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长的烦恼你怎样面对
32405200000003

第3章 情感心理:做心情的主人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一个自称情绪发病的中学男孩在给我的来信中诉说着一种奇怪的感觉:

马老师,您好!我有个情绪上的难题,想请您帮忙。我的情绪好像有个“发病期”,每隔一段时间,情绪就莫名其妙地低落,整天闷闷不乐,不愿理睬别人,没心思做事。我感到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可又无能为力。您能帮助我分析一下原因吗?我该怎么办呢?

在心理咨询中,时常碰到不少男孩女孩跟我倾诉这种情绪上的烦恼,以为自己出了什么心理问题。人的情绪真的会有发病期吗?在给小光的回信中我又一次做了下面的分析:

你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别人也有过与你类似的体验,只不过你的体验明显一些罢了。你不必把它放在心上,这很重要。因为,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自己过分地敏感关注而形成的心结。往往你不在意了,心理上的这种体验就轻多了。

你说的这种情绪周期性变化不是病,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的情绪同智力、体力一样具有周期性。奥地利的一位心理学家首先发现,人的情绪高低波动以28天为一周期,遵循着临界日——高潮期——临界日一一低潮期——临界日——高潮期的规律,循环往复。体力、智力也有大致如此的情形,三者相互影响。高潮期表现为:精力旺盛,不易得病;情绪高涨,乐观积极;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低潮期表现为:耐力下降,容易疲劳;心情烦躁,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记忆减退。从一个人降生那天起,这种周期性就如同一只无形的时钟一样,制约着人体,演奏着经久不息的生命进行曲。所以,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生物钟现象”。既然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你就不必担心和忧愁了。

我们再谈谈如何对待。

一是对自己的情绪低潮期的到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因缺乏准备而感到困惑、不安。一般而言,这种周期性变化对学习、生活没有很大的影响,不必为之担惊受怕。

二是当感到自己正处于低潮时,可以有意识地回避一些容易使情绪低落的事件,或者暂时放一放那些困扰自己的难题。

三是发挥主观意志的作用,做情绪的主人。有的人容易受情绪左右,甘当它的奴隶,不想也不能自控;有的人则能主宰自己,以理智战胜情绪。所以说情绪的波动不能只怪周期性,也要看人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当然,做情绪的主人不只是压抑情绪,可以适当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比如,当情绪非常不好的时候,找个适当的地方和适当的时间,闹一闹,喊一喊,擂擂墙,跺跺脚,甚至痛痛快快笑一场。……雨过天晴,你会发现世界还是那么美。

总之,周期性是情绪活动客观的正常的现象,不必为之烦恼。因为你完全能够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祝你每天都有好心情!

面对困境,心空也有艳阳天

这是一个女孩讲述的一个让人十分同情的故事:

我是一个中学生。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靠软弱的母亲维持这个贫困的家。每当看到母亲疲惫不堪的样子,我就想帮帮她。从那时起,我就拼命地干家务。但是毕竟我还是个孩子。每当看到同龄人有父母陪着,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读完小学后,母亲不让我再读书了。经过我再三的恳求,她才勉强答应了。

现在我读初三了。学习虽然学习紧张,但是上课却听不进去,脑子里一片空白。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我感到非常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我觉得生活只有痛苦,没有欢乐,每天心事重重,有时我竟想到了死。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让我有了白头发。老天为什么总是这样折磨我。马老师,我该怎么办?恳请您能够帮帮我,衷心期待着您的回答。

现在应该给女孩的单是同情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帮她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怎样帮她找到生活的阳光?我们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马老师很同情你的遭遇,也为你是个懂事的女孩而高兴。你懂得母亲的艰辛,你理解家庭的困难,你具有求知的热情,这都表明你是个好女孩。好女孩遇到了不幸的遭遇,怎么办?马老师以为你最需要的,是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遭遇。如果你换了角度,你就至少会有如下的收获。

首先,你会感受到自己原来也是幸福的。

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要买一双鞋子,妈妈带他几乎走了所有的商店,也没有选中他中意的一双鞋!于是他痛苦万分。这时,有人劝孩子的妈妈说,别再带他去商店了,带他去看看那些没有脚的人吧!我想你会读懂这个故事。其实,人的幸福就在人的心里。凡事就看你怎么看,怎么感受了。应该说你的遭遇是不幸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你也是幸福的。你的家境虽然不好,但是,想想那些没有父母没有家的孩子,你不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吗?想想那些没有手脚看不见听不见的身体残疾的孩子,你不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吗?想想那些至今还不能走进学校的孩子,你不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吗?而我们说的那些不幸的孩子,并非过去的故事,而是今天的现实呀!而你却有关心你的爸爸妈妈,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体,有属于你的学校和教室,有和你生活在一起的老师和同学。所以,马老师以为你应该学会换个角度,去学会感受属于自己的幸福。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时,你就会满怀信心地面对人生,你就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幸福。

同时,你会感到困难能成为你的朋友。

你们的课本上不是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再读读上面的“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想想古往今来的那么多在苦难中造就了自己成功人生的人们,特别是想想当代的那些和你同龄或曾经同龄的残疾少年顽强的拼搏之路成功之路,你就会对面前的困难有一番新的认识。马老师的一本书就叫《坚强的意志哪里来》。我在书中和青少年朋友说过,意志铸造生活的强者,而没有困难,就没有人的意志。我们不必去刻意寻找困难,我们也不必诅咒困难。是困难磨炼了意志,是意志铸造了成功。困难本身并不可怕。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生活之路上是否有困难,而在于是否正视和克服困难。英国的托·富勒有句名言说:“所有的事情在变得容易以前都是困难的。”只要努力顽强地迎难而上,困难就会给你铺一条成功之路。“自古英雄多磨难”,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困难是帮助人成为强者的最好的朋友。想到此,你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的朋友?你应该感谢困难会帮你走上强者之路,走上成功之路啊!

