持良好的康复环境

为了防止六淫的侵袭,护理工作者应该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与护理环境。

1.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是病室应有的基本条件之一。病室要经常保持空气流通、新鲜,因为病室内常会有大小便、呕吐物、痰液、汗味等秽浊之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可使病人神清气爽,肺气宣通,气血通畅,食欲增进,促使疾病康复。通风应根据四季气候及一日四时阴阳消长的周期节律变化的规律,适时开窗通风换气,忌强风对流袭击病人。

2.病室的温度、湿度要适宜病室的温度一般以18~20℃为宜,在适宜的室温中,病人可以感到轻松、舒适、安宁,并降低身体消耗。室温过高,会使病人感到燥热难受,又易感暑邪;室温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寒冷,又易感寒邪。不同的病人对温度的感觉是不同的。阳虚和寒证患者多畏寒肢冷,室温宜稍高;阴虚和热症患者多燥热喜凉,室温可稍低。

病室内的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室内湿度适中,病人感到舒适。湿度过高,使汗液蒸发受阻,病人感到胸中满闷,困倦、乏力,特别是对于风寒湿痹、脾虚湿盛的病人,易加重病情;湿度过低,病人感到口干唇燥、咽喉干痛,特别是对于阴虚肺热的病人,会因此而出现呛咳不止。

3.病室整洁,光线适宜保持病室的清洁与整齐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病室的陈设要简单、实用,易清洁、易搬动。病室内定期消毒,保持地面、床、椅等用品的清洁。病室要求光线充足,以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人面部。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神经衰弱者等光线宜偏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厥,应用黑窗帘遮挡。中午病人休息时,也应拉上窗帘,使光线偏暗,以保证午睡。

三、饮食调护及常用食疗方法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病人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医学历来重视饮食调养,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养理论及饮食调养原则。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尤其是对慢性疾病和重病的恢复期,合理运用饮食调护,能起事半功倍之效。

(一)饮食的性味与功效

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凉、温、热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和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饮食调理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性味的食物进行调理,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

1.清补类食物清补类食物具有寒凉的性质,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证或热性病需要进行补养和调护者。寒证和素体阳虚者禁用。常见此类食物有:鸭、鹅、龟、蚌肉、鸡蛋、鸭蛋、豆腐、粳米、高粱米、陈仓米、小米、大麦、薏苡仁、绿豆、赤小豆、各种豆芽、梨、甘蔗、莲子、海带、菠菜、白菜、冰糖等。

2.温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具有温热性质,有温中、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阳虚证、寒证或久病体弱,禀赋不足者。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常见此类食物有:羊肉、狗肉、鸡、鸽、鲤鱼、鲫鱼、糯米、黄米、小麦、桂圆肉、锅巴、荔枝、花生、胡萝卜、茄子、红糖等。

3.平补类食物平补类食物是指此类食物没有明显的寒凉或温热偏性,具有补益、和中等功效,适用于各类病人,尤其常用于疾病的恢复期,也适用于正常人的进补。常见此类食物有:牛奶、猪肉、黑鱼、蚕蛹、蚕豆、扁豆、芝麻、山药、香菇、黄花菜、黑木耳、竹笋等。

4.辛散类食物辛散类食物是指具有辛温或辛热性质,具有发散、行气功效,适用于各种阴寒之证。热证和阴虚者禁用。常见此类食物有:生姜、大蒜、葱、花椒、淡豆豉、茴香、苏叶、薤白、桂枝、白酒等。

5.清热类食物清热类食物具有苦寒、甘寒之性,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等功效,适用于里实热证。阳虚、脾气虚弱者慎用。常见此类食物有:苦瓜、冬瓜、丝瓜、西瓜、萝卜、葫芦、莴笋、荸荠及各种动物的胆等。

6.平性类食物平性类食物是指没有明显的寒凉或温热偏性,为人们日常所习用,也是病人饮食调养的基本食物。常见此类食物有:大豆、玉米、豆浆、猪肉、鸡蛋、花生等。

(二)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调护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以达到恢复元气,疗疾去病,改善机体功能的目的。

