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32354100000203

第203章 “万斤坑”与土杂肥

乐胜龙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上海读书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那时我们的政治、语文课本里有不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粮为纲”这类字眼,还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猪多肥多粮多”、“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化肥厂”等农业知识。原本以为这些道理和知识跟自己没多大关系,没想到中学一毕业,自己就在邢燕子、董加耕等支农模范人物的感召下回故乡大碶当了农民。于是,这些道理成了我安心务农的动力,这些知识在我学农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记得刚下乡那几年,生产队里的早稻亩产只有六七百斤,晚稻更低,大约三四百斤,两季加起来才一千斤出点头。但听说省内的一些先进地区已经出现了“吨粮田”,即早晚两季亩产相加达到或是超过了2000斤,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奇。这么高的产量,人家是怎么种出来的?公社的驻队干部在社员大会上告诉我们:“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田里缺肥,产量怎么上得去?”哎哟,这不是书本上早就学过的知识吗!紧接着,公社干部在各生产队推广“万斤坑”,大兴土杂肥。对公社的这一号召,社员们都没有什么异议。因为当时化肥供应十分有限,得凭票到指定的供销社生产资料商店购买;又听说多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损坏土质;再加上当年生产队都穷兮兮的,买化肥大多是先去信用社贷了款才能买成。因此,眼下要拓展肥源,大兴土杂肥是唯一的办法。再说,依据“科学种田”的说法,田里施土杂肥好比体质差的人吃中药进补,对改良土质具有长效作用,好处多多。这个“万斤坑”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在靠河岸的田畈挖掘一个大大的田坑,然后用水河泥拌和厩肥、青草作沤肥,让三种肥料在封闭的田坑内发酵。

河泥不用花钱,生产队一般都有两三只农船,也有好多个罱河泥的高手,队里只需作个“停人不停船”的安排,每天有人下河罱就是了。难办的是厩肥和青草,数量不易突破。所谓厩肥,就是猪牛粪,牛的数量不可能提升,能提升的只有猪。可猪是活口,以家中轧谷子轧出来的糠作主饲料,多养了饲料跟不上咋办?社员们都觉得不好办。这时,公社的激励机制下来了,说是大碶米厂轧谷轧出来的糠按农户猪的实际存栏数发糠票。其实,发到每头猪名下的糠票也没多少,可社员们养猪的积极性还是被调动起来了,各生产队农户的生猪存栏数扶摇直上。猪的存栏数有了突破后,这青草又该怎么集结呢?总不至于发动一场人山人海的割草运动吧?一些生产队很快想出了应对的办法,即鼓励社员往猪圈内投草,猪爱吃就吃,不爱吃就任其踩踏,与粪便混为一体,积累起来投售给生产队。这么一来,厩肥与青草伴和这道工序实际上就在社员们往猪圈投草的过程中完成了。别看这一决策没什么科技含量,对社员来说,意义却是非同小可。因为在以往,社员投往猪圈的草是有所选择的,只是些猪爱吃的革命草(水花生)等鲜嫩的草料,现在口子放开了,只要是草,尽可往里扔,于是草量大增,集草的目的达到了,家家户户的厩肥投售量大幅提升。

秋收冬种结束后,生产队忙完了农活,便开始在靠河岸的田畈挖掘“万斤坑”。先在田边用皮带尺量好大概的位置,再用生石灰划上线条,然后开挖。挖成后,在坑底铺上稻草或从河、沟边割来的茭白草、毛毛草,接着就是投入从农家清理出来的伴和着大量杂草的猪粪和水河泥。一只只“万斤坑”填满后,再用大尼龙布(塑料薄膜)把坑口覆盖起来,封上一层厚厚的河泥,压上重重的石块,以加快坑内三种土杂肥腐烂、发酵的速度。次年开春,“万斤坑”里的混合型土杂肥便发酵成了优质的有机肥料。早稻田由于有紫云英作基肥,社员们稍微施壅一些,晚稻田肥料缺口较大,于是多壅一些。壅了这优质的有机肥,我们队的早稻亩产超过了800斤,晚稻也递增到五六百斤,虽然离“吨粮田”还有些距离,但已让社员们一个个笑逐颜开。我也从中深刻地体会到“猪多肥多粮多”“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化肥厂”的真实含义了。

(2012年12月10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