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锻炼你的意志
32409200000011

第11章

对霍金来说,命运对他是残酷的:他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然而,霍金仍感到自己富有,比如,能活动的手指,能思维的大脑,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等等,这些都让他感到满足,并对生活充满了感恩之情。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都和科学巨匠霍金一样,对生活心怀感恩,心怀深深地爱吧!热爱生活是最美好的最健康的高级情感,是这种爱激发科学巨匠霍金顽强的意志力,创造着奇迹。这就是健康美好的高级情感,对意志的推动力量。

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着人的精神面貌。健康美好的高级情感是人行动的强大动力,我们不能不着意培养。

一是培养道德感。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与道德观点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它表现在对待祖国、集体、人与人的关系上,也表现在工作、事业、学习等诸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事业心等等。古往今来,众多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豪杰,在他们身上,无不凝聚着这些崇高的道德感。正是这些高尚炽烈的情感,推动了他们为事业成功而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很难设想,一个毫无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青少年,会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司汤达所说的能战胜一切的"伟大的热情",主要的就是指高尚的道德情感。

二是培养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有着巨大作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说的'人的感情',就是理智感。没有这种理智感的参与,就不可能使认知得到深入。理智感是认知活动的强大动力,它激励人积极地去从事各种智慧活动,并能克服活动中的因难,人的意志也就得到了锻炼。

三是培养美感。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决不是仅仅有助于人的艺术鉴赏,美感对人的社会生活及其社会行为也具有动力作用。青少年具有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为了使自己的言行合乎审美的需要,他们会以极大的意志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我们应该把审美情操,转化为自我完善的意志力量。

第三步,从情感的两极性来激发意志力。

情感的一个基本性质是它的两极性,如满意与不满,快乐与痛苦,狂欢与盛怒等,一面是肯定的态度体验,一面是否定的态度体验,这就是两极性。从意志的激发来说,两极的情感即肯定的情感与否定的情感,都能具有激励作用。首先,肯定的情感可以起"增力"作用。如快乐的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也就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激发了意志力。其次,否定的情感有时也具有"增力"作用。如不满、愤怒、痛苦等,常常极大地激发出人的力量,促使人咬紧牙关,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因此,从激发意志力角度看,不仅肯定的情感是必要的,而且否定的情感也是必要的,我们尤其应注意通过否定的情感体验如痛苦的体验,来激发意志力量。

第四步,注意提高情感的效能。

我们已经明确,人类的情感是有其效能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人的任何一种具体情感体验,都有实际的足够效能。不同情感的效能有高低差别。高效能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励人的行动,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排除困难,给人一种动力;低效能的情感体验,往往只是陶醉或沉溺其中,不能把情感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没有激励作用。有些青少年的多愁善感和喜怒无常,就是低效能的情感体验,并不能对意志行动有推动作用。因此,应注意让自己走出多愁善感的圈子,学会由情感走向行动,使情感具有激励作用。

总之,人的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密切相关。我们应培养自己高尚而健康的情感,发挥情感的增力性,以激发自身无穷无尽的意志力量。

策略三:活动磨炼法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曾播出新闻:空军飞行员金红柱被军委授予金质奖章。这新闻的背后有怎样的新闻?

1997年11月的一天,金红柱又一次承担了一种飞机的试飞任务。飞机起飞后,金红柱操纵飞机直人高空。在飞机升入14000米高空时,出现极度意外的险情——飞机机舱的玻璃突然爆炸,金红柱完全暴露在外。这意味着什么?一是机舱是密封增压的,机舱玻璃突然爆炸,舱内气压骤减,对人的机体会带来破坏性的打击;二是飞机在14000米高空急速飞行,对面的气流相当于12级台风的好几倍,这也是人的身体难以承受的。急骤减压和巨大气流的影响,可以说是超过人的生理极限的。在国内外的空军试飞史上,机舱玻璃爆炸的险情时有发生。而在高空机舱玻璃破裂,飞机却安全着陆,这在国内外是罕见的奇迹。我们不难想象,在超过人的生理极限的极端异常情况下,金红柱能够操纵飞机安全着陆,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要有多么顽强的意志。

金红柱的顽强意志从哪里来?记者采访了他的家人和战友。

他的妻子说:"他在险情下安全驾机着陆是必然的,因为他平时工作训练都非常严格。"

他的首长说:"这是他在平时磨炼出来的,他的心理素质训练得很好。"

他的战友说:"他平时的训练成绩总是优秀,多次获得过嘉奖。"

他们的回答其实是一个共同的答案:金红柱的顽强意志来自平时的训练。是的,没有平时的磨炼,不可能有这举世罕见的奇迹;没有平时的磨炼,不可能有这非凡的顽强的意志。

锻炼坚强的意志,要有认知为基础,要有情感作动力。但是,坚强的意志决不会单靠理智的思索和情感的体验而来,最重要是要有平时的实际活动的磨炼。坚强的意志,只能在克服困难的实际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正所谓"百炼成钢"。一句话,在平时的实际活动中磨炼是意志培养的关键。锻炼意志的途径很多,不要以为只有在与敌人的顽强斗争中或非凡的境遇中,才能锻炼坚强的意志。许多英雄物的顽强意志,都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磨炼起来的。因此,我们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机会,来磨炼自己的意志。

首先是在学习活动中磨炼意志。

学习是青少年日常的基本活动,也是磨炼青少年意志的最常规活动。这有几个意思。一是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学习内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因此,学习任务必须要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完成。课堂上要求我们对有兴趣的内容要注意学习,对不感兴趣又必须掌握的知识也要认真学习,要求我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要求我们努力地记住应记住的知识。这样,通过努力,既掌握了科学知识,也磨炼了自制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二是课堂学习要求必须遵守课堂常规,加强纪律性。青少年的许多良好意志品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其发展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三是独立完成作业也是磨炼意志的方式。任何独立作业都跟动机斗争、方法选择和执行等意志的各个环节相联系。自觉地自始至终百折不挠地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时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可以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起克服内外困难的精神,从而发展了意志力。

其次是在劳动及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

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使人产生人独有的意志。青少年参加劳动不仅可以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体验,还可以磨炼不畏艰苦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又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再扩展一点说,青少年还应该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劳动实践、社会调查、军训活动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总要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从而也就使意志得到磨炼。正如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历时所说:"意志不是生来的,而是在参与实践的斗争中磨炼出来。"劳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是铸造意志的大熔炉。我们青少年应该主动地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再次是在体育活动中磨炼意志。