1.饮食有节,按时定量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进食要定量、定时。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到:“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1)饮食定量饮食要定量,进食宜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人便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过饥则机体营养来源不足,无以保证营养供给,就会使机体衰弱,影响健康。过饱则会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食滞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脾胃功能也会受损。

(2)饮食定时饮食定时是指进食宜在固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脾胃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食无定时,或忍饥不食,打乱了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则会使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减弱,食欲逐渐减退,损害健康。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2.调和四气,谨和五味古人早就认识到各种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只有做到各种食物的合理调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均衡的营养,满足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只有主食与副食的全面搭配,才能称之为合理的营养,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1)五味调和,不可偏嗜食物的味道归为“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五脏阴精的产生,是来源于饮食五味,但藏精的五脏又可因饮食五味的太过而受到损害。因此人们如能把五味调和适当,而又不失于太过,那么全身机体就会得到充分的营养来源。反之,如果长期偏食,就会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

(2)饮食寒热调和饮食物也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若过分偏嗜寒或热,能导致人体阴阳的失调,发生某些病变。如多食生冷寒凉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证;多食油煎温热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阴液,使肠胃积热,发生口渴、口臭、嘈杂易饥、便秘等证,因此,饮食必须有寒有热,不可凭自己的喜恶而偏嗜过寒或过热的饮食。

3.卫生清洁,习惯良好

(1)饮食卫生饮食不洁可导致胃肠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首先,食物要新鲜、干净,新鲜清洁的食物,可以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而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可食,否则易出现腹痛、泄泻、呕吐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其次,进食要以熟食为主,大部分食物不宜生吃,而是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于使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同时,也使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得到清洁、消毒,去除一些致病因素。

(2)进食习惯良好的进食习惯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首先进食宜缓,吃饭时应该从容和缓,细嚼慢咽。这样进食,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其次进食宜专,进食时,应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自古以来,人们早已认识到专心进食有利于消化的道理。反之,则纳食不香,影响消化吸收。最后进食宜乐,进餐前后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愉悦的情绪可使肝疏泄畅达,食欲大增,脾胃健旺。

4.辨证施食,相因相宜饮食调护应注意病人的体质、年龄、症候的不同和季节、气候、地域的差异,把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1)因人因病,辨证施食人体由于个体素质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感受的病邪也不同,即使感受同一病邪,也会因体质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症候,因而运用食疗时应因人因病,辨证施食。如对成年体质壮实的外感风寒病人,可选用发散作用较强的食疗方如姜糖饮、姜糖苏叶饮、葱白粥等;对老年体虚而感风寒者,食疗时宜配补益食品,如人参桂枝粥、木耳粥等。体质属寒者,宜食热性食物;体质属热者,宜食凉性食物,忌热性食物以及辛辣烟酒等;小儿脏腑娇嫩,饮食宜高营养,容易消化、性味不宜过偏;老人体衰虚弱,饮食宜清淡、松软、温热;女子以血为本,饮食应以补阴补血为主,尽量选择多汁多液食物;体质过敏的人,不宜吃海鲜腥发之物。总之,食物的寒热属性和配伍,与病人个体情况相宜才有益于健康,否则容易诱发疾病。

(2)因时因地,灵活选食在选择饮食时,还要根据四季不同气候特点及地理环境之差异,因时因地,灵活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功效的食疗方进行调理。如春季宜选用辛凉疏散的食疗方,以放疫毒入侵;夏令宜用清凉饮料或清暑食品,以清解暑热;秋冬则宜用平补或温补的食品,以散寒扶正。各地寒温差异较大,南北生活习惯不同,故食疗亦必须因地制宜,灵活选用食品。

(3)审证求因,协调配食疾病的原因错综复杂,要做到合理调配饮食,必须审证求因。如便秘一证,因有气虚、津亏、燥实之不同,其治疗当有补气、生津、泻下之异,食疗处方也不尽相同,如气虚便秘宜用胡桃粥,津亏便秘宜用鸭梨粥,燥实便秘宜用牵牛子粥等。只有审证求因,协调配食,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三)饮食调护的种类

