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32354100000037

第37章 “灵峰”牌侬穿过?——记原枫林针织袜厂

记者 顾圆圆 通讯员 陈梦婷 余耿学

尼龙袜(弹力锦纶袜)、卡普龙袜(锦纶丝袜)你有穿过吗?可能很多人对这些袜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了。其实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还是赶上了穿尼龙袜、卡普龙袜的小尾巴。记者也是看到了实物,才恍然想起小时候穿过这种袜子,很多当年的留影里也有穿着尼龙袜蹬着小高跟凉鞋的人物照片。

枫林针织袜厂是下邵公社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家社办企业,由上世纪60年代后期原枫林公社下倪桥村的袜厂和顾家桥村的手套厂合并而成的,曾称为滨海区枫林针织袜厂。针织袜厂因为生产当时走俏的尼龙袜、卡普龙袜和手套而在江南、下邵一带非常有名气,一时间穿“灵峰”牌成了一种时尚,代加工手套、做尼龙衣服也在村民们中风行一时。

记者在小港枫林社区找到了“滨海区枫林针织袜厂”原址,也找到了原来在这里工作的员工,听他们讲述当年针织厂的故事。

枫林办起了袜厂

几十年前,人们穿袜子选择余地并不多,起先是穿纱袜,后来流行起了尼龙袜。尼龙袜不仅经久耐穿,而且弹性十足,据说当时进口的一双尼龙袜,大小弹性伸缩自如,大人小孩都可穿。但是价格不菲,是一般纱袜的几十倍,一般的家庭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能够穿上一双尼龙袜就显得很洋气、很摩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枫林针织袜厂生产的“灵峰”尼龙袜成了抢手货。

在建国初期,老百姓穿的袜子都是纱袜,穿着舒服、柔软又吸汗。缺点一是弹性差,袜口常常滑落到脚脖子上,堆成一团,既不美观,也不保暖。二是那时的印染技术差,袜子的色彩不仅单调,而且着色力差,洗一次袜子掉一次颜色。三是不结实,夹在脚和鞋之间,整天亲密接触,三磨两蹭,穿不了多久,脚趾和后跟部分就有可能磨破。买双新的还要钱,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只能打补丁将就着穿,也不会觉得难为情。

后来,尼龙袜子的问世打垮了价廉质次、形象欠佳的棉纱线袜。尼龙袜虽然价格较贵,还一度紧俏,需要凭“工业券”才能买到,但是它结实耐用,久穿不破,一双尼龙袜子的使用寿命要超过棉纱线袜子好几倍。两相比较,穿尼龙袜子显然更舒适、更划算。尼龙袜弹性强,结实耐磨,质地柔软,保暖性好,而且图案漂亮,色彩鲜艳,容易干,当时备受人们的欢迎,城市居民几乎人人都穿上了这种袜子。它以绝对的优势,独领风骚,一统足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尼龙袜非常畅销,进袜厂工作的姑娘成为宠儿,各地的袜厂经营得也是红红火火。

1967年,当时的枫林公社下倪桥大队为了响应毛主席“农村可以办一些工厂,解决农村妇女劳动力,提高村里收入”的号召,派了一个考察队去各地参观、学习。带队的是三十岁刚刚出头的平文娣。平文娣是个女子,虽说没读过几年书,却是很泼辣能干,在下倪桥村颇有口碑。平文娣一行在绍兴看到人家办袜厂效益非常好,便有了自己开家队办袜厂的想法。回来后,大家一合计,说办就办,造房买机器,成了村中轰动一时的大事。听说女强人平文娣要搞企业了,村民们暗暗佩服着,悄悄关心着袜厂接下去如何发展。