人的意志品质与其身体健康状况是有关系的。一方面,意志坚强能够促使人锻炼身体更为健康;另一方面,健康的体质也容易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体质增强了,精力旺盛了,也就为他们克服困难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强了意志力。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素质的研究,也说明了坚强的意志跟强健的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梯尔曼,曾对一群体力强度差的中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这些学生不仅体力增强了,而且自制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日本学者德永等人,对大学生的体力和意志的关系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体力差的学生相对说自卑感强,服从性强,独立性、自主性差。可见,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磨炼一个人勇敢、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诚如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的:"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事,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因此,青少年应该积极在体育活动中锻炼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磨炼意志,一方面是积极参加平时的体育活动,一方面是积极参与体育竞技活动。参与体育竞赛,也能发展青少年的大胆、果断、坚韧、自制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最后是在日常活动中磨炼意志。有许多的日常活动也是磨炼意志的好机会。只要留意,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意志的自我磨炼。这一点就不再多谈了。

不管是在哪一种实际活动中磨炼意志,我们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恰当的要求。也就是要明确意志锻炼的目标,以激发锻炼的积极性。给自己提出的要求,一是应当合理,二是应当简短,三是应当坚决,四是应当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呈渐进的阶梯式。这样可以推动自己步步向前。

二是把握好任务的难度。太容易的活动没有锻炼意志的意义,太困难的活动也会挫伤意志锻炼的积极性。所谓把握好难度,就是说需要完成的任务,应该既是困难的,又是力所能及的。比如,坚持独立地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课余小组活动,坚持体育锻炼,坚持为同学服务等,这都有一定困难又是能做到的,对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很有好处。

三是尽量自主解决困难。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接受帮助和指导,但不要让别人代替自己克服困难。比如,在社会实践中碰到难题时,可以请求教师和家长的必要指导,但不要让他们越俎代庖,而要靠自己来克服困难。

四是了解活动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练习活动中,是否知道练习过程中每一步的结果,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知道结果的效果好。所以,我们的意志锻炼活动中,应该了解每次锻炼活动的结果,这有助于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意志锻炼的效果。

五是要针对个人特点。锻炼的时候应针对自己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锻炼内容和措施。比如,如果你有点行动盲目和易受暗示,应侧重锻炼自觉性和责任感;如果你有点优柔寡断又冒险轻率,应侧重锻炼既大胆果断又沉着耐心的品质。

六是利用活动的群体效应。青少年意志锻炼的各种活动,多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群体中,相互作用会影响活动者的意志力。

心理学上有人做过实验。一个以女性为被试的实验把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接受一系列电击,并对电击强度作出评定。同时有与主试同谋的假被试,诡称自己接受了同样强度的电击并诡作评定,但她所宣布的评定强度又总是低于其他被试的评定强度。第二组被试也在同样的场合下受电击,但与主试同谋的假被试不宣布自己的评定强度。实验结果是第一组被试皮肤电击的强度较第二组被试低。这个实验表明,当人们发觉自己忍耐力低于别人时,会提高自己的忍耐力从而降低激奋水平。

另一个实验是,让被试从事一项计时付工资的工作。被试分两组。实验组被试工作两小时后看到一个假被试,即主试的同谋,假被试诡称因成绩不佳工资被由每小时5元降为3.5元。控制组被试则未见别人降工资的事。结果是不论在第一周内,还是在第二周内,实验组成绩均高于控制组。这表明代替性的强化可影响人的努力。

这两个实验告诉我们,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意志锻炼时,可以结伴而行,以便发挥群体效应的正面影响,以相互促进意志努力的程度。当然,还要防止群体效应的负面影响。

策略四:习惯促进法

越是习惯的东西往往越是不好解释,比如现在就是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习惯?

一位气喘吁吁的女士进了电梯。她按了一下"2",又按了一下"3",电梯上升了。可当电梯在第二层和第三层停住时,这位女士却没有出去。

"你错过了你的楼层。"旁边一位男士提醒说。

"我要去23层。"女士答道。

"可是你按了'2'和'3'。"

"噢!"女士恍然大悟地叫道,随后解释说,"我搞计算机的时间太长了。"

这位女士由于长期的计算机工作,每当遇到数字键时,她便自然地按照敲击计算机键盘的方法来活动了手指。这就是习惯。

心理学给习惯的定义非常简明:习惯就是经常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一个孩子每月三五次刷牙,刷得再认真,也不叫习惯,因为这不是"经常化"的;一个孩子刷牙每天不断,但多数时间得大人提醒或命令,这也不叫习惯,因为这不是"自动化"的。只有当一种行为方式不仅保持经常,而且几乎不用想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时,才叫习惯。习惯的心理机制,是神经系统中由于不断刺激和强化而形成的稳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或叫做动力定型。这表明自动化是习惯的最大的本质特点。只要我们再品味一下前面的例子,或是回想一下自身的某一习惯,就不难理解这一点。正由于这一点,也就不难发现,习惯的力量常常大于理智。

思想家洛克说:"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

哲学家培根有言:"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习惯主宰人生朝什么方向发展呢?这就要看习惯的性质了。可以按社会评价意义把习惯分为好、中、坏三类。中性的习惯没什么社会评价意义,可顺其自然。而可以分出好坏的习惯,就不可等闲视之了。好习惯可以塑造成功的人生,坏习惯可能误导人生的走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此有过贴切而深刻的比喻:"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值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刨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出若干有关例证:每一个品格高尚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有一种东西深入到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每一个道德败坏一无所成的人,也一定有一种东西深入到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我国有句古语:"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此话千真万确。我们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收获习惯;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收获性格;播上性格的种子,就能收获命运。

也许你说,习惯的确很重要,可是,习惯最大的特点是自动化,而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意志努力的,那习惯与意志培养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错,习惯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行为方式。然而,习惯仍然与意志培养有重要关系。这怎么讲?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首先,从好习惯的养成上看。我们说习惯的行为方式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是指这种行为方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后,也就是说是习惯养成之后的事。而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尽管有些是靠无意重复,但更多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地养成的。习惯的自觉培养过程,恰恰需要意志努力。要有意识地自觉养成一种习惯,就必须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到底。比如,要养成早起跑步锻炼的习惯,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睡懒觉,而且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要努力克服困难,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养成好习惯。可以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没有好习惯的养成。

其次,从坏习惯的克服上看。养成好习惯往往是同克服坏习惯相联系的。任何坏习惯的克服,都是意志战胜惰性的过程,都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前面已经说过,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神经系统建立了稳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或叫动力定型。就是说,一个习惯形成了,就是建立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而新的行为方式在形成习惯之前,其暂时神经联系是不稳固的,是不"定型"的。改变旧习惯形成新习惯,就是在大脑中破坏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建立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并使之日益巩固的过程。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因其已经"定型",而具有相当顽固的惯性。因而在克服旧习惯时,需要很大的意志力。这样,才能以新习惯取代旧习惯。

最后,从习惯形成后对意志行动的作用上看。一种好习惯形成了,就是使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成为自动化的了。任何行为方式都可能纳入意志行动之中,成为意志行动的构成成分。而当一种行为方式自动化时,无疑有助于意志行动的完成。比如,早起锻炼是一个完整的意志行动,它要由起床、穿衣、洗漱、做操、跑步等一系列行为方式构成。如果一个人连穿衣、洗漱都很费劲,意志行动的完成就很困难;反之,如果这一系列行为方式都自动化了,就容易完成意志行动。可以说,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成分越多,意志行动越容易实现。也就是说,好习惯越多,越有助于意志行动的实现。

总之,习惯既可以磨炼意志,又有助于意志行动。因此,我们应该运用习惯促进法来增强意志力。就是说,应通过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消除不良行为习惯,来促进形成顽强的意志。这实际是一个怎样强化,从而养成好习惯消除坏习惯的问题。

什么叫强化?为什么习惯的养成需要强化?