至于你的头发,不知具体情况是怎样的。马老师知道的是,经常有人年少时有白头发,这叫“少白头”。谚语说,“少白头,有人求”。至少这说明少白头没什么大问题。而且,通常少白头还会在变黑。如果是较重,你也可以看看医生。再说,如果你的心态调整好了,也会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头发也会更好的。

马老师相信,现在你的心情已经好起来了。你再把上面的话好好想一想,你心中的天空会更明朗,更开阔,更是一片艳阳天。好,从现在起,满怀信心地迎难而上吧,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在你自己的手上了。

“白日梦”:一个奇特的世界

一个女孩这样讲述她心中的故事:

从小我就爱看书。可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无意中接触了那些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很快就迷上了它们。也许这还不算太坏,更可怕的是我竟然幻想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在我的那个世界里,我是一个美貌、有钱、武功高强的冷酷无情的女人,有虐待人的嗜好。我想象出一个各方面极佳爱我至深的男人,作为我的虐待对象。我会用各种残酷的方法虐待他。每次我想到这些虐待的情节时,我会想象的很逼真,很细致,而且我真实地感到很兴奋,很过瘾。除此之外,我还会想象出许多情节去完善去延续我这个幻想的世界。

以前,我只有刻意去想的时候,这样的情景才在我脑海中出现。可是,现在我只要一有点空闲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起来。我对这个幻想的世界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开始我并不觉得这种依赖有什么不好。到了现在,我发现自己变得神情恍惚。好几次,同学向我借东西,重复好几遍我才能回过神来。上课我想听讲,注意力却无法集中,脑子里却总是在为那个幻想的世界编造故事。我很懊恼,很想忘记那个幻想的世界,但我办不到,它就像个幽灵缠绕着我,而我正是那个幽灵的制造者。我这是怎么啦?我该怎么办?

一个男孩这样讲述他心中的故事:

我是一个初中男孩,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都不错,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他们。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说话,很喜欢看小说和介绍外国风土人情的文章。我常常梦想着自己能够出国留学,到我喜欢的欧洲生活。可是,现在我发现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甚至我最喜欢的文章也不屑一顾。常常对自己说:别做梦了,你根本就不可能到国外去,你也就配在家里呆着,别再胡思乱想了。就是这些想法,让我失去了快乐。我痛恨自己的这种想法,但是没有用。我不敢把这种想法告诉父母,只好向您诉说。请您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缠绕女孩的那个幽灵是什么?让男孩痛苦的那种想法是什么?那便是我们平常说的“白日梦”。

从心理学来看,所谓白日梦,是在非睡眠的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的超越现实的打破时空界限的一种幻想活动,是一种很多人都体验过的心理现象。说它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是说它虽然不是在睡眠时却也不是在很清醒时发生。在这样的幻想活动中人的意识有轻度模糊,又未混淆现实与幻想的区别,仍能对客观现实作出适当反应。正因此,才把这种幻想活动叫做“白日梦”。

白日梦似乎很偏爱少男少女。青春的日子是个多梦的季节。那是因为少男少女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愿望,而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等的局限,使他们心中许多愿望常常不能变成现实。但是,他们心中的愿望并不因此而销声匿迹,依然那么强烈地在心中涌动着。于是心理冲突出现了。怎样满足自己内心的愿望来缓解心理冲突维护心理平衡呢?白日梦是最好的选择。在梦中,可以自由自在,可以为所欲为:你可以幻想成白马王子,你可以幻想成白雪公主,你可以幻想成救世英雄,你可以幻想成现代超人,当然,你还可以幻想成运动场上的健将,竞赛场上的冠军,领奖台上的主角。无论具体的角色如何,反正都是胜利者,都是成功者。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在梦中满足了,丑陋者成了美人,懦弱者成了勇士,落后者跑到了前列,失败者找到了成功……

所以,白日梦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对人的心理和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是心理趋同作用。白日梦中的角色,通常是做梦的人在心理上认同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泛化的。不管怎样,认同的目标都会通过“趋同作用”,转化为个人意志行动的动力;二是心理激发作用。白日梦可以激发起青少年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激发起他们心中的希望和信心,以致激发起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进取的行动。在艺术活动中,白日梦还可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三是心理自慰作用。人的欲望实在是没有止境的,人生的向往实在难以全部梦想成真。对那些不能实现的愿望,人可以借助白日梦在幻想中来满足。做白日梦时人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欣快感,从而获得心理自慰,实现心理平衡,起到心理保健的作用。

但是,白日梦又会变成一个可怕的世界,给人生造成悲剧。如果以白日梦完全取代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行动,并把它变成逃避现实的手段,那就可能成为心理病态的征兆了。一味沉溺于白日梦之中往往是心理退缩现象,是一种退行行为,是“长不大”的一种表现。如果青少年过分沉迷于虚幻的白日梦不能自拔,任凭虚无缥缈的梦境主宰自己,那么,白日梦就会象毒品一样,吞噬调你的青春和理想。因为,一个人总是沉迷于梦境之中不能醒来,现实生活中哪里还有你的立足之地?你还怎样自立于现实世界?