食物中除许多干果品和少量的蔬菜可直接食用外,一般都必须根据饮食的需要,制成不同的食品或药用。

1.汤羹以水和食物一同煎煮或蒸炖而成,根据食物的滋味、性能加入适当的佐料,食用时除饮汤外,同时吃其中的食物。较稠厚的为羹,清稀的为汤。以补益为主。

2.粥食以米、麦、豆等粮食单独或同时加入其他食物煮成,为半流质食品,适用于脾胃虚弱者。

3.主食以米、面等富含淀粉的食物为主要原料作成各种米饭、糕点、小吃等食物。

4.膏滋以补益性食物加水煎煮,取汁液浓缩至一定稠度,然后加入蜂蜜、白糖或冰糖,制成半固体状,以补益为主。

5.散剂将干果、谷物等食物晒干或烘干,研磨成细粉末,用时以沸水或开水送服。

6.菜肴具有治疗作用的各类荤素菜肴,有蒸、煮、煎、炒、炸、烩、烧、爆、炖、煨、凉拌等。根据其性味和制法的差别,而有不同的性用。

7.饮料指酒、乳、茶、果汁、菜汁等,依各类饮料的性味和调制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

(四)饮食调护方法

1.汗法解表法,是一种通过发汗以疏散外邪,解除表证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一系列病证,常用食物有葱、姜等。

2.下法泻下法,是具有通便作用的食物通泻大便或祛除肠内积滞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病后、产后和年老体虚,气血不足,肠燥便秘者。常用食物有蜂蜜、桑葚、果仁、菜泥等。

3.温法温里法,用温热食物振奋阳气,祛除里寒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寒证或素体阳虚。常用食物有辣椒、酒、花椒、姜等。

4.清法清热法,用寒凉性食物清除内热,泻火解毒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实热证或素体阳虚之人。常用食物西瓜、梨、黄瓜、苦瓜、绿豆等。

5.消食法消导法,用具有消食健胃作用的食物开胃消食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胃升降失调,饮食不化之证。常用食物山楂、萝卜、大蒜、醋等。

6.补法补益法,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补气养血,滋阴助阳,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等证。常用食物羊肉、桂圆、鸡、鸭、海参、木耳等。

(五)饮食宜忌

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疾病有寒热虚实之辨,阴阳表里之别,故一定要根据病人的疾病症候类型来指导病人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达“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配合治疗目的。正如《金匮要略》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所以护理疾病强调饮食宜忌也非常重要。

1.常见病证的饮食宜忌

(1)外感热证宜食清淡食物,如米粥、清汤面、新鲜蔬菜、水果等,高热伤津时可多饮水,食鲜梨汁、藕汁、西瓜汁等。忌食油腻、煎炸、辛辣之品,以防伤阴动火,损伤脾胃。

(2)肝阳上亢宜食清淡、低盐饮食及豆制品类食物,如山楂、洋葱、大蒜、芹菜等,食用油以植物油为宜。忌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及烟酒。少食细粮、甜食、肉类等。

(3)肺系病证包括咳嗽、哮喘、肺痈、肺痨、悬饮、尘肺等病证。宜食清淡素食、水果。忌食辛辣、烟酒、油腻、甜黏之品。咳嗽痰黄、肺热盛者,宜食萝卜、橘子、梨、枇杷等清热化痰之品;痰中带血者,宜食藕片、藕汁等清热止血之品;痰白清稀、肺寒者,忌食生冷水果;疾病恢复期表现为肺阴虚者,宜食百合、银耳、甲鱼等滋阴补肺之品;哮喘病人应忌食发物,如海鱼、虾、香菜、羊肉等。

(4)心系疾病包括心悸、胸痹、失眠等病证。应结合血脂检验值分别对待,血脂正常,一般营养食物均适宜;血脂增高,以清淡素食为主,少进瘦肉、鱼类之品。忌食动物脂肪、猪肝、腰子、脑子以及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品。