举个例子说吧。两个孩子争玩具,大孩子让给小孩子,就受到大人的赞许;大孩子打了小孩子,就被斥责,大孩子不打小孩子而让着小孩子了,也就避免了被斥责。经常如此,大孩子形成了不欺侮小孩子而让着小孩子的习惯。孩子得到的赞许和免除斥责,就是对他的行为的强化。强化有正有负,赞许是正强化,免除斥责是负强化,它们都可以使行为得到加强。正强化与负强化包括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口头的表扬与批评,给予或撤消物质方面的奖赏,以及表示肯定或否定的眼神、语调、手势等。对孩子来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成人不断进行正负强化的结果。因为他们就是以避免惩罚求得奖励来发展行为的。不错,这一点年龄越小体现得越鲜明。可是,即使是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行为模式的发展也与正负强化密切相关。

既然人是以避免惩罚求得奖励来发展行为的,那么,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是多鼓励好,还是多惩罚好?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实验把150名儿童分为三组:第一组只批评不表扬;第二组只表扬不批评;第三组充分表扬适当批评。结果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二组居中,第三组效果最佳。就是说,多奖励少惩罚更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奖也好,惩也好,怎样才能更有效?

一是要公正。所谓公正,就是对行为的正负强化应该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比如在家里,妈妈今天高兴,孩子本不该得到正强化的行为,却得到妈妈的笑脸相对;妈妈今天心烦,孩子本来好好的,却得到妈妈的怒目而视。这"笑脸"、"怒目"作为给孩子的强化,就不够公正,不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要及时。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及时,才能更好地起到强化和惩罚作用。比如惩罚,应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发生后就给予。可是,现实中成人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那么好。有些当妈妈的就喜欢对孩子说:"你等着,明天你爸爸回来见!"等明天爸爸回来再批评,再责难,效果就不好。同理,表扬一类的正强化也应及时。

三是要适度。表扬和批评都不能滥用或过于频繁。过多的表扬容易使人骄做自满,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意志也就松懈。过多的批评也容易毁灭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不利于习惯养成和意志培养。

四是要连贯。习惯的养成必须持之以恒,因而强化应保持连续和一贯性。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段话说得极好:"每一次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次滑手放松的线,比你许多次才能绕上去的线还要多。"这话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有一次放松。因为有了一次例外,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习惯养成成了一句空话,意志也随之垮掉。所以,对行为的强化应保持连贯,一以贯之。就是说,只要好行为发生,就给予强化;只要不好的行为发生,就给予惩罚。这样,习惯才能养成,意志才得以巩固。

青少年朋友,应该学会恰当地利用上面谈的强化技术,来更好地自我强化。当我们采取适当的正负强化,帮自己形成了许多许多好习惯的时候,可以肯定,对意志力是有力的促进。因为事实如美国的詹姆斯所说:"好的习惯愈多,则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诱的力量也愈强。"

让我们记住休谟的名言吧:"习惯是人类生活最有力的向导。"

策略五:信念推动法

什么是信念?

下面就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个关于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卡萨尔斯的故事。

卡萨尔斯不但是一位超群时大提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和教育家。他在巴塞罗那创建了卡萨尔斯乐队,亲自担任这个乐队的指挥;他还在世界各地指挥许多著名的乐团,受到各国听众的热烈欢迎。作为教育家,他培养了一批当代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于1973年10月22日在波多黎哥逝世,终年97岁。

卡萨尔斯的好友卡曾斯,回忆了和卡萨尔斯的一次会面,这是一次关于卡萨尔斯与钢琴的故事。这一天恰在卡萨尔斯90大寿前不久。卡曾斯说,他实在不忍心看那老人的样子。他是那么的衰老,加上严重的关节炎,不得不让人协助穿衣服。呼吸的费劲,看得出患有肺气肿,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头不时地往前颤动。双手有些肿胀,十根手指像鹰爪般地钩曲着。从外表看来,他实在是老态龙钟。

就在吃早餐前,他贴近钢琴,那是他擅长的几种乐器之一。他很吃力地才坐上钢琴凳,颤抖地把那钩曲肿胀的手指抬到琴键上。

刹时,神奇的事发生了。卡萨尔斯突然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透出飞扬的神采,而身体也跟着开始能动并弹奏起来,俨然一位健康的年轻的钢琴家。他的手指缓缓地舒展地移向琴键,好像迎向阳光的树枝嫩芽,他的背脊直挺挺的,呼吸也似乎顺畅起来。弹奏钢琴的念头,完完全全地改变了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当他弹奏起一则名曲时,是那么地纯熟灵巧,丝丝入扣。手指在琴键上像游鱼似的轻快地滑逝。他整个身子像被声乐融解,不再僵直佝偻,而是那样地柔软和优雅。在他演奏完毕,离座而起时,跟他当初就座弹奏台时全然不同。他站得更挺拔,看来更高大,走起路来也不再拖着地。他飞快地走向餐桌,大口地吃着,然后走出家门,漫步在海滩的清风之中……

简直是一个奇迹,一个信念创造的奇迹!

信念是一种指导原则和信仰,让我们明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的力量源泉,且取之不尽;信念像一张早已安置好的滤网,过滤我们所看的世界;信念也像脑子的指挥中枢,指挥我们的生命,指引我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卡萨尔斯热爱音乐艺术,这不仅曾使他的人生美丽高贵,并且每天都带给他神奇。就因为他相信音乐的神奇力量,就是因为这一强烈的信念,让他每天都从一个疲惫的老人化为活泼的精灵。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所谓信念,就是坚信某种认识和观念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的基础是坚信感。坚信感来自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不停留在认识阶段,它必须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确信某种思想、观点或事业的正确性,对它抱有确信无疑的态度,并且力求努力实现。当坚信感成为个人意志行动的动力时,信念也就确立起来了。换句话说,坚信感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是信念确立的标志。历史上有无数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出于对事业的坚定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做出可歇可泣的业绩。夏明翰在就义前以诗言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时他们坚定信念的写照。他们为心中坚定的信念,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就是这样,在人的意志行动中,信念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的信念也是我们意志行动的力量源泉。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不能不采取"信念推动法",来推动意志的自我锻炼进程。