在青少年的白日梦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关于性幻想的。性幻想原本不是什么错事,它是人在非睡眠状态时获得性快感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正常的性心理现象。正如著名性学家贺兰特·凯查杜里安指出的,性幻想是所有性现象中最为普遍的,很难想象什么人会没有这种心理。性幻想还可以使青少年在性欲望方面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缓解性压抑,有利于心理平衡。但是,过分的沉溺于关于性方面的白日梦之中,会让人丧失了生活的动力,而陷于萎靡不振。

上面故事中的女孩,就是在白日梦的世界里走得太远了。她很可能是一个内向而软弱的的女孩,而且不善交往,有人际方面的需要的不满足。而且,她很可能在生活中有过受男孩子欺负的经历,让她对男孩子怀有深深地怨恨。由于爱读那些言情和武打方面的书,加上正处于多梦的年龄,于是在白日梦的世界里寻找到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但是,她沉溺于白日梦之中不能自拔了,于是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幽灵”,把自己苦苦地“缠绕”,形成强迫观念,出现了心理障碍。

上面故事中的男孩,可能很优秀,很浪漫,好幻想,以及幻想欧洲生活情境,这并非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当他沉溺其中,远离了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和热情的时候,就只能让自己品味自酿的心灵苦酒了。

因此,对于爱做梦的少男少女来说,你当然可以找个悠闲的日子在白日梦中游历一番,获得心理的满足,化解心灵的压力,寻找心中的希望。但是,在你入梦之前一定要给自己定时,让自己到时候从梦中醒来,在真实的生活中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幻想变成现实。当你发现自己有点沉迷于白日梦的时候,你就需要自救了。首要的是重塑自己的性格。最好的办法是从改变生活入手。比如,暂时告别富于情节性的小说影视等,把这些时间用来去感受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现实生活。再如,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在积极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更真实的满足和快乐。当然,从内心深处弄明白幻想不能替代现实,你的心中就安装了一个定时的闹铃,到时把你从白日梦中唤醒。如果你还在白日梦中不能醒来,你应该及时地求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了。前面那个女孩和男孩就是通过心理咨询而努力自救,摆脱了白日梦的缠绕的。

男孩的“紧张期待”

敬爱的马老师:

您好!我是个高三男孩。我是个胆小的人,我有个毛病就是见人紧张。

以前,我还能与人比较正常的交往,只是在众人面前说话时会感到紧张。初三的时候,一次老师教一个英语单词,这个单词正和我的绰号谐音。当时就有很多人看我,我就非常紧张。我的紧张被同桌看见了,对他就更紧张脸红。后来发展到对其他同学也紧张脸红,躲躲闪闪了。到了高中还是这样,人家看我,我就紧张脸红,看到别人的眼睛,我就紧张,如果是陌生人就更紧张了。而且还多了另一种紧张。就是怕成绩好,成绩好了就紧张。来到高中我的成绩算是不错。但我并不希望我的成绩好,怕引起同学对我的称赞。我只想变得默默无闻,更不用说表现自我了。但人总是要不断追求美好的事物。于是我很痛苦。照像也是让我头疼的问题。我就怕人家看我,照片上的我脸红红的,很难看。如果毕业合影我不去照,又会被人看成没有人情味。虽然现在还不太紧张,但随着一天天临近,我会越来越紧张。我很想克服这些紧张,也采取过很多方法,但是越想克服越紧张。我该怎么办?

一个求助的男孩李振波

李振波同学:

你好!看了你来信中数也不清的“紧张”,马老师笑了,你真是一个很会吓唬自己的男孩。真的,你的紧张全是自己制造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所以如此紧张,主要是因为你正值青春年少,因为你的青春期的性心理,那个绰号也许与此有关。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由于性意识的觉醒,一面对异性的好奇敏感,一面特别关注自己在别人特别是女孩眼里的形象,于是,就容易出现紧张脸红的感觉以及被别人注视的感觉,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是你把自己的感觉当成了不正常的病态。于是,就越发关注这种感觉,越发以为别人注意自己的紧张。可以推测,你的紧张首先是对女孩,慢慢地扩散到对同性也紧张了。至于你学习成绩好了的紧张,也是这种心态的扩散。因为你怕学习好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你想“默默无闻”。可问题是,你们这个年龄又希望别人特别是异性关注,你不能忍受“默默无闻”。一面怕别人关注,一面又不甘寂寞。于是,心理障碍出现了,你对紧张在心理上出现了“自我期待”。每做一件事之前,你首先想到:我又会紧张了。比如照毕业合影,你老早就先做好了准备:我会越来越紧张。你来信中数不清的“紧张”,也反应了你这种对紧张的自我期待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在心理学上叫做“标签效应”。人常常如标签所“期待”的那样发展。不断地心理暗示必然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你让紧张缠住了。你说,这是不是自己吓唬自己?

说到这里,马老师想起日本有个叫森田正马的人。他从小体弱多病,16岁时常头疼,心跳,紧张,疲劳,还有其他症状,虽多方求医,但收效甚微,他老是为此担心。直至他上大学时学业都难以坚持。考试到来,感觉难以应付。最后他放弃一切治疗,不管症状,拼命学习。结果却出乎意料——考试成绩很好,而且多年缠身的各种症状竟不治自愈。由此,他悟到以前的“病”都是假想出来的,根本就没有病。正是这种切身经历让他创立了森田疗法。森田认为,有些人常把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等,误认为是“病”而焦虑恐惧。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越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越容易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据此,森田提出了治疗原理和方法。一是顺其自然,就是坦然接受自己的心态。一是为所当为。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

如果你领悟了上面的意思,你该知道怎么办了。

你先要重建自信。胆小自卑是你出现症状的心理根源。人需要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这就是自信。建立自信是你告别痛苦的关键。

你还要消除猜疑。每个人更多的是关心自己,别人不可能那么在意你的紧张脸红。你的感觉常常是自作多情,是一种主观臆想。所以,你不妨做一个调查,侧面问问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人如你感觉的那样,那么注意你的紧张脸红。这样一来你就放松了自己:啊,原来是“自作多情”,何苦呢!