(5)脾胃疾病包括胃脘痛、呕吐、噎膈、泄泻、便秘等病证。宜食营养丰富,软、烂、热,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煎炸、硬固之品。脾胃有寒者,宜食姜、椒类;胃热者宜酌进水果;胃酸过多,宜食含碱面条;胃酸缺乏,饭后宜食适量的醋或山楂片。腹泻者宜食少油半流食或软饭,忌食苋菜、茼蒿、茄子及生冷瓜果等寒凉滑润之品。

(6)肝胆系疾病包括黄疸、臌胀、眩晕、中风、癫痫、郁证等病证。宜食清淡蔬菜及营养丰富的瘦肉、鸡、鱼类。忌食辛辣烟酒刺激品,少进动物脂肪。肝胆疾病急性期以素食为宜,缓解期或恢复期可进荤食;肝硬化腹水,宜食低盐或无盐饮食;肝昏迷时,应控制动物蛋白类食物。

(7)肾系疾病包括水肿、淋证、消渴、癃闭、痿证、遗精等病证。宜食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多种动物性补养类食物。忌食盐、碱过多和酸辣太过的刺激之品。水肿者,宜食冬瓜、葫芦、赤豆、荠菜、薏苡仁、鲫鱼等利尿消肿之品;肾虚者,宜食猪、牛、羊、鸡、狗肉、蛋类等补养品;肾炎宜进食低盐或无盐饮食;乳糜尿应忌食脂肪、蛋白类食物。

(8)其他疾病各类血证、阴虚阳亢证、目疾、皮肤病、疮疖、痈疽等忌辛热类食物,如葱、姜、胡椒、白酒等;患有疔、疮、痈疡等各种皮肤病忌食发散类、海腥类食物,如带鱼、黄鱼、虾、蟹、淡菜、紫菜、猪头等,以免诱发旧病。

2.食物与食物之间饮食宜忌食物的配伍分协同与颉颃两方面。在协同方面又分相须、相使,在颉颃方面分为相反、相杀、相畏和相恶。所谓相须,是指同类食物相互配伍使用,可起到相互加强的功效,如百合炖秋梨,共奏清肺热、养肺阴之功效;羊肉得生姜,加强了温补作用,可治疗虚寒性腹痛。所谓相使,是指以一类食物为主,另一类食物为辅,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强,如姜糖饮,温中和胃的红糖,增强了生姜温中散寒的功效。所谓相反,是指两种食物合用,能产生不良作用,如柿子忌茶,白薯忌鸡蛋。所谓相杀,是指一种食物能减轻另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如水产品大都为寒性,加葱、姜同煮,以辛温调其寒。所谓相恶,是指一种食物能减弱另一种食物的功效。所谓相畏,是指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减轻,如扁豆的不良作用(可引起腹泻、皮疹等)能被生姜减轻。

知识链接:

不能同吃的食物

鲤鱼与甘草食则死亡。吃麻油二两可解救。

蜂糖与生葱食则死亡。米炒焦研末甘草二两煎服解救。

狗肉与绿豆食则肚腹肿大。甘草二两煎水解救。

蚕豆与田螺食则绞肠痛。服童小便一茶杯解救。

杨梅与鸭肉食则死亡。吃妇人乳汁100克解救。

芥菜与兔肉食则中毒。吃杨梅水50克煎水解救。

冬笋与龟肉食则中毒。甘草二两煎水服可解救。

冬瓜与鲫鱼食则脱水。吃空心菜汁一茶杯可解救。

3.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宜忌食物和药物都有四气五味之性,故在临床功效主治上亦有协同和相悖的不同。协同者有辅助加强治疗作用,如赤小豆配鲤鱼可增强利水作用;当归加羊肉生姜可加强补血作用;黄芪加薏米可加强渗湿利水的作用;苏叶加鱼、蟹可解毒去腥等。相悖相克者可削弱药物的疗效,如人参忌萝卜,白术忌桃、李、大蒜,蜂蜜忌葱、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铁屑、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一般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类及不易消化,特别是有刺激性食物,均应避免为宜,护理人员一定要了解食物与药物的关系,与药物的宜忌,合理调配饮食,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