订单多,闭着眼睛都能挣钱

一个下着春雨的午后,记者去拜访了平文娣,今年她有81岁了。因为下倪桥村有一部分已经拆迁改建,原来的村庄道路都已没原样了,记者七歪八拐才找到平文娣的家。平文娣的家枕河而居,环境非常好。陪记者一起来的枫林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文娣这个名字自己很小就听说了,是村里的女强人,当年袜厂的产供销曾经都是由她一个人管。81岁的平文娣并没有闲在家里,在这样春雨蒙蒙的日子里,她已经穿着雨披下地忙碌了。她的女儿在河边一喊,在田间的平文娣知道有人找她,便匆匆赶了回来。

当年针织袜厂关掉后,平文娣便开始在家务农了。已经跟田地打了多年的交道的平文娣,看起来依然干练,两眼非常有神,年龄也看不出有80岁,说话依然有“壮志未酬”的感觉。

谈起袜厂,平文娣非常的自豪。她说,袜厂效益最好的一年挣了8万元。当时市场需求很多,订单很多,闭着眼睛也挣钱。袜厂一开始有十来个人,除了搞维修的老汤是男的,其余都是女人。袜厂不好进,村里特别照顾一些家境不好的女孩子进厂。

平文娣是袜厂跑供销的,专门外出负责采购和推销商品。她一个人去过杭州、南京、无锡、石家庄、山东、湖南、北京等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跑供销是一个吃香喝辣、见多识广的行当。平文娣是个乡下女人,但是她一点也不畏怯,谈业务、砍价格,总是大大方方、爽爽气气,一点也没有缩手缩脚的感觉,在各地结交了不少袜厂的朋友,袜子的销路也是越来越好。平文娣告诉记者,大家都觉得跑供销很风光,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一个人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又要拉业务,又要处处提防。白天穿得体体面面拜访客户,晚上一个人在破旅馆里啃馒头。

平文娣在外地跑得风风火火,业务越拉越多,在下倪桥村里的小厂里,袜机也是一刻不得停歇。原本袜厂有几部老式袜机,费人工,生产效率低下,平文娣去北京参观学习的时候,看到别家有淘汰的电机车,就托关系买了回来。平文娣说,虽说是淘汰的,但买到那三辆电机车的时候,心里可开心了,那生产效率可抵老式袜机好多倍,姑娘们看到这些机车该有多高兴啊!用上电机车以后,袜厂的生意更好了,袜子的销路也是遍布全国。

有一位枫林乡的村民去上海,临回来的时候买了双袜子,回来后细看才知道是自己乡里生产的,自豪地逢人就说这事,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那个时候,下倪桥的村民们走到哪里都是挺直腰杆子,很多别的地方的人经常托村民买尼龙袜。“尼龙袜做了一段时间后,厂里又做起了卡普龙袜。卡普龙袜薄如丝,滑如锦,适合春夏穿,相当受欢迎。那时穿尼龙袜、卡丝袜可是一种潮流。”平文娣说。

手套厂风光无限

顾家桥村的手套厂可是有些来历的,同样也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办起来的。几间瓦房,几台破旧机器起家,十来个工人,还有一个跑供销的康阿毛师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家小厂的效益还是相当不错,为村里挣了不少钱,很多人托人情想进手套厂。办了几年后,和下倪桥村的袜厂合并变成了乡办企业,总共有四五十名员工。厂址在下倪桥村的河边,挨着枫林卫生院。

当时手套厂的车间主任王雅琴告诉记者,新厂是村民们自己动手造起来的,非常辛苦,造好的新厂是两排瓦房,分成手套车间和袜子车间,两个车间很好区分,光看工人坐着还是站着就行。坐着劳动的是袜子车间,站着劳动的是手套车间。王雅琴现在70多岁了,回忆起当年手套车间的姑娘们快乐劳动的场景,记忆依然非常清晰。订单完成后,一打打堆得整整齐齐的手套,成批成批地往外运,村民们都来围观,都来打听这批手套运到哪里去啊,一听说是运到福建、黑龙江,无不啧啧称好。