最重要的是学会顺其自然。一是对紧张感觉顺其自然。生活中谁都有过在大庭广众面前紧张脸红的体验。但是有的人没怎么往心里去,也就时过境迁,没那么回事一样了。有的人却盯住了紧张脸红的体验。于是,由于自我期待,以后再遇上类似的场合就更容易紧张脸红。于是,就想控制。可是心理活动有一个“逆定律”,就是你越是控制它,它往往越是顽强地表现自己,你一旦不理它了,它反而会自觉没趣而自行消失了。正如一个弹起的皮球,想让它静下来最好的办法是不去理它,而不是用力往下拍打它。所以,你不妨这样想:即使别人都在注视自己,又有什么,又能怎么样?紧张脸红不是正常的反应吗?如此,随之而来的将是心静如水,紧张在自然而然之中发生,又在自然而然之中消失。再有,对自己的性心理顺其自然。进入青春期的人,对异性有所关注,希望异性关注自己,以及导致紧张脸红的所有内心体验到的性意念,都是人之常情,都是发育正常身心健康的标志。坦然接受自己的内心,你就会自然地和女孩交往,和男孩交往,你的全部心病也就烟消云散了。

此外,还有两个建议:一是给自己贴一个“好标签”:我不紧张了,我现在感觉很好……二是写“成功日记”。记录下对紧张不再忧虑的体验,经常看看,会强化良好感觉,会使你越来越能坦然与人交往。

你的大朋友马志国

换个视角,你就换了一种心情

一个署名“荫宇”的远方女孩在给我的来信中诉着她的心声:

马老师,您好!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您的一篇心理咨询文章和地址,我一下子觉得自己有救了。我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女孩,从小就不爱说话。长大后,我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些不平的事不公的事,使我越来越恨这个社会,恨这个社会上的人。我变得更加消沉了,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我觉得别人做得一些事好恶心,好虚伪……您说这个社会是不是很冷?世界这么大,我为什么却找不到一丝温暖?

同学们谁也不理我,老师也瞧不起我,我几乎没有朋友。我对别人满腔热情,换来的只是别人的看不起。我对一切失去了信心,对一切充满了敌意,对一切感到了厌倦。我觉得我来到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错误,只有离开才是解脱。可我又不忍伤父母的心。一次,妈妈从我的日记上看到了我的心思,伤心极了,害怕极了……我已经无路可走了。马老师,我究竟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帮帮我吧!我实在撑不下去了!马老师!……

读罢来信,我竟一时不知如何面对她的求助。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哪里承受得住与她的年龄那么不相称的厌世情绪?她到底有过怎样的遭遇?我该怎样讲述她这个年龄难于弄懂的事理?踌躇再三,由下面的故事开始了我的回信:

马老师读了你的来信,很懂你的心,一个“荫宇”署名,马老师仿佛看到了你的心中一片阴雨连绵,不,简直是一片凄风苦雨的的情景。

怎样让自己的心不再阴雨连绵?先看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发愁。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的天,伞可不好卖蚴。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明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如此忧心忡忡,担心发愁,老太太竟忧虑成疾。两个儿子不知知何是好。幸访得一智者,智者为老太太出一怪招: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如此转念一想,保您忧愁全消。老太太依计而行,果真无忧无虑心宽体健起来。

原本,事情常有两面理,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何必非把事情想得那么糟不可?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凡事只要换个视角,常常会看到另一番情景。难怪心理卫生专家忠告说:当人在审视、思考、评价客观事物或情境时,要注意从多方面看待问题,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马老师不知道你的具体遭遇,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爱思考的女孩,只要你尝试换一种眼光看他人,看生活,看世界,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你会看到这个世界有阴云,更有阳光,有冷漠,更有温暖,你会感到生活有苦涩,更有美好。比如你,不就是希望世界多些温暖和美好吗?难道你可以说别人都在给这个世界制造冷漠和丑陋吗?这样换个眼光看世界,你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马老师猜想,可能是谁因为什么事伤过你的心。可是,不必由此把人,把事,看得那么坏。有时,人们感到生活没有了亮色,没有了阳光,其实常常只是在人际交往上出了一些障碍。除了极少数恶人外,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刚才说过,比如你,不就是希望世界多些温暖和美好吗?但是,以你目前的心态,你能给别人带来多少微笑,多少温暖?在马老师的想象中,眼下你很可能每天都给人一张冷冰冰的脸,是吗?人际交往是很讲究互动的。你这样冷冰冰地对人,哪能换来别人的温暖?于是,你感到这个世界没有了阳光。想想是这样吗?然而,这并不是你多么坏,只是在人际交往上出了一点偏差。别人呢,也是这样,即使是谁伤了你的心,他也不一定就是多么坏。领会马老师的意思了吗?

好,你用微笑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对你微笑。愿生活的微笑给你心中的天空洒满温暖的阳光。

后来,女孩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她说感谢我帮她找到了阳光。我心中有了一份欣慰,为她学着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女孩,让怨恨化为爱心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少年的故事并不都是“强说愁”,常常是那样沉重地让人难以承受。不信,你听:

我是一个心中充满恨意的女孩。对于一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

我在母亲的体内只呆了7个月就来到了世上。很多人都说我是活不了的。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我竟然活了下来。出生后我就被外婆带走了,连母亲都没有见过我,也许父亲也不清楚我什么模样。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是不该活着的人,是多余的女孩。

后来在外婆的谈话中,我又知道了自己的命运的一则故事。那次,外婆带我出外做生意。当把车上所有的货物卸下来的时候,唯独忘了还有一个我在车上。车子走远了,外婆才想起来,让小舅去找。幸运之神还没有离开我,那位好心的司机把我抱回家并张贴启事。就这样,一个礼拜后我又回到了外婆怀里。外婆怕再出什么差错,就把我给表姐家。我在那里幸福地过了5年。我不得不叹息时间的消逝迅速,它让我还没有充分体验那快乐的时光,又把我送到了一个陌生的空间——我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从此,我远离了快乐,远离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