首先,深刻认识信念的作用。

我们经常以为一个人的成就深受环境所影响,有什么样的境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绝不是境遇,而是我们对这一切抱什么信念。

两个被关在同一个牢房里的人,一天晚上,一起趴在窗台上望窗外的世界。"漆黑的夜晚!"其中一个人郁郁寡欢地说。"但我看到了星星。"另一个人则忽然惊喜地说,"一闪一闪的!"后来,看到黑夜的那个人积郁而死,看到星星的那个人则坚持活下去,并最终等到他的同志为他开启牢门与镣铐。

有两位年届70的老太太,对于未来也因为不同的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然而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怎么个想法。于是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更高期望,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她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在她95岁高龄的时候,竟然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

你看,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能够决定个人的一生,而得看他对于这一切赋予什么样的意义,看他用什么样的认知来看待生活,就是说,全在于这个人到底对生活抱着什么样的信念。生活的真谛就是这样,往往是不同的信念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信念有两种情况。有的信念会使我们在某一方面无力,却又在另一方面得力,比如,这个信念能使我们敢于唱歌、跳舞,但却不敢开车、演讲。这种只限于单方面的信念,我们可称之为专门性信念。对各方面都又推动作用的信念,可称之为普及性信念。普及性的信念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比如自我的肯定、对别人的看法、人生观、金钱观,等等,这样的信念其强度及范围会影响我们整个的人生。

信念的作用如此之大,我们在意志锻炼中就应该利用信念的推动作用,激发意志力量。比如在晨练中,如果你能够把被动地忍受苦难,变成主动的享受生命,而且坚信不疑,你就会发现随着信念的转变,你的意志力量大大增强。

其次,防止消极信念的影响。

信念是我们人生中追求快乐避开痛苦的引导力量。当我们在人生中发生任何事情时,脑海里便自然会浮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件事对我是快乐还是痛苦?二是此刻我得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避开痛苦或得到快乐?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就全得看我们所持的是什么信念了。

信念就是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痛苦和快乐所作的主观认知所致。不要小看经验,它可以让我们发现事物的共性,使我们"有把握"敢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如果缺少这种把握感,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我们不敢去做了。然而,就因为经验给予我们的把握感,也常常使我们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比如,一个人因为在事业上失败过多次,很可能会就此认为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一旦他深信这种想法,就真的会变成如他所想的那种人。当有了消极的信念后,一个人对于未来就不敢有任何希望。

信念既能能促使我们采取意志行动,也会抑制我们意志行动的积极性。信念可以是创造力,也可以是破坏力。就看你是从那种角度去认知。人类对于生活中的遭遇会很主观地赋予某种意义,有的积极,有的消极,前者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继续往前迈进,而后者很可能就此便毁掉这个人的一生。

在意志锻炼中,我们必须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有的青少年朋友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这个人就是意志力不强。不难想象,心中总是抱有这样的信念,哪里还有坚强的意志?所以,我们要努力破除错误信念,防止这样的信念对我们意志锻炼的消极影响。

最后,对正确信念坚定不移。

对此,斯坦利·库尼茨的故事足以警醒我们。

斯坦利·库尼茨是一个对沙漠探险情有独钟的瑞典医生。年轻的时候,他曾经试图穿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进入沙漠腹地的当天晚上,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使他变得一无所有。向导不见了,满载着水和食物的骆驼消失了,连那瓶已经开启的准备为自己庆祝36岁生日的香摈也洒得一干二净,死亡的恐惧瞬间笼罩了他。在绝望的瞬间,斯坦利下意识地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他没想到竟然摸到了一只苹果。他庆幸自己还有一只苹果。这只苹果使斯坦利从绝望中清醒。苹果成了他的希望,他久久地没有吃掉苹果。几天后,奄奄一息的斯坦利被当地的土著人救起。令人困惑不解的是,昏迷不醒的他,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只完整却干瘪的苹果。他攥得非常紧,以至于谁也无法从他手中将苹果拿走。后来,这位老人在去世前的弥留之际,为自己写了这样一句墓志铭:我还有一个苹果。

"我还有一个苹果",这便是他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成了他心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意志力量。

我们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苹果",对正确信念都应该坚定不移。比如,在意志锻炼中,哪怕最艰难的时刻,你心中也必须守住这样的信念:我行,我能行,我有能力,我能坚持,我能坚持到最后……如此,才能最大的激发我们生命中固有的意志力量,才能让自己成为意志的强者。

策略六:榜样感染法

你知道美国的一个名叫阿伦·艾弗森的球星吗?

阿伦·艾弗森以拼命本色和坚强的篮球意志广为人知,而且被不少球队推崇为意志的榜样。在苏格兰顶级俱乐部格拉斯哥流浪者队,他们的总经理就把描述艾弗森的文章裱好,贴在了他们的球队训练房中,用来激励整个球队。

流浪者队总经理麦克里什,是在看到一篇关于描述10个最顽强的运动员的文章后,对艾弗森开始感兴趣的。他说:"我们把关于艾弗森的文章放在我们的训练房中,就是想让我们那些往往受到一点点损伤的球员看看,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意志。"

麦克里什的交谈中,流露出对艾弗森拥有无比韧性的尊重之情。他特别提到了他在"七六人"网站上看到的一张图片,图片中标明艾弗森浑身26处受伤部位。他感慨艾弗森的超强作风,肩膀脱臼,只休息一场,大脚趾骨裂,也只休息一场。

球队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他的球员以艾弗森为榜样,拥有和艾弗森一样的意志。用麦克里什的话说:"我要让他们看看,看看这个小个子艾弗森是如何做的,要让他们知道,这才是他们的榜样。"

麦克里什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意志的锻炼,需要榜样的力量,正如常言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榜样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在榜样的价值问题上,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行为模式"说,它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榜样以具体活动展示出其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榜样就是相对于他人的模仿性行为的标准行为,榜样学习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仿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技巧;二是"人格力量"说,认为榜样所秉承的崇高的价值取向,及其在这种价值取向下表现出的高尚的境界和情操,会对他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这就是说,榜样具有两种基本价值: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

榜样的价值是通过什么机制体现的?

模仿是榜样影响力的基础。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学习不仅在于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他人的言语表达获得间接经验,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了解他人的行为活动来进行。在这种通过榜样示范的学习模式中,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作为一种替代性经验,会对学习者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心理机制在于人所具有的一种模仿天性。模仿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通过模仿,不仅会使一个人原有的行为模式得以巩固或改变,使原来潜在的行为倾向得到表现,而且会使人学到新的行为。正因此,心理学认为,不仅人的外显行为来自对别人的模仿,而且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乃至内在品质、性格特征,都可能来源于模仿。

青少年正处于善于模仿的年龄段。在意志的自我锻炼中,采取榜样促进法,会大大提高锻炼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榜样的促进作用呢?