做手套的原材料大多从大碶买来,派人去挑回来。做成的手套由跑供销的康阿毛去全国各地销售,后期由平文娣跑供销。康师傅非常时髦,因为见多识广,手里也经常有时髦的东西,当年他就经常提着录音机放着歌,让孩子们非常羡慕。

代加工成热门

手套做出来都是半成品,还需要代加工。代加工简单,不需要很多的技术,又可以挣到一些小钱,这让附近一带的村民很是受用,一时间家家户户绣花的绣花,缝手套的缝手套,小外快挣得好开心。

家住镇海的王女士今年40多岁,小时候她和家人住在枫林河边上,家里人经常去手套厂拿一些半成品加工挣钱。她告诉记者,缝手套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挣钱,劲头可足了。还在读小学的她,每天一放学先不写作业,放下书包就开始和姐姐一起缝。“手套出厂还都是半成品,需要手工一针一线缝平整,五个指头钩边比较容易,罗纹口处缝边比较难,很多是母亲帮着做的。缝一双手套可以挣五分钱,一个晚上也可以挣到很多,家里的女性都做的话,一个月下来也是很大一笔收入。因为半成品很受欢迎,经常被一抢而空,没拿到的人家常常会很懊恼。”

王雅琴家里孩子多,基本是吃完晚饭,收拾完碗筷,全家老小都围在饭桌前缝手套。王雅琴说,缝手套成了大家的口头禅,村民们见了面会互相问手套还在缝吗,这个月缝了多少啊。一些别的地方的人也纷纷托本地人拿手套回去缝。当时在手套厂工作的工人每人都能分到很多的手套加工业务。因为以前缝手套缝得多了,现在很多村民用手套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盯着手指头看,看看做工细不细。

除了手套,村民们的眼睛纷纷盯上了袜厂的尼龙丝。村民们买不起毛线,只能耐心用下脚料尼龙丝一小股一小股地接起来,然后织成一件尼龙衫衣。虽然做尼龙衣费时费力,但并不影响大家织的热情。一位姓姚的阿姨告诉记者,小时候看人家穿尼龙衣服很眼痒,妈妈就去袜厂讨来一大袋的尼龙丝做成了一件衣裳,家里的姐妹轮着穿,走到哪里都会有阿姨上来细看,问这是不是尼龙丝织的啊,真好啊,穿着舒服吧,穿去学校里更是觉得出风头。

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随着尼龙袜消费群体的扩大,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的缺点,最主要的是不吸汗,尤其是有脚汗的人穿双尼龙袜子,再捂上一双解放鞋,脚底下则会生脚汗。晚上脱了鞋,一股臭气,能熏倒人。后来随着市场供应越来越丰富,尼龙袜产量扩大,不再紧俏了,它也渐渐失去了人们的专宠。

记者翻阅资料查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日用消费品第一次大幅度涨价,弹力尼龙袜等几种商品却在降价之列。说明尼龙袜进入了生产过剩的滞销期,从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不再流行。再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材质的袜子相继出现,替代品的出现让尼龙袜等无人问津,开始淘汰。

改革开放后柔软透气的纱袜又“复辟”了。由于纱袜毕竟不耐穿,于是在棉纱里夹进了氨纶,增加了牢度也增加了弹性。时尚的小青年,无论严冬酷暑一概穿那种厚厚的袜子。随后各种化纤袜也相继出现,腈纶、涤纶、氨纶什么都有,也有的是含羊毛的。平文娣说,好像是一夜之间的事,原本闭着眼睛也能挣钱的日子没有了。一夜间,全国人民好像不再穿原先那种尼龙袜了。加工手套的村民也越来越少,大家都找到了别的工作,不再稀罕这么点的加工费了。

转制后,针织厂便卖给了个人。虽然原址上依旧还是纺织厂,但是早已不再生产尼龙袜、手套了。近二十年的光景,一件事物从开始到鼎盛,最后消失,关于它的一切都只能记在人们的脑海里或者相片里了。

(2013年4月17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