在陌生的家中,玩耍时姐姐那种排斥的眼神,让我不能靠近;哭泣时奶奶那种嫌恶的眼神,让我只能小声抽泣;偶尔的耍孩子气时父亲那种凶神恶煞的眼神,让我只能缩进我自己的那片小小的内心世界;把衣服弄脏时母亲那种皱着眉头瞅我的眼神,让我只能低下头来……就是在这样的眼神里,我毫无意义地过了5年,让我的天份被埋没,让我的性格被束缚,让我的心灵被压抑,我只觉得一身压力好重,好重,这重量超过了我的承受能力。于是,我变得胆小怕事了,变得懦弱退缩了,连小孩都敢欺负我,对生活中的许多许多,我不敢面对,我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那年端午节的晚上,父亲似乎是借三分醉意说了一句“你本来就是多余的”。当时10岁的我,只觉得心中难言的滋味。晚上,我站到楼顶,望着漆黑的夜。我不怕黑夜,我习惯了这样一个人的黑夜,它能给我一种安宁。但是,此时此刻我的心仍然不得安宁,仍然很乱,很乱。晚风吹来,吹不走我满脑子的混乱。你是多余的,你是多余的……脑海里没完没了地重复那句话。就这样跳下去吧,我的一只脚迈出去了!就在这一刹那,我迟疑了,我收回了那只脚,我还小啊,我想活!

也许就在我收回那只脚的一刻,我体内的叛逆的种子开始萌动了。由此,我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了。我时而忧愁,时而活泼,时而沉默,时而狂躁,周围的人对我捉摸不透了。

随着年龄的长大,我给自己加了一层保护层:招牌笑脸。可是,只要别人碰到我心中的某种我说不出的那种感觉,我会像刺猬一样,用自己身上的刺不断地刺伤别人,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我的戒心很重很重,我不敢交要好的朋友,因为我怕别人的感情无意之间伤害我。那次我的同桌跟我说起,她多想他的爸爸,她的妈妈多疼她,我情不自禁地就恼火起来。她面对我突然的恼怒,感到莫名其妙。事后我向她道歉,但我没有告诉她我的心事。我很讨厌自己的这个样子,对无辜的人乱发脾气,这种行为算什么事?!

而且,我的内心有一个积存很久的秘密,一个非常可怕的秘密——报复!在家人无缘无故地骂我时,我就时刻想着报复他们。但是,内心深处我不想这样,不是这样,我不恨他们,反而觉得我这个样子好可怕……

我该怎么办?我不想自己变成这样时刻想着报复的人,我怕,好可怕!马老师,我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颗呼救的心灵,我只能拿出我的心:

女孩,你的来信让马老师的心好沉重,马老师深深地理解你的心痛!

你该怎样让心中的恨意消散?怎样让自己的爱心萌动?

最重要的是你要坦然接纳自己的心。

从你似乎充满恨意的诉说中,马老师看到了你那颗善良的心,你很想爱你的亲人。你的恨不是对亲人的恨,是对自己的恨:恨自己没有找到对亲人的爱的感觉,恨自己对亲人的恨意,恨自己的耿耿于怀,恨自己的戒心和伪装,恨自己对人的伤害,恨自己对亲人的报复心。因而,你不能接受自己的心态,你对自己的心态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你无时无刻不在批判自己的那颗带有恨意的心。于是,你感到好可怕,好痛苦。因为没有比恨自己更痛苦的事了。你看是这样吗?

所以,马老师劝你坦然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以你的年龄,以你做一个多余的女孩的十多年的生存体验,你的心态是情理之中的。你给自己加了一层保护层,像刺猬一样地刺伤别人,对别人的戒备心,对亲人的报复心,用心理学的话说,都是在进行心理的自我防卫。你那种被人当成多余的人的痛苦不知怎样化解,你只是想本能地保护自己,让心灵少一份痛苦,少一份伤害。这是非常自然正常的心理反应,这是幼小的心灵的自然选择,是情理之中的,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你最需要的是首先接纳自己的心,不再恨自己。一旦你接纳了自己的心,你的心就能平静安稳下来,也就少了许多痛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许多焦虑痛苦常常不是事情本身造成的,而是对自己的心态的不能坦然相对造成的。一旦能够对自己的心态顺其自然,坦然相对,焦躁的心才能沉静下来。只有用一颗安定平和的心,你才能慢慢发现生活中的阳光,你才能让爱在你的心中萌发。

接受了自己的心之后,你再尝试站在父母亲人的角度看问题。

在我们的国度里,至今还有一些人重男轻女,一些当父母的人对女孩有深深地偏见。这是让人很痛心的。但是,随着你的长大,如果站在你父母的角度看,有许多事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传统观念并不只是他们个人的错,比如,农村的生活的确需要有个男孩子,比如,你出生后不得不离开家父母其实也很心痛,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训斥打骂并非就是不爱儿女,比如,你父亲酒后的话,或者只是实话实说,或者还有当父亲的心酸和无奈,很难说一定是有意伤害你。你说是吗?但是,由于你从小离开了家,家对你成了陌生的世界,你对家人就有了一种隔膜。你以这种隔膜的心去看家人,就容易把他们的眼神看成对你的排斥和嫌悟。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作用,是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他人身上了。因为投射作用,你凭主观感觉以为亲人对你不好,这又加重了你与亲人的隔膜,你的心更退回到自己的世界,没有和家人的心走到一起。所以,你需要学会心理换位。当你站在亲人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对亲人多一份理解,你的心就会和亲人的心走近一步。其实你也知道,哪个父母没有对儿女生气着急恼怒训斥的时候,哪个家中的兄弟姐妹没有闹过冲突?他们为什么并不如你那样看亲人的眼神?还不是就因为他们没有你那种经历,也就没有你那种主观推测。所以,你只要拆掉心中的隔膜,你就会感受到亲人的爱。

最后,你再尝试学会交流和沟通。

人的很多心灵痛苦都是因为缺少交流。马老师猜想你从没有和亲人说过你的心里话,是吗?你不要再把自己的心封闭,不要再用那张“招牌笑脸”来包裹自己,不要再缩在自己的世界,你需要打开自己的心。首先是和妈妈交流,你不用抱怨,只是静静地诉说,你就会感到妈妈是那么爱你。然后是尝试和爸爸交流。再就是应该有自己的知心伙伴,也和他们交流。交流和沟通,一面让你的心灵痛苦得以宣泄,一面还可以从别人那里找到救助自己心灵的办法。你和马老师的交流不是已经有了这样的收获吗?善良的女孩,马老师深知你不是恨亲人,不是要报复,只是想感受亲人的爱。多多交流吧,你们的心就会走近,爱就会走到你的心中。

马老师知道你现在已经不再怕,因为爱的种子已经在你心中萌发!