首先,选择恰当的榜样。

既然在意志的自我锻炼中,榜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我们就要自觉地选择好恰当的榜样。青少年是需要榜样的年龄,但是,寻找榜样难免盲目性。如果榜样选择的不好,我们的意志锻炼就会南辕北辙。比如在意志锻炼上,说不定就会把鲁莽当坚强。所以,青少年朋友在选择榜样的时候,应该选择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的意志典范。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意志典范。

海伦·凯勒是这样的意志典范。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成了一个盲聋哑人。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和读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海伦·凯勒,在黑暗与寂寞中摸索着,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身体上不自由的缺陷,终于感悟到了光明和声音,为残疾人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顽强意志创造的奇迹。

张海迪是这样的意志典范。

张海迪1955年9月生于济南,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多部,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张海迪以完全的精神证实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着生命的奇迹。这是顽强意志创造的奇迹。

我们这个青少年群体中,也有很多这样和意志典范:中国第一位盲人女大学生王峥;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女大学生周婷婷;创作了《假如我是海伦》的中国聋人女中学生张悉妮……

其次,多种渠道选择榜样。

坚强意志的榜样的作用在于用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这就需要我们多接触一些形象生动的材料,选择恰当的榜样,增进意志锻炼的感性认识。恰当的榜样从哪里来?现实生活中的意志典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都是可供我们效仿的榜样。比如,人物传记、文艺作品、广播影视等,其中都会有对我们的意志锻炼起到榜样的作用的典范。所以,除了观看影视作品,扩大阅读视野是最好方法。季米特洛夫在回答别人向他提出的"是什么影响了你作为战士的品格"这一问题时,说:"应当坦率他说,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怎么办?》。我在参加保加利亚工人运动时所具有的那种坚定不移、有信心和坚持到底的精神,无疑都与我在青年时代读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作品有关系。"可见,青少年增加阅读视野,可以从中获取意志锻炼的榜样。

第三,以现实生活中的强者形象为榜样。

我们除了寻找间接的榜样,还要在生活的周围寻找直接的榜样。发现了这样的榜样,就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和他们交往。经常和怎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如果经常跟比意志坚强的人在一起,你就越会学到更多更好的意志品质,你一定会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所以,看看你生活的周围,如果有足以成为你的意志楷模的人,就主动走进他。

第四,以同龄人中的强者为榜样。

如果能够在自己同龄人中寻找榜样,锻炼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的榜样与自己的年龄距离小,心理上有更多的共性,态度上有更大的认同,感情上有更大的共鸣,亲切真实,容易接受。在有,同龄人中的榜样,可以有更多的共同活动机会,可以作为意志锻炼的伙伴。这样,在意志锻炼中还可以相互带动,相互示范,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往往比单独一个人的活动锻炼效果好。

最后,在活动中学习榜样。

要想真正发挥榜样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拿出实际行动来仿效榜样。所以,对于榜样,我们不能光是心中的向往,必须要落实在行动上。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你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榜样的特点,制定自己意志锻炼的计划,采取可行的步骤,积极地贯彻执行。

策略七:矫正辅助法

在意志锻炼中,自然应该抓住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这个主要方面。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不良意志品质的矫正问题。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因此,及时有效地矫正不良意志品质,也是意志锻炼的一种辅助方法。

为了方便,我们以几个专题,分别就几种具体的不良意志品质来逐一讨论克服的措施,以帮助青少年朋友来矫正自己的不良意志品质。

其一,怎样克服遇事总拿不定主意的毛病?

从心理学来看,一个人遇事反反复复,犹犹豫豫,总也拿不定主意,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具体说是优柔寡断的不良意志品质的表现,也就是缺乏意志的果断性。

造成这种不良意志品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障碍。对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所谓"吃不透,摸不准",因而让人拿不定主意。二是情绪刺激。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曾经有过过强情绪刺激经历,一旦遇到类似情境,便会产生条件反射,使人犹豫不决。三是性格特征。一般说,遇事犹豫不决者多具有以下性格特点: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从众心理强,过分小心谨慎等。四是缺乏训练。这种人从小在过度的保护中长大,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一旦遇到需独自作出决定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五是管束过度。这是指家长从小管束太严,孩子只知循规蹈矩,一旦遇到一些新情况,不敢独立自主,也就表现为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

怎样克服这种不良意志特征呢?

一要充实知识经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决策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的相关。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的决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有胆有识,有识有胆"的意思。因此,应从充实知识经验着手。

二要加强思维训练。对事情的深思熟虑,是关键时刻能够当机立断的心理前提。对此,拿破仑曾深有体会他说:"我能够在别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话和采取什么行动,这完全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天才对我突然启示,而是我的思考对我的启示。"平时多开动脑筋,经常思考问题,加强思维训练,这是关键时刻有主见的基础和前提。

三要摆脱依赖心理。为了克服遇事犹豫不决的毛病,还必须摆脱遇事问别人,等别人拿主意的依赖心理。要培养自信、自主、自强、自立的勇气和信心,迫使自己遇事自己处理。这也就需要和意志的自觉性、独立性品质的锻炼相结合。

四要学会遇事冷静。遇事犹豫不决,也是紧张、着急、焦虑等不良情绪干扰认知过程的结果。越是着急越拿不定主意,越拿不定主意越是着急,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为了克服遇事犹豫不决的毛病,必须学会遇事冷静。这样,才能排除干扰,才能稳定情绪;情绪稳定了,才能进行思考活动,从而作出迅速的决策。

五要注意当断则断。有些人之所以遇事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怕自己有什么考虑不周之处。想考虑问题周到一些,这自然不错。但是,周到不周到是相对的。实际上,事前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结果却常常是,一个有把握的办法也拿不出来。许多事一开始总难找到"万全之策",一个决定的合理性难说百分之百。果断的人在采取决定时,其决定开始时也不可能是什么万全之策,只不过是诸方案中较好的一个而已。在执行过程中,他可以随时依据变化了的情况,来调整和补充原方案,从而使原来的方案逐步完善起来。更重要的是,许多时候丧失时机比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还大,这就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般来说,有相当的把握,就该下决心了,别指望百分之百的把握。再有,对作出的决定带来的结果,不必患得患失,有些不完美也在情理之中,不必追求结果的尽善尽美。

其二,怎样才能改变莽撞的毛病?

莽撞的人,有时看似好像敢做敢为大胆果断,其实,这样的人常常是行为鲁莽,头脑简单,遇事单凭一时冲动草率决定,冒失行事,而不考虑后果,在意志品质上属于冒失草率,也是与果断性相反的不良意志品质。

怎样克服这种不良的意志品质呢?