男孩,告别烦恼的缠绕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中专生,一个多烦恼的人。我本来是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家里也很支持我读高中。但是,我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就读了中专。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有一番打算的,心里有一个很大的目标。但是,慢慢地就觉得自己太不适合在这里读中专了。中专的同学大部分都很无聊,我曾经劝自己和同学相处,但我真的很难和他们相处,总觉得他们伤害我的心。以我的能力和成绩,在中学一直当班干部,但在这里什么都没当上。同学们选举的时候都是选那些和自己玩的好的。我真的感到了一点世态炎凉,觉得这个世界不太公平。现在我有一种真的呆不下去的感觉。由此烦恼总是缠绕着我,越烦就越学不进去,越学不进去就越烦。

马老师,我是不是陷入了一个人生灾难,请救救我这个失落的孩子。我知道您的求询来信很多,难以一一回信,但是我祈求您救救我!

一个在烦恼中呼救的男孩徐嘉诚

徐嘉诚同学:

你好!读过来信,马老师感到你是个好男孩:不仅在中学时成绩和能力都好,一直当班干部,而且能够为家庭和父母着想,主动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考入了中专。这原本是该为你祝贺的呀!可是,你却因此而陷入了一个心理误区,出现了现在的麻烦。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陷入了心理误区。

你陷入的心理误区一个是自我认知方面的优越的“自居心理”。一个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对同学的“排斥心理”。由于你的优越的自居心理,自然有了你对同学的无形的排斥心理。你是怀着这样的心境走进了中专校园的:我是能力和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我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才来这里的,我和你们不一样。这样的心态可以翻译为:你们是因为成绩不行才考进了中专,我是没办法才走进中专的,我不会和你们一样,我是怀着一个远大的志向的,你们都是碌碌无为的人,我和你们不是同类,怎么能让我瞧得起呢?你的心态整个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觉。于是,在与同学接触的时候,给人家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是你这种排斥态度,把同学们给吓得悄悄远离了你。你想啊,你拒人千里之外,谁还敢靠近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犯这样一个错误,明明是自己没有接纳别人,却总感觉是别人不接纳自己。你现在就是陷入了这个误区。扪心自问,是这样吗?

人际交往,是遵循平等原则和互动原则的。你不把自己和别人摆平等了,别人就不买你的帐;你对别人排斥,别人也就不欢迎你。于是,你可以自我欣赏,但大家不一定非要欣赏你。都是初来乍到的中专生,为什么大家要对你众星捧月?再说,也许因为你和大家不能融合,大家真的还没有看出你有什么出类拔萃之处。于是,选举班干部没有了你的份,于是,一个自我感觉很好的男生在群体失落了自己。

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呀!于是,你陷入了难以排遣的烦恼之中,你感觉这里似乎没有了你的生存空间,你感觉呆不下去了。到了这个份上哪里还学得下去?!于是,你烦恼啊,烦恼!人,在自己所处的这个群体中生活,心里却总是感觉与这个群体的人不是一个层次,这岂不是自寻烦恼?马老师说的对吗?

你当然不想让烦恼总是缠绕你,那么出路何在?

只要你用心领悟了上面的意思,也就找到了出路——学会接纳别人。这就需要,以平常心待自己。你既然已经选择了中专的学习生活,就该和大家摆平了位子,把自己也看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专生。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接纳别人,按照平等与互动的原则,大家也就愿意接纳你,你也就在新的群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还能继续保持你的远大的志向和为志向奋斗的行动,必定会有喜人的收获。到时候,同学们自然会对你的出类拔萃而叹服。

马老师相信,你已经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了上面这些。一个好男孩,不会让学费白交。那么好,从改变自己开始吧,由此,你会改变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回失落的自己!马老师等着你的好消息!

你的大朋友马志国

嫉妒女孩痛不欲生

我是一个中学女孩,从一个不知嫉妒为何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深受嫉妒之害的女孩。小学里,我一直是皎皎者。从初中开始,我觉得自己心胸变得狭小了。以前觉得朋友一大堆,可到了初中,刚开始就碰过许多钉子,成绩也不好了。我气过,哭过,慢慢挺过来了,成绩也提高了,他们对我的态度也开始转变。所以,我要让每一个人都喜欢我,我觉得成绩最重要。于是就总想再提高,可效果不大。我就急,看到好朋友取得了成绩或奖励,心里总不是滋味。也不知怎么的,以前对名利淡漠得一点也不在乎的我,到初中后变得特别注重了。到了高中,也许急于提高成绩,看到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取得成绩比我好,我就更是不高兴起来,总觉得他本来不如我,心里特别不平衡,这也许就叫嫉妒吧。

我交了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彼此关心,她是我的知己,而且经常给我辅导。可听着她的夸夸其谈,听着她上课回答问题,我就来气。我真恨自己为什么这样。后来由于各方面原因我调座位了,同桌是一个尖刻的女孩,我们曾经闹过矛盾。准确地说我怕她发现我的缺点。她如果考得比我好,我就表现极其不自然。这瞒不过她的眼睛。于是,我们发生了冲突,明争暗斗。有时候我心情坏得几乎想自杀。现在,我觉得我更加心胸狭窄了,我的心灵被扭曲了,越是怕嫉妒之火再次燃烧,越是嫉妒这个嫉妒那个,最近又出现两个让我嫉妒的同学。我的嫉妒由学习到生活,甚至吃饭穿衣,甚至起床的早晚,这样一丁点的小事。结果弄得我对嫉妒的同学说话不自然,总是不自觉地看她,甚至不敢大声翻书,怕弄出声响引来她的怒意。我觉得我变成了一个魔鬼。

您不知道我此时多么恨自己,您是否认为我是个十恶不赦的女孩?其实,我觉得我也有很多优点。我到底怎么了,马老师快救救我!

女孩到底怎么了?女孩的心正在遭遇嫉妒之火的焚烧。怎样帮助女孩自救?我赶紧复信:

马老师读了你的心情故事,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绝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女孩”,更不是“魔鬼”,你只是让嫉妒搅乱了自己的心,让你痛不欲生。为了让你的心灵得救,我们不妨先看清楚嫉妒心理的本来面目。

所谓嫉妒心理,就是当别人在某方面有比自己优越的地位,而自己在这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想排除或破坏别人超越自己的地位或状态的怨恨的情感状态。学生嫉妒心理的特征有哪些?一是需要的排他性:嫉贤妒能,排他利己。只能自己得到满足,不许他人占有;只能自己取胜,不许他人成功。二是对象的选择性:嫉妒者一般选择那些与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作为嫉妒对象,也就是可比性越大越容易产生嫉妒。在日常生活中,男孩很少嫉妒女孩,低年级学生很少嫉妒高年级学生,差生很少嫉妒优生,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可比性小的缘故。三是方式的多样性:或冷淡疏远,或嘲讽轻蔑,或攻击陷害,或曲折隐蔽。自我对照你的嫉妒心理,不也是这样吗?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其危害是明显的:一是它恶化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磨灭人奋发向上的锐气;二是它危害身心健康,使人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不仅影响学业进步,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言而喻,嫉妒心理既伤他人又害自己。这,你已经有了切身地体会。

嫉妒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就心理诱因说,源于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一是自我中心意识,心中只有自己,从小就把个人私利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这是产生强烈的需要排他性的根源。二是自我否定意识,也就是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畸形变态的自尊。越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是极力维护自己。于是便可能不惜采取贬损别人的手段,来补偿自己失衡的心理——“我不如你,也不让你占上风。”三是缺乏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这也是导致嫉妒行为的具体诱因之一。透过你的故事,不是也能看到这些心理诱因的存在吗?

如果对如上分析有所领悟,你就知道能够救助你的只有你自己。你怎样救自己?

首先,看清嫉妒心理对人对己的危害。虽然不必太多地自责,但深刻地意识到嫉妒心理的危害是告别嫉妒心理的根本。你已经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是可喜的。

其次,让自己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有这样一个故事。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妙计。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中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欣赏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熄灭之后,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管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掌声响起来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你想,如果有了李斯特这样宽广的胸怀,怎么还会嫉妒别人?你太在意自己了,或者说是自我中心意识太强了。我们不能忘了,这个世界是大家的,为什么别人不能接受阳光的普照?为什么荣耀只能属于自己?所以,应该让自己胸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人民,有他人。一旦有了广阔的胸怀,也就不再为一己私利去争个人的什么名次等第,不再为某个同学某方面超越自己而耿耿于怀了。

再有,正确对待自己。你说“以前对名利淡漠”“不知嫉妒为何”,那可能是因为你小学时成绩很好,不用嫉妒别人。这导致了你过高的自我期望。可是,人无完人,花无百日红。你进入中学后,可能大家都是尖子生了,你却不能面对同学会超过你这个现实,嫉妒之火开始燃烧了。所以,当嫉妒心理萌发时,需要冷静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你坦然接受了自己,再重新看别人,自然也就有了几分平和心态了。你也就能够自然地和睦地与同学相处了。

最后,是学会恰当对待嫉妒的方法,提高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特长,以补偿不能满足的愿望。比如,别人入了团,自己却拿到前几名成绩;别人考试第一,自己却书画拿手。你也可以另外寻找快乐。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生活,你就能发现快乐。快乐最好浇灭嫉妒之火。你还可以理性地自我宣泄,把心中的嫉妒之火倾吐出来,这可以防止心理失衡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比如对朋友诉说,你写信给马老师倾诉了心中的痛苦,是否已经感到轻松了许多?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然后睡上一觉,也会淡化嫉妒。当然,从事一些文体活动也是很好的办法。

马老师相信你有很多优点。一旦嫉妒之火熄灭,告别了痛苦的心就变得安宁而平和,这样你的脑子才能更好地工作,你的优点才能发扬光大,你的成绩才能更好!

女孩,因何别人作弊你痛苦

一个中学女孩走进心理咨询室,脸上挂着愁容。“马老师,您说世上还有公平吗?”落座后,女孩这样开始了诉说,大有点讨个公道的意思。

“遇到了什么事,可以讲给马老师听听吗?”我有意地缓解着她的情绪。

“是这样的。”女孩开始了诉说,“我们班最近举行了一次英语小测,老师说这次测验,自己给自己监场。同学们都很自觉,可我发现还是有一个女同学作弊了。结果她真的得了一个满分。这下,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得到了同学的羡慕。您说,本来是作弊的同学,却让老师和同学都说好,别人那么努力,却不如一个作弊的,这公平吗?怎么能这样?就为这事让我很痛苦,学习不下去了……”

说到这里,女孩的眼泪下来了。我以静静地关注表示了我的理解。沉静了片刻之后,女孩情绪平静了下来。我这才缓缓地开口:“马老师很感激你的信任,也很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我猜得不错,你这次的成绩就没有作弊的那个同学高,是吗?”