一是多动脑筋。莽撞的人最明显的特点是,遇事不能思前想后,只凭一股冲劲就干起来。实践表明,这种不假思索冒失行事,想靠"猛砍三板斧"就打开通路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不跌跤。因此,莽撞的人要努力学会"多思"和"慎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从多因素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在头脑里多转几个弯,多问几个"为什么",防止把复杂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使作出的决定有足够的把握。

二是抑制冲动。我们曾经说过,意志特征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莽撞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特别容易兴奋和冲动。而冲动一来,往往也随之表现为急躁、轻率和冒失。因此,要学会有意识地抑制冲动,不要由着性子行事。当然,这需要和自制性的训练密切结合。

三是点滴培养。莽撞的人在生活中要注意从小事做起,点滴培养自己的谨慎性。比如,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事要表现出耐心,要讲究计划性和条理性,以至于自己学习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放置得井然有序。这样习惯了,也会减去一些做事冲动的毛病。

四是自我警醒。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遇事学会自我警醒,可以防止冒失草率。比如,在房间里可写一些诸如"胆大心细,遇事不慌"、"三思而后行"、"慎思"一类的座右铭,提醒自己谨慎行事。再比如,在做事之前,不妨问一同自己:认真考虑成熟了没有?有没有把握?有没有犯莽撞的毛病?这样也可少些鲁莽的决定。

五是谨慎交友。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莽撞的人在交友上应谨慎选择,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少与同样莽撞性急的人来往。因为莽撞的人碰到一起,遇事常会"风乘火势,火助风威",使决定更加冒失草率。莽撞的人应该多与沉稳的人来往,从而有意无意地学习他们的意志特征,如稳重、多思、果断等,也就矫正了自己莽撞的特点。此外,在采取较重大的行动之前,与信得过的人多多商量,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这对于防止莽撞冒失,也是很有实际效果的。

其三,怎样克服不善于自制的毛病?

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自制,不善于调控自己的行为,不能抑制冲动和激情,他也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把握自己了,严重了,人就成了自己的奴隶而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于是酿造了失败的人生。心理学发现,一开始就决心不求上进的青少年是极少见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强烈的上进心和进取欲望。问题在于,相当一部分人禁不住种种诱惑,在进取中纷纷落伍了:有的是不能抑制低级欲望的冲动而渐趋堕落;有的是不能抵御不良诱因而误人歧途;有的是在狂怒中失去理智,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造成个人、家庭及社会的重大损失。的确,生活中不少错事蠢事,都是在感情冲动失去自制的情况下产生的。正如那句话说的,冲动是魔鬼。

那么,怎么改变不善于自制的毛病呢?

一是明确人生目标。你一生朝哪个方向走,你决心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明确了,你就能够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服从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拒绝同目标相对立的各种诱惑;反之,如果你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那么,在诱惑面前,你就不会有坚强的自制性。自制性的动力源泉之一,就在于从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去考虑问题。有些诱惑之所以对你有诱惑力,就是因为它能向你充分展示表面的暂时的利益。所以,你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根本的长远的人生目标,如此,你也就会获得控制自己的力量——自制力。

二是决不让步迁就。要克服不善自制的毛病,就应该努力做到,一旦意识到这是不对的东西,不管它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多么强烈地驱使着我们的欲望,我们都该坚决地克制自己,决不作半点让步和迁就。陈毅同志的戒烟就是这样表现出自制性的。陈毅原来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后来,医生发现吸烟已严重危害他的健康,劝他戒烟,他同意了。当周围的同志表示怀疑时,陈毅严肃他说:"我小时叫世俊,长大叫仲汛。参加革命后,我发现不管做什么都得有毅力,就更名陈毅。这次戒烟,我就拿出点毅力给你们看看。"他真的就此毫不做半点的让步,坚持戒掉了几十年的吸烟习惯。要改变自制力不强的毛病,就要像陈毅这样,半点妥协也不能有,就要守住"不行"这两个字。这道防线守不住,难说自制。

三是从小事做起。高尔基说:"哪怕是对于自己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更加坚强。"不要以为自制性只能在特殊的条件和不平常的际遇中形成。相反,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无数的小事中,也能改变不能自制的毛病,锻炼自制能力。比如,早晨是按时起床,还是在被窝里再躺一会儿,对自己的自制能力就是一个小小的考验。我们平时注意从诸多的小事做起,也就培养起自制性。

四是坚决执行决定。始终不渝地坚持完成已经采取的决定,也是形成自制力的重要因素。当然,为保证决定的正确性,在作决定时要慎重考虑,三思而行。重要的是,一旦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就要坚定不移地付诸执行,不能轻易改变和放弃。因为每一个半途而废的决定,都会使自己的自制性失去一分。

五是经常进行自责。所谓自责,包括自我责备和自我惩罚。比如当你在困难面前退却时,不妨马上责备自己的懦夫思想,责备自己的无用和没出息。这样往往能唤起被屈辱了的自尊心,从而战胜怯懦思想,成功地控制自己。又如当自己做错了事后,对自己采取某种惩罚措施,如在一定时期内不看电视。当感到自我怜惜时,就对自己说:"活该,谁让你不能管住自己,该罚!"这样的自责,也可以增强自制力。

其四,怎样让自己不再怯懦而变得勇敢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怯懦的人的基本特征是: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表现出胆怯和惊慌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无疑,怯懦容易造就一个没出息的人。

怎样让自己不再怯懦而变得坚强勇敢起来?

一是气势激励。怯懦的人最大的弱点是过分畏惧和害怕。要克服这一弱点,就要借助气势的激励。雄赳赳,气昂昂,看上去就给人以一种很有力量的感觉。一个人在气势盛时,能产生一股不可阻挡的勇猛劲头。战争中士气的勃发,可使原本怯懦的人也会产生决一死战的勇气和力量。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困难面前,有一股敢拼敢斗的气势,摆出一副摩拳擦掌的架势,你就会感到有力量,就不再感到怯懦。因此,怯懦的人,用自我打气,自我鼓劲,自我暗示等方法,来培养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非常重要。

二是信心鼓舞。怯懦,常常是精神优势丧失的结果。因此,克服它还需要用信心来鼓舞自己。信心当然不会凭空产生,它以对困难的深刻了解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为前提。有的人之所以一再陷入怯懦的沼泽不能自拔,其原因就在于他不能勇敢地迎着怯懦的对象走过去,不敢钻进去深入研究,完全被对象吓住了。但是,倘若你能钻进去深入研究它,把它的方方面面都研究透了,信心就自然会产生出来。正因此,一些专家指出,不是你所畏惧的对象造成了你的怯懦,而是你自己对怯懦对象的畏惧加剧了你的怯懦。因此,要增强信心。

三是采取行动。克服怯懦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采取行动。几乎没有一个怯懦者,不懂得应当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的道理。但倘若只说不干,没有行动,则既不会有力量,也不会有由这力量建树起来的成就,当然也就不会有由于看到这种力量而产生的信心,从而,你的心情就只能久久地为怯懦所弥漫。所以要付出行动。邹韬奋说:"以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勇气向前干去,必有成功的一日。"成功会促使你自信,自信就帮你扔掉怯懦。

四是不怕失败。许多人怯懦的原因,无非就是害怕失败。越怕就越不敢行动,越不敢行动就越怕,如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你的怯懦就会与日俱增。走出恶性循环,就需要你敢于行动,不怕失败,这样,你就不仅不再怯懦,而且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正如培根所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五是广交朋友。有些人所以表现出怯懦,是由于感到孤独无友或孤立无援。长期的孤立感造成自信的缺乏,因而遇事胆小怯懦。这种情况就该从广交朋友人手,使自己摆脱孤立。朋友间的交流、沟通、关心和扶助,常常给人增强信心和力量。这样底气足了,也就少了几分怯懦而多了几分勇气。

六是沉着机智。有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有一天,朱茜打开房门时,猛地迎面看见一个面露凶相的持刀男子。朱茜吓了一大跳,但也立刻明白:"糟了,抢劫!"然而,勇敢的朱茜立即镇静下来,微笑着对这名男子说:"朋友,您是来推销菜刀的吧!"说到这里接过菜刀,"让我看看这把刀,嗯,看起来挺不错的,我就买下这把刀吧!"接着,她让这个男子进屋,并且一派轻松地说:"你很像我以前一位热心的邻居!见到你,我感到非常高兴。对了,你要喝咖啡,还是绿茶呢?"这个原本满脸杀气的男子,被朱茜这一番言语的"折腾",此刻,反而有点手足无措;他结巴着说:"不必了,谢谢,谢谢!"朱茜笑着送来一杯热咖啡,接着拿出钱,买下男子那把刀。朱茜的以攻为守,令这个男子乱了方寸。他看着手中的钱迟疑了一下,接着便走了出去,当男子走到门口时,他忽然又转过身来。就在这令人屏息的一刹那,男子对朱茜说:"小姐,谢谢您改变了我今后的一生……"这是一个蕴含勇敢、沉着与智慧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危机的对抗其实就是心理的较量。真正的勇敢就要像朱茜一样,临危不乱,沉着镇定,机智处理。

其五,怎样克服做事虎头蛇尾的缺点?

做事虎头蛇尾的人,往往凭一时冲动,订计划,打保证,表决心,赌咒发誓,可谓雄心勃勃。但是,往往没过几天,稍遇困难,便雄心烟消,热气云散,不能迫使自己达到预定的目的。这实际是缺乏意志的坚持性而具有动摇性不良意志品质的表现。

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这种虎头蛇尾的缺点?

一是树立远大志向。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革命前辈任弼时也说:"谚云: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确实,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崇高的目的,没有美好的希望和追求,他的行动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稍遇困难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反之,有志向,有抱负,有追求,认识到自己行动的重要意义,他就会激发出坚韧的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是培养乐观态度。毅力的大小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而困难的大小又不是单由客观方面决定的,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乐观的人视困难为常情,因而充满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悲观的人往往人为地夸大困难,不是未战先降,就是晃两枪就败下阵来。因此,要想克服虎头蛇尾的毛病,必须培养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是注意由易到难。有些人很想把某件事善始善终地干完,但往往因困难太大而难以为继。因此,对于坚持性不很强的人来说,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做到由易到难,使目标呈一个渐进的阶梯状。徐特立同志年近半百学法文时,就是坚持了这一原则,以"日学一字,五年为成"为座右铭,结果三年学成了。

四是兴趣激发毅力。有人说兴趣是毅力的门槛,有一定道理。昆虫学家法布尔自幼对昆虫有特殊的兴趣,他在树下观察昆虫,可以一趴半天。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教授说:"我经常不分昼夜地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有人以为我很苦,其实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感到其乐无穷。"正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对某项工作或某个活动发生了兴趣,则毅力就如影随形而发生,也就可以坚持到底。

五要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往往也能培养出"大"毅力。李四光素以工作顽强一丝不苟著称,这与他年轻时就坚持锻炼自己每步走0.8米一类的小事不无关系。道尔顿平生不畏艰难,意志坚强,也与他50年天天坚持观察气象的锻炼有关。生活一再昭示我们,人都可以有毅力,人的坚持性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炼就的。坚持性差的人,往往可以从克服小困难起步,积克服小困难的成功,就能逐步培养起克服大困难的大毅力。小事情很多,从哪些小事做起呢?就从那些自己忽略又最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志弱点的小事做起。就拿每天按时起床、写日记、锻炼身体之类的小事来说,如果你能在任何情况下从不马虎,坚持不懈,不以"身体欠佳"、"时间太紧"、"天气不好"等借口来原谅自己,天长日久,你也就磨炼了坚持性,意志坚强起来,做事"虎头蛇尾"就可以变为"虎头虎尾"了。

策略八:困境自救法

人们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而成与败的真正分水岭,在于能否在心理困境中自救。不善于自救者,偶遇心理困境便不能自拔,甚至感到心灵仿佛遭到灭顶之灾,使人生之路半途而废。这是意志薄弱者的人生走向。善于自救者,即使在生活的泥沼中也可以趟出一条平坦的路,由"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最终赢得成功的人生。这是意志坚强者的人生轨迹。我们都愿意锻炼自己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我们就不能不学会在心理困境中顽强自救。这便是我们要谈到的,意志自我锻炼的最后一个方法——困境自救法。

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心理困境,怎样通过心理困境的自救过程来锻炼意志呢?

首先是形成正确认识,为自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认识问题解决了,方法的问题才好办。

第一应认识到,人生之路上心理困境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万事如意"不过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和期盼。这一点无需多说。

第二应认识到,既然客观上总有"不如意",那么主观上谁都难免心理困境。不同的就在于,弱者在心理困境中越陷越深,终至不能自拔;强者在心理困境中善于寻找出路,达到自救。由此看,心理困境给人带来的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自己。

第三应认识到,心理困境具有两重性。中国有句老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日本学者川英夫也指出:"养尊处优的环境是产生不了新思想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优越环境的人往往会日趋堕落。险恶的环境,需要人去顽强抗争的环境,对产生新思想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险恶的环境正是使人锻炼成长的最大动力。"认识问题解决了,心理上有了准备,遇到心理困境,就能主动自救了。

接下来,就是针对不同困境采取恰当而有效的心理自救策略,让我们的意志从中得到锻炼。

心理自救策略之一:主动回避法。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便是回避法:回避,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中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中心让位给其它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因此,在体验到某一心理困境时,就该主动回避,不在导致心理困境的时空中久久驻足。比如,家里的事使你"勃然火起",就赶快走出家门去学校或去找同伴;教室里的事让你"郁闷不乐",课间就走出教室到操场转转;身患重病的人别再去医院看望重病人;面对一份无望的恋情带来的深深困扰,以一种大智大勇来避免接触交往,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如上可算是客观回避法。