女孩不再哭泣,盯住了我的眼睛好一会儿,然后深深地点头。

“于是你感到不公平,感到委屈——那你为什么不也去作弊呀?”我说。

“那样做不对,是坏事,是一个学生不应该做的。”女孩是非鲜明地说。

“但是,你不是说老师同学都说他好吗?”我故意反问,“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向她学习?”

女孩抬起头看着我的眼睛,表示非常困惑。

我笑了:“你也许说,您怎么可以让我向作弊的同学学习?马老师的意思是,你可以仔细想一想,作弊真的有那么多好处吗?换句话说,你可以想想,作弊对自己就没有什么害处吗?”

女孩领悟了,她边想边说:“作弊是欺骗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让大家瞧不起。”

“说的好,至少在你眼里就瞧不起作弊的人,是吗?”我表示肯定,“这就是说,作弊在人格上让自己受到了损失,这是对自己的一个害处。”

女孩点点头,继续说:“还有,你作弊了,那道题可能就永远不会了,而且作弊形成了习惯,就会放松学习的要求,还会让自己有关的知识不能得到更好地掌握。”

“对,这是作弊给自己在知识上带来的损失。”我表示肯定,“还有呢?”

“还有,还有,不可能总是自己给自己监场,一旦到了大型的考试的时候,作弊习惯了的人也没法作弊了,而平时又放松了学习,肯定要吃亏的。”

“对,你说的很好。”我赞赏地说,“就是说从长远的眼光看,作弊没有好处,只有害处,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其实,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你看我们这个社会上,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作坏事,就是尽管坏事可能一时得逞,但坏事最终只能给自己带来害处。你做了坏事或错事,今天占了便宜,明天会让你吃亏,而且可能吃大亏。你看,这样说来,不是也算公平吗?你说是吗?”顿了顿,我又说道,“再说,作弊的同学不过一时糊涂,等受到了教育,也会认识到这些的。何况那个同学的满分也不是全靠作弊。既然如此,我们何必为别人作弊而让自己痛苦呢?”

女孩露出了笑容:“我知道了,谢谢您帮我告别痛苦。”这时我才发现,飘散愁容,擦去眼泪,原来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孩。

心绪安宁,最好入梦乡

失眠真是一件烦人的事。你听:

我是我们省重点中学的女孩。虽然在激烈的竞争中总能稳居前几名,有时候也觉得累得喘不过气来,可又不敢放松。到毕业班后,我开始失眠,胡思乱想,白天就没有精神,上课眼皮总想粘在一块儿。我真怕因此而影响学习,晚上就着急地警告自己:别想了,快睡吧!可越着急越糟糕,越怕就越睡不着。别人和报上介绍的许多治疗失眠的方法都试过了,也吃过药,都不大管用。放假时我却能安然入睡。我的学习应该是一流的,决不能让失眠影响它!失眠,真可恶,我恨透了你!我该怎么办?马老师,救救我吧!为我想出一个治疗失眠的好办法!

心理咨询中,时常有男孩女孩诉说这样的痛苦。但愿我的回信对所有为失眠而痛苦的同学有所帮助:

首先马老师想告诉你,失眠最喜欢吓唬怕它的人。你只要不怕它,你就会照样每晚做个好梦的。

所谓失眠,常常是自己夸大了主观感觉,觉得没睡好觉第二天就没精神。心理学上有个‘主观失眠’的说法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其实,通常情况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使人能够保证起码的睡眠,闹失眠的人,常常是把不睡的时间的感觉夸大了。靠吃药也许可以让人睡觉,但一般说靠吃药是不能治好失眠的。当人一旦用药时,就容易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我是失眠的人,要靠吃药才能入睡。结果哪天不吃药躺在床上心里就会这样想:我今天会睡不着觉。于是呢,就果真睡不着觉了。所以,除了特殊的暂时需要外,一般不用药物治疗失眠。因为某些偶然原因而有几天睡不好觉是自然而正常的。可是你一旦用药,在给自己贴了一个‘失眠者’的标签。于是,你就真成了失眠者了。人常常是先给自己贴一个“失眠”的标签之后才失眠的。失眠这东西就是这样,你越怕它,它越吓唬你;如果你不在乎它了,它反倒就自觉没趣缩回去了。你领会这个意思吗?

你为什么那么拿失眠当回事?关键是在学习上自己和自己“较劲”的结果。“我的学习应该是一流的,决不能让失眠影响它!”这种心态正是使你成为“失眠者”的病根。其实,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别人为什么不能尝尝前几名的滋味?只要努力了就是成功。学习应该努力向上。但不是非要和别人较劲。和别人较劲就是和自己较劲。你现在不是已经吃了不少这样的亏了吗?你只要在学习上找到点平常心,平平静静,自自然然,你就能与失眠告别。想想是吗?

以上说的可以叫做“认知调节法”,重在用心领悟。后面再介绍两个具体方法:

一是丰富活动法。你别让那个“前几名”捆住你的手脚,你应该丰富日常的活动内容,特别是增加一些文体活动。这样,一来转移了自己对失眠的注意,二来调节了神经活动,从而有助于睡眠。

二是欲擒故纵法。失眠的人常常这样:一到睡眠时间就硬性地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睡着,唯恐睡不好。只要你这样想,你准睡不着。这是因为总想怎样才能入睡,实际是刺激了大脑,而把这念头扔掉,欲擒故纵随它去,大脑反而平静了。于是人无意之间就进入了梦乡。这和你的故意地去幻想是不同的。你的故意幻想还是直指入睡这一目的的,而欲擒故纵是不管它入睡不入睡,随便。

说到这里,你一定领悟到,心绪安宁最好入梦乡。只要你对学习有了平常心,只要你对失眠不再当回事,你就有了安宁的心,如此,每晚就能睡个好觉了,就能做个好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