此外,还可以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抑机制,努力忘掉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你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一心不可二用",也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心理自救策略之二:转换视角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回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但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相传有一位老太大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大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的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有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你该为大儿子高兴。您这么转念一想,就没愁发喽!"老太太依计而行,果然心宽体健起来。

事情常有两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必非把一件事死往坏里想?上面故事的变格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单位里发奖金60元,张先生叹息:唉,就剩60喽,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喽!于是就烦。李先生欣喜:哎,还有奖金可发,我以为效益不好奖金泡汤了呢,好。于是就乐。两个人看到同样还有半瓶酒的一个酒瓶,一个人说:"咳,只剩半瓶了。"另一个说:"不错,还有半瓶呢!"于是,而人心情不同。学校里考试,同是由原来的80分进步到得了个85分,学生甲心里想:我预定到90分,还是没达到,真倒霉,真笨,真没出息,我真是完了!学生乙心里想:一努力就有进步,行,我还行,下次再努力!于是二人感受不同。这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或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会转眼化为乌有。

心理自救策略之三:自我安慰法。

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一只狐狸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都不感到苦恼。心理学便借用这寓言,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不错,在自我安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在心理困境中,人常常需要自我安慰。先就成人社会说。单位里评职称,不能每人一份都能评上。评不上职称是不好受,但为此茶饭不思也大不值了。这次评不上还有下次。再说,没有职称也一样称职,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就不掉价,何必为个虚名玩命?况且,论待遇不公,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何苦把自己想得最不幸?两百块钱丢了,就当年终奖没发,何况"去财免灾",全家平安还不是大福?再就学生生活说。你好我好他也好,可第一批发展团员给各班定下指标,好样的也不能一次都上,没当上团员就痛不欲生多没气度?何况老师还一再做工作说不要气馁。大家都不小瞧自己,还不是最大的成功?

你也许说,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正是。精神胜利法不该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摆在那里,如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如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容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摆脱心理困境,追求精神胜利。这总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精神残败,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心理自救策略之四:幽默化解法。

幽默化解法,对解脱心理困境是极有好处的自救策略之一。你一定知道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他有一位脾气特暴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闹苏格拉底,并随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局面万分尴尬。这对许多人来说,在心理上何止是困境,简直是突然栽进痛苦的深渊。苏格拉底却笑了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言解颐,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窘迫的气氛为欢笑所代替。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生活智慧。

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进行到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微笑以对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有陷入困境,反倒赢得了一片喝彩。

我们青少年也应学会以微笑和幽默来心理自救,需要的是成人要多给予理解。比如,一个学生被老师当众责难:"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老师走出教室,这个学生来了一句:"我要像您那么懂事,早该成'董事长'了!"同学们以笑声结束了这一段插曲。作为成人的老师或家长,对这类问题就应该理解第一。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学习、工作和生活遇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转化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淡化痛苦,化解误会,稀释责难,和缓气氛,释放情绪,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心理自救策略之五:低调期望法。

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取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势必有更多的挫折感。这也许正是一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你也许说,对个人名利,低调期望值无可非议,对学业,对事业也该如此吗?正是这样。笔者在一所重点中学的调查表明,期望值过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业前进的障碍。因为过高的期望值给他们带来超负荷的心理重压,情绪压力过重只能降低学习效率。一位女生考试拿了第4名,还来跟老师泪流满面。原来是在家长的影响下,期望值过高,这反倒使这位女生一再退步。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真正走出高期值心理误区,轻装前进了,她的学业又有了新发展。

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有小小兵卒何谓军队?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元人知道的小草……"拥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别了心理困境。

心理自救策略之六:理性宣泄法。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今人们还对压抑自我情绪给予更多的肯定评价,而对宣泄自我情绪则给予更多的否定评价。其实,这有违心理科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用来应付某些社会场合的要求,但却会将由困境引起的紧张累积起来,最终会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导致精神彻底崩溃,从而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再如,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气绝身亡。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赢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曾经谈到过意志对消极情绪的调控。控制不等于抑制,调控不等于压抑。压抑情绪时,只是由于当时情境不容许情绪表现,表面上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其内部的身心反应依然存在,并且由于得不到表现,长期下去,会变得更加强烈。控制情绪则是在对情境经过思索的基础上,使它表现得恰如其分,在适当的情境下宣泄情绪,这本身就是对情绪的控制。

情绪宣泄按社会效果说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意志坚强善于自救者,总是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合理的宣泄有两种情形: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诉说,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顺笔端流泄出来。就此看,青少年练习记日记和多交知心朋友都是好方法。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一满装细沙的沙箱,每当总统大人怒不可遏之时,便挥舞双拳猛擂沙箱,以宣泄心中的怒气。这实在是明智之举。我们不妨照此办理,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一任泪水横流,大叫一番,一任怒火喷发。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心理自救策略之七:补偿替代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难免某些缺陷或劣势,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导致挫折。人可以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或薄弱环节,以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一种补偿作用,是以另一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手指摔伤导致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一度十分苦恼。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了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力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尼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大海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他内心的紧张焦虑也最终消除。"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对补偿替代法这一自救策略非常贴切的诠释。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一自救策略。应试教育推着那么多学生挤独木桥,其结果到底不是人人都能考上大学。就是平时考试,能拿前三名、前十名的也只能那么几个人。如果仅仅把这看作成功的标准,那么将有多数人是失败者。素质教育正是提倡全面发展。我们一面尽最大努力学好文化课,一面注意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补偿:你的学习好,我可以体育好,你的体育好,我可以绘画好。从而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的成功。

心理自救策略之八:积极升华法

文豪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挫折和困境,绝非人们所祈求的,因为它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心理自救者,却能把这种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的同时,也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实现积极的心理平衡。古时候的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司马迁等,之所以为万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法而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在人遇到困境时,一味憋气愁闷,或颓唐绝望,都无济于事,做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这都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正确的态度和对策是:化挫折失败为动力,做生活的强者。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是释迦牟尼寂灭之前最后的一句话。我们不必去当佛教徒,我们也不该拒绝他人的帮助,不要企求单枪匹马解决一切心理问题。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我们遭遇心理困境的时候,正是寻求他人特别是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帮助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人格成熟的标志。因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是最好的心灵之友,通过心灵的沟通,会对你的心灵困扰做出恰当诊治,帮你走过心理困境。

但是,当我们为心理困境所扼时,的确应该首先学会自助自救,而且最终需要自助自救。正所谓"自助者天助"。先哲老子早就断言:"自胜者强"。是的,当我们学会自我救助的时候,就战胜了自我,就锻炼了意志,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也就塑造了一个强者。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是一个强者辈出的时代。可以坚信,有广大青少年朋友对自己意志品质的刻苦磨炼,一代新型的人才将以强者的风采迈进新的世纪,迎接新的挑战。

意志铸造生活的强者。铸造强者就是铸造成功。但愿本书能帮助青少年朋友走上强者之路,走上成功